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语文课程的根与本 |
内容 | 商品特色 编辑推荐 本书为“名家论语文丛书”之分册。丛书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第一次系统呈现我们自己的语文教育名家作品,多层面探讨了语文课标、课改、课程、教材、教学、考试,以及传统与现代、问题与对策、阅读与成长等,多视角昭示了语文教育名家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智慧。本书为曹明海先生课程研究及文本解读成果的系统记录,对时下语文课程建设及改革、语文教育教学研究、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教改困惑的破解具有助推作用及深远意义。 内容简介 本书对语文课程根与本的特质分析,是从其“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语用性切入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构成的根本所在,是语文课程追寻语文“内在的丰富和诗意”、着力于语言建构的“人气课堂”、把语用性作为语文教学基本点的主要取向。 本书对语文课程根与本的特质透视,主要着眼于把握“语言建构”的主体生命,把握“语言运用”的主体心灵,从而有效实现语用与生命同构的“人气课堂”,切实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核心要素教学。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语用突围:语文本体性的回归 一 指向核心素养的语用论探究 二 语文教学语用观的本体根基 三 语文课语用教学潜在质发掘 四 语文课程的语用目标和任务 五 语用的建构取向与生态追求 六 语境教学的问题及其对策 第二章 文化渗透:生命与心灵的建构 一 用语文点燃学生的生命之灯 二 语文与人文素养要素的内质同构 三 语用教学过程的文化渗透与开拓 四 语文课程文化建构观的重建 五 隐喻与显现:语文教学诗性智慧 第三章 教学考察:语文课改的新境域 一语文课改理论的前沿性考察 二陶冶性教学:语文课改的新路 三语文教学系统与教材构成的特质 四 完整性建构:语文教学的追求 五唤醒学生的语用智慧和生命心魂 六 简约语文“大道至简”的教学探索 第四章 解读叩问:文本的多层次构成 一 文本解读三层次与教学内容确定 二 文本解读的整体性及其教学把握 三 语文课文本解读的接受心理过程 四 读者与文本的交流与敞开活动 五 审美解读:寻求理解与自我理解 六 大众文化背景下的经典阅读 第五章 文体教学:不同品类特征审识 一 诗歌教学中“载情”与“造言”二维解读 二 古诗词教学中“意境解读”的问题与对策 三 散文文体特征与教学审识 四 小说形象构成与叙述视角的“守本”教学 五 文体艺术价值:小说人物形象表现功能的教学 六 戏剧教学的“戏剧味”缺失问题与对策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语文课程的根与本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曹明海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山东教育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7011593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56 |
版次 | 1 |
装订 | |
字数 | 300000 |
出版时间 | 2021-08-01 |
首版时间 | |
印刷时间 | 2021-06-01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H19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1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