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修订版)
内容
内容推荐
《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第一版于2006年底初版以来,市场反响热烈。两年多来,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和一线读者朋友的亲密交流,作者孙绍振教授对此书进行了修订、增、删。修订本《名作细读》,增加了孙教授解读理论背景的介绍和解读方法的阐释,以及对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碰到的问题的解答,更有利于读者掌握解读文本的基本方法,有助于读者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书中应用的阅读分析方法,就像一种简单好用的工具,方便老师和学生掌握,并推广应用到更大范围的阅读实践中。
作者简介
孙绍振,1936年生,祖籍福建长乐。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至2018年任该院教授委员会主任。历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务。
在当代文学评论、文艺学、幽默学等领域,均有系统建树。出版散文集与学术专著多部。自1998年发表《炮轰全国统一高考体制》后,开始投入高考语文命题和文本解读研究,在中学语文界产生重大影响。这方面的专著有:《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对话语文》(与钱理群合著)、《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演说经典之美》、《解读语文》(与钱理群、王富仁合著)、《月迷津渡——古典诗歌个案微观分析》、《批判与探寻:文本中心的突围与建构》、《孙绍振解读经典散文》、《经典小说解读》等。
目录
修订前言之一
修订前言之二:答读者问13则
自序
第一章在大自然面前的审美心灵变幻
前言:夏天为什么缺乏诗意经典
春天:九种不同的古典诗情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牧
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叶绍翁
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宋祁
鹧鸪天代人赋(陌上柔桑破嫩芽)/辛弃疾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杜甫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贺知章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天街小雨润如酥)/韩愈
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白居易
祝英台近晚春(宝钗分)/辛弃疾
春天:两种不同的现代诗情
春/艾青
初春/王宜振
春天:两种不同的散文美
解读朱自清的《春》‘
解读林斤澜的《春风》
秋天:六种不同的古典诗情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杜牧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
苏幕遮(碧云天)/范仲淹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马致远
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杜甫
一种秋天的当代诗意
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毛泽东
秋天:一种现代散文美——解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两种不同的冬天的美
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毛泽东
沁园春雪(北国风光)/毛泽东
对自然美的科学阐释——解读贾祖璋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第二章艺术家心灵奥秘的多维透视
前言:刹那心灵颤动的审美价值
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荷塘月色》解读
以《背影》为例谈方法问题
在政治幻想和艺术幻想之间挣扎——解读李白的《下江陵》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解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解读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
解读余光中的《当我死时》
寻找精神的“旅店”——读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
第三章崇高的三种趣味:情趣、谐趣和智趣
前言:不能拘泥于情趣
解读杨振宁的《邓稼先》
解读《居里夫人和一克镭》
解读《爱因斯坦与原子弹》
解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解读陈毅的《梅岭三章》
花木兰是英勇善战的“英雄”吗?——兼谈多媒体与文本分析的关系
叙述胜于描写——解读叶兆言的《闲话章太炎》
谐趣和理趣的交织——鲁迅《自嘲》解读
解读臧克家《有的人》
“愚公”还是“智公” “智叟”还是“愚叟”——解读《愚公移山》
象征和系列意象——解读高尔基的《海燕》
附:
《水浒传》里的英雄观
第四章童心、童趣和心灵宝库
前言:贴近混沌初开的心灵的精彩
还原法分析和关键词解读——解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
进入孩子的感觉世界——解读鲍尔吉·原野的《雪地贺卡》
文本语义和幽默感——解读舒婷的《童年絮味》
《皇帝的新装》中的人物为什么没有个性?
解读哈谢克的《黑信》
解读聂绀弩的《我若为王》
附:
《朝花夕拾》中含笑的批判——走近伟大作家的童心
契诃夫小说中的儿童心理
舒婷诗歌中人的价值
第五章亲子之爱的诗意和卑微
前言:在非诗意的亲子之爱面前睁开眼睛
《背影》背后的美学问题
解读梁晓声的《慈母情深》
解读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
听觉、记忆、动机发生变异的奇观——“安娜·卡列尼娜回家看儿子”片段解读
解读里柯克的《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
解读泰戈尔的《金色花》
第六章生命的价值和尊严
前言:生命的价值不限于人类
词典语义与文本情景语义——《最后一片叶子》解读
解读梁实秋的《猫的故事》
解读蒲松龄的《狼》
解读刘基的《说虎》
解读周晓枫的《小地主》
附:
《西游记》中动物的特点
第七章进人小说艺术的审美世界的程序
前言:情节就是把人物打出常轨
为什么吴敬梓把心理疗法改为胡屠户的一记耳光?——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拉开距离
薛宝钗、繁漪和周朴园是坏人吗?——真善美的统一和错位
为什么都德不写从落后到转变的全过程?——情节和心理“突转”的临界点
孩子杀死婴儿后为什么情节中断?——从外部的临界点和内心的,临界点来阐释作品
杜十娘和陈奂生走向高潮的过程有什么不同?——古代小说和当代小说的细节
巴尔扎克为什么那样残忍地折磨于洛夫妇7——把人物打入非常轨道
为什么中国古典小说强调一波三折?——将人物打入第二环境
表层心理与深层心理的反差——从心理结构看《最后一课》
阿Q死到临头还不痛苦是不真实的吗?——以喜剧写悲剧
安娜·卡列尼娜的“人格面具”是如何当众丢落的?——人物内心动荡和外部动作之间的不平衡
通过假项链、真项链、假金币暴露人物的内心隐秘——超现实的和现实的第二环境及其功能
屠格涅夫的《木木》比莫泊桑的《珂珂特小姐》高明——前提条件的充分、心理氛围的饱和同结局的关系
祥林嫂真的是穷死的吗?——情节的理性因果和情感因果
关公不顾一切放走曹操为什么是艺术的?——人物的情感逻辑超越人物的理性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修订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孙绍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423786
开本 16开
页数 39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9-06-01
首版时间 2009-06-01
印刷时间 2022-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初中生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470
CIP核字 2009094526
中图分类号 G634.333
丛书名
印张 27.5
印次 25
出版地 上海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6:1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