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张伯驹身世钩沉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著的《张伯驹身世钩沉》不仅对张伯驹的家世以及他的人生经历、思想变迁作了叙述和剖析,而且将具体人物置于历史大背景下,沧桑国史,纷纭家事,引人回首,触人感怀。“醇儒家学,书生本色,风流名士,散淡人生”,是作家寓真对张伯驹其人的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养,深凝在张伯驹的血液中,因而他才能在词学、戏曲、书画、文物研究等诸多领域卓有建树。该书旨在通过大量引用原始资料,告诉读者一个真实的张伯驹和一段真实的历史。

内容推荐

张伯驹是民国文化史上的奇人,《张伯驹身世钩沉》是在作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多年来着意搜求张伯驹行藏资料的基础上构思而成,旨在钩沉史料、道出真情,《张伯驹身世钩沉》共分十五部分,以资料呈现的方式向读者展现了张伯驹先生的人格和性情,后附影印的珍贵资料。

目录

一 文外的前言

二 且从张镇芳说起

墓志铭:镇芳的忠心与才干

是攀靠袁世凯走上了暴富之路吗

临战辞职,感喟百姓痛不聊生

三 盐业银行之问世

北方商业银行之创始者

借重张勋为盐业银行张翼

称帝大肆挥金,哪能顾得盐行

寒云怒责镇芳,伯驹为父辩诬

四 复辟案之始末

伯驹评述日:忠而无谋,实负清室

镇芳受审,伯驹指为挟嫌报复

开释乃形势使然,亦得于伯驹操劳

五 张伯驹身世自述

一、传统教育

二、新学影响

三、军政牢笼四、家风传承

六 青楼夺姝之传奇

任职盐业银行,乃有缘结识潘素

好事多磨,仰赖孙氏父子成全

瞒着父亲的第四婚姻,又纳妾乎

七 所谓民国四公子

饮醇近妇,妓馆夜饮

公子称谓的嘲讽意味

由贬而褒,文辉垂耀

八 横祸飞灾上海滩

绑匪可恶,解救还靠爱人奔走

函件披露,人情竟然如此冷漠

九 平复帖与西安之行

其一为避难其二为护宝

其三为谋生其四为参与后方文化活动

十 与王韵缃之离婚诉讼

泪洒词中,半为家庭烦恼

纠纷解决,却恨腰缠输尽

十一 迁入迁出承泽园

承泽园雅集,半是伤心泪语

繁华几日,便说到西风消息

十二 离题的插话

插话其一:张伯驹忆谈金编钟

插话其二:珍护国宝,可歌可泣

十三 与张家芬之分产诉讼

分产的起诉、答辩与判决

法学家韩幽桐亲任终审法官

十四 终于成了无产者

文物捐献,特定环境之反思

重返京华,往事视如泼水

散淡暮年,心地一片净白

十五 多馀的跋语

词魔情痴,演成昆曲传奇

世态暖寒,感叹曲终人渺

人性文化,精髓薪尽火传

感喟气数之终,警醒后人

附录 原始资料影印件

试读章节

五张伯驹身世自述

张伯驹的祖上,在明朝大移民的时候,由山西洪洞迁徙到河南。历经几代人垦耕,渐而发迹变泰,到了清朝中后期已成为河南项城一户有名的地主。张伯驹出生于项城,在故里度过幼年时光。而今时代变迁,原址早已面目全非。张家旧居现仅发现三间两层小楼尚存,位于项城市秣陵镇小学院内,张伯驹回乡时曾经在此闲住。

张镇芳在北京置办一处房产,位于西四牌楼东面的弓弦胡同,据说曾经是太监李莲英的一处宅院,占地约十三亩。张伯驹早年经常居住于此,并名之为“丛碧山房”,直到一九四六年卖出。

天津“五大道”原在英租界内,清末到民国时期,那里是高官和名流居住区。张镇芳及其家属,在天津居住时间最长,宅院即是英租界内的保定道二十一号。据说一九四九年以后,“五大道”的房产大都收交政府,安排了公用和高级干部居住。张家的此处宅院曾经卖与他人,后屡次改造,已不是原先模样了。

