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梭罗(精)/最伟大的思想家
内容
编辑推荐

北大、人大、复旦、武大等校30名师联名推荐,哲学专业学生、文科大学生及哲学爱好者的必读书。

一本书读通梭罗的思想:在他的思想世界里,人类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享受到内心的轻松和愉悦?

《梭罗》首先介绍了梭罗的生平经历,以让我们了解其思想的形成过程,然后通过对其著作如《瓦尔登湖》、《论公民的不服从》等进行分析和解读,阐发其深具启发性的自然哲学,帮助读者了解和把握梭罗的思想。本书由斯蒂芬·哈恩著。

内容推荐

《梭罗》为西方思想普及入门丛书《世界思想家译丛》之一,主要介绍了19世纪美国知名作家、哲学家梭罗的生平及其主要思想。

《梭罗》从梭罗的人生经历出发,再以其最为著名的《瓦尔登湖》和“论公民的不服从“这两部作品为主要线索,向读者展示梭罗的思想的形成以及其具体形态和内容。适合高中生、大学生及哲学爱好者阅读。本书由斯蒂芬·哈恩著。

目录

1 梭罗的人生及思想

哲学家和思想者梭罗

2 《瓦尔登湖》

关于定位的思考实验

3 “论公民的不服从”和其他社会性著作

一个正直的人

4 自然主义者梭罗

科学的诗意化

5 野苹果树,或是梭罗的价值

当他播种时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梭罗从1846年开始写《瓦尔登湖》,一直修改了7稿,1854年才最终出版。那10年被认为是美国的文艺复兴时期,著名作家的作品也层出不穷。它们中间最有名的是《红字》、《莫比?迪克》、《汤姆叔叔的小屋》、《草叶集》。在属于此次复兴第一个阶段的作家中,只有爱默生和爱伦?坡(逝世于1849年)的作品要早于上述作家的作品。1836年爱默生发表了“论自然”一文,居然有一本书那么长,之后又出版了《随笔:第一集》(1841年)、《随笔:第二集》(1844年)、《论自然:演讲集》(1849年)和《卓越的人》(1850年)。当时流行的书主要是一些旅行手册或“游记”(梭罗曾随意读过几本),麦尔维尔的早期小说在形式和内容上也都模仿过这些书,但他小说的叙述范围相当大且不断延伸,使之成为结合了哲学思考的叙事。

虽然梭罗的《瓦尔登湖》也显然是对独居森林实验生活的一种叙述,但他对那些游记颇有轻视之意,在书的一开始,他就说:“我乐意述说的事物,未必是关于中国人和夏威夷岛人的,而是关于你们,这些文字的读者,生活在新英格兰的居民……”(《瓦尔登湖》,2页)梭罗这么说,似乎是要混淆人们对作品类型的判断,而实际上同时他又给自己规定了一个相对较小的、直接的受众范围。其间的双关语当然也十分明显,在新英格兰方言里,“not so much(未必)”不只是“not at all(一点也不)”的同义词,它的言下之意是“but possibly somewhat(有几分可能)”;而“fain(想望,愿意)”不仅是“be eager(热切)”的意思,而且还是“feign(假装,相当于make a pretence)”的同音异义词;至于“said to live[(据说)生活(在新英格兰)]”则是对“活着”的含义提出了质疑。这段文字的语气,时而热情诚挚,时而又变成尖锐却含蓄的讽刺,但那些强烈的用词使文本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两种语气互相驳斥的尴尬境地——就像一个人无法同时诚挚而又冷嘲热讽一样。

