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丁玲卷)(精)
内容
编辑推荐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以131卷的文本规模,精选汇集了19世纪初期至20世纪中叶在上海地区出现的约270位作家和他们的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经久的艺术魅力的约6000万字的代表作品,集中展现了上海文学的深厚底蕴和辉煌成果。

本卷为其中之一,主要编选作者在上海期间写作的或与上海有关的作品,故她的其他许多重要作品,包括描写历史巨变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等,未能涉及和收录。

内容推荐

丁玲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很少有人像她那样一生经历曲折而创作力持久旺盛,前后创作变化巨大又始终葆有鲜明的个性。而在她漫长的人生和创作道路上,上海占有了不可忽视的地位,是她生命史和写作史上的重要一页。

本书主要编选作者在上海期间写作的或与上海有关的作品,故她的其他许多重要作品,包括描写历史巨变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等,未能涉及和收录。

目录

凡例

前言

辑一

 梦珂

 莎菲女士的日记

 暑假中

 阿毛姑娘

 庆云里中的一间小房里

 过年

 韦护

 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一)

 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二)

 从夜晚到天亮

 田家冲

 水

辑二

 在医院中

 我在霞村的时候

 “三八”节有感

辑三

 不算情书

 一个真实人的一生——记胡也频

 向警予同志留给我的影响

 我所认识的瞿秋白同志——回忆与随想

 鲁迅先生于我

辑四

 “牛棚”小品(三章)

 纽约的住房——我看到的美国·之十三

编后记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总目

试读章节

操场上的人都急速的移动,打网球的几个人也随着大众向第八教室走去。谁不想知道是不是又闹出了什么花样呢。

“是怎么一回事呢?”一个女生抢上前把门扭开。大家一哄的挤了进去。室内三个五个人一起的在轻声的咭咕着,抱怨着,咒骂着……靠帐幔边,在铺有绛红色天鹅绒的矮榻上,有一个还没穿好衣服的模特儿正在无声的揩眼泪;及至看见了这一群闯人者的一些想侦求某种事件的眼光,不觉又陡的倒下去伏在榻上,肌肉在一件像蝉翼般薄的大衫下不住的颤动。

“喂!什么事?”扭开门的女生问。但谁也没回答,都像被什么骇得噤住了的一样,只无声的做出那苦闷的表情。

挨墙的第三个画架边,站得有一个穿黑长衫的女郎,默默的愣着那对大眼,冷冷的注视着室内所有的人。等到当她慢慢的把那一排浓密的睫毛一盖下,就开始移动她那直立得像雕像的身躯,走过去捧起那模特儿的头来,紧紧的瞅着,于是那半裸体女子的眼泪更大颗大颗的在流。

“揩干!揩干!值不得这样伤心哟!”

她一件一件的去替那姑娘把衣穿好,正伸过手去预备撑起那身躯时,谁知那人又猛的扑到她怀里,一声一声的哭了起来。

好容易才又扶起那乱蓬蓬的头,虽说止了哭声,但还在抽抽咽咽的喊:

“这都是为了我啊……你,……我真难过……”

“嘿!这值什么!你放心,我是不在乎什么的!把眼泪揩干,让我来送你出去。”

当她们还走不到几步,从人群里便抢上一个长发的少年,一面打着招呼,一面向她述说他不得不请她慢点走的理由,因为他很伤心这事的发生,他很能理解这事的内幕,所以他想开一个会议来解决这事。同时又有六七个人也一齐在发表他们个人的意见。声音杂闹得正像爆豆一样,谁也听不清谁的。但她却在闹声中大叫起来:

“好吧,你们去开什么会议吧!哼,——我,我是无须乎什么的。我走了!”于是她挟着那泪人儿挤出了人丛,急急的向教室门走去。

教室里更无秩序的混乱了。

“喂,谁呀?”

