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谍海秘闻/历史档案解秘
内容
编辑推荐

间谍既指被间谍情报机构秘密派遣到对象国(地区)从事以窃密为主的各种非法谍报活动的特工人员,又指被对方间谍情报机构暗地招募而为其服务的本国公民。又称特务、密探。

间谍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采取非法或合法手段、通过秘密或公开途径窃取情报,也进行颠覆、暗杀、绑架、爆炸、心战、破坏等隐蔽行为。被派遣或收买来丛事刺探机密、情报或进行破坏活动的人员。

了解“间谍”这一特殊的职业在历史事件中扮演的特殊角色,对于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开阔视野,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脉搏具有重要的意义。

内容推荐

“间谍”这个职业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是神秘的,人们赋予间谍以出神入化的形象,认为间谍神通广大,无所不能。正如美国的一本间谍教科书中所说,从事间谍职业,就是要“利用人们崇高的爱国心和卑鄙自勺贪婪心,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激光、卫星等技术的运用,很多间谍工作正在逐渐被高科技所替代。那么,通过人工刺探对方情报的传统方式是不是已经过时?答案是否定的。世界各国的解密档案表明,高技术固然重要,但人力间谍却始终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先进技术虽然能使一些地区变得“透明”,但是它却无法接近政府核心人员和核心机密,许许多多工作总是要由人来完成。

冷战时期,美国最优秀的间谍、前苏联军事情报官员奥列格·佩尼科夫斯基上校向美国提供了前苏联境内导弹发射场详囤。正是这一情报,使美国U-2飞机图像分析人员在古巴发现了异常情况,最后确定前苏联正在古巴修建导弹发射场,从而引发了古巴导弹危机;在1993年美国对索马里的干涉行动和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如果没有地面特工在迷宫般的街道和小巷中指出正确的目标,再先进的武器也将无用武之地;塞拉利昂反政府武装头目桑科和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被擒获,也是由于特工提供了准确情报。

了解“间谍”这一特殊的职业在历史事件中扮演的特殊角色,对于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开阔视野,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脉搏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某些章节译自外刊,并不代表编者的观点。