对于张伯驹的生平事迹,许多读者已有所了解。而他自己亲笔写下的一份材料,来踪去迹却更为实诚可信。其中还有一些情曲陈露,过去鲜为人知。姑且将这份手写材料名之为《身世自述》,照录如下:

我祖上是由贫农而富农,到我祖父已成了地主,中了举人。我父亲中了进士,由京官到直隶服官,直到民国四年后退休,又创办银行,寓居于天津租界内。所以我这个家庭,完全是封建时代由地主而官僚长成的,充分表现骄奢堕落的形象,有很多污浊罪恶。我是在这个家庭里生长,习染,也不能不有了罪恶。

在我七岁的时候,我父亲已与我订了婚,就是我的原配李氏。她父这时是候补道,我父亲也是候补道,这就是门当户对的婚姻。到我十九岁结婚,结婚之后,家庭里才知道我的原配李氏夙有疾病(是没有月经),不能生育,并染上鸦片烟瘾。封建旧家庭的传统思想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到我二十四岁,我父亲就催促我纳妾,是年我与邓韵绮(在解放北京前与我脱离关系,并一次给予赡养,后邓韵绮向最高法院诉请再给赡养费,被批驳)同居,次年生一女,不久夭殇。邓韵绮久不生育,又染上鸦片烟瘾。到我二十七岁,我兄弟(我叔父之子)病故,两门只我一子,我父亲催我再纳妾,并指示以生育为目的,不论才貌,要身体肥壮。由盐业银行副经理朱虞生介绍了王韵缃。本来介绍的有两人,王韵缃是其中之一,因为朱虞生的同居与王韵湘之母是朋友,那一个就没叫她与我见面,力促王韵缃与我的成功。是年就与王韵缃实行同居,于我三十一岁时生了一子。这时我叔父的同居杨氏也生一子。一个大家庭共居一处,大家都是享受懒惰,有鸦片烟瘾的就有十人之多。

我从三十岁研究文艺,对于这样的家庭感觉痛苦,尤其厌恶租界,所以我常在北京。到民国二十二年,我父亲去世,我父亲的同居孙善卿庶母,交给我很多的遗产,但是,还是有不够这大家庭开支之虞。我看了这时国民党的政局现象,我又做银行的事,知道经济前途不可乐观,对我的家庭还是这样排场阔绰下去是没有办法。我就将大部分盐业银行股票交给王韵缃,使她试验管理家政,因为儿子是她生的。并且,我对她说,经济前途是很危险,股票的利息是靠不住的,必须紧缩开支,家庭要平民化,譬如在楼上由梯子一级一级的下到平地,总比从楼上坠到平地好。但是她不能了解我的话,而且她早已染上鸦片烟瘾,每天到下午四点钟才起床,没有管理家政的能力。我把股票交给她,是为供给家庭开支,股票的印鉴还在我这里,不是给她个人的,而她会误认到儿子是他生的,交给她的股票我不能再拿走。至于这个家庭开支不够,她没能力把它节俭下来,还要我想办法。我到三十九岁,在上海与我的爱人潘素相遇,我们两方情愿结为配偶。我是连香烟都不吸的,他们都吸大烟,我起床的时候是他们睡觉的时候,我睡觉时候是他们打牌吸烟的时候。我感觉到苦闷而有这种举动。P69-71

序言

一文外的前言

(一)

对于张伯驹的事迹,广大读者并不陌生。但许多人也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出身于一个大官僚、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家庭,正处在二十世纪那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张伯驹却走了一条自己独往的道路。他既没有投入熊熊燃烧的革命斗争的烈火,也没有充当他出身的那个没落阶级的卫士而成为牺牲品。在一枰激战甚烈的棋局中,他不过是一枚游离于局外的棋子。然而,他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世人的敬佩。这也许就是一个可以令人回顾而凝思的奇迹。

世界丰富多彩,人生形形色色。世人走着不同的人生道路,抑或是自己的选择,更似乎是天意的安排。出身、环境、天资、气质、机缘、经历。诸多因素决定着事业的成败和价值的实现。

