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解构与连接(上海文化产业空间再造研究)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对上海文化产业空间再造的主要问题进行表里现象和相互关系的梳理和研判,尤其对其所起解构与连接之作用和功能引发的诸多关联问题进行思考,把握其中态势、路向、模式、规律等,力求带来相关的重要启发和借鉴。本书选取上海为研究对象,以上海特有的社会文化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联关系为研究的逻辑依据和立论视角,基于对69处典型性案例地的多次实地走访和调查,对上海近年来文化产业的空间再造问题进行研究和个案剖析,在城市更新和地方理论的宏观视域下,梳理和研判中国大都市发展中文化产业空间再造的新态势、新动向,提炼其中的发展模式、特征、属性及关联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动力机制下呈现出的不同类型的典型文化产业再造空间事例做进一步的分析,以呼应和归纳发展模式。辅以对国际横向案例釜山经验和模式的分析,探究上海文化产业空间再造中的一些规律和趋向、寻求更优化发展的路径和方案。 作者简介 王涛,中共党员,国际区域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校企合作处副处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带头人。兼任数字文旅与智慧旅游大数据创新(无锡)中心主任、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西南民族大学客座教授。曾任教于上海师范大学、韩国庆熙大学,曾任福建师范大学旅游管理系副主任、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旅游管理主要负责人、城市区域与文旅融合发展中心副主任。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2017年度“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博士)获得者,北京大学访问学者,韩国国立釜庆大学人文社科研究所研究员。 近年来,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旅游规划、文化经济与文化产业相关教学与研究工作。获评上海市第十一届教学科研成果奖(创新类)、福建省委省政府重点课题优秀调研成果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十四届学术大会优秀成果奖、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无锡市惠山区“先锋英才计划”创新先锋领军人才等。现为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UNILO)创新创业导师、期刊Chinese Studies学术委员及理事、东北亚文化学会理事、亚洲地理学会青年地理学家专业委员会(AGA)委员、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2 研究预设与主要内容 1.2.1 研究逻辑或预设 1.2.2 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基于实地调查的研究方法 1.3.3 基于地理信息的研究方法 1.4 本书创新之处 1.4.1 概念和理论上的创新 1.4.2 实践和实证上的创新 第2章 概念、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文化产业 2.1.2 文化产业空间 2.1.3 空间再造 2.2 基础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城市空间、上海城市方面的研究 2.3.2 城市更新、城市再造方面的研究 2.3.3 文化产业和上海文化产业方面的研究 2.3.4 研究述评及文化产业空间再造研究的进展 第3章 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演进、空间格局与地域特征 3.1 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演进 3.1.1 上海世博会前文化产业的发展 3.1.2 上海世博会后文化产业的发展 3.2 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格局 3.2.1 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空间体系 3.2.2 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分布圈层结构 3.2.3 上海“城-郊”二元文化产业空间总体态势分析 3.3 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地域性特征 3.3.1 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独特都市风貌 3.3.2 文化产业聚集所需的都市商业资源 3.3.3 海派文化与城市人文的独特魅力 3.3.4 文化产业空间再造所需的地方性城市社会文化要素 第4章 上海文化产业空间再造的趋向与模式研究 4.1 趋向与模式研究的基础、过程和逻辑推演 4.2 上海文化产业空间再造的新趋向 4.2.1 空间分布上的聚集和梯度发展 4.2.2 形态组合上的多元载体和多样化发展 4.2.3 业态特征上的要素融合和地方性创新发展 4.2.4 上海文化产业空间再造新趋向述评 4.3 上海文化产业空间再造的模式 4.3.1 基于上海社会文化要素考量的空间发展模式 4.3.2 社区赋能:旧式里弄民居、街坊老宅及附属地的空间改造 4.3.3 地方性再生:工业遗存、文博遗产的迭代更新 4.3.4 “文”“商”“旅”业态融合:业态融合创新下的空间优化与场域重构 4.3.5 跨文化的场域“对榫”:国际化影响下的文化产业空间自觉 4.4 上海文化产业空间再造的发展模式及特点 4.4.1 文化产业空间的想象力 4.4.2 区位的“人文-产业”特性 4.4.3 资源价值的地方性再生:文化记忆的产业再生 4.4.4 文化遗产空间的“超级存在” 第5章 上海文化产业空间再造的典型案例研究 5.1 政府主导的上海文化产业空间再造事例分析 5.1.1 虹口-北外滩:滨江里弄民居及附属地的文化产业空间改造 5.1.2 新闸-苏河湾:沿河工业遗存及文博遗产的文化产业空间更新 5.2 民间自发的上海文化产业空间再造案例分析 5.2.1 虹口-山阴路:群组式特色街区及风貌区的文化产业空间串联 5.2.2 虹桥-虹泉路:环链式国际化社区影响下的文化产业空间自觉 第6章 文化产业空间再造的横向借鉴:釜山模式 6.1 诗意城市的古今:釜山的文化脉络与格局 6.2 “国家-城市”关系互动下的资源价值与地方性 6.3 广安里文化产业再造空问:“社区性特征”与多元融创 6.4 文化产业空问再造的釜山经验与模式 6.5 文化产业空间再造的国际经验借鉴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7.2.1 上海文化产业空间再造的可持续发展 7.2.2 研究展望 附录 关于上海鲁迅故居的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序言 在全球化、网络化的时 代背景下,在体验经济、共 享经济的语境模式下,城市 转型、产业升级已成为常态 。