“三级的,梦珂。”两个男生夹在人声中这样的低语着。

以后呢,依旧是非常平静的又过下来了。只学校里再没见着梦珂的影子。红鼻子先生还是照样红起一个鼻子在走廊上蹬去又蹬来。直过了两个月,才另雇得一个每星期来两次,一月拿二十块钱的姑娘,代替那已许久不曾来的,上一个模特儿的职务。

梦珂,她是一个退职太守的女儿。太守年轻时,生得确是漂亮;又善于言谈,又会喝酒,又会花钱,从起身到睡觉,都耽乐在花厅里。自然有一般时下的诗酒之士,以及贩古董字画的掮客们去奉承他,终日斗鸡走马,直到看看快把祖遗的三百多亩田花完了,没奈何只好去运动做官。靠了曾中过一名举人,又有两个在京的父执,所以毫不困难的起始便放了一任太守。原想在两三年后再调好缺,谁知不久就被革了,原因是受了朋友的欺骗,在不知不觉中做了一点被牵涉到风化的事。于是他便在怨恨、悲愤中灰起心来,从此规规矩矩的安居在家中,忍受着许多不适意的节俭。但不幸的事,还毫不容情接踵的逼来,第二年他妻子在难产中遗下一个女孩死了。这是他十八岁上娶过来的一个老翰林的女儿,虽说是按照中国的旧例,这婚姻是在两个小孩还吃奶的时候便定下的,但这姑娘却因了在母家养成的贤淑性格,和一种自视非常高贵的心理,所以从未为了他的挥霍,他的游荡,以及他后来的委靡而又易怒的神经质的脾气发生过龃龉。他自然是免不了那许多痛心的叹息和眼泪,并且终身在看管他那惟一的女儿中,夹着焦愁,忧愤,慢慢的也就苍老了,在那所古屋里。  这幼女在自然的命运下,伴着那常常喝醉,常常骂人的父亲一天一天的大了起来,长得像一枝兰花,颤蓬蓬的,瘦伶伶的,面孔雪白。天然第一步学会的,便是把那细长细长的眉尖一蹙一蹙,或是把那生有浓密睫毛的眼睑一阖下,就长声的叹息起来。不过,也许是由于那放浪子的血液还遗留在这女子的血管里的缘故,所以同时她又很会像她父亲当年一样的狂放的笑,和怎样的去扇动那美丽的眼。只可惜现在已缺少了那可以从挥霍中得到快乐的东西了。

她在酉阳家里曾念过好几年书,也曾进过酉阳中学。到上海来是两年前的事。为了读书,为了想借此重振家声,她不得不使那老人拿叹息来送别他的独女,叮咛又叮咛的把她托付给一个住在上海的她的姑母,他的堂妹。

这天当梦珂把那当模特儿的姑娘送出校后,自己就跳上一辆人力车。直转了十来个弯,到福煦路民厚南里最末的一家石库门前才停了下来。开门的是个三十多岁的娘姨,一见梦珂便满脸堆下笑来,仰起头直喊:“小姐,小姐,客来咧!”楼窗上便伸出一个头来:“谁呀?梦妹,快上来!”

这是梦珂最要好的朋友匀珍。她俩在小学、中学都是同在一块儿温书,一块儿玩耍。梦珂到上海不久,匀珍的父亲也把匀珍同她的母亲、弟弟一股儿接到上海来了,自然是因为他的薪水加多了的缘故。自匀珍搬来后,梦珂也就照例的每星期六来一次,星期天下午才回校。至于她姑母家里却要间三四个月才去打一个转。所以她来上海两年了,还不能同表姊妹们厮熟,而匀珍家却已跑得像自己家一样。

匀珍正在替她父亲回一封朋友的信,听着门响便问梦珂今天怎么会有空来,是不是学校又放假,并请她坐,还接着说:“只有两句了,等一等好吗?”及至没听到答声,于是赶忙丢下笔,一面把头抬起:“不写了。怎么,你,你不舒服吗?”

