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张之洞大传
内容
试读章节

第二章 京官与学政

一 龙泉初试

1863年张之洞科场告捷,授职翰林院编修,是他跨入仕途的第一步。他经历了十年科场上的坷途,最后虽然成功了,当然有他成功的喜悦;但更多的是历尽艰辛的沉思。他知道,宦海生涯,海天茫茫,顺利时能乘奔千里疾风,破万里惊涛;而不利时,将为汹浪阻遏甚至舟倾客沉。然而,十年科战,自己毕竟是胜利者,他抱着对封建国家的忠心,载着曾经失败过的经验,怀着对两宫太后和圣上的感激,跨上了黑沉沉的仕途之路。

他向仕途跨去的第一步便遇上了胜保被逮之案。

胜保,字克斋。满洲镶白旗人。1840年中举,由国子监助教转翰林,历任光禄寺卿、礼部侍郎军职。在太平军攻占南京之时,被清廷派赴江南帮办江北大营军务,迁升钦差大臣。后又派往河南镇压捻军,曾招抚苗沛霖、李昭寿、张龙、宋景诗、刘占考等,在清将中占有一定地位。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胜保受命在京东布防,于八里桥战役中,阻击联军而负伤坠马,受到咸丰的褒奖,有“忠勇性成,赤心报国”之语。1861年,那拉氏发动北京政变,胜保拥兵为其援,又得以信重。1862年再派往西北进攻回民起义。战功与依重,不断滋长了他的骄纵与傲横。

有人说他平生最慕为雍正所杀的年羹尧,是因为他处处模仿年羹尧。如胜保以钦差大臣衔督军入陕时,摆出御驾亲征的派头,每食必仿照传膳之法,菜肴一式两盘;哪样菜好,又仿照赐膳之样,便传谕赏给下属。军行陕西同州时中午吃了一盘韭黄,晚饭突然又要吃,厨子一时拿不到,当场把那个厨子砍死在饭桌前。这就是故意跟年羹尧学着做的。做钦差大臣出师,对河南、陕西两省巡抚行文,不用平行的“咨文”,而以朱笔书下行的“札文”。文案劝他切不可如此,他竞大言:“今日之钦差大臣,即昔日之大将军,大将军对督抚行文皆用札,故我亦用之。”这也在学年羹尧。陕西有副都统高福,出言顶撞了他,胜保怒呼以军棍杖之。高福说同是二品官,无权执以杖刑。胜保冷笑:“我杀你都应该,何况打你!”果然命人打了二百军棍。

他的骄纵不光是对下属,即是写奏疏,也常用这样的话:“古语有云:‘阃以外将军治之’,非朝廷所能遥制。”还说:“汉周亚夫壁细柳时,军中但闻将军令,不闻天子诏。”这不仅傲气冲天,且在藐视太后妇人、皇帝稚幼了。

胜保的骄横,先为各省督抚所弹劾,随后京内京外交章严参,不计其数。最要命的一疏是河南巡抚严树森,参他“回捻癣疥之疾,粤寇亦不过支体之患,唯胜保为腹心大患。观其平日奏章,不臣之心,已可概见。”奏疏为慈禧看毕,触到她的大忌之处,那时肃顺等被杀不到一年,她对权臣的跋扈,警惕特深;八大臣去年对她的藐视和不礼,至今恨犹未解,如今出了个胜保,竟敢如此乖张,如不及时裁制,定是又一个肃顺,又一个年羹尧。然而,胜保毕竟在北京政变中立过大功,慈禧还想给他个知过图新的机会。

谁知胜保骄病已深,京内外的亲信不断密信告诫,胜保毫不介意,日加骄恣狂横。大军西行,随军的姬妾竟有30多个。这还不够,所经之地,更劫妇掠女,无所不至。贪色之外,又加侵渔,上面拨来的军饷,他信手挥霍。一次,后军在同州遇伏大败,死伤枕藉,军官雷正绾痛哭入帐,求发恤赏,哪知军饷早为胜保挥霍净尽,无法救恤。以致受伤的士卒,躺在他的辕门之外,彻夜呻吟,胜保也不去理睬。不仅如此,待他军行西安后,日望陕、豫、晋各省回捻合军进攻潼关,竞安坐城内,按兵不动;且私自发函欲调包藏祸心的苗沛霖由皖入陕。这使清廷又惊又恨,一面派调大军堵击苗军入陕,一面飞章命令在豫西浙川作战的多隆阿,兼程北上,援救潼关,密谕他拘捕胜保。同时密谕僧格林沁查办胜保,谕令是这样写的:

前有人奏,风闻苗沛霖欲统逆练一两万人往投胜保,恐到陕后勾结回匪,肆行无忌,请饬堵截。又有人奏,胜保自去春督师直东,以至入皖入陕,所过州县,非索馈千金或数千金不能出境,稍有羁留,官民尤困。随营之妓甚多,供亿之资不少。又有人奏,胜保上年督兵直隶,路过衡水,悦民间女子招至营中阅看。又纵容委员滥卖功牌,至今直省拿获骑马贼多带有胜营翎顶执照。本日又有人奏,胜保以一寒士,自带兵以来家资骤富,姬妾众多,揆厥由来总由滥保取贿赂;虚勇冒口粮;勒派充私囊。本年督兵赴皖,挈带眷属同行,女眷大轿有数十乘,闻四眼狗家眷亦为胜保所有等语。以上胜保贪渔欺罔各劣款,系近日节次有人参奏,情节大同小异,似非虚诬;僧格林沁久驻河南安徽交界处,所见闻自必较确,着即按照所参各款据实复奏。

不久僧格林沁即查复上奏,证实了上渝中所指出的各项罪行,清廷加快了捕杀胜保的步子,更加催促多隆阿北上西进。多隆阿得令率7000轻骑,由紫荆关北上,日夜兼程,11月中旬至潼关,会合了副都统德兴阿。为安胜保之心,先在同州向回民起义军发动攻击,连连打了几个胜仗。随后挥军西进,直至把大兵布置妥当,率队高擎圣旨进入胜保的辕门后,胜保还以为是援军出关,乐哈哈地迎接多隆阿入帐。岂知出得辕门,多隆阿率领的亲兵已将他的行辕团团围住,只见刀枪耀眼,寒气森森。多隆阿迎头断喝:“胜保接旨!”平日横行跋扈的胜保,见此情景,也不由“扑通”一声跪倒在设于大堂内的香案面前。多隆阿昂首扯喉,厉声宣读上谕:

谕内阁:前因陕西回匪猖獗,特命胜保以钦差大臣督办陕西军务,责重任专,宜如何迅扫贼氛,力图报效。乃抵陕已经数月,所报胜仗多系捏饰,且纳贿渔色之案,被人纠参,不一而足。实属不知自爱,有负委任!胜保著即行革职,交多隆阿拿问,派员迅速押解来京议罪,不准逗留。多隆阿著即授为钦差大臣,所有关防即著胜保交多隆阿祗领。所部员弁兵勇,均著归多隆阿接统调遣。钦此!

接着一声令下,褫夺胜保的顶戴花翎、查抄私有、收回关防印信。一切停当之后,押解胜保东行赴京问罪。

常言说,树倒猢狲散。就在胜保跪在香案听旨的那一刻,他的文武部下,能溜即溜、可躲即躲,余下的大都投入多隆阿之军。留在胜保身边的只有两名马佚、一名老仆,这都是他任京官时的旧人;另外,还有一名文案名叫吴台朗,也自觉自愿地留下来,为胜保作伴。这个吴台朗是在咸丰年间被革职的军中文案,后投奔胜保,被胜保力举为道员,仍充军中文案。由于对胜保衔恩,况且他也确实无路可投,所以仍旧陪着胜保。

直到第二年1月底才押至北京,关进刑部的提牢内。清廷对胜保的处治,不存在像前年杀肃顺那样的急迫形势,只是隔三差五地慢慢地审问。几个月过去了,除了胜保的死党,如江南提督李世忠(即李昭寿)上奏疏替胜保说情外,别的人明知胜保案情重大,也都不想沾惹是非,躲得越远越好。毕竟是患难之时见知己,还是那个从西安陪着胜保入京的吴台朗,看到胜保被押数月也不见动静,认为上头无意杀死胜保,如果替他上折求情,也许尚有一线生机,自己将来也就更可攀附胜保,青云直上。

原来他有个弟弟吴台寿,掌山东道御史,他知道言官上疏言事,轻易不致获罪,所以就同另一个胜保的死党蔡寿棋(革职翰林,曾在胜保营帮忙,胜曾对他有接济之恩)找吴台寿策划为胜保请求开脱。吴台寿一是碍着朋友兄长的面子,二是兄弟手足,荣辱与共,也就旁不顾及,以他平日练就的御史特有的手笔,旁征博引,写就了一个为胜保辩冤的奏稿,誊正后便递了上去。对言官的折子,上峰的态度自然慎重,困言官为朝廷谏言而设,谏言是言官的专责。既是专责,便有专权;何况,正如有人比喻的那样,言官像一群胡蜂,动一个来一群,都察院的御史、六科里的给事中、翰林院里的学士等官,都是结队成群,不可轻动。谁晓得吴台寿的折子不高明的地方,是维护胜保却触犯了另一个言官御史赵树吉。这一触动,正像碰到了胡蜂窝,胡蜂便成群地扑向吴台寿。