当前,城市更新改造已成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 内容之一,国家“十三五”规 划亦提出“旧区改造与城市 更新、产业转型升级更好结 合”的要求。国外已有诸多 产业创新升级的典型案例, 包括城市历史街区、工业区 、社区等,文化产业的再生 产、更新、复兴、营造及对 于“空间再造”的研究,已相 当成熟。在城市更新和产业 升级的宏观背景下,中国城 市的大众消费方式和文化体 验需求的形式、业态和要求 不断变化,由此衍生出一种 文化消费潮流和体验需求, 使“空间再造”课题重要性凸 显。更新和再造城市文化产 业的物质和活动空间,有着 巨大而多元的动能、要素、 环节、机制,以某种力量和 模式运作于其中,迅速解构 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模式, 进而影响着城市发展和社会 生活。城市文化、文化产业 、空间再造,尤其在以上海 为代表的中国大都市中,三 者互为机理、关系密切。大 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和凸 显城市的文化特征,将文化 特征显化为海派文化生产力 ,是上海城市转型升级的需 要,也是上海城市可持续发 展的动能。 本书对上海文化产业空 间再造的主要问题进行表里 现象和相互关系的梳理和研 判,尤其对其所起解构与连 接之作用和功能引发的诸多 关联问题进行思考,把握其 中态势、路向、模式、规律 等,力求带来相关的重要启 发和借鉴。本书选取上海为 研究对象,以上海特有的社 会文化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 联关系为研究的逻辑依据和 立论视角,基于对69处典型 性案例地的多次实地走访和 调查,对上海近年来文化产 业的空间再造问题进行研究 和个案剖析,在城市更新和 地方理论的宏观视域下,梳 理和研判中国大都市发展中 文化产业空间再造的新态势 、新动向,提炼其中的发展 模式、特征、属性及关联问 题,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 动力机制下呈现出的不同类 型的典型文化产业再造空间 事例做进一步的分析,以呼 应和归纳发展模式。辅以对 国际横向案例釜山经验和模 式的分析,探究上海文化产 业空间再造中的一些规律和 趋向、寻求更优化发展的路 径和方案。 文化是一种想象力,文 化产业是元素的迭代叠加和 转换,文化产业所具有的产 业力有时表现为一系列的模 糊创造,但其空间再造形态 上是物象具化的载体更新和 重塑,同时也包括非物态的 空间场域、系统、意识等形 态的演进和发展,功能上是 起承转合的连接和解构,文 化产业空间再造也是一种想 象力的再造。上海文化产业 空间再造,表现出文化资源 价值的区位人文的聚合,地 方性和社区融入特征明显, 具有多面向的研究和观察维 度,异质性和典型性较强, 能够根据一定的逻辑依据和 立论视角,总结和归纳出自 己的发展范式——本书称为 上海经验或上海模式。通过 探讨和比对上海文化产业空 间再造的生产和运作发展规 律,能够推演和总结出上海 模式的特征、属性,进而为 构建有关影响因素的主客观 内容模型创造条件。 本书在具体研究方法上 ,以质性研究为主,侧重于 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 范式,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 、实地调研法、观察法、演 绎法和归纳法等,部分章节 辅以问卷、访谈,借助对高 德地图、PICPICK制图软件 、移动客户端等对有关地理 、区位、线路走向等信息资 料进行分析和整理,对自有 资料(包括文字记录、图片 等)进行汇总和归纳。以上 海特有的社会文化要素及其 关联关系为研究的逻辑依据 和立论视角,通过调研过程 中的信息采集、汇总、整理 、比较、分析工作,基于学 理性的宏观视域、逻辑推演 和案例研究,层层演绎、步 步推敲,以期发现现状与问 题,梳理特征与原因,总结 趋向与态势,研判关系与规 律,寻求路径与方案。 从根本上来说,文化产 业空间再造问题,是一个策 略性的发展问题的求解过程 ,是通过对文化产业空间的 平面铺展和立体重构的空间 关系的解构、链接、赋新, 以实现更好的城市生活质量 。在空间的还原、重构、再 造、赋新等过程中,它体现 主体与客体跨时空的想象力 、衔接度、融合性。一定意 义上,它将现代人都市文化 生活的问题,解构为一种新 生活的机会,提供了一种更 乐观和集约的方式,让人们 热爱生活、探求自我、审视 未来。 对上海文化产业空间再 造问题的研究,是对我国地 方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题性研 究,是对上海的文化产业发 展与社会空间之间关系的研 究。本书以上海特有的地方 性社会文化要素及其关系为 立论视角和逻辑依据,分别 对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 演进、宏观格局、地域特征 、空间发展新趋向、空间发 展模式及特点做了分析和研 判,并对滨江、沿河、群组 、环链式的四种空间结构属 性的四个典型性文化产业空 间再造的案例进行了多维度 、多路向、多态势的空间属 性研究。 上海文化产业空间再造 ,具有鲜明的上海城市特色 和地域特性,具有鲜明的文 脉烙印和上海发展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解构与连接(上海文化产业空间再造研究)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王涛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183200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2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70 |
出版时间 | 2022-03-01 |
首版时间 | 2022-03-01 |
印刷时间 | 2022-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372 |
CIP核字 | 2021248423 |
中图分类号 | G127.51 |
丛书名 | |
印张 | 14.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1 |
宽 | 171 |
高 | 12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