目录

杀手间谍

 从间谍到冷血杀手/2

 恐怖的全球追杀/6

 美国中情局王牌杀手SOG/11

 中央情报局(CIA)的捣鬼历史/15

 免遭暗杀的冠军记录/21

 血腥的复仇之路/27

 “爆炸专家”被炸之谜/32

 毁灭“彩虹”的行动/35

 日本女谍谋刺蒋介石/39

 河内追杀汪精卫纪实/43

 从杀手到卡扎菲夫人/47

 谋杀克格勃揭秘/49

 杰哈德之死/53

 “闪电猎手”流产记/57

 “帕斯特里斯行动”失败的内幕/60

双重间谍

 双面间谍的晚年/64

 双重女谍差点毁了诺曼底登陆/66

 诺曼底登陆的幕后功臣/69

 侥幸存活的双重间谍/72

 英雄神父原是纳粹间谍/74

 双面间谍的悲剧/76

 烫手的山芋/78

 丘吉尔身边的苏联间谍/81

 斯大林身边的纳粹间谍/84

 双面间谍20年的神秘生活/86

 错综复杂的北爱间谍战/90

 间谍史上的“千面人”/93

 “拯救世界”的间谍/96

 美以间谍案/99

 两百美元策反了对手/101

美色间谍

 美女间谍“浪漫恋情”曝光/105

 79年后的昭雪/108

 女间谍戏耍FBI/113

 “黄蜂”与“绿宝石”的秘密/115

 奇特的证据/118

 无往不胜的利器/120

 “美人计”间谍案曝光纪实/123

 “普罗弗莫事件”真相/127

 色情加军火的秘闻/131

 诱惑/134

 “公主”间谍/138

 女谍战/140

 英国秘密情报局的妇女们/143

鼹鼠间谍

 FB0突曝“鼹鼠”案/148

 隐藏在日本防卫厅里的鼹鼠间谍/52

 阻止核战争的崇高信仰/155

 “石头间谍案”/158

 伊利·科恩传奇/161

 冷战时期最成功的特务/165

 “红色乐队”的故事/167

 因小失大的盗窃计划/170

 追捕“瓦西里”奇闻/173

 海豚间谍/177

 击落“兄弟救难会”飞机的背后/181

 苏联外交邮袋失窃案/184

 “恐怖平衡”中争上风/187

 遭窃者亦行盗/190

 苏联构建柏林墙之谜/194

 甲午战争中的谍影秘踪/198

技术间谍

 网上追踪“黑客间谍”/203

 破译绝密情报的秘闻/208

 缴获美间谍船的内幕/211

 “天蝎”号核潜艇神秘失踪之谜/214

 发明家何以成间谍/216

 巨大生态灾难的难解之谜/219

 原子间谍揭秘/222

 监守自盗F-111A/227

 英军破译“恩尼格玛”密码的背后/233

 “人体密码机”的秘密/236

 中英二战情报的合作内幕/240

 深海间谍战幕后/247

 美英对联合国的间谍行动/249

 伸向中国的间谍魔手/252

 日本三眼卫星窥视亚太/256

 全球商业间谍活动日趋猖獗/259

 美法间谍战扯上台湾/264

试读章节

1978年9月7日,在英国伦敦发生一起用毒伞枪杀人的案件,引起了英国人的恐惧和不安。那天,流亡伦敦的保加利亚剧作家马尔科夫匆匆忙忙赶往广播公司上班,他走在拥挤的人行道上,突然大腿部被一个身材魁梧的男人用雨伞尖刺了一下,那人转眼就挤进人群不见了。马尔科夫上班后,感到右腿不对劲,有些麻胀疼痛,他被送到了医院,四天之后就死了。

当时正值冷战时期,东欧国家一些反共人士在西方的蛊惑下,不断攻击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政府,保加利亚作家马尔科夫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20世纪70年代,马尔科夫逃离了祖国,到英国继续从事反共活动,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马尔科夫的死,引起了英国警察当局和反间谍部门的注意。法医解剖了马尔科夫的尸体,在他的右小腿的肌肉中,找到一颗直径为1.7毫米的银光闪闪的小圆珠。经鉴定,这小圆珠是用白金做的,体积很小,在这个小圆珠上.有两个微小的孔,小圆珠的中心是空的,容积约为0.4毫克。在小孔附近,发现有蜡迹。估计这两个小孔本来是用蜡封死的,进入人体后,蜡化了,小圆珠里面的东西流了出来,造成马尔科夫的死亡。 小圆珠里到底装的是什么东西呢?伦敦警察当局对死者进行解剖,发现血液里没有放射性元素,也不是细菌或病毒。警察当局的毒药专家猜测为氰化钾,可是按小孔容积计算,最多能装0.4毫克,而杀死一个人最少要100毫克,体积跟半颗米粒相同,是无法装进这个小圆珠孔内的。另一种是砷化物,其致死量也在100毫克以上。其他如“氟代醋酸”、“二甲基汞”也要50毫克才能致人于死,都无法装进这小圆孔内的。那么到底是什么毒药制成的毒弹呢?

伦敦警察局最后才化验出来,小圆珠内装的是一种剧毒“蓖麻毒素”。蓖麻毒素是从蓖麻种子中提取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苏联等国都研制了这种毒素。那颗使马尔科夫丧命的小圆珠,是装在一把特制的雨伞里,这是一把杀人毒伞枪,伞尖就是枪管。一扣动扳机,小圆珠就沿枪管射出,刺入人体足以致死。中了这种枪弹,起先像是被蜜蜂叮了一下,四个小时后开始发痛,然后头晕眼花,在24小时内就可能丧命。这种毒伞枪,是间谍使用的一种兵器,主要用来暗杀。而英国男子,出门喜欢拿把伞作装饰,显得有风度,凶手就是利用了这一点作掩护。