说到张伯驹的身世,会让人想起李白的诗中名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有谪仙人的气质,性情豪放,而“千金散尽”的另一个因素,则是有钱。这位大诗人出身于四川富商家庭,二十五岁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广交天下朋侣,两赴长安求取功名,当然不只是身佩宝剑,而且是腰中缠了金银的。

我们看张伯驹,生性嗜好艺文,澹泊功名,以收购国宝而驰名,亦有“千金散尽”的豪气。而他的家庭,曾经是当时国中富豪。正是那样一个亦官亦商的富厚家业,为他的豪逸洒脱的侠行义举提供了基础。

然而,值得我们羡慕的并不是他们的金钱。世界上富甲一方、腰缠万贯的巨商大贾很多很多,然古代成为诗仙的,只有太白;现代留下护藏国华之美名的,只有伯驹。

世上有钱人有两种。一种人既有钱,更有豪心逸志,便能特立独行,在某一事业上做出非凡贡献,青史留芳。另一种人虽有钱,却猥琐庸俗,只知吃喝嫖赌,精神贫乏,也许自以为快活一生,其实是虫鸟物类之快活,并不知何为人生。当代这后一种人,据传甚多。国家改革开放的这些年中,一些人财运亨通,暴发而成巨富,不论群众如何地买房困难、看病困难、子女上学困难,他们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已经钱财多得不知该如何消受,于是有人携巨款到境外豪赌,穷奢极欲,挥霍无度。如此富人,徒有华丽外表,内实污秽不堪。

世上没钱人也有两种。一种人虽无钱,外形寒酸,内在却有高情雅趣,有道是“唐之诗人,类多穷士”,甚至有“乞丐诗人”。陶渊明曾作《咏贫士》诗云:“倾壶绝馀沥,窥灶不见烟,”“敝襟不掩肘,藜羹常乏斟,”“岂不实辛苦,所惧非饥寒,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你看他酒壶干得一滴不也倒不出来了,厨灶也不见烟火了,破衣烂裳露着肩肘,这实在是太穷苦了,然而他所惧怕的不是饥寒,而是最怕失去道义原则,贫富二字常在内心交战,“贫而有道”属于他心中的胜利者,只要守着正道,脸上就不会有悲戚的容颜。这就是陶渊明笔下的贫士。另一种没钱人,则缺乏这种道德的力量,因生活所迫而至于胡作非为,所谓“民贫则奸邪生”,贫而贱,贫而无耻。贫穷是可悲的,贫而无耻则更加可悲。

可见无论贫和富,精神是极重要的。无论贫和富,只要精神卓尔不群,就可以成为名士。

如果我们只是复述张伯驹先生那些利国的好事,似乎并无必要;然而,当我们透过行为现象,观照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的时候,却会是别有意趣的。

(二)

李白诗集中有一首《书怀·重寄张相公》,写道:

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

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

苦战竟不侯,当年颇惆怅。

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

英烈遗厥孙,百代神犹王。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这首诗中,李白称自己是西汉著名边将李广的后裔。“飞将军”功盖天地,未能封侯,其英烈之气却遗传于后代。李白或许是承续了先祖灵根,所以少年有为,天才英特。“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是把自己比做西汉大文学家司马相如。而在另一首诗中,他还说过:“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可知其儿童时代是何其聪慧,对于历史古籍早已广泛涉猎。他二十岁时所写的《大猎赋》,其中有句云:“擢倚天之剑,弯落月之弓;昆仑叱兮可倒,宇宙噫兮增雄。”确有司马相如的闳大气魄。

然而,李白在政治生涯中却屡遭失败。唐玄宗召李白人京,曾以翰林供奉的身份,待诏一年多时间,后来遭人谗毁而“赐金还山”。到安禄山叛乱时,又应永王李磷的征召,随其东巡。永王兵败后,李白被囚于狱,落入“世人皆欲杀”的境地。传说是汾阳王郭子仪站出来为他说话,才把他的死罪改成流放。在流放去往夜郎的途中,有幸遇上了大赦。

