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皮尔士(精)/最伟大的思想家
内容
编辑推荐

北大、人大、复旦、武大等校30名师联名推荐,哲学专业学生、文科大学生及哲学爱好者的必读书。一本书读通美国实用主义创始人皮尔士:为什么哲学家珀西自信地说“大多数人从来没听到过皮尔士,但是他们将来会的”?科尼利斯·瓦尔专著的《皮尔士(精)》首先简要介绍了皮尔士的生平经历,以让读者了解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脉络,然后则选择性地着重对其“现象学”、“科学”、“实用主义”、“宗教哲学”、“符号学”等方面的思想进行详细论述,帮助读者准确把握其富有启发性和包蕴性的思想。

内容推荐

科尼利斯·瓦尔专著的《皮尔士(精)》是主要介绍了美国哲学家、实用主义创始人皮尔士的生平及其主要思想,在实用主义观、科学的形而上学观、进化宇宙观、宗教哲学、符号学理论等方面,把其思想内容联系起来,让人民更易于理解。《皮尔士(精)》很适合高中生、大学生和哲学爱好者阅读。

目录

1 谁是皮尔士?

生平

著作

哲学家的哲学家

本书的结构

2 一个新的范畴目录

寻求范畴

范畴的推导

皮尔士定理

退化的范畴

皮尔士的猜谜

3 现象学和规范科学

现象学

现象学范畴

规范科学

美学和伦理学

正确的推理理论

规范和形式逻辑

4 实用主义

一种方法,不是一个教条

皮尔士和实证主义

其他实用主义者

5 科学方法

固定信念

科学方法

最后的意见

可错论

长期的观点

科学的态度

科学的结构

6 科学的形而上学

逻辑在形而上学里的角色

唯名论和实在论的争端

真理和实在

被埋藏的秘密的问题

实在与存在

7 进化宇宙论

客观唯心主义

皮尔士的反对决定论

连续性和进化的爱

8 宗教哲学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科学宗教

一个被忽视的论证

上帝

实在性

论证

9 符号学

用符号学词汇重新塑造Trivium

什么是符号?

指示的过程

对于表象的分类

对于对象的分类

对于意义的分类

符号的十种分类

10 人的符号学理论

自我的来源和特性

从符号学的观点看思想

人一符号的理论

个体特征

对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一个新的范畴目录

就建立一座将超越于时代变化的哲学大厦而言,我所关心的与其说是用最好的精确度来放好每一块砖,不如说是铺设深厚而庞大的根基。

——查尔斯·S·皮尔士

从一开始,皮尔士就受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的影响。他觉得对他有特别吸引力的是建立体系的方法(the architectonic method)。利用这一方法,康德寻求把哲学建立成为一个具有坚实逻辑基础的彻底的和科学的体系。然而,康德把当时现存的逻辑看作最终的(原因是那个逻辑从亚里士多德起就没有真正地变化),而皮尔士认为逻辑本身需要一次早就该做的彻底的修改。在1893年,在他写作一本叫《寻求方法》(A Search for a Method)的书里,皮尔士强调,如果我们跟随康德的方法,我们应该从对于整个逻辑理论作巨大的改革着手。这是他要首先做的。

为了正确理解皮尔士的哲学,时刻记住他的哲学体系是坚实地根植于数学之中是非常关键的。而这里所说的数学包括我们现在所说的形式逻辑。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记住,在皮尔士的时代,数学和形式逻辑处于激烈的变动之中,而且皮尔士在这两个学科里是积极的参与者。其结果是,在数学和形式逻辑里的新发现会影响皮尔士的哲学观点,而且常常是导致他对于自己的哲学体系的重大修改。

在皮尔士看来,逻辑和数学的关系,对于在形式逻辑和他所说的正确的推理理论之间的划分是很重要的。形式逻辑是研究纯粹的虚构物的特殊的关系。因而,根据第一章末尾处的有关数学的定义,形式逻辑不折不扣地属于数学的范围。与之相对的是,作为正确推理理论的逻辑不是数学的一部分,而是一门规范科学。它所讨论的是,推理中什么是对的和什么是错的。正确推理理论也被称为规范逻辑。我们将在下一章讨论。

像上面的区分所表明的,皮尔士并不认为逻辑是数学的基础。在20世纪的开端,逻辑是数学的基础的观点是非常流行的。而皮尔士的观点恰恰相反:作为研究正确推理理论的逻辑学家,在对于某些命题或假设的状态得出必然的结果的方面是依赖于数学家的。在这一方面,逻辑学家和物理学家、经济学家等没有什么区别。后者也是依赖于数学家来得出他们的理论的必然结果的。就像皮尔士在《如何推理》中所说的:

每一门学科都有它的数学的部分。只要命题提出来让大家接受,即使在它们被采用以前,必须向数学家请教什么结果将会产生。(R 411.02)

总之,形式逻辑不是数学的基础,而仅仅是应用数学的一个特殊的分支。所以,皮尔士对于逻辑和数学关系问题的看法和G·弗雷格(Gottlob Frege,1848—1925年)、B·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年)的观点是显著不同的。根据弗雷格和罗素的理论,整个数学的理论可以从有限的基本逻辑法则推出,或者说,可以化简为这些基本的逻辑法则。后一种观点也被称为逻辑主义。

寻求范畴

康德的体系论方法(the architectonic method)的主要目的是,把多样的感觉印象归结为统一体。为了建立这样的统一体,康德发明了一个范畴体系。这些范畴是最终的要素;知识的所有对象都是用这些范畴来分析的。这些范畴的观念部分来自于这样一个发现,在我们的思想的对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基本的区分。拿动物和数字来说明。一个海龟和,比如,数字7,的不同是类的不同。这样的不同是不同于海龟和兔子的不同。“兔子有毛”是一个真陈述。相反地,“海龟有毛”的陈述是假的。那么,数字又是什么样的呢?它们有还是没有毛?我们会说两者都不是,并补充说,数字不是那种我们可以说有毛还是没毛的东西。“数字没有毛”的句子是既不真也不假。它是没有意义的,或者,像吉尔伯特·赖尔(Gilbert Ryle)表达的,它犯了范畴错误(category mistake)。

康德试图用他所说的对于判断进行逻辑分析来解决这个问题。用这种方法,他得出了一组范畴,共十二个。康德证明,每一个判断在量上可以是全称的、特称的或单称的;在质上,可以是肯定的、否定的或无限的。没有一个判断与它的部分的关系可以是直言的、假言的或选言的;在样式上可以是或然的、实然的或必然的。所以,尽管总共有十二个范畴,每一个判断只涉及到其中的四个。例如,当我们说皮尔士有络腮胡子时,我们表达的是一个特称的、肯定的、直言的和实然的判断。

在他自己对于范畴的推导里,皮尔士脱离了康德。利用康德范畴之间的可以发现的关系,皮尔士设法把十二个范畴化减为更为基本的三个范畴。后来,皮尔士在描述与康德的范畴苦战时说,这是他一生中所经历的最艰苦的两年。(CP1·561)这里,我们将尽量地绕过皮尔士与康德早期的苦战,而集中讨论皮尔士后来是如何在数学里推导出他的三个范畴的。在上一章的结尾处已经指出,皮尔士认为,数学是研究假设事态(states of affairs),而不考虑它们是否与任何实际的事物有关系。数学家对于他所研究对象的真实性不关心的一个最好的例子,是探讨想象的数字,也就是-1的“不可能”的平方根。

就像已经指出的,寻找范畴的目的就是,要找出适用于任何对象的最简单的概念。这就使得在数学里的范畴的推导成为最重要的,因为数学探讨任何可以想象的对象,无论是存在的,还是仅仅是可能的。范畴不仅应该被应用于树木或椅子,而且应该同样地被应用于七个层面的超立方体或哈姆雷特对于奥菲里亚(Ophelia)的爱。如果可以证明范畴在数学里是普遍地适用的,那么,也就是证明他们适用于我们所可能说的任何事物,包括哲学里和特殊科学里的所有的事物。

在他对于康德研究的基础上,皮尔士得出了他自己的三个范畴。他把它们起名为第一性(firstness)、第二性(secondness)、第三性(thirdness)。皮尔士选择新的词语而不是传统的,其原因是他想从全新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崭新的形而上学体系。然而,为了使得这三个范畴的体系行得通,皮尔士必须要证明三点,即它们是普遍适用的;它们是不能化简的;它们是全部的。也就是说,任何其他的概念都可以被化简为这三个范畴。

范畴的推导

如果那些范畴是真正普遍的,那么它们必须不仅适用于存在着的东西,也适用于任何可以被想到的东西,无论是存在的还是不存在的。因此,就像在前一部分所指出的,我们这里所关心的范畴的推导必须是数学意义上的。

概括地说,皮尔士的论证可以被表达为如下方式:任何可能被想到的事物都给人们这样一个观念——某物。这样就引进了第一的范畴(the category of a first),也就是说,某物完全地不指向任何其他的东西。

