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福柯(精)/最伟大的思想家
内容
编辑推荐

北大、人大、复旦、武大等校30名师联名推荐,哲学专业学生、文科大学生及哲学爱好者的必读书。

一本书读通福柯的思想:为什么一种话语就是一种调控权力之流的规则系统?

《福柯》首先简要梳理了福柯的主要著作和其中的主要思想,及其思想对同时代及后世的影响。然后着重对其“认识论”、“权力”、“话语”、“自我关怀”等思想进行了要言不烦地详细论述,帮助读者了解和把握其富有启发性和包蕴性的思想。本书由艾莉森·利·布朗著。

内容推荐

《福柯》是西方哲学思想普及入门丛书《世界思想家译丛》之一,主要介绍了法国哲学家福柯的生平及其主要思想,从介绍分析其主要著作入手,分认识论、权力政治学、主体的萎弱、自我关怀四个主题,帮助读者了解福柯的思想体系。

《福柯》很适合高中生、大学生和哲学爱好者阅读。本书由艾莉森·利·布朗著。

目录

1 真理·权力·自我

主要著作

影响

2 认识论

经验

权力—知识

话语

话语的功能

理解

评论

3 权力政治学

权力

生物权力

策略

反抗

规训

立场

评论

4 主体的萎弱

主体的诞生

主体的死亡

道德

作者—功能

知识分子的角色

评论

5 自我关怀

求知之志

认知我们的外部结构

忏悔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从对福柯思想的概览中可以看出,福柯所使用的概念处于一种相互交织纠缠的复杂关联中。然而,似乎有一个一致的目标,即通过一种知识与经验的不屈不挠的并置而达到对自身的理解。如果成功的话,这种并置的结果加强了对那些忙于建构权力空间的竞争话语的理解。如果任其自行发展的话,就会来界定和控制我们。没有绝对知识,也没有绝对真理,但多少还是有一些在权力关系中进行自我定位的知识方式,正是在这些权力关系中我们才会发现自我。福柯说:“对我而言,知识必须因保护个体生存和理解外部世界而发挥效用。我想就是这样,知识通过理解而成为生存手段。”(《政治、哲学与文化》,第7页)

福柯认识论的一个简约框架必须至少包含三个因素:经验,知识—权力以及话语。我们将把注意力转向这些范畴。当我们全面分析这些相互联系的范畴时,牢记关于方法论的一些关键处是有益的。如前所述,福柯沿着普遍历史前进。有些评论者把福柯的研究分成考古学和谱系学两个时期。福柯自己拒绝这样的区分。然而,这种分期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福柯应用其认识论的方法。

福柯对考古学的描述是:

考古学的视野不是一种科学、理性、精神或文化,而是一种互置的缠绕,其界限和交汇点不能被固定在单一运作中。考古学是一种比较分析,它不愿意减少各种话语的差异,也不愿抽象出一套统一概括话语的纲目。考古学宁愿把话语的差异遣散到不同的形象中。(《知识考古学》,第159—160页)

福柯致力于一种发现的实践,其中无须预先设置一个终点。有人也许会争辩说,不探索知识本身就预设了探索的终点——如果一个人知道了思想之线的结局,那就算已经完成了他的精神之旅。福柯简直是在提出一个更具戏剧性的要求,他要求我们的研究无须一个正式的目标。其实,福柯想要我们思考,而无论我们思想的客体或者主体都要尽可能远离那些已经包围了思想的范畴。

也许有人会突然问,这与任何一种怀疑方法有什么不同?回溯到笛卡尔时,学哲学的学生会想起笛卡尔要求他的读者悬置所有猜想以完成一次思想试验。然而,笛卡尔把某种知识当作他的目标。在一个结局并没有被预定的框架内,福柯不想要一种作为秩序化的假设悬置。他要提的问题是:“比如,在控制精神病的话语之外来重新考虑疯癫,将会发生什么?”

在从事着他的考古学的同时,福柯看起来好像也一直致力于谱系学的实践。按照谱系学的方法,人们能够阅读所有可以找到的关于主体或客体的材料,以追溯支配性的概念所发生的意义变化。以实践的观点看,这些方法与福柯著作密不可分。关于秩序化悬置的问题伴随着这样一些问题:“在以前的思想家未曾关注这个概念时,在此历史时期,关于这个概念,有什么被记录了?有多少缺席的话语渗进了围绕这个概念的实践?”

