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在村庄
内容
编辑推荐

农民对这个世界的耐心和忍耐,胜过所有的花开花落,胜过一切植物的生长与衰败。

1、 朝九晚五的人都在疲于奔命,与土为伴的人都在自由生长。

2、 被称为“下一个李娟”的文坛新星吴莹的村庄笔记,媲美《阿勒泰的角落》,被誉为中国乡村真实的文字纪录片。

3、 全文搭配摄影照片,全面展现中国乡村的质朴民风。

4、 随书特别赠送“村庄烟火图”巨幅海报,还原在村庄的悠闲与自在。

5、 封面采用双面印刷设计,一面封面,一面海报,一面是向往的村庄,一面是真实的村庄。关于美好,大概只有这两种。

6、 他们多好,可以在一个地方生老病死。

内容简介

夏舍是苏北平原上一个非常偏僻的小村庄,在夏舍,人们总是不停地忙忙碌碌,种下收割,再种下再收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辈子都是这样。他们关心庄稼的收成,关心田里的麦子、地里的菜秧,他们没有时间再去关心这世界的巨浪什么时候会涌到自己的面前。

追鸡赶鸭的小耳朵,从不知停歇的姚大妈,喝酒打牌又好脾气的姚仁义,到处串门的孤独老太,见谁都叫“宝宝”的邻里乡亲……这些个性鲜明的人都是夏舍流动的文化,演绎着一个充满烟火气和人情味的新世界。

作者简介

吴莹

青年作家、戏剧课老师,擅长非虚构写作。儿时长于鄱阳湖畔,现定居于成都。常年运营公众号“塘镇故事集”,被读者称为“温暖的记录者”。

吴莹的文风细腻、平实,不追求华丽,喜欢从平淡的叙述中表达真情实感。她常常用小说的笔法来写散文,无论是刻画人物性格还是描写社会环境,都非常善于从人的内心出发,挖掘人性中隐藏的部分,让人感到温暖。

目录

01 养鸡场场主小耳朵 / 002

02 婆媳关系 / 007

03 夏舍的冬天 / 012

04 一场乡村漫游 / 019

05 夏舍解谜专员 / 025

06 乡村运动会 / 030

07 夏舍大嫂子 / 035

08 城里的房子 / 040

09 风雨七十年 / 045

10 姚家继承人 / 052

11 春天潮水般来 / 056

12 春天的养鸡场 / 061

13 春天的集市 / 065

14 呦喳喳喳 / 069

15 孤独终老的自然学家 / 072

16 夏舍姚大哥 / 076

17 舅爹爹 / 081

18 娘喊千里 / 086

19 田边菜场 / 090

20 美梦一场 / 095

21 我们家的姚仁义 / 101

22 村里的休闲娱乐 / 107

23 欠了一屁股鸡蛋 / 111

24 夏舍养鸡大业 / 115

25 东边的老太和西边的老太 / 120

26 祖传鱼精 / 126

27 总是遭骗的老人们 / 130

28 奶奶的韭菜墩子 / 136

29 等一场春雷 / 141

30 这些奇奇怪怪的风俗 / 144

31 南大围和北大围 / 149

32 窑厂 / 156

33 沿河的打鱼翁 / 160

34 夏舍的女人们 / 164

35 姑奶奶姚玉花 / 170

36 船上的家 / 177

37 寻路黄芦沟 / 181

38 立夏 / 186

39 蚕豆熟了 / 189

40 立夏后的一场暴雨 / 193

41 栽山芋秧子 / 196

42 打粽剌 / 199

43 夏天的一场雪 / 203

44 晒稻 / 206

45 庄稼熟了 / 210

46 暂别夏舍 / 216

47 重返夏舍 / 220

48 外出苦钱的姚大妈 / 226

49 清晨去做一桩大买卖 / 230

50 黄豆地里拔草 / 234

51 伯华二爷 / 237

52 桥头乘凉 / 241

53 一个人住的苏老太爷 / 245

54 村里的小贩子 / 249

55 南边的苏老太爷 / 253

56 守望相助 / 257

57 乡村凶猛 / 261

58 家是百宝箱 / 267

59 平原上的游荡 / 271

60 续命的脑白金 / 275

61 人生果实 / 279

62 寂静的村庄 / 283

后记 这些平凡又普通的故事 / 290

精彩书摘

这些平凡又普通的故事

伯华二爷家的老太太死了。

就在我们离开夏舍的第二天晚上,沤死在了河槽里。

一整个晚上她就那么孤零零地漂在河槽上。第二天早上伯华二爷左等右等,始终没等来他那个痴子妈从铺上起来吃早饭,进房里一喊铺上连个人影都没有。肯定是又犯痴了,早饭都不吃就外出乱逛,他决心出去把他那个痴子妈找回来。伯华二爷穿过院子,走过华山大爷的黑麦地,走过平时夏舍人围在一起乘凉的小桥,北边水田里的稻子长得好着呢,他左边看看右边望望,想看看稻田里的水够不够,想着等会儿是不是要出来打缺子。