然而,任何可以被想到的东西也可以和另外的某物区分,尽管只是以否定的方式。这样就引入了第二的范畴(the category of a second),或“第二性”(secondness)。第二性是这样一种形式的存在,由于它的存在,它对于另外某物有影响,而它相对于此物是第二的,但与任何其他的事物无关。

然而,第一与第二的关系带入了中介的观念,也就是,让两个对象互相有关系。这样我们就有了第三个范畴。这个范畴是这样一种存在形式;它的本质特征是完全从把两个东西互相联系起来的关系里派生的。例如,当一只狐狸追赶一只兔子时,追赶的关系是可以与狐狸和兔子两者区分开的。而且,这个关系是其所是,纯粹是由于那只狐狸和那只兔子之间的关系。

在19世纪80年代,皮尔士运用英国数学家J·西尔威斯特(皮尔士在霍布金斯大学的同事)在数学里刚刚引入的绘图方法来推导范畴。这个方法用点和线来代表关系的体系。

皮尔士首先在一张纸上画一单个的点来代表“某物”(第一)的观念。然而,在这样做了以后,那张纸立即被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白的,另一部分是黑的。因此,皮尔士论证说,人们不能够做到这一点,即在表达第一的观念时而不立即引入第二的观念。这种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更明白地在一张纸上画两个点,并用一条线把它们连起来。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人的心智必须在思想里提供那条线,以便把两点连起来构成二的概念。简言之,没有某种的中介(即第三)就不可能来表达两个点。就像皮尔士所说的,“在绘图的方法里,每一对圆点都被认为是以这种或那种的关系联系的。因为不把一对圆点联系起来,实际上是表示它们是以另一种方式联系起来的”。(R 915.04)因此,在绘图的方法里,即使一个点,实际上它已经包括了所有的三个范畴。

绘图的方法也表明,大量的圆点也不增加任何新的东西。比如,三点由三条线连接,完全可以被表示为从一单个点出发的两条分叉的线,即一个圆点连接两条线,也相当于一条线连接两个点。

上述的范畴的推导不是一个心理学的过程,因为它不是从我们的心智如何运行来推导范畴的。如果说像亚里士多德所做的,范畴是从我们语言的结构抽象出来的,那么上述的推导也不是一个语言学的推导。它是皮尔士所称为的数学的推导。也就是说,它是概念的不受限制的和自主发展的产物。

总之,皮尔士所区分的范畴在数量上是三个。他把它们与康德及其他人的范畴相对照。它们是:第一,某物;第二,其他;第三,中介(或中项)。这三个范畴是按等级排列的,而且它们是渗透的。没有无第二性的第三性,没有无第一性的第二性。再者,第一性产生了第二性,它又引起了一种中介,或第三性。

皮尔士常常把他的范畴称为新毕达格拉斯(cenopythagorean)范畴(“ceno”的前缀来自于希腊文,代表“新”的含义)。皮尔士看到,在他的范畴理论和古代的毕达格拉斯学派对于数字的理解有很清楚的关系。我们今天把数的唯一的功能理解为是用来表示特别的量,而毕达格拉斯主义者不这么看——他们把数字看成是在自然界里有待于发现的普遍原理,并具有自然法则的实在。皮尔士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来理解数字一、二、三的。

……

P14-24

序言

总序

赵敦华

贺麟先生在抗战时期写道:“西洋哲学之传播到中国来,实在太晚!中国哲学界缺乏先知先觉人士及早认识西洋哲学的真面目,批评地介绍到中国来,这使得中国的学术文化实在吃亏不小。”贺麟先生主持的“西洋哲学名著翻译委员会”大力引进西方哲学,解放后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的“哲学”和“政治学”系列以翻译引进西方哲学名著为主。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联书店、上海译文出版社、华夏出版社等大力翻译出版现代西方哲学著作,这些译著改变了中国学者对西方哲学知之甚少的局面。但也造成新的问题:西方哲学的译著即使被译为汉语,初学者也难以理解,或难以接受。王国维先生当年发现西方哲学中“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小可爱”,不少读者至今仍有这样体会。比如,有读者在网上说:“对于研究者来说,原著和已经成为经典的研究性著作应是最为着力的地方。但哲学也需要普及,这样的哲学普及著作对于像我这样的哲学爱好者和初学者都很有意义,起码可以避免误解,尤其是那种自以为是的误解。只是这样的书还太少,尤其是国内著作。”这些话表达出读者的迫切需求。