梦珂始终沉默着。

“哼,不知又是同谁怄了气。”照经验是瞒不过她,只要一猜便猜中,心里虽说已明白,口里却不肯说穿,只逗着她说一些不相干的闲话。

把脸收到手腕中靠在椅背上去了,是表示不愿听的样子。

明白这意思,又赶快停住口不说。

匀珍的母亲也走来问长向短,梦珂看见那老太太的亲热,倒不好意思起来,也就笑了。到晚上吃面时,老太太看到那绿色的,新擀的菠菜面,便不住的念起故乡来。是的,酉阳的确不能和上海相比。酉阳有高到走不上去的峻山,云只能在山脚边荡来荡去,从山顶流下许多条溪水,又清,又亮,又甜,当水流到悬崖边时,便一直往下倒,一倒就是几十丈,白沫都溅到一二十尺,响声在对面山上也能听见。树呢,有多得数不清的二三个人围拢不过来的古树。算来里面也可以修一所上海的一楼一底的房子了。老太太不住的说,匀珍的父亲捻着胡子尽笑。毛子,匀珍的弟弟,却忍不住了:

“酉阳哪里有这样多的学校呢,并且也没有这样好……”

老太太还自有她的见地。本来,酉阳是不必有那样多学校的,并且酉阳的圣宫——中学校址——是修得极堂皇的,正殿上的横梁总有三尺宽,柱头也像桌子大小。便是殿前的那一溜台阶,五六十级,也就够爬了。“哼,单讲你那学校的秋千,看是多么笨,孤零零的站在操坪角上,比起我们祠堂里的来,像个什么东西!未必你们忘记了?想想看:好高!从那桐子树的横枝上坠下来,足足有五六丈,上面的叶子,巴斗大一匹匹的,底下从不曾有过太阳光,小孩子在那里荡着时,才算标致。你大哥在时,还常常荡到东边伸手摘那边权过来的桂花,只要有花,至少可以抓下一把来,底下看的人便抢着去捡花片。匀儿总该记得吧!”  匀珍眼望着父亲,含含糊糊的在答应。P6-9

序言

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代的到来,如何更加自觉地发挥和弘扬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软实力”,自然便成为国家和民族新的文化发展战略的着眼点。缘于此,上海市作家协会和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共同发起编纂的《海上文学百家文库》,也自当要从建设上海文化大都市的基础性文化工程着眼,充分发挥历史的文化积淀和展现深厚的学术渊源,广采博辑,探幽烛微,以期起到应有的咨询鉴赏和导向传承的作用。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上海文学的生成和发展过程来梳理开掘上海近二百年以来的历史文脉和文学矿藏,温故知新,继往开来,无疑将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作用。《文库》以131卷的文本规模,精选汇集了19世纪初期至20世纪中叶在上海地区出现的约270位作家和他们的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经久的艺术魅力的约6000万字的代表作品,集中展现了上海文学的深厚底蕴和辉煌成果,这是我们应该极为珍惜的宝贵财富,对于我们当前有待进一步繁荣发展的文学事业也将是一种很好的推动和激励。

早在上个世纪初,上海作为一个面向世界的文化都会,对全国文化人才逐步形成了一种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态势,从而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和亲和力,有效地促进和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文学的繁荣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所谓“海派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实际上是近百年来全国四面八方文学人才云集上海、共同参与的结果。正像鲁迅先生当年所说的那样,“所谓‘京派’与‘海派’,本不指作者的籍贯而言,所指的乃是一群人所聚的地域,故‘京派’非皆北平人,‘海派’非皆上海人”(《鲁迅全集》第5卷,第352页)。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共识,所以我们在编选这部《海上文学百家文库》时,主要不以作者的出生地域为界,而是视其是否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参与了上海文学事业的共建共荣,并获得重要的文学成就为取舍。

上海作为我国开埠早并兼有海洋性文化特征的世界大都会,在西方的各种学术思潮和理论流派的交流和渗透下,在文化、文学方面自然也得了风气之先,使得上海的传统文化和保守思潮受到很大的冲击和洗礼,而各种新锐的学术思想、文化新潮和创作流派,则纷至沓来,一发而不可收,从而奠定了上海文化和文学开放性、现代性的基础。时至今日,文化艺术的多元互补、兼收并蓄已经成为人类思维方式和审美要求的必然趋势。特别是在当前不可逆转的世界文化的大整合、大跨越的历史潮流面前,我们必须以更加自觉的文化心态与创新精神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人类的美好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规模宏大,卷帙浩繁,在编选过程中除了直接参与本书编辑工作的编委和有关人员的通力合作,还得到人选作者的家属和海内外文化界人士的热情关注和支持,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信息和资料,特此铭记,以表谢忱。