英国警方一直没有找到杀死马尔科夫的凶手。根据资料,克格勃(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曾生产过一种特种雨伞,伞柄尖端设有机关,可将毒剂刺人受害者身体,由此几乎可以确定这是克格勃干的,但苦于没有证据,只好不了了之。这就是当年在英国轰动一时的“雨伞谋杀案”。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东欧国家发生剧变后,保加利亚前情报部门负责人才公开承认,刺杀马尔科夫的行动是苏联克格勃与保加利亚情报部门联手所为。

早在1957年,苏联特工另一次干净利落的海外追杀行动就已震惊了世界。当时,苏联克格勃发现,一个叫列夫·利比特的美国中央情报局间谍在德国慕尼黑活动十分猖獗,此人专门训练间谍到苏联进行活动,还与反苏的“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来往密切。克格勃总部决定使用“气雾杀人针”除掉此人,并将这一任务交给了特工博格丹·斯塔申斯基。

博格丹·斯塔申斯基按照上级的指示,用“莱曼”作化名,带着一个苏联占领区的通行证从柏林飞往慕尼黑。为了进行不留痕迹的暗杀,他使用的武器是克格勃研究的最新成果“气雾杀人针”。这是一根金属管,与人的手指头差不多粗细,约200毫米长,由3节拧在一起而成。底部一节的发射栓用来点燃炸药,推动中间一节的金属杆,这根金属杆将管口的一个装有毒药的小玻璃针管撞破后,毒药便以气雾的形式发射出来,气雾所过之处,所有生命便会停止呼吸,几乎声息全无。

克格勃的技术人员告诉斯塔申斯基,使用这种武器必须谨慎小心,特别注意不要让气雾危害到自己。他们给了斯塔申斯基一瓶防护药片和几支解毒针剂,让他预先把解毒药片吞下,并在发射武器之前再立刻弄破解毒针剂,吸它的气雾,即可平安无事。斯塔申斯基为了保险起见,在单位附近一小树林里找束一只流浪狗,先练习一番。他按照技术人员教的方法,事先吞吸了解毒药和解毒针,然后在距离狗大约30厘米的地方发射了这种武器。几乎没有任何爆炸声,这个可怜的小家伙就被击倒,经过一阵短暂的痉挛,毫无声息地死去了。

1957年10月12日上午10时刚过,当列夫·利比特下了电车,朝卡尔斯普勒茨大街8号的寓所走去时,被一直跟踪他的斯塔申斯基逮着了机会。斯塔申斯基迅速拿出纱布包着的解毒药,急速地在大门上将它敲碎,吸入气雾,然后从上衣口袋里掏出裹在一张报纸里的金属管,向毫无戒心的“猎物”走去。利比特正在用力地捅着卡在锁眼中的钥匙。“刚下班吗?”斯塔申斯基问道。利比特还没有来得及反应,便觉得眼前一片酸雾,片刻,失去了知觉。斯塔申斯基环视四周,发现附近没有其他人,便一刻也不敢耽搁地飞速地离开了这所房子,将纱布和玻璃碎片丢进了一条阴沟里,随即来到火车站,正赶上一列开往法兰克福的火车。斯塔申斯基在法兰克福过了一夜,第二天飞往柏林,转道回到莫斯科,等待他的将是最高的奖励。

在苏联时代,还有一次对全世界影响较大的海外追杀,就是追杀托洛茨基的行动。托洛茨基是苏联早期的重要政治人物,曾参加俄国十月革命.列宁去世后,托洛茨基与斯大林等人在政治上产生严重分歧,结果被开除出党,并被驱逐出境。离开苏联后,托洛茨基在法、美、德、意、英等国建立了托派组织,从事反对斯大林和苏联共产党的活动。1937年,托洛茨基移居墨西哥,此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阴云已经逼近欧洲,为了防止敌对势力与托洛茨基勾结,苏联政府决定刺杀托洛茨基。1938年3月,苏联最高法院缺席判处托洛茨基死刑,紧接着,苏联特工小组潜入墨西哥,准备对其实施追捕和暗杀。