他们的进攻,却觅准了新科得中的张之洞。这是因为之洞在几场考试中,认识了御史刘芝泉。芝泉见他新科得志,文章又有新琢的峰角,正可拉他做胡蜂群里的一员猛将;之洞也觉龙泉新磨,正可一试锋刃。何况胜保的案子是犯在慈禧太后手里,慈禧太后对自己有科场提拔之恩,现在正可报效。于是,稍经商议,之洞便同意为刘艺泉御史草疏弹劾吴台寿。

之洞代草的这篇奏疏,中心是揭露吴台寿“朋党挠法,饬词挟制”,指出吴台寿是“荒谬诞妄,肆无忌惮,实为台谏中卑鄙无耻之员”。之洞知道,这篇奏折即使不要其命,也足夺其官。奏折揭其“悖谬有八”:首谬是说胜保之武功为咸丰推崇,为武功之首,故诬胜保者诬先帝。之洞驳其悖谬在于,此次逮问胜保,出自皇上,是直诬当今皇上诬先帝也。悖谬之二是,胜保功大于过,不应治罪。之洞举年羹尧功大,而因跋扈而被赐死,足证其悖谬。悖谬之三是,原折奏“胜保有克敌御侮保卫地方之功,无丧师失地贻误大局之罪。”之洞列举胜保纵容苗沛霖、为捻军击败等事实痛揭其谬。悖谬之四是,原折说办胜保之罪将使“将帅寒心,叛人借口”。之洞驳其“以两宫深隔九重,皇上冲幼,遂为此诬妄之言,意存禁吓”,使朝廷转受制于将帅,等等。奏折还揭露了吴台寿之见吴台朗为革员而被胜保纳叛授举为道员,故“该御史效命私门,甘心鹰犬,且冀起用之年为三窟之地。”

P18-21

后记

去冬今春,似乎季令倒置了。年尾了,还暖得像是三春;5月了,大连仍需穿夹衣。或许,是花甲之年的落寞吗?

去年冬末,辽师院里的梧桐尚未落叶,红黄间杂的叶片在微风中摇曳着。忽然,退休办公室张老师骑着自行车停下,交给我一封信,这是我退休离岗收到的第一封信件,是来自首都团结出版社的。

打开信封,娟秀的行书进入眼幕:是张阳编辑相约再版我过去出版的几本书稿。小张办事很认真,经过半年准备,如今要我为新版的《张之洞大传》写个前言或后记。

看着旧作的扉页,只有感慨,没有感觉。30年了!脑子里大书“三十功名尘与土”!赶紧去翻30年前的照片。啊!多年轻,年轻多好!阳光普照,山河明丽。已过而立之年,才觉风华正茂。第二次进入大学,浴着改革开放的熏风。

读研不足两月就赶上洋务运动大讨论,那是史学界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学术大解放,也是改革开放、开展经济建设的现实在史学领域的反映。

改革了,读研了,但仍未落脱官本位的劣迹。师兄徐彻、董守义皆才高八斗,却推我做头头,我是党员、教导主任的缘由。实则是他们领着我进入了祖国史学肥沃的原野,开拓无垠的处女地。

为祖国的史学繁荣而读史,为祖国的经济建设而钻研,为祖国的改革开放而努力。兄弟几人谋而后动,开展研究近代社会搞改革、搞经济的几位大人物,恭王奕诉、曾、左、李、张。

1993年我去武汉参加毛泽东百年诞辰纪念会,带去了梁漱溟的稿子。但是,会友却一直问:东北的学者为什么写了张之洞?对呀,武汉是张之洞的“根据地”,为什么让东北人研究了去?我莞尔示之,学术哪有疆界的?

