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人间是剧场
内容
编辑推荐

修行的真正目的,是学会控制自心,使心不受外在事物的操控。就好比我们看电影,因为知道它是假的,所以即使会动感情,也能随时跳出故事场景,这就是出离心的简单表现——我们并没有真的身陷其中,我们的心是自由的。同样,在人间这座剧场当中,如果我们学会以出离心面对生命的大戏,就将获得自我控制的能力,因而能够在生活中自在自如,懂得欣赏和感谢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文字看似简单,却包含深入浅出的层层奥义。下笔如行云流水,诙谐幽默又字字珠玑,在轻快的字句后面,充满了引导无明众生脱离轮回的佛菩萨大悲大愿。而最为可喜的是他个人风格低调,修为高尚,拥有无数读者。

无论是不是佛教徒,本书内容都会徐徐导入我们的内在,诱发出本该有的淡定自在,进而让我们认知因缘和合的运作,得以走出生命困局,获得某种层次的解脱。

内容推荐

本书是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在世界各地的讲法合集,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通俗幽默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佛教的诸多重要观念,包括见地、修道、行为之间的关系;禅定的实质和要诀;十二缘起法的发生过程;金刚经的核心内涵;福德的含义和积聚方法;关于临终和中阴的指导,等等。

目录

自序

萨迦法王谈钦哲仁波切

1 日常生活中的佛法

2 世间八法

3 基本的不安全感

4 智慧与慈悲

5 奢摩他禅修

6 十二缘起法

7 生命之轮

8 见地、禅修、行为

9 《金刚经》开示(一)

10 《金刚经》开示(二)

11 如何寻找上师与做个弟子

12 佛法的智慧

13 内观禅修——毗婆舍那

14 临终与死亡的忠告——中阴教法

15 临终与死亡的忠告——中阴教法

16 如何积聚福德

17 如何同时成为修行者与生意人?

18 四法印(一)

19 四法印(二)

后记

试读章节

生命是什么?

再回到理论的方面。有个问题已经被人们有意、无意地问过很多次了,就是“生命是什么?”我们做工作以谋生,但谋的什么“生”呢?我们到底是为工作而生活,还是为生活而工作?这个生命的背后是否另有一些东西呢?这个生命到底是如何开始的?

有些聪明人曾想过这个问题,并试着去解答。不只是佛教徒,许多其他宗教人士亦然,比如基督教徒或印度教徒,他们也尝试回答这个问题。他们认为,生命是上帝的创造,我们的人生目的就是侍奉上帝,如果你违背上帝的意旨,你就是罪人,如果遵从上帝的意旨,你就被允许进入天堂,但你不能成为上帝,上帝永远高人一等。有意思的是,他们中的很多人认为一切都是上帝的创造,但佛教徒并不相信这一点。在印度,佛教有四种教派,“说一切有部”、“经量部”两者属于小乘,另外还有“唯识”和“中观”理论。我们应该属于中观派,但事实上我们连佛教最基本的理论——“说一切有部”都还不了解。

“说一切有部”与“经量部”的理论

研究“说一切有部”十分有趣。近年来在西方,比如芝加哥大学、波士顿大学,一些人对最基层的教派非常有兴趣,认为“说一切有部”这种最基层的教派是非常科学的,他们甚至还跟印度教有过许多辩论。他们不相信上帝创造了一切。谁是上帝呢?人们说的“上帝”是什么意思?上帝至少要有三种特质。他必须有无所不知的智慧,如果没有这个的话,他不就跟我们一样哕;他必须对众生有平等的慈悲,不管对敌对友,都要有同样的慈悲;他必须有帮助别人的能力。拥有这三种特质,才能被称为上帝。

“说一切有部”却说,如果上帝创造了我们,难道他不晓得我们在受苦吗?他若有智慧,就应该知道。如果他知道,难道对我们没有慈悲吗?他有能力呀,他若有创造我们的能力,也应该有能力停止我们的痛苦,把我们带上天堂。那为什么他不这么做呢?难道他喜欢看到我们在这里受苦?像这一类的辩论有许多。