内在性

内在性是福柯著作中的比较难理解的概念之一,我暂且搁置它,虽然它对很多福柯读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福柯不相信这样的观点:个体具有一种内在生活。与弗洛伊德不一样的是,福柯并不认为我们找不到进入我们内在活动的入口。他认为并不存在内在生活。如前所论,福柯说,“人”这个概念是近人的创造。循着尼采的路子,福柯坚持认为,灵魂也是一种创造,虽然这种创造更为古老。通过对外在关系的观察,我们认知一切。当我们说“外部”的时候,它是超出外界的某种东西,而外界则恰是指外在关系的概念位符。例如,当福柯认为知识必须作为一种对外部世界的理解而发挥效用时,外部不是指主体之外的客观实在。相反,福柯指的是一种正在被使用的话语的外部,更大胆点说,那是一种被碰撞着的话语所瞥见的外部。

德鲁兹在其关于福柯的书中解释外在性的双重意义时说:

这就是福柯的主要贡献:从现象学到认识论的转向。因为(正在进行的)看和说就意味着我们正在认知(救世主),但我们看不见我们说什么,也无法说出我们看的是什么;当我们看一个烟斗时,我们将会一直说(无论用哪种方式)“这并非烟斗”,好像意向性在否定自己并突然滑落进其自身。任何事物都是知识,这就是为什么在知识之下或之前,不存在空洞无物的“原始经验”(savage experience)的首要原因。但是,由于知识包含了说和看、语言和目光,它具有不可消除的双重性,而这就是为什么不存在意向性的原因。(《福柯》,第109页)

在现象学中,对现象的当下理解开始了人的初始认识。也就是说,知识的建筑材料,是无数的人感知为“真”的那种确凿无疑的知识碎块。人与外部世界间的经验,是没必要也不可能被怀疑的,它们为那些可能导致有效知识的语言运作打造前台。从另一面看,这就是一种经验坯体,这种经验是如此明显,以致我们从未关注过它。这些经验是原始的、非理论化的,它们是认知的原材料。福柯则认为这些原始经验并不存在。在此,总有一些战斗着的力量质疑我们概念的秩序化。因此,正如德鲁兹所说,每一次看都伴随着一种说,每一次说也伴随着一种看,它们在传统意义上的所谓主体之外相互冲突。P30-33

序言

贺麟先生在抗战时期写道:“西洋哲学之传播到中国来,实在太晚!中国哲学界缺乏先知先觉人士及早认识西洋哲学的真面目,批评地介绍到中国来,这使得中国的学术文化实在吃亏不小。”贺麟先生主持的“西洋哲学名著翻译委员会”大力引进西方哲学,解放后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的“哲学”和“政治学”系列以翻译引进西方哲学名著为主。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联书店、上海译文出版社、华夏出版社等大力翻译出版现代西方哲学著作,这些译著改变了中国学者对西方哲学知之甚少的局面。但也造成新的问题:西方哲学的译著即使被译为汉语,初学者也难以理解,或难以接受。王国维先生当年发现西方哲学中“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不少读者至今仍有这样体会。比如,有读者在网上说:“对于研究者来说,原著和已经成为经典的研究性著作应是最为着力的地方。但哲学也需要普及,这样的哲学普及著作对于像我这样的哲学爱好者和初学者都很有意义,起码可以避免误解,尤其是那种自以为是的误解。只是这样的书还太少,尤其是国内著作。”这些话表达出读者的迫切需求。

为了克服西方哲学的研究和普及之间隔阂,中华书局引进翻译了国际著名教育出版巨头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现为圣智学习集团)的“华兹华斯哲学家丛书”(Wadswonh Philosophers)。“华兹华斯”是高等教育教科书的系列丛书,门类齐全,“哲学家丛书”是“人文社会科学类”中“哲学系列”的一种,现已出版88本。这套丛书集学术性与普及性于一体,每本书作者都是研究其所论述的哲学家的著名学者,发表过专业性强的学术著作和论文,在为本丛书撰稿时以普及和入门为目的,用概要方式介绍哲学家主要思想,要言不烦,而不泛泛而谈,特点和要点突出,文字简明通俗,同时不失学术性,或评论其是非得失,或介绍哲学界的争议,每本书后还附有该哲学家著作和重要第二手研究著作的书目,供有兴趣读者作继续阅读之用。由于这些优点,这套丛书在国外是不可多得的哲学畅销书,不但是哲学教科书,而且是很多哲学业余爱好者的必读书。