2010年3月

后记

丁玲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很少有人像她那样一生经历曲折而创作力持久旺盛,前后创作变化巨大又始终葆有鲜明的个性。而在她漫长的人生和创作道路上,上海占有了不可忽视的地位,是她生命史和写作史上的重要一页。

丁玲原名蒋冰之,1904年10月12日出生于湖南临澧县。1922年初,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年仅18岁的她随高年级同学王剑虹等人首次来到上海,人福煦路(今延安中路)福煦里的平民女子学校学习。1923年8、9月间,在瞿秋白的介绍下进人闸北青云路青云里的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学习。1924年夏,因情同姐妹的王剑虹结婚、不久又病逝等一系列的变故,丁玲辗转到了北京,学习绘画并到北京大学等校旁听,与胡也频结识,1925年秋起两人同居。1926年春,时任上海明星电影公司编导的洪深携新片《空谷兰》到北京献演,丁玲观影后萌生了当电影演员的念头。经洪深介绍,同年4、5月,在胡也频的陪同下丁玲去了上海明星电影公司,又拜访了昔日上海大学的老师、当时正在主持南国电影剧社的田汉。田汉为她拍摄了一张六寸明星照。

几十年后,丁玲回忆说,当年之所以想去演电影是因为“喜欢电影这种艺术形式”。但因为与电影圈的氛围不合拍,丁玲的影剧生涯并没有真正展开,多年来在上海、北京的求索似乎也未能找到一条真正可走的道路,但求索的经历,与老师、同学、朋友的接触以及对现实的观察已在逐渐转化为写作的动力和基础。1927年苦闷中的她提起笔来,以曾经涉足影剧界的一点见闻为素材,揉进多年求索的感受,写就了她的第一篇短篇小说《梦珂》,倾诉了如她一代五四后的小资产阶级女性在社会上寻求人生道路的困顿。小说以“丁玲”为署名寄往了上海的《小说月报》,被时任主编的叶圣陶从一大堆来稿中发现后,立即以头条的位置刊载于《小说月报》的18卷12号(1927年12月10日)上。翌年2月,这位两三个月前还名不见经传的作者的第二个短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又出现于《小说月报》的头条位置(19卷2号,1928年2月10日),在引起文坛极大震动的同时,也给丁玲自身以前所未有的鼓励,当月,“带着一种朦胧的希望”,她即和胡也频离开北京,经天津乘船南下再次来到了上海。

此后的五年间,生活于上海的丁玲,不仅进入了她创作的旺盛期,且经历了命运的重大转折和考验。这样的转折和考验反过来又影响了她的创作发展。1930年5月,丁玲加入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她自述《一九三。年春上海》等作品是她参加“左联”后向读者的献礼,“当时我很想描绘知识分子群在大浪潮中的彷徨、苦闷、挣扎、斗争、前进和颓退。”而之前,她已经创作了长篇小说《韦护》,因为自写了包括《莎菲女士的日记》在内的“《在黑暗中》那几篇后,再写的东西就超不过那几篇了,还是在这个圈子里打转。自己感觉到了这一点,就一定要想办法,把这套东西放下来”,“《韦护》突破了过去的一些东西,写了一些新的事物新的人……当然,还没有跳出恋爱啊、革命啊的范围,但它已是通向革命的东西了。”1931年2月,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左联五烈士”事件,国民党政府在上海龙华秘密杀害了五位左翼作家,胡也频也在其中。这一事件极大地刺激和改变了丁玲的思想与人生,促使她进一步地走向革命。1931年5、6月起,丁玲受命出任“左联”机关刊物《北斗》的主编,同时开始创作《田家冲》、《水》等描写劳动大众的作品,茅盾评论说:“《水》在各方面都表示了丁玲的表现才能的更进一步的开展。这是以1931年中国十六省的水灾作为背景的。遭了水灾的农民群众是故事中的主人公”,“这篇小说的意义是很重大的。不论在丁玲个人,或文坛全体,这都表示了过去的‘革命与恋爱’的公式已经被清算了!”1932年3月丁玲由阳翰生介绍加人了中国共产党,人党仪式在上海南京路大三元酒家的一问雅座里秘密举行,半年后又接任了“左联”党团书记。1933年5月14日,丁玲在上海公共租界虹口昆山花园路7号遭国民党特务机关绑架,后被移往南京囚居。1936年秋,在党组织和冯雪峰等人的具体安排接应下丁玲逃离南京,并于年底抵达了当时中共中央的所在地陕北保安,从此开始了她人生道路的又一阶段。