佛教徒不相信上帝的存在,所以我们会这么问:我们不相信有上帝,那么是谁创造了所有这些生命呢?谁创造出山川、河流,这种种一切?对此,“说一切有部”给出两个答案。他们说创造者有两个,其中一个是很小很小的原子,由它创造出各种物体的形状、颜色等。各位看,这是非常科学的讲法。原子是这么小,无法再被分裂,而在特定因缘之下,原子聚集起来,就形成一个大东西,这是客观的造者的。科学家相信这一点,他们相信我们的心也是由非常小且数量无限的原子所创造,他们相信这样的理论。

今天是以概论来谈佛教,所以就不多说“经量部”这一派,因为他们讲的与“说一切有部”几乎完全一样。

唯识宗的理论

“唯识宗”认为这两个基层教派讲得都不够好。他们觉得,不相信上帝是创造者,这说得不错,但这两派也犯了错误。唯识宗根本不相信有个最小的原子,那是幻想,因为形状大小之分是个幻想。当只有两个东西时,自然可以说一个较大、一个较小;可是当有更小的东西出现时,原本较小的就变成较大的了。因此大小并非绝对,而是随情况改变。唯识宗并不相信有最小的原子,却相信一切唯心造。这是很高级的哲学,“唯识”是佛教最伟大的派别之一。

如果我们明白这些,就能了解一些佛法。我们可以接着问,为什么一切唯心造?唯识宗给出一个答案,他们说,一切物体和现象都可分为两种,一者客体,一者主体;一切客体和主体都是同时出现,所以一切唯心造。这有点儿难理解,我作个比喻来说明。

在座各位有些人以前没见过我,甚至十年前都没听过我的名字。我这个人,我的逻辑,我的哲学,那时并不存在于你的世界里,直到你看到这个人,听到这个人,这个人的外表和声音才在你心中留下印记。不过这时你可以想,他二十年前就已经存在了,因为你可以将现在投射到过去,猜想二十年前他一定还是个婴儿;你也可以将现在投射到未来,他就成了老人。

再举一例,比如说他吧,对他的父亲来说,他是个可爱的儿子;对他的太太来说,他是个唠叨的丈夫;对他的女朋友来说,他是个帅哥;对他的儿子来说,他是个慈爱的爸爸;对他女儿来说,他是个严格的父亲。你看,一个人可以有很多身份——儿子、丈夫、爸爸。怎么会这样呢?因为不同人的不同投射产生了这些变化。由此来看,一切由心造。

还可以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他吧,一定会有些人喜欢他,对这些人来说,他长相不错,是个好人;但对那些不喜欢他的人来说,他的外表、发型、走路的样子,以及他所做的一切,都令他们生气,即使他一动不动也一样。这就表示,不仅大小、形状、颜色是唯心所造,世界上的美丑、好坏,也都是我们的心所造。因此“唯识宗”相信:一切唯心造,心是唯一真正而究竟存在的东西。

中观派的理论

最后我们要谈的是中观派。中观派认为,甚至连心都不存在,一切都是空性。在究竟上,一切是空;而在相对上,一切都能呈现,但并非以某种方式呈现,就表示以那种方式存在。

比如说一杯水,对我们来说是一杯水,但如果你放一条小鱼在里面,然后问它:“这是什么?”你想它会怎么回答?我不认为它会说这是水,因为这必然是它的家,在里面可以游泳、睡觉,所以它必定有不同的想法。我们人类认为这是水,但对鱼来说这应该是它的家。那么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存在?家还是水?人类是很自私的,我们向来都认为自己是对的,所以依我们来看一定是水,鱼才是错的。这是我们的想法,但也正是我们的错误所在。我们没有理由,甚至没有证据可以证明,这并非鱼的家。我们不能证明水就是水,我们只是这样相信,对吧?如果真有一场人与鱼的争论,一方说这是水,一方说这是家,那么孰是孰非很难断定。用投票的方式分胜负吗?那么我们一定会输,因为鱼比人多。

所以最好的说法是,在实相上,杯中的东西既不是水也不是家。那它是什么?是空。就是无物存在,什么都没有。但在相对上,它可以是任何东西,而且因为它可以是任何东西,金刚乘就能把它当成灌顶的所依之物,当做甘露。对金刚乘的人来说,这是甘露,对鱼来说,这是家。是心在做断定。