西方哲学的演讲或论文的传统形式通常只限于辩辞、书信、对话、专题论文这几种形式,这样可以使受众参与到主讲人或作者的问题中来。梭罗的叙述者从对他意图的解释开始,引出了他的读者,因此他也是由对他人的注意切入他自己的问题的。然而由于措词不断在两种角色之间转换,以及语词自身具有模糊性,所以文章的意图似乎也在自我增加并分化,就好像坚持让一个人距离非常近地倾听正在说的内容。传统上,哲学家们通常以这样的假设为前提:词语或名称具有(或能够具有)清晰和特定的含义,而语言本身即意味着事物或思想(或是两者)的逻辑顺序,因而只需用言语或符号的方式进行推理就能得出结论。当这些假设仍嫌不足,哲学家们则会趋于采用以下两种补救措施的一种:(1)试图通过探究词根含义和词源来清除连生词、难以捉摸的词义和行话(即用于欺瞒外人、隐匿行内秘密的语言);(2)创造一些新词,或者用抽象符号代替语汇,以获得更加严密的外延。然而,尽管历史上有太多人使用这些措施,却没有解决什么问题,以致于语言本身成为哲学的一个问题。因此,现代社会与前现代社会对语言的关注是作为哲学的一个主要争端存在的。对于哲学的传统目的来说,语言被认为是一个永远无法消除的障碍,因为虽然它作为一种或一系列现象具有可释性,但这种解释需要足够的稳定性,足以能够寻求永恒真理——而语言从来不具备这一点。但随着哲学模式开始有些变化,梭罗的那些寓言和双关语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使昔日的一路障碍变为一路通途。对语词含义的变化趋势进行抵制,在某种意义上反而会强调它,词义会更加滑向那一边。与其如此,倒不如像梭罗一样,将之开发为思想的一种资源。梭罗十分偏爱引喻和一词多义,他甚至常常用纯言语的双关语转喻,将风马牛不相及的能指联系在一起,就好像那语音的表面关联意味着思想或现实的更深刻、更超验的关联似的。

梭罗一贯复杂的言词与先验主义者早期作品中的追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思维方式上他与小说家(比如麦尔维尔)更接近。因为对哲学中仍存在的问题,美国超验主义者开始并未采用批评的方式,而是曾经一度几近于异常无知和冷漠(有人认为这实在荒谬)。例如在爱默生早年的文章“论自然”(1836年)中,他这样宣称:

毫无疑问,我们已经没有什么是无法回答的了。我们必须相信造物的完美性,以至于无论事物的秩序引发我们的何种好奇,它都能满足这种好奇心。对于人们提出的疑问而言,他们的生活状况就是一种形象的解答。在将这种生活状况理解为真理之前,人们必须将它视为生命本身。(《论文与讲演录》,7页)P32-35

序言

贺麟先生在抗战时期写道:“西洋哲学之传播到中国来,实在太晚!中国哲学界缺乏先知先觉人士及早认识西洋哲学的真面目,批评地介绍到中国来,这使得中国的学术文化实在吃亏不小。”贺麟先生主持的“西洋哲学名著翻译委员会”大力引进西方哲学,解放后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的“哲学”和“政治学”系列以翻译引进西方哲学名著为主。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联书店、上海译文出版社、华夏出版社等大力翻译出版现代西方哲学著作,这些译著改变了中国学者对西方哲学知之甚少的局面。但也造成新的问题:西方哲学的译著即使被译为汉语,初学者也难以理解,或难以接受。王国维先生当年发现西方哲学中“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不少读者至今仍有这样体会。比如,有读者在网上说:“对于研究者来说,原著和已经成为经典的研究性著作应是最为着力的地方。但哲学也需要普及,这样的哲学普及著作对于像我这样的哲学爱好者和初学者都很有意义,起码可以避免误解,尤其是那种自以为是的误解。只是这样的书还太少,尤其是国内著作。”这些话表达出读者的迫切需求。

为了克服西方哲学的研究和普及之间隔阂,中华书局引进翻译了国际著名教育出版巨头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现为圣智学习集团)的“华兹华斯哲学家丛书”(Wadswonh Philosophers)。“华兹华斯”是高等教育教科书的系列丛书,门类齐全,“哲学家丛书”是“人文社会科学类”中“哲学系列”的一种,现已出版88本。这套丛书集学术性与普及性于一体,每本书作者都是研究其所论述的哲学家的著名学者,发表过专业性强的学术著作和论文,在为本丛书撰稿时以普及和入门为目的,用概要方式介绍哲学家主要思想,要言不烦,而不泛泛而谈,特点和要点突出,文字简明通俗,同时不失学术性,或评论其是非得失,或介绍哲学界的争议,每本书后还附有该哲学家著作和重要第二手研究著作的书目,供有兴趣读者作继续阅读之用。由于这些优点,这套丛书在国外是不可多得的哲学畅销书,不但是哲学教科书,而且是很多哲学业余爱好者的必读书。