自1922年初人上海平民女校,到1933年被国民党特务机关秘密绑架,丁玲在上海生活了十多年的时间。从一个寻求人生道路的迷茫少女成长为有着鲜明个性和政治倾向的著名作家,其写作活动与个人生活的变化及社会的变革实现了充分的互动,并奠定了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革命史上的地位。本选集的辑一收入了丁玲在上海期间的大部分创作,其中有童年的记忆,也有现实的都市和农村生活的观察;既有“莎菲时期”的作品,也包括参加“左联”后“转向”的创作,本选集没有按题材、倾向将它们“断然”分开,而是按作品发表的时序编为一辑,因为在编者看来,这不仅对作者个人来说是一个连续的、不断开展的过程,限制与促动、束缚或解放、灵魂与风格的“搏斗”存在于每一篇章和“转折”之间;就读者而言,也有助于循此而体会所谓“历史的脉络”或时代对文学从内容到风格的塑造与选择。

辑二收入的两个短篇和一篇杂文是丁玲延安时期的作品,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所写的内容与上海并无太大的关联(其中一篇的主人公作者明确写到是“从上海的产科学校毕业”),但我们却不难从中看到早年的上海生活、包括她在与瞿秋白等早期共产党人的接触中以及之后的“左联”时期进一步确立起来的对理想社会奋力追求的内在关联。

辑三是丁玲不同时期所写的几篇忆人或写人的散文。其中《不算情书》是丁玲写给友人的信,1933年她被绑架后由左联阵营将其公开发表(《文学》一卷3期,1933年9月),以示对她的声援。这不仅是一封感情炽烈的信,也是投身革命后的她身体力行地处置“革命与爱情”关系的心灵记录与实践。《一个真实人的一生——记胡也频》写于上世纪50年代初,其他的三篇均写于丁玲历经磨难后重新复出的1970、1980年代之交,但其中的人事和上海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不仅对我们进一步了解她上海时期的创作和心灵轨迹大有裨益,对上海的城市记忆也十分宝贵。

辑四的《牛棚小品》(节选)同样写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留下了“文革”时期的一些情景,编者的意图却是希望借此引起人们对作者创作之初即已形成的真率炽烈又细腻蕴藉的文字风格的关注和回味。岁月和劫难都未能改变她的意志,也同样未能泯灭她的才情。《纽约的住房》是她1980年代初访美后的随笔,之所以要在这里“聊备一格”,其在纽约的街头想起了“当年的上海”是原因之一,同时也是惊异于她于匆匆的“一瞥”中已经“触”到了三十年后的今天、如今正为人们广泛谈论的美国次级债问题。

限于篇幅,也限于本选集的宗旨主要是编选作者在上海期间写作的或与上海有关的作品,故她的其他许多重要作品,包括描写历史巨变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等,未能涉及和收录。本卷作品全部选自张炯主编,蒋祖林、王中忱副主编《丁玲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

陈惠芬

2009年元于上海西郊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丁玲卷)(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惠芬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135790
开本 32开
页数 529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403
出版时间 2010-06-01
首版时间 2010-06-01
印刷时间 2010-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6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11
丛书名
印张 16.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4
147
3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2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