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萨特(精)/最伟大的思想家
内容
编辑推荐

北大、人大、复旦、武大等校30名师联名推荐,哲学专业学生、文科大学生及哲学爱好者的必读书。

一本书读通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为什么萨特的名字会成为存在主义的代名词?

《萨特》首先梳理了萨特的生平经历,以让读者了解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然后则选择性地着重对其关于“感知与实在”、“本体论”、“自由意志、心理学与历史唯物主义”以及“伦理学”等方面的思想进行了详细论述,帮助读者准确把握其富有启发性和包蕴性的思想。本书由理查德·坎伯著。

内容推荐

《萨特》为西方思想普及入门丛书《世界思想家译丛》之一,主要介绍了法国作家、哲学家、社会活动家让—保罗·萨特的生平及其主要思想。

《萨特》书对萨特的生平进行了清晰、细致、准确又不失趣味的描述,并以此为线索,系统介绍了萨特思想的形成和产生转变的过程,以及其中的各个重要部分,如他的本体论、历史唯物主义、伦理学观点等。通过阅读本书可以激发读者对萨特本人和其著作的极大兴趣,十分适合高中、大学学生及对哲学有兴趣的普通读者。本书由理查德·坎伯著。

目录

1 哲学家:让-保罗·萨特

A. 作为哲学家的让-保罗·萨特

B. 西蒙·波伏娃与存在主义

2 生平和著述

A. 萨特的童年与教育:1905—1929 年

B. 军人、教师、哲学家与作家:1930—1938 年

C. 战争年代:1939—1944 年

D. 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者:1945—1951 年

E. 共产主义的同伴:1952—1956 年

F. 独立的马克思主义者:1956—1960 年

G. 反对帝国主义者:1960—1967 年

H. 左翼保卫者与福楼拜传记作者:1968—1972 年

I. 希望和博爱的代言人:1973—1980 年

3 感知与实在

A. 萨特替直接实在论的辩护

4 本体论

A. 虚无

B. 自在的存在

C. 上帝

D. 为他者的存在(Being?for?Others)

E. 萨特本体论的要点

5 自由意志?心理学与历史唯物主义

A. 自由意志和决定论的问题

B. 萨特的自由意志理论

C. 萨特的心理学

D. 历史唯物主义

6 伦理学

A. 为伦理学原则的辩护

B. 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

C. 伦理学与马克思主义

D. 希望的伦理学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从一种非哲学的眼光来看,直接实在论如此显而易见地正确,以致于没人会严肃地去反对它,但这远远不是如此。许多哲学家已经对直接实在论提出过反对性证明,并就物理对象的独立性和人的感知的可靠性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要理解萨特为何费劲地在他的现象学论文、小说《恶心》和《存在与虚无》中为直接实在论辩护,有必要就其他哲学家对直接实在论的挑战作些了解。

像他那一代的所有法国哲学家那样,萨特受到过笛卡尔(Rene Descartes,1596—1650年)思想的训练。有时被称为“现代哲学之父”的笛卡尔试图揭示,所有我们直接地知晓的东西就是居留在我们心中的东西。他以如下的方式论证道:当我认为我看见一棵树时,我确信那就是我所认为的东西。我也许弄错自己面前的东西——可能在做梦或者产生幻觉,但直接地、明白无误地知道什么在我心中。依笛卡尔所言,感知是存在于我们心中的观念,而我们的感知绝非显而易见地对应于我们心灵之外实在之物。笛卡尔推论道,当我们做梦时,我们以为我们看到、听到了各种各样的事物,然而没有一个这样的事物被实际地看到和听到。我梦中的栗子树不会比站在它旁边的尖叫的女巫更真实。笛卡尔也相信物理世界的独立存在,但他不相信感知会把我们推到与物理对象的直接照面中、或者给予我们关于它们的可靠的知识。

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John Locke,1623—1704年)以相似的口吻断言:物理对象应该被认定为我们感知的原因。洛克认为,物理对象也许是由运动着的原子所构成,非常不同于我们对它们描绘的常识性图景。他区分了硬度、广延性、形状和运动这些归属于所有物体的“第一性征”与诸如颜色、温度、味道和气味等由这些物体的能量所引起的主观效应的“第二性征”。笛卡尔和洛克都总结说,感知只是那些不完满地表现引发它们的对象的观念。笛卡尔和洛克都是表现实在论者。

