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老照片(第130辑)
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通过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并辅以生动活泼的文字,以独特的视角回望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可看、可读的历史读本。
本辑《老照片(第130辑)》中讲述了翻译家耿继之的故事,记录了北师大女附中的精彩往事,收录了天津地毯走出国门的相关影像史料,以及20世纪50年代,苏州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情形。
目录
耿辰 我的翻译家父亲耿济之
宁宗一 家父宁伯龙与他的微楷书法
徐礼娴 我和北师大女附中(上)
张鹏程 在南海滩涂“学军”的女生连
田卫平 壮志凌云——父亲的抗战经历
宋英敏 我的母亲
王淼 大伯
齐晓芳 二姐的少女时代
陈探月 天津地毯走出国门
刘鹏 老北京的驴事儿
徐家宁 北洋时期东交民巷使馆区
谭金土 苏州的“爱国卫生”与“送瘟神”
朱炜 曾经的莫干山避暑会
庞守义 与孔德懋老人的忘年之交 ”
赵国瑛 “江财”忆旧
夏奇星 这些兵——从下乡知青到“内招兵”
张进仁 刻有时代烙印的爱情
赖晓平 父亲珍藏的几张学运照片
于正 于道洋 沈仲君先生的全家福
彭守业 芝罘岛上的大家庭
英子 1968:童年时代的黄大年
冯克力 由衷的祈愿
封面 1936年,翻译家耿济之与家人合影(耿辰)
封二 访问美国的晚清贵族(陈探月)
封三 半面清妆(张开来)
导语
《老照片(第130辑)》专门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和相关的文章,观照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照片有一定的清晰度,一幅或若干幅照片介绍某个事件、某个人物、某种风物或某种时尚。文章围绕照片撰写,体裁不拘,传记、散文、随笔、考据等。
本书定格历史,收藏记忆,开创读图时代,观照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和发展。
精彩页
我的翻译家父亲耿济之
耿辰
父亲生于1899年,从北京俄文专修馆毕业后,被派往苏联工作,直到1938年回国。我从1928年出生到回国上小学,一直跟随着他,但因为年龄小不记事,没有多少记忆。1938年,父亲绕道欧洲返回国内,我在上海上小学,此后的九年时间,我们一直生活在父亲身边,对父亲的点滴记忆,也多集中在这个时期,也是我们与父亲相处最长的时间。
时逢抗战,他和朋友们蛰居上海,史称“孤岛时期”。在我的印象中,父亲的形象总是与他那张书桌联系在一起的。那张二屉桌,靠着他的床头,上面堆满了书和纸笔。从早到晚,他坐在书桌旁,伏案翻译。每到这时,我们都会自觉地安静下来,悄悄地离开房间,因为我们都知道,他手上的这支笔,挑着全家人的生活重担,这该是怎样的分量啊!
那是中国人最艰难的时期,也是我家最困难的时期。那时爷爷还在世,与我们生活在一起,靠父亲赡养。外公外婆也要靠父亲赡养,我的两个舅舅早年去世,姨妈钱梅先与姨夫俞颂华常驻在外,无法顾及外公外婆,只有妈妈钱福芝照顾他们的生活,所有的生活支出只靠父亲一人的收入。我的二叔耿式之在内地工作,二婶家生活拮据,时不时也需要接济。记得当时大舅的儿子也寄养在我家,加上我家父母姐弟七口人,这几大家子老小十几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一个人支撑。对此,父亲从无怨言,默默地坚持着。
早几年,父亲的译著出版后,可以拿回一笔稿费,维持一段生活,后来战事愈演愈烈,物价飞涨,纸比书贵,出版商不愿再出书,父亲只好卖版权,实在接济不上时,母亲得变卖些首饰,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艰难地维持着。
父亲为人正直,待人诚恳,有很多朋友,除了早年的挚友瞿秋白、郑振铎、俞颂华等人,蛰居上海期间,经常来往的朋友还有梅兰芳、许广平、徐调孚、赵家璧、戈宝权等人。其中交往最多的是郑振铎伯伯,他常常来家里,在楼下的客堂间,一坐就是半天。他和爸爸有说不完的话,到了吃饭时间,有什么就吃什么,有时还把女儿带来和我们玩。为了躲避日寇的纠缠,他建议父亲开个古旧书店,于是父亲在善钟路开了一间名为“蕴华阁”的小书店,买卖古旧书和文具,这里也成了他们与朋友见面活动的场所。在这间不起眼的小书店里,他们议论时事,探讨文学,坚持文学创作和翻译,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共克时艰。
戈宝权叔叔也是家里的常客,爸爸在家的时候,他们两人总在不停地说啊说。爸爸不在家的时候,他也经常来,一个人坐在客堂间,翻看书橱里的俄文书,有时还给我们带些少年杂志。直到父亲去世后,他仍经常来翻看父亲的书,至今我还保存着他站在父亲墓碑前的照片。听妈妈说,戈宝权的叔父戈公振是父亲的朋友,戈宝权早年去苏联学习,一直跟随父亲左右,与父亲如手足。父亲去世后,戈宝权叔叔写了许多回忆文章,读来令人唏嘘。直到20世纪80年代,每次戈宝权叔叔到上海开会,总要去家里看望妈妈,并一直关心着父亲译著的再版。
妈妈做得一手好菜,她会做中西两桌酒席,和父亲常驻苏联时,妈妈经常向俄国大妈们学习如何制作俄式菜,奶油罗宋汤、土豆沙拉、炸猪扒、红烧牛腩、牛肉咖喱包……都是妈妈得心应手的菜,绝对正宗的俄式味道。在上海家里,有时妈妈会做几个好菜,让爸爸请朋友们来品尝,来客中,郑振铎伯伯是少不了的,郑伯伯是福建人,他母亲也是做菜能手,有时也请爸爸去他家吃饭。
瞿秋白早年和父亲来往密切,他们是俄专同学,在北京读书时,常在我家,和父亲一起翻译文学名著,他们俩共同翻译出版的《托尔斯泰短篇小说集》,是中国最早由俄文直接翻译的托尔斯泰译著集,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占有一席地位。瞿秋白伯伯擅长刻章,家里曾有一枚早年他送给父亲的印章。
梅兰芳先生当年在苏联访问演出,父亲全程陪同翻译,俩人结为挚友,抗战期间,梅先生为了抵制日寇,蓄须明志,拒绝任何演出。在上海期间,梅先生常与父亲来往,有时梅先生来家里,有时父亲去梅先生府上。梅先生曾送给父亲一个玉如意、一对青铜兽、一把银制裁纸刀,还有亲笔画作,可惜都在“文革”中散失了。
父亲对待朋友如此,对待家人也一样,他从不厉声说话,他爱每一个孩子。每到傍晚,父亲要外出散步,回来时,从大衣口袋里拿出一包热气腾腾的糖炒栗子,每个孩子分上几颗,而他自己却不吃一颗。
P1-9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老照片(第130辑)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冯克力
绘者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433744
开本 32开
页数 18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20-04-01
首版时间 2020-04-01
印刷时间 2020-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图书小类
重量 242
CIP核字 2020059882
中图分类号 K106
丛书名
印张 6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03
139
11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