灌顶

我们来讲一些灌顶的事情。灌顶的梵文是Abhisheka,意思是“丢掷”或“倒入”。一般来说,灌顶几乎相当于加持,但若以我们刚刚的逻辑来谈,灌顶便有更为奇妙的作用,它超越加持,是一种引介。

好比你不认识某个人,你的朋友介绍你们认识,你就多了一个认识的人。就像这样,你对许多事不太了解,比如说你不了解水,你被自己所定义的水限制住了,而水是很灵活的。因此为了要将水的灵活性引介给你,金刚乘把水用作灌顶的所依物。灌顶传达给你什么?它将生命经验的真实自性引介给你。它告诉你,从无始劫以来,我们即有无明,从无明产生五种情绪——贪、嗔、痴、慢、疑。当这五种情绪增长、成熟时,它就成了五蕴。接着我们便有贪欲,对自身非常执著,认为自己的身体是如此珍贵。

我们不仅对自己的身体执著,有时对别人的身体也执著,即使身体充斥着粪便与血脓。如果我们把身体解剖开来,其实没什么可执著的。我们执著身体的哪一部分呢?这个身体本来就不漂亮,如果你不管它,它还会变脏、变臭、变得恶心。然而我们真的有很多执著,我们成为身体的奴隶。当它冷了,我们会找东西来盖;当它饿了,我们会去吃点东西;如果有人敲你一下,你就生气。特别是,如果有人敲你,你就期待那个敲你的人说抱歉;如果他没说,你就会很生气。只要那个人向你道歉,即使他把你打得很重,几个字的抱歉也可以把你刚才所有的痛苦带走。我们的心就像小婴孩的心。你以为那个人敲你,并期待他说抱歉,但事实也许是,他并不知道自己打到你,或者他说了抱歉,可是你没听到,甚至也许他认为是你该说抱歉。所有这些情况使生活变得非常非常复杂,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有执著。

再举个例子。如果你的头撞到墙,你通常会怪罪哪一方呢?我们通常会责备这个墙怎么这么硬、怎么不会动,我们从来不责备自己,也不会骂自己的头怎么这么软。如果没有这个头,就不会撞到墙,也就不会痛了,所以你要负部分责任,因为你有这个头。而我们从来不这么想,我们都是责备别的东西,然后感到生气。这对墙来说不算什么,但如果是对生命体,情况就比较复杂了。

我们刚刚提到五蕴,以上所说即为色蕴。讲这些会令人想睡觉,所以我不打算通通讲。

五蕴的另一蕴为识蕴。识蕴也很无明,所以我们必须清净它,就像洗衣服一样。当你洗衣服时,你洗的是什么?不是这些衣服,而是脏东西。衣服怎么可能被洗呢?你只是洗掉脏东西而已,你不想要这些暂时性的脏东西。就像这样,你净化识蕴,而不是清洗识蕴。你把识蕴当中的脏东西洗掉。以喜金刚的传统来说,识蕴的脏东西就是愤怒,愤怒必须被洗掉。要用哪种肥皂和水呢?答案是阿闲佛。不过此时你是无明的众生,你不能说:“喂,阿阙佛,你来帮我清洗我的愤怒吧!”

既然一切都是心造,你便创造一个阿阀佛的模样——蓝色,具足一切佛的功德。除此之外,你也把它转化成一个宝瓶,装有一些水,因为你认为水能清洗东西——所以金刚乘用的是这种方法。接着你把水喝下去,它会洗掉脏东西,然后会发生什么呢?当你洗衣服的时候,你把脏东西洗掉;脏东西洗掉以后,这衣服变干净了,是这样吗?不,衣服从不会变干净。因为我说过,衣服从未脏过,脏东西不是衣服,脏东西是脏东西,衣服是衣服,脏东西和衣服是分开来的。正因为脏东西和衣服是分开来的,所以才有可能把脏东西洗掉;如果脏东西是衣服,就不可能洗掉它。而既然衣服从来没有脏过,衣服怎么可能变干净呢?因此最终你领悟到,衣服就是衣服。识蕴就是阿闲佛,这个佛的能量就是如镜子一般的智慧(大圆镜智)。