表现实在论是一种比直接实在论更为小心谨慎的立场,然而,是表现实在论也遭受了其他哲学家的猛烈攻击。英裔爱尔兰哲学家乔治·贝克莱(George Berkeley,1685—1753年)断言:一个人没法证明物理对象的独立存在,也没有必要这么去做。在贝克莱看来,物理对象所有的性征,第一性征同第二性征一样,离开了对它们实际的或可能的感知,就不可思议。大小、形状等特性同颜色、味道等特性一样,除非从视觉考察、度量的某些感知过程角度看,否则甚至不可想象。于是,贝克莱总结出,物理对象的实在性纯然在于它们“被感知”。当然,贝克莱仍不得不处理关于我们对物理对象的感知的起源、连续性和共同特征等问题。我为何把森林里的某棵树认作一整套独特的特征?当我在后来看到那棵树时,为何那些特征仍然实际地相同呢?在你感知那棵树时,为何你认识到的与我所认识到的有基本相同的特征?为回答这些问题,贝克莱提出了如下的理论,即认为:上帝是我们外在的感知的源泉,正是“他”维持着这些感知的连续性和共性。贝克莱自称是个“非物质论者”,但他也以一个主观唯心主义者而出名。

继贝克莱之后,唯心主义及其相关的理论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形式。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1776年)赞同:没法证明物理对象的独立存在,但他还断言:上帝、甚至人的心灵的独立存在性也没法证明。在休谟看来,在没有哲学地思考问题时,我们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倾向,要去相信物理对象的独立实在性,而实际上,所有我们能够知道存在的东西无非是我们自己的“印象和观念”。这个观点被称为现象论。伊曼努尔·康德认为存在一个超出人的感觉经验界限之外的独立实在(“物自体”,things-in-themselves),但我们不能通过我们的感觉经验直接地或可靠地推知有关这个实在的任何东西。康德称他的立场是批判的、或先验的唯心主义。黑格尔精心构筑了一种辩证唯心主义的理论,在其中,整个心灵和观念的宇宙世界在时间中展现。对黑格尔来说,意识与意识的对象、自然与精神,乃至人类和上帝无非是同一个展现着的实在的不同侧面罢了。P66-69

序言

贺麟先生在抗战时期写道:“西洋哲学之传播到中国来,实在太晚!中国哲学界缺乏先知先觉人士及早认识西洋哲学的真面目,批评地介绍到中国来,这使得中国的学术文化实在吃亏不小。”贺麟先生主持的“西洋哲学名著翻译委员会”大力引进西方哲学,解放后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的“哲学”和“政治学”系列以翻译引进西方哲学名著为主。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联书店、上海译文出版社、华夏出版社等大力翻译出版现代西方哲学著作,这些译著改变了中国学者对西方哲学知之甚少的局面。但也造成新的问题:西方哲学的译著即使被译为汉语,初学者也难以理解,或难以接受。王国维先生当年发现西方哲学中“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不少读者至今仍有这样体会。比如,有读者在网上说:“对于研究者来说,原著和已经成为经典的研究性著作应是最为着力的地方。但哲学也需要普及,这样的哲学普及著作对于像我这样的哲学爱好者和初学者都很有意义,起码可以避免误解,尤其是那种自以为是的误解。只是这样的书还太少,尤其是国内著作。”这些话表达出读者的迫切需求。

为了克服西方哲学的研究和普及之间隔阂,中华书局引进翻译了国际著名教育出版巨头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现为圣智学习集团)的“华兹华斯哲学家丛书”(Wadswonh Philosophers)。“华兹华斯”是高等教育教科书的系列丛书,门类齐全,“哲学家丛书”是“人文社会科学类”中“哲学系列”的一种,现已出版88本。这套丛书集学术性与普及性于一体,每本书作者都是研究其所论述的哲学家的著名学者,发表过专业性强的学术著作和论文,在为本丛书撰稿时以普及和入门为目的,用概要方式介绍哲学家主要思想,要言不烦,而不泛泛而谈,特点和要点突出,文字简明通俗,同时不失学术性,或评论其是非得失,或介绍哲学界的争议,每本书后还附有该哲学家著作和重要第二手研究著作的书目,供有兴趣读者作继续阅读之用。由于这些优点,这套丛书在国外是不可多得的哲学畅销书,不但是哲学教科书,而且是很多哲学业余爱好者的必读书。