“华兹华斯哲学家丛书”包括耶稣、佛陀等宗教创始人,以及沃斯通克拉夫特、艾茵·兰德等文学家,还包括老子、庄子等中国思想家。中华书局在这套丛书中精选出中国人亟需了解的主要西方哲学家,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梭罗和加缪等富有哲理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改名为“世界思想家译丛”翻译出版。中华书局一向以出版中国思想文化典籍享誉海内外,这次引进翻译这套西文丛书,具有融会中西思想的意义。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思想文化频繁交流的全球化时代,没有基本的西学知识,也不能真正懂得中华文化传统的精华,读一些西方哲学的书是青年学子的必修课,而且成为各种职业人继续教育的新时尚。中华书局的出版物对弘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引领时代风尚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值得赞扬和支持。

张世英先生担任这套译丛的主编,他老当益壮,精神矍铄,认真负责地选译者,审译稿。张先生是我崇敬的前辈,多年聆听他的教导,这次与他的合作,更使我受益良多。这套丛书的各位译者都是学有专攻的知名学者或后起之秀,他们以深厚的学养和翻译经验为基础,翻译信实可靠,保持了原书详明要略、可读性强的特点。

本丛书45册分两辑出版后,得到读者好评。我看到这样一些网评:“简明、流畅、通俗、易懂,即使你没有系统学过哲学,也能读懂”;“本书的脉络非常清晰,是一本通俗的入门书籍”;“集文化普及和学术研究为一体”;“要在一百来页中介绍清楚他的整个哲学体系,也只能是一种概述。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种概述很有意义,简单清晰的描述往往能解决很多阅读原著中出现的误解和迷惑”,等等。

这些评论让我感到欣慰,因为我深知哲学的普及读物比专业论著更难写。我在中学学几何时曾总结出这样的学习经验:不要满足于找到一道题的证明,而要找出步骤最少的证明,这才是最难、最有趣的智力训练。想不到学习哲学多年后也有了类似的学习经验:由简人繁易、化繁为简难。单从这一点看,柏拉图学园门楣上的题词“不懂几何者莫人此门”所言不虚。我先后撰写过十几本书,最厚的有80、90万字,但影响最大的只是两本30余万字的教科书。我主编过七八本书,最厚的有100多万字,但影响最大的是这套丛书中多种10万字左右的小册子。现在学术界以研究专著为学问,以随笔感想为时尚。我的理想是写学术性、有个性的教科书,用简明的思想、流畅的文字化解西方哲学著作繁琐晦涩的思想,同时保持其细致缜密的辨析和论证。为此,我最近提出了“中国大众的西方哲学”的主张。我自知“中国大众的西方哲学,现在还不是现实,而是一个实践的目标。本人实践的第一步是要用中文把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些片段和观点讲得清楚明白”。欣闻中华书局要修订再版这套译丛,并改名为《最伟大的思想家》,每本书都是讲得清楚明白的思想家的深奥哲理。我相信这套丛书将更广泛地传播中国大众的西方哲学,使西方哲学融合在中国当代思想之中。

2013年10月于北京大学蓝旗营

书评(媒体评论)

《最伟大的思想家》系列丛书是广大学生和哲学爱好者步入人类智慧殿堂的入门书。既简述了西方著名思想家的生平,又紧扣思想家的原著,并联系当前的现实,绍介了他们的最有启发性和包蕴性的思想和命题,目的是激发读者思考问题、生发新的思想和进一步阅读原著的兴趣。

——张世英(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

《最伟大的思想家》系列丛书集学术性与普及性于一体,每本书作者都是研究其所论述的哲学家的著名学者,在为本丛书撰稿时以普及和入门为目的,用概要方式介绍哲学家主要思想,要言不烦,而不泛泛而谈,特点和要点突出,文字简明通俗,同时不失学术性,或评论其是非得失,或介绍哲学界的争议,每本书后还附有该哲学家著作和重要第二手研究著作的书目,供有兴趣读者作继续阅读之用。由于这些优点,这套丛书在国外是不可多得的哲学畅销书,不但是哲学教科书,而且是很多哲学业余爱好者的必读书。

——赵敦华(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梭罗(精)/最伟大的思想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斯蒂芬·哈恩
译者 王艳芳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097849
开本 32开
页数 142
版次 2
装订 精装
字数 91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02-07-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4
CIP核字 2013252505
中图分类号 B712.49-49
丛书名
印张 5
印次 3
出版地 北京
218
146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Thomson Learning
定价
印数 1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3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