上面所引《书怀·重寄张相公》,就是李白出狱后,写给当时的朝中宰相张镐的诗。诗中还写道:“想像晋末时,崩腾胡尘起……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这是以西晋末年的“五胡乱华”的历史,借指安史之乱,表示诗人斩鲸平乱的雄心。诗意最后则归结到惩灭敌虏后,并不求论功封赏,只愿飘然而去,永作海外的游仙:“灭虏不言功,飘然涉方壶。惟有安期舄,留之沧海隅。”“方壶”,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安期舄”,指蓬莱仙人安期生,传说事。

李白在这篇诗歌中所表达的政治抱负,和功成之后归隐学仙的心愿,是他的一贯思想。早年写的《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他就说过:“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一身”,表示要立志奋其智能,辅助帝王,“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然后则愿像陶朱、留侯一样去“浮五湖,戏沧洲”。然而,他的政治抱负始终不能实现,因而也始终不能达到其“功成身退”的隐士、仙家、道人的愿望。

历史只能让李白成为一个诗人,让他成为了一个沉浸在醉态和狂幻中的诗人。历史为人类造就了一个诗仙。

张伯驹所收藏的极品文物,其中一件便是李白书法《上阳台帖》。一九五六年,伯驹致函毛泽东主席,并赠送此帖,交由中央统战部徐冰转呈。原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上阳台帖》为白麻纸本,草书,五行二十五字。前隔水有宋徽宗泥金书签,引首有清乾隆皇帝所题的“青莲逸翰”四字,并钤有多家鉴藏印。宋代黄庭坚题跋云:“及观其稿书,大类其诗,弥使人远想慨然。李白在开元、天宝间不以能书传,今其行草殊不减古人。”书评家都认为,李白作书如其作诗,高视阔步,物我皆忘,心闲笔纵,无不如意。此帖所写的内容,有“非有老笔,清壮何穷”的句子,字意一体,表现了这位诗仙的沉雄放达的气度。

《上阳台帖》原藏于清内府,清末流出宫外,为张伯驹发现后购藏。伯驹鉴认此帖为李白真迹。他在《丛碧书画录》中记日:“余曾见太白摩崖字,与是帖笔势同。以时代论,墨色笔法非宋人所能拟。《墨缘汇观》断为真迹,或亦有据。按《绛帖》有太白书,一望而知为伪迹,不如是卷之笔意高古。”

张伯驹对《上阳台帖》的收藏,除了体现其对国家文物的珍爱之外,同时也体现出他对诗仙李白的钦慕。历史相隔遥遥一千二百馀年,李白不仅有近一千首诗歌一直为人们吟诵,而且竟然还有他的墨迹幸存人间,尤其是中国文化人的灵魂如此递相沿袭,绵延不绝,想到这一点,不能不让我们感到这是多么值得庆幸的事情。

李白产生于李白的时代,伯驹出现在伯驹的时代,不可拟比。这个时代不可能诞生诗仙,这个时代却可以有艺术收藏鉴赏家。任何人的思想气度、德业功次,都不可能超越其历史环境。然而,名士都有同样的风流。有道是:“名下无虚士”,“是真名士自风流。”

(三)

笔者因职业所限,长期埋头于案牍中,以前与文艺界人士接触甚少。一次在朋友家里,偶尔看到一卷张伯驹手写的词稿。他的词,吸引了我,内心为之一震。大概由于文化断层已久、风气丕变的原因,当代人写的词,多有词语生硬、意味贫乏之病。而伯驹的词,是真正词人的词,可以读出古人的遗韵,这在当代词林中已殊为难得。由此而始,我便随时留意张伯驹的著述,以及有关他的生平事迹的评介。

其时,我还在高级法院的岗位上。我所学习的专业只是法律。

法学教育的根本,并不在乎要记熟多少法律条文,而是重在培养一种崇尚法治的精神和公平正义的理念。真正研读法律的人,都会具有奉法律为至高无上、以护持正义为己任的基本品质。或许由于这种本质上的原因,法学界人士在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中,往往显得书生气而反应迟钝。正当司法体制改革成为社会热议的时候,我也曾经抱着某种热情和期待,而在实际进行中,才感觉到我们面对着许多复杂的情况。改革者的任何良好的意愿和举措,都可能会被他人利用而产生逆向的结果。我并不善于研究社会问题,而我所在的岗位却使我领教了各色人物,看到了那些离奇的现象。忽然有一天,在无意中想到了张伯驹先生。豁然觉得这老先生不愧是现代社会的翘楚人物,他比我们这些学习法律的人要高超出许多。