他探着身子伸长了脖子,忽然就望见了漂浮在水田旁河槽里的那个人。

这个人不是旁人,就是他那个92岁,老得都痴了的妈。

知道这个消息时,我站在原地反复回想,我们离开夏舍时到底有没有和老太太说再见。

没有,真的没有。

晚上我给小耳朵奶奶打电话问她具体怎么回事。

“她太老了,死了就死了吧。”

乡下人对死亡有着近乎冷酷的淡漠,他们似乎不愿意在死上面多费半点感情。

老太太前阵子死活不肯剪头发,闹着要上街去剪。好容易女儿从城里回来,左劝右哄的才肯让女儿洗个头剪个头发。隔天她就顶着头整整齐齐稀稀疏疏的头发在巷子里走来走去。

她走到了小娟家屋后,那下院子里头坐着好几个村子里的女人,也不晓得是谁聊起了村子里那些早逝的人,老太太一出现,大家似乎有一肚子惆怅,指着远处的老太:“让妈妈的,你看看这些不该死的都死了,这些老不死的一直在眼前。”

现在老不死的终于孤零零地躺在河槽里,她“终于”死了。

很多人问我,夏舍这个名字是你取的吧?这么好听。

不是的,那个静静矗立在苏北平原上的小庄子,它叫夏舍已经很多年了。

有时候夏舍的人坐到一块,听说外头的人说“夏舍”这个名字好听时,都笑得拍腿:“夏舍还好听,城里人都在想个甚哩哟。”

你问我觉不觉得这个名字好听?

我这个外地媳妇儿和你们一样觉得真好听,就像霍比特人的夏尔,这个名字自带魔法。

不仅仅是这个名字,我笔下那些夏舍的人夏舍的事,在当地人看来都是“这有多大个交易”。可是我在夏舍的日子,每天都兴致勃勃地看着这些没甚哩交易的人和事。

年初我刚去夏舍时,那个时候我状态并不好,工作的繁忙、带孩子的疲惫、城市生活的各种压力和焦虑统统裹挟着我。我的心是干巴巴的,脑子里净是一个又一个处理不完的待办事项,我坐在电脑前什么都写不出来,就像一盏洋油灯,灯芯烧到了尾巴,油也快耗干了。

我就是带着这样的状态走进了夏舍。

起初我对这个苏北平原上的村子谈不上一星半点的感情,那些动不动就把脑袋探进房间张望的乡里乡亲一度令我非常头疼。加之年初疫情的发生,点开朋友圈和微博,似乎全世界没一个人有好心情。我也坐立难安,整宿整宿地睡不着,就像创伤后应激障碍一样,伤心恐慌愤怒无缘无故地哭起来。

可是我的婆婆、屋前的小娟、东边西边的老太、独居的太爷,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日三餐餐餐不落下,他们一辈子都是这样,这个冬天仍旧是这样。当我关上手机走出房门,那些站在屋外院子里抱着手拉呱闲谈的乡亲们,始终兴高采烈。

我为此还生过气,认定自己是到了另外一个鲁镇。

我就这么糟糕地在夏舍过了一天两天三天四天……直到大雪落了下来。我没见过平原上的大雪,雪停后的清晨,平原上一片寂静,朝阳从树杈和屋檐之间一点点升起来,成群的鸟从雪地滑翔冲向云霄,又从云端像羽毛一样飘落下来,雪地和天际相交的地方,这些鸟不断地交织往来,叫声清脆。

我牵着小耳朵的手站在雪里,似乎有那么一刻好像听到了一种声音,我仔细辨认四下张望,才发现原来是我和小耳朵的呼吸声。

村子里的红灯笼终于让我有了过年的喜悦,村里的农妇们裹着鲜红翠绿的头巾,站在自家门前铲雪,男人们戴着顶大帽子拢着手互相打招呼。

“有什么比眼下我正在过的日子更真实呢?”

自那场雪后,我好似忽然心里有了一汪水。又有一天下午冬日暖阳照在身上,我们种下去的桃树居然开了一朵小小的花。当时有种很强烈的渴望,驱使我跑进房里端出电脑,写起了夏舍的故事。

我当然没想到会写这么多,原本只是心血来潮随手记一两篇,后来写着写着,发现因为写作,我和夏舍竟然拥有了一种非常奇妙的关系,我的眼睛、鼻子、耳朵以及身上的每一个毛细孔都在夏舍努力张开。