五蕴、五方佛、五种智慧、五色、五种情绪(五毒)、五种法饰(比如莲花),所有这些五个、五个凑在一起,你就了解了什么是灌顶。不要认为这些东西是在外面,这些都在你里面。这是有关灌顶的简介。

P7-12

序言

经文中提到,末法时期,追随佛陀最重要的功课是听闻佛的教法,并帮助他人听闻佛的教法。我虽不敢自称在教授时都怀着这种动机,但我渴望自己与他人能一直拥有这样的动机。

大师们传授教法时,教授的起承转合都很好。他们在不同时候,面对不同听众选用的词汇、譬喻、象征或引文都很适当。我必须承认自己没那种能力。这么说并非出于谦虚,而是因为我真的没有那种能力。

大师们的教授并非以道理为出发点,而是基于慈悲;他们并不想用知识获取钦佩,而是要分享佛法的智慧。我必须说,我自己的情况恰恰相反,不过在末法时期,即便如此也有其价值。这倒不是声称我有丰富的佛学知识,只是我有幸受教于许多大师的严格教导。我回忆他们的教诲,并尝试学习他们的教学态度。

随着现代中国在经济和物质方面快速而稳定的发展,很高兴看到许多人并未忘却灵性之道的价值;因为从物质的观点来看,灵性面向似乎毫无价值。

每当我教授时,常会因为在场听众和自己的心情,以及现场的状况而忘其所以。事后听到或读到自己的所言,我几乎受不了!尽管如此,却有一些怀抱热忱的朋友,想要把我多年的教授结集成册。不管怎么说,如果这些文字能带领众人更接近佛法,总是件令人高兴和随喜的事。但这其中一定还有一些错误和矛盾。佛陀曾提醒我们——“依法不依人”,希望读者不要因为我低估佛法,这些错误与矛盾全属我个人的过失。

后记

《柔和声》为悉达多本愿佛学会定期发行的刊物,刊载宗萨钦哲仁波切在世界各地的教授内容。多年来,一些团体或个人想将其中的文章结集成册,但都未获得仁波切的应允。

蒋扬罗松华丹仁波切在北京的一群弟子,对宗萨钦哲仁波切的教授非常赞叹,发心要将仁波切散落在网络上的教授汇集成册。他们希望仁波切能亲自为此书命名,但去年(2009年)8月通过蒋扬罗松华丹仁波切居间联系,得知宗萨钦哲仁波切正在闭关。

于是他们自己校稿、排版,准备只在内部流通。后来消息传开,许多人纷纷表示希望大量印刷或公开出版这本书,以利益更多众生。蒋扬罗松华丹仁波切认为此事应当征得宗萨钦哲仁波切的允许,于是这群佛弟子派吴晓洋师兄为代表,去年9月再次尝试联络宗萨钦哲仁波切,后由仁波切身边的资深学生周熙玲向仁波切转达印书之意。出乎意料之外,仁波切很高兴他们提出这个请求,并嘱咐其学生们全力协助这本书的出版。

此书囊括的文章,都是根据仁波切口头教授整理出来的文稿,主要来自《柔和声》法讯。书名最后定为《钦哲文集》,以显示仁波切所代表的传承。由于含括内容甚多,整理之后编辑成两册,上册为初阶佛法教授,名为《人间是剧场》,下册是进阶佛法教授,尚在整理修订当中。

《钦哲文集》的出版是华文世界众多佛教徒的盼望。吴晓洋师兄这群法友起初的小小心愿,如今实现为利益无数人的两册文集。在本书付梓之前,要特别感谢他们的请法。此外,也要感谢长时间以来支持《柔和声》的朋友,他们协助听写、誊稿、翻译、校稿、审稿,或帮忙粘贴名条和寄发邮件,或将《柔和声》推荐给其他朋友。虽然我们已尽最大的努力,但书中仍可能有错误,这些错误都是我们的过失。

西游翻译小组

20lO年4月 台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人间是剧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不丹)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300803
开本 16开
页数 27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0-10-01
首版时间 2010-10-01
印刷时间 2010-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4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
丛书名
印张 19.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67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2:5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