当年,为保证托洛茨基的安全,墨西哥政府在他的住宅附近专设了一个警察所,配备了一支警备队。托洛茨基自己更是小心翼翼,随身携带着手枪,然而,托洛茨基最终仍难逃厄运。

1940年8月20日,天气十分晴朗,托洛茨基刚刚完成写作,欣赏着蔚蓝的天空。这时,一个名叫莫尔纳尔的人前来拜访托洛茨基,此人是托洛茨基女秘书西尔维亚的情人,也是托洛茨基家的常客,但他这次来却有些异样,大晴天他竟穿了一件雨衣。托洛茨基刚刚把莫尔纳尔迎人书房,莫尔纳尔突然从雨衣里拿出一把登山用的冰斧,用力向托洛茨基头上砍去。由于事出突然,托洛茨基来不及按动报警器,也来不及拿起身边的手枪,满脸是血的他在情急之下大声呼叫,跌跌撞撞地往门外奔去。听到喊声,托洛茨基的卫士们迅速冲进书房,抓住了莫尔纳尔。尽管托洛茨基被及时送进医院,但由于伤势过重,还是没能逃过一死。

事后,墨西哥警方才搞明白,莫尔纳尔原来是西班牙人,真实姓名叫拉蒙·麦尔卡捷尔,其母亲是西班牙著名的职业革命家。莫尔纳尔接受了苏联内务部的委派,利用自己的容貌征服了托洛茨基的女秘书西尔维亚,得以接近托洛茨基,终于完成了任务。P6-10

后记

我社相继推出的《探索丛书》“探谜系列”和“探奇系列”,受到了青少年朋友的普遍欢迎。我们收到了大量读者来信,读者朋友们提出了诸多希望和要求,这也使我们备受鼓舞,决心继续出好这套丛书。为了更好地满足朋友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我社新推出了这套《探索丛书》的第三系列——“探秘系列”,丛书共分五本——《武器秘籍》《战争秘史》《谍海秘闻》《反恐秘事》《灾难秘录》。

“探秘系列”秉承了《探索丛书》前两套系列的新、奇、特的编辑主旨和图文并茂的风格,但在题材和内容上做了相应调整。为了拓展青少年朋友们的探索想象空间,培养他们的人文内涵和国防精神,使他们加深对国际政治、历史人物、战争史料和灾难救险等方面知识的了解,从先前两个系列偏重于自然科学的视角进而转向社会科学的视角。

本套丛书从解密历史档案的角度,在内容上确定了五大板块:武器、战争、间谍、反恐和灾难。以鲜为人知的故事为切入点,既有人物,又有事件;既有器物,又有过程;既有宏观的历史事件,又有现时发生的微观事件。编选的特点是:一是尽量选取近现代历史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对年代较为久远的或人们熟知的事件,没有列入编选范围;二是要有好看的故事,以情节为线索展开内容,力求做到引人入胜;三是图文并茂地反映事件和人物,以历史的真实为基本宗旨。本书的每一个板块内容都围绕着“秘”字做文章:秘籍、秘史、秘闻、秘事、秘录等。既描述了引人入胜的人物和事件的故事性,又反映了深刻思索和积极向上的思维导向。

本套丛书在撰写过程中,编著者尽量减少概念化的评述和数据的罗列,力求用真实的人物和具体的事件来讲述故事。虽然在题材上不能面面俱到,但却视角独特,通过一个个真实而又鲜活的生动故事来感染青少年朋友们的心灵,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相信青少年朋友们一定会喜欢。

本套丛书的作者大都是有关方面的新锐人士,他们的文风更能得到青少年朋友的接受。我们在编写过程中,曾得到了一些科研院所、平面和网络媒体等有关方面人士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本套丛书编写时,参阅引用了一些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其中一些作者的姓名和通讯地址不详,欢迎来信来电说明,以便付酬,同时对未能给以署名,表示深深的歉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谍海秘闻/历史档案解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硕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1925477
开本 16开
页数 2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7
出版时间 2008-02-01
首版时间 2008-02-01
印刷时间 2008-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世界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526-49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黑龙江
230
171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0:3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