那些之前让我头疼的乡亲、不适应的生活环境、疫情带来的恐慌,统统因着我对夏舍兴致勃勃的观察,慢慢烟消云散,我心里的那汪春水越来越温润。

很多时间里我都怀疑自己的写作能力。我发现点开任何一个公众号,看到的文章都是观点都是评论都是辩论,里面有大量的信息,看完总让人觉得自己似乎又学到了点什么,比看之前又多了一些长进。

可我的文章,来来回回读一百遍也没有这些,那种有气魄、雄辩、华丽的评论性文章我一个字都写不出来,心里来来去去挂念的始终都是很小的事。

今天在公园看见了两个老太爷,一个人坐在轮椅上,一个坐在长椅上,抱着头大声唱歌真有意思。昨天戏剧课上,学生表演的老太太抢公交车座位太逗了。

就是这些琐琐碎碎的小事,这些普普通通的人,总是让我充满了记录的热情。

就像我热情洋溢地带着学生排桑顿·怀尔德的《我们的小镇》一样,一个普普通通的镇子,里面的人物全部都是平凡人,可我就是爱极了里面那些每天做一日三餐,做了几十年却从未精神崩溃过的家庭主妇,她们坐在一起谈的那些日常琐碎,怎么就那么吸引我呢。

在夏舍,我就好像进入了桑顿·怀尔德笔下的格洛弗角镇。这里的每件事每个人都让我着迷,我像一台摄影机似的穿梭在村子里,对准每个人每件事,力图原原本本把这些全部录下来。

这几个月在夏舍,我们的计时方式变成了二十四节气,从立冬到春分、惊蛰、谷雨、清明、立夏……每一个节气都对应着夏舍的生活安排,在恰当的时候做该做的事,就是乡下生活的本质。这几个月我写了很多夏舍普通人很细小的事,好似在用文字拍一部纪录片,顺着这些时节,每发生点什么让我兴致盎然的事,我便提笔记下来。

现在回过头来再读这些文字,发现我也像个农民一样,随着二十四节气记录,春种秋收,耕耘播种,这些文字它们自己就形成了一卷时间之书。这些文字里有事也有人,和世界任何一个角落一样,夏舍的每个人和每个家庭都有他的欢喜和忧愁,地上年月短暂,他们步履不停勤勤恳恳地活着,我尽量忠诚地记录我所见的一切。在这场刻骨铭心的疫情之下,有许多优秀的写作者记录着这个时代这个时期的宏大横截面,而我只是写了一个很小的地方,一些很普通的人。这似乎并不是我主动的选择,而是命运把我推到了这里:“喏,这有个小村庄,你去吧,你写吧。”

我很喜欢读史书,但是当我在读史书时,我总是更着迷于书中作者无意间提到的那些普通人,总想沿着他们的步履去看看那个时代的图景。

我总是幻想也许等小耳朵长大后,他忽然对这场疫情有了兴趣,于是他找来很多资料书籍开始阅读,读着读着不停地扼腕叹息。然后某个时刻,他无意间翻开了妈妈记录的这些故事,发现疫情之下竟然还有这样的小村庄,村庄里的人还在每分每秒地生活。他沿着这些普通人的步履,又看到了这个时代的一点点因为日常因为平凡而莫名生出的生机,因此他长舒了一口气。

在写这些时,我始终提醒自己要保持克制,只用故事说话,因为我相信故事自有力量,尤其是真诚的故事。

多余的抒情和评价只会让这些故事变得让人难为情。

当然,即便如此,这些故事有时候仍旧让我有些不好意思,因为它们太真实,一点遮掩都没有。好多人写文章可以藏在本章背后,可是我却始终只能站在文字中间,我把自己的感情、经历、身边的人和事和盘托出,用一种近乎笨拙的真诚,这真诚有时候让我感觉自己比任何人都脆弱。

写这些故事时,我也无数次问自己这其中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从实用功利的角度而言,这些故事没什么阅读量,并没有给我带来什么公众号粉丝,更勿谈收益。从文学性而言,这些故事是如此的小,也许并不具备什么社会性价值,更何况我写得并不高明。

直到老太太的死凭空而至,我对意义的追问也随之烟消云散。

这个世界上还有谁会写一写这个90多岁的老太太呢?她如此平凡和普通,她一生去过的最远的地方可能就是镇上、县里,了不起也就是市里。她一辈子待在夏舍,种田种地生儿育女,没什么惊心动魄的故事,就是一个苏北平原上的农妇。

丈夫死了、大儿子也死了,但她活着。一直活到整个人变成了痴子,一脚踏下河槽才算终于了结了这一生。

夏舍的每个老人基本都度过了这样的一生,他们一天比一天老,这个庄子一天比一天衰败,没有年轻人会回来。夏舍正在和这些老人一起,一天比一天更接近死亡。

我唯有老老实实将这些记录下来,才能安心。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在村庄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9654618
开本 32开
页数 320
版次 1
装订
字数 200000
出版时间 2021-09-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2021-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1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4:0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