除了先生的词令人喜爱,他收藏古代书画的事迹亦令人感慕。文物收藏真正是一件好事、雅事,既是为国家珍藏国宝,保护民族文化,而对自己来说,无疑也是一种情趣陶冶,大有益于身心。即使一九五七年被打成右派,文化大革命中再遭厄难,张伯驹始终精神不萎,照旧于诗词书画如醉如痴。法律界的人士却不会有这样的潇洒。法律无法与艺术相比,艺术很有情趣,而法律是很枯燥的。法律也不能与政治经济相比,政治经济可以随机应变,可以投机取巧,法律却以正直、稳固为特征。在政治经济的跃变之际,法律总是滞后的。那一场灾难性的反右运动中,各级法院属于重灾区,右派之比例据说高于其他党政机关。尔后的大跃进时代,仍然有许多法律专业人士不能随应形势,而被指斥为“右倾”和“旧法观点”。艺术家即使戴了右派帽子,也还会有机会进行自己的艺术创作。许多法官被打成右派之后,却完全销声匿迹了。他们之中会不会有人走上艺术品收藏的路子呢?那个年代的书画价格还很低廉,如果偶有觉醒者,应该是一种幸运吧。

九十年代初,在太原市府西街有一片闲置的空地。喜好收藏的人们习惯在那里交易。那时我家住在附近,星期日闲逛偶然发现了这个市场。可惜我并没有及时从繁忙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一方面要给络绎不绝的诉讼者排难解纷,另一面却承受着多种的干扰和莫名的发难,加之审判机关的自身建设,涉及人财物诸多问题,足使人焦头烂额。许多的法官大概与我类似,那些年让我们付出了太多的精力。

在西方的法律观念中,有自然法之说,我以为就是中国古人所说的天道。忠实地执行法律,为人间主持公道,是法官的天职,是这个职业的本质,是天道和良知。法官如果不能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而要听命于法外干预和要挟,既是对法律的玷污,也是对法官人格的玷污,那样的法官宁可不做。但是你又不能不做,因为有国家的重托,有当事人及大众的期许,你不能自命清高而不负责任。这也许就是所谓忍辱负重的含义。

在这个时候,受到了张伯驹的影响,真是一种幸运。艺术的爱好很神奇,它可以让人陶醉,可以化解烦忧、调节心态,可以让你在困境中得到慰藉,可以让你在威胁面前藐视他们,在利诱面前坚守节操。

对于诗词,我从年轻时即已形成嗜好,而涉足金石和艺术鉴赏,实在已经为时过晚,骨董市场上已经无漏可捡。然而,对于古玩和艺术品收藏的沉湎,终于使我从繁冗琐务的围困中,找到了一个逃避的去处。自九十年代后期,我逐渐把较多的业馀时间消耗在古籍、碑帖、书画、文房的玩赏中。这促使我研究了许多资料,早年所学的某些文史知识得到发挥,学养和人生情操也在接受着新的熏陶。譬如,过去背诵过不少李白的诗歌,似懂非懂,只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体验到了那种深度,才能读懂名士的风流。

李白歌咏道: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且放白鹿青崖问,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歌且谣,意方远。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应未晚。

张伯驹有词云:今日异,几时休,人间不解重骅骝。歌百阕,酒千觞,风流犹似少年狂。宛转柔情都似水,飘摇残梦总如花,人间何处不天涯。辞北阙,对南山,孤吟独向海西边。陶然一醉东篱酒,万事如流等逝川。

名士风流,使人钦慕。于是,我便更加注意搜求有关张伯驹的行藏资料,也发现了流行的书刊中对他有许多不准确的描述,需要钩沉史料,道出真情。现在这本书,也就这样构思出来了。

以上,只是一篇文外的前言,且看下章言归正传。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张伯驹身世钩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晋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5707977
开本 32开
页数 34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13-08-01
首版时间 2013-08-01
印刷时间 2013-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72
CIP核字 2013188745
中图分类号 K825.4
丛书名
印张 22.25
印次 1
出版地 山西
230
16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7:1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