为了克服西方哲学的研究和普及之间隔阂,中华书局引进翻译了国际著名教育出版巨头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现为圣智学习集团)的“华兹华斯哲学家丛书”(wadswonhPhilosophers)。“华兹华斯”是高等教育教科书的系列丛书,门类齐全,“哲学家丛书”是“人文社会科学类”中“哲学系列”的一种,现已出版88本。这套丛书集学术性与普及性于一体,每本书作者都是研究其所论述的哲学家的著名学者,发表过专业性强的学术著作和论文,在为本丛书撰稿时以普及和人门为目的,用概要方式介绍哲学家主要思想,要言不烦,而不泛泛而谈,特点和要点突出,文字简明通俗,同时不失学术性,或评论其是非得失,或介绍哲学界的争议,每本书后还附有该哲学家著作和重要第二手研究著作的书目,供有兴趣读者作继续阅读之用。由于这些优点,这套丛书在国外是不可多得的哲学畅销书,不但是哲学教科书,而且是很多哲学业余爱好者的必读书。

“华兹华斯哲学家丛书”包括耶稣、佛陀等宗教创始人.以及沃斯通克拉夫特、艾茵·兰德等文学家,还包括老子、庄子等中国思想家。中华书局在这套丛书中精选出中国人亟需了解的主要西方哲学家,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梭罗和加缪等富有哲理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改名为“世界思想家译丛”翻译出版。中华书局一向以出版中国思想文化典籍享誉海内外,这次引进翻译这套西文丛书,具有融会中西思想的意义。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思想文化频繁交流的全球化时代,没有基本的西学知识,也不能真正懂得中华文化传统的精华,读一些西方哲学的书是青年学子的必修课,而且成为各种职业人继续教育的新时尚。中华书局的出版物对弘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引领时代风尚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值得赞扬和支持。

张世英先生担任这套译丛的主编,他老当益壮,精神矍铄,认真负责地选译者,审译稿。张先生是我崇敬的前辈,多年聆听他的教导,这次与他的合作,更使我受益良多。这套丛书的各位译者都是学有专攻的知名学者或后起之秀,他们以深厚的学养和翻译经验为基础,翻译信实可靠,保持了原书详明要略、可读性强的特点。

本丛书45册分两辑出版后,得到读者好评。我看到这样一些网评:“简明、流畅、通俗、易懂,即使你没有系统学过哲学,也能读懂”;“本书的脉络非常清晰,是一本通俗的人门书籍”;“集文化普及和学术研究为一体”;“要在一百来页中介绍清楚他的整个哲学体系,也只能是一种概述。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种概述很有意义,简单清晰的描述往往能解决很多阅读原著中出现的误解和迷惑”,等等。

这些评论让我感到欣慰,因为我深知哲学的普及读物比专业论著更难写。我在中学学几何时曾总结出这样的学习经验:不要满足于找到一道题的证明,而要找出步骤最少的证明,这才是最难、最有趣的智力训练。想不到学习哲学多年后也有了类似的学习经验:由简入繁易、化繁为简难。单从这一点看,柏拉图学园门楣上的题词“不懂几何者莫入此门”所言不虚。我先后撰写过十几本书,最厚的有80、90万字,但影响最大的只是两本30余万字的教科书。我主编过七八本书,最厚的有100多万字,但影响最大的是这套丛书中多种10万字左右的小册子。现在学术界以研究专著为学问,以随笔感想为时尚。我的理想是写学术性、有个性的教科书,用简明的思想、流畅的文字化解西方哲学著作繁琐晦涩的思想,同时保持其细致缜密的辨析和论证。为此,我最近提出了“中国大众的西方哲学”的主张。我自知“中国大众的西方哲学,现在还不是现实,而是一个实践的目标。本人实践的第一步是要用中文把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些片段和观点讲得清楚明白”。欣闻中华书局要修订再版这套译丛,并改名为《最伟大的思想家》,每本书都是讲得清楚明白的思想家的深奥哲理。我相信这套丛书将更广泛地传播中国大众的西方哲学,使西方哲学融合在中国当代思想之中。

2013年10月于北京大学蓝旗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皮尔士(精)/最伟大的思想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科尼利斯·瓦尔
译者 郝长墀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097399
开本 32开
页数 146
版次 2
装订 精装
字数 98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03-1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4
CIP核字 2013249276
中图分类号 B712.43-49
丛书名
印张 5.12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18
143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Wadsworth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8:4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