“华兹华斯哲学家丛书”包括耶稣、佛陀等宗教创始人,以及沃斯通克拉夫特、艾茵·兰德等文学家,还包括老子、庄子等中国思想家。中华书局在这套丛书中精选出中国人亟需了解的主要西方哲学家,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梭罗和加缪等富有哲理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改名为“世界思想家译丛”翻译出版。中华书局一向以出版中国思想文化典籍享誉海内外,这次引进翻译这套西文丛书,具有融会中西思想的意义。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思想文化频繁交流的全球化时代,没有基本的西学知识,也不能真正懂得中华文化传统的精华,读一些西方哲学的书是青年学子的必修课,而且成为各种职业人继续教育的新时尚。中华书局的出版物对弘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引领时代风尚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值得赞扬和支持。

张世英先生担任这套译丛的主编,他老当益壮,精神矍铄,认真负责地选译者,审译稿。张先生是我崇敬的前辈,多年聆听他的教导,这次与他的合作,更使我受益良多。这套丛书的各位译者都是学有专攻的知名学者或后起之秀,他们以深厚的学养和翻译经验为基础,翻译信实可靠,保持了原书详明要略、可读性强的特点。

本丛书45册分两辑出版后,得到读者好评。我看到这样一些网评:“简明、流畅、通俗、易懂,即使你没有系统学过哲学,也能读懂”;“本书的脉络非常清晰,是一本通俗的入门书籍”;“集文化普及和学术研究为一体”;“要在一百来页中介绍清楚他的整个哲学体系,也只能是一种概述。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种概述很有意义,简单清晰的描述往往能解决很多阅读原著中出现的误解和迷惑”,等等。

这些评论让我感到欣慰,因为我深知哲学的普及读物比专业论著更难写。我在中学学几何时曾总结出这样的学习经验:不要满足于找到一道题的证明,而要找出步骤最少的证明,这才是最难、最有趣的智力训练。想不到学习哲学多年后也有了类似的学习经验:由简人繁易、化繁为简难。单从这一点看,柏拉图学园门楣上的题词“不懂几何者莫人此门”所言不虚。我先后撰写过十几本书,最厚的有80、90万字,但影响最大的只是两本30余万字的教科书。我主编过七八本书,最厚的有100多万字,但影响最大的是这套丛书中多种10万字左右的小册子。现在学术界以研究专著为学问,以随笔感想为时尚。我的理想是写学术性、有个性的教科书,用简明的思想、流畅的文字化解西方哲学著作繁琐晦涩的思想,同时保持其细致缜密的辨析和论证。为此,我最近提出了“中国大众的西方哲学”的主张。我自知“中国大众的西方哲学,现在还不是现实,而是一个实践的目标。本人实践的第一步是要用中文把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些片段和观点讲得清楚明白”。欣闻中华书局要修订再版这套译丛,并改名为《最伟大的思想家》,每本书都是讲得清楚明白的思想家的深奥哲理。我相信这套丛书将更广泛地传播中国大众的西方哲学,使西方哲学融合在中国当代思想之中。

2013年10月于北京大学蓝旗营

书评(媒体评论)

《最伟大的思想家》系列丛书是广大学生和哲学爱好者步入人类智慧殿堂的入门书。既简述了西方著名思想家的生平,又紧扣思想家的原著,并联系当前的现实,绍介了他们的最有启发性和包蕴性的思想和命题,目的是激发读者思考问题、生发新的思想和进一步阅读原著的兴趣。

——张世英(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

《最伟大的思想家》系列丛书集学术性与普及性于一体,每本书作者都是研究其所论述的哲学家的著名学者,在为本丛书撰稿时以普及和入门为目的,用概要方式介绍哲学家主要思想,要言不烦,而不泛泛而谈,特点和要点突出,文字简明通俗,同时不失学术性,或评论其是非得失,或介绍哲学界的争议,每本书后还附有该哲学家著作和重要第二手研究著作的书目,供有兴趣读者作继续阅读之用。由于这些优点,这套丛书在国外是不可多得的哲学畅销书,不但是哲学教科书,而且是很多哲学业余爱好者的必读书。

——赵敦华(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萨特(精)/最伟大的思想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理查德·坎伯
译者 李智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097276
开本 32开
页数 156
版次 2
装订 精装
字数 101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02-05-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8
CIP核字 2013249660
中图分类号 B565.53-49
丛书名
印张 5.375
印次 3
出版地 北京
218
147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Thomson Learning
定价
印数 1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8:5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