“华兹华斯哲学家丛书”包括耶稣、佛陀等宗教创始人,以及沃斯通克拉夫特、艾茵·兰德等文学家,还包括老子、庄子等中国思想家。中华书局在这套丛书中精选出中国人亟需了解的主要西方哲学家,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梭罗和加缪等富有哲理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改名为“世界思想家译丛”翻译出版。中华书局一向以出版中国思想文化典籍享誉海内外,这次引进翻译这套西文丛书,具有融会中西思想的意义。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思想文化频繁交流的全球化时代,没有基本的西学知识,也不能真正懂得中华文化传统的精华,读一些西方哲学的书是青年学子的必修课,而且成为各种职业人继续教育的新时尚。中华书局的出版物对弘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引领时代风尚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值得赞扬和支持。

张世英先生担任这套译丛的主编,他老当益壮,精神矍铄,认真负责地选译者,审译稿。张先生是我崇敬的前辈,多年聆听他的教导,这次与他的合作,更使我受益良多。这套丛书的各位译者都是学有专攻的知名学者或后起之秀,他们以深厚的学养和翻译经验为基础,翻译信实可靠,保持了原书详明要略、可读性强的特点。

本丛书45册分两辑出版后,得到读者好评。我看到这样一些网评:“简明、流畅、通俗、易懂,即使你没有系统学过哲学,也能读懂”;“本书的脉络非常清晰,是一本通俗的入门书籍”;“集文化普及和学术研究为一体”;“要在一百来页中介绍清楚他的整个哲学体系,也只能是一种概述。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种概述很有意义,简单清晰的描述往往能解决很多阅读原著中出现的误解和迷惑”,等等。

这些评论让我感到欣慰,因为我深知哲学的普及读物比专业论著更难写。我在中学学几何时曾总结出这样的学习经验:不要满足于找到一道题的证明,而要找出步骤最少的证明,这才是最难、最有趣的智力训练。想不到学习哲学多年后也有了类似的学习经验:由简人繁易、化繁为简难。单从这一点看,柏拉图学园门楣上的题词“不懂几何者莫人此门”所言不虚。我先后撰写过十几本书,最厚的有80、90万字,但影响最大的只是两本30余万字的教科书。我主编过七八本书,最厚的有100多万字,但影响最大的是这套丛书中多种10万字左右的小册子。现在学术界以研究专著为学问,以随笔感想为时尚。我的理想是写学术性、有个性的教科书,用简明的思想、流畅的文字化解西方哲学著作繁琐晦涩的思想,同时保持其细致缜密的辨析和论证。为此,我最近提出了“中国大众的西方哲学”的主张。我自知“中国大众的西方哲学,现在还不是现实,而是一个实践的目标。本人实践的第一步是要用中文把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些片段和观点讲得清楚明白”。欣闻中华书局要修订再版这套译丛,并改名为《最伟大的思想家》,每本书都是讲得清楚明白的思想家的深奥哲理。我相信这套丛书将更广泛地传播中国大众的西方哲学,使西方哲学融合在中国当代思想之中。

2013年10月于北京大学蓝旗营

书评(媒体评论)

《最伟大的思想家》系列丛书是广大学生和哲学爱好者步入人类智慧殿堂的入门书。既简述了西方著名思想家的生平,又紧扣思想家的原著,并联系当前的现实,绍介了他们的最有启发性和包蕴性的思想和命题,目的是激发读者思考问题、生发新的思想和进一步阅读原著的兴趣。

——张世英(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

《最伟大的思想家》系列丛书集学术性与普及性于一体,每本书作者都是研究其所论述的哲学家的著名学者,在为本丛书撰稿时以普及和入门为目的,用概要方式介绍哲学家主要思想,要言不烦,而不泛泛而谈,特点和要点突出,文字简明通俗,同时不失学术性,或评论其是非得失,或介绍哲学界的争议,每本书后还附有该哲学家著作和重要第二手研究著作的书目,供有兴趣读者作继续阅读之用。由于这些优点,这套丛书在国外是不可多得的哲学畅销书,不但是哲学教科书,而且是很多哲学业余爱好者的必读书。

——赵敦华(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福柯(精)/最伟大的思想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艾莉森·利·布朗
译者 聂保平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097375
开本 32开
页数 131
版次 2
装订 精装
字数 85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02-08-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96
CIP核字 2013249273
中图分类号 B565.59-49
丛书名
印张 4.62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18
147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Thomson Learning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6:4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