我们是首届研究生,毕业论文究竟要写多少字?导师也还不清楚。写吧,说清楚、说够为止。结果,都写几十万言,觉得仍未说清楚,仍未说够。

“大传”的名字是辽宁人民出版社给取的。《历史研究》章鸣九先生还特问我,咋叫大传呢?我说传有全、小之分,有小就有大吧。

不料,书出后得到学界不少前辈的厚视。不久,近代史研究专家来新夏先生在《光明日报》写了评论。随后《读书》《人民日报》《文史哲》等十多家报刊也刊载评述和读后感等文。再后,辽宁省政府、大连市政府还为这本书颁发了奖状和奖金……

在三春过后,莺飞草长之时,团结出版社又要为之再版;张阳编辑正为其二次登场而粉墨。张之洞啊,你够幸运了。

流年似水,韶光易逝。张传再版距我翻阅《张文襄公全集》,已越三十载。指导我论文的导师,辽宁省史学会会长,辽大历史系主任陈崇桥先生已逝去若许年,我的同窗们也早已退岗星散。我多么怀思我的师友啊!抄一首贺铸的《青玉案·横塘路》寄托我的思念之情吧: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

马东玉

2007年暮春

目录

第一章 宦海生涯之前的搏击 1

第二章 京官与学政 18

一 龙泉初试 18

二 翁氏获谴 22

三 两任学政 24

第三章 清流健将 29

一 清流党 29

二 “继统”之争 34

三 四川东乡案 39

四 力争“崇约” 42

五 铮言回天 47

第四章 “经营八表” 55

一 山西抚任第一步 55

二 全面整顿,锐意改革 59

三 禁种罂粟与整顿盐务 64

四 七厅改制和迁升粤督 68

第五章 张香帅 74

一 “以和衷联诸将” 74

二 援台援闽,不分畛域 80

三 “规越以振全局” 84

四 “独数谅山一役,全仗纡筹决策” 88

五 拒和与争约 93

第六章 疆臣治粤 101

一 理财 101

二 保护华侨政策 116

三 镇压、治安与开发海南岛 120

第七章 近代企业巨头 130

一 总况 130

二 思想与目的 132

三 各企业纪略 138

四 结论 195

第八章 近代教育家 206

一 广东的初步尝试 206

二 湖北的大举进行 210

三 戊戌变法期间的教育思想与活动 221

四 戊戌变法后的系统教育设计及其实践 224

五 为确立全国系统教育制度厘定章程 230

六 张之洞办教育的简短结论 239

第九章 张之洞在甲午战争中 247

一 移督两江,积极备战 247

二 “蝗蛇螫手,壮士断腕” 252

三 反对和议,反对投降 259

四 力阻割台,支援抗日 263

五 痛定思痛,修备自强 267

第十章 楚天风云录 276

一 镇压“哥老会”起义 276

二 坚持“变事”,反对“变制” 282

三 镇压“自立军”,杀害唐才常 302

第十一章 义和团运动前后的政治态度 305

一 “乱民不能保国”论 305

二 “东南互保”的前前后后 307

三 议约之争 313

第十二章 在清末“新政”中终结 321

一 会奏《江楚三折》,积极推行“新政” 321

二 国运衰败,老臣弃世 325

附录一 张之洞生平大事年表 332

附录二 参考书目文献举要 340

写在《张之洞大传》新版的后面 345

内容推荐

张之洞是被毛泽东提到的少数几位不应当忘记的近代中国人之一。张之洞是中国重工业开拓者,是中国率先引进外国机器铸造银元的人,是中国近代新式军队的开创者之一,他还是留学日本的倡导者,是派出留学生最多的人,没有张之洞,就没有湖北新政,就没有近代中国的迅速崛起,也就没有将湖北与中国命运连在一起的历史条件,更不可能有湖北新军打响武昌首义的第一枪从而打开中国现代史大门之“宿命”!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张之洞办企业和办教育的中心思想。外国人说他是“一个稳健的、非常稳健的主张欧化的人”。结合他的言论看,他的中学为体“虽封建但求改革”,他的西学为用是师西方之长技以制敌、制国。

编辑推荐

这是一个成功的人生:少年解元,青年探花,中年督抚,晚年宰辅。这也是一个备受奚落的人物:起居无时,号令无节,行为乖张,巧于仕宦……

此人是谁?他就是毛泽东所说过的中国人不应忘记的近代人物张之洞。张之洞为晚清重臣,学界巨擘。他走科举之路,获朝迁重用,在京为清流言官,外放也忠君勤政,更于维护满清统治之余,向往西方科技文明,开办实业。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他以旧意识、新思想交织复杂之身,力挽狂澜,提出著名的“中学为体,西学为有”主终年,百余年来也是常说常新。

本书大气磅礴,针线绵密,勾勒出一幅晚清风云变幻,国族存亡的长卷,具有极高的历史参考价值和文化品位。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张之洞大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马东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143296
开本 16开
页数 34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6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52
丛书名
印张 2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72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2:3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