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林黛玉/红楼人物百家言
内容
编辑推荐

林黛玉是《红楼梦》最中心、的女性人物形象。作为“木石姻缘”中与“美玉无瑕”相对的“阆苑仙葩”,林黛玉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甚至使不少人梦绕魂牵。随着倣楼梦》的走向世界,这一形象也越来越为各种不同肤色、文化的人所了解。她的美艳,她的灵慧,她的纯情,她的眼泪,她的悲剧命运……乃至她的病态,在她的崇拜者眼里,无不被认为是一种美;然而又有喜欢甚至崇拜林黛玉的人,思想着如果真有这样一个美人,却并不愿或不敢娶以为妻。这样一个悖论似毫无理由,却集中而突出地表明,林黛玉在许多读者、研究者眼中,就如一首深邃而朦胧的诗,一个猜不透的谜。

  本卷所汇编的,就是二百多年来红学家与红学爱好者所形成的有关林黛玉形象认识与看法文字的节要,具体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索隐研究。二、道德评价。三、典型内涵。四、审美批评。总之,对林黛玉的评价和研究明显受到时代思潮的影响,总体趋势是将黛玉由现实人物向艺术人物过渡,再向文化符号过渡,越来越向开掘。然而红中任何人物的研究都不可能是孤立进行的。

内容推荐

  “红楼人物百家言”是一套有关人物人物评论的资料汇编,共6种7册,其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四位主要人物单独成册,其他人物列入“红楼男性”、“红楼女性”(分上下两册)。丛书将历代关于红楼人物的评论资料汇于一册,并将资料分类汇编,撰写类序,有助于研究者和爱好者更快更全面地掌握相关资料,从总体上对红楼人物有一个大致的把握。书后附有研究论著目录和评论家索引。

二百年红学专家共时空对话,数十位红楼人物历时性纵览。本书是对林黛玉的评论。

目录

前言

命名取义

前世

原型、影射

身世

哭泣

才华

性格

病态

痴情

弱点

恋爱失败之因

二玉

黛钗

与他人关系

悲剧色彩

黛玉之死

象征

意义价值

文化传统

续作之黛玉

中外比较

其他

研究论著目录

评论家索引

编后说明

试读章节

“读宁待玉”(话石主人)

十二钗命名,各有喻意。曰林黛玉,读宁待玉;曰雪雁,读接案:宁待宝玉接案也。曰薛宝钗,读拆宝开;曰金莺,减名莺,莺读姻:拆宝玉开联金玉姻也。日史湘云,读是香群;曰翠缕,读翠侣:是香群翠侣也。曰秦可卿,曰兼美,言两美情皆可亲也。曰妙玉,曰槛外人,言妙遇陷害人也。曰熙凤,趋奉也;曰巧姐,巧语也;曰平儿,贫儿也:言趋奉之巧,如贫儿也。曰李纨,纨读完;曰兰,兰读难:言完人难也。曰元春,曰抱琴,前春抱情也。曰迎春,曰司棋,寻春私期也。曰探春,日侍书,探春事虚也。曰惜春,曰入画,惜春入化也。此十二钗命名之大凡也。

    《红楼梦本义约编》,同上,第180—181页

“待宝玉也”(洪秋蕃)

何为黛玉?待宝玉也。谓惟宝玉是待,非宝玉不嫁也。曰颦儿,则以有效颦之人也。西施有效颦之人,而身价益高矣。其氏林,以其来自灵河岸,且谓有林下风,以才女目之,又如月明林下,以美人属之,尊之也。宝钗者何?宝差也。谓贾母、王夫人以宝钗为宝,识见差谬也,贬之也。薛雪也,有阴冷之象。林遇雪,则无欣欣向荣之兆,而有萧萧就萎之忧。然雪虽虐林,而有晴雯小照于林间,犹有和煦之景,晴雯去而林无生气矣,故晴雯为黛玉小照。

     《红摆梦抉隐》,同上,第238—239页

“代小琬”(王梦阮 沈瓶庵)

黛之为言代也,言以此人代小琬。

     《红楼梦索隐》(1989年)第15页

“明明代理两字”(孙静庵)

黛玉之名,取黛字下半之黑字与玉字相合,而去其四点,明明代理两字;代理者,代理亲王之名词也废太子后封理亲王,理亲王(编者注:即胤礽)本皇次子,故以双木之林字影之,犹虑观者不解,故又于迎春之名曰二木头,迎春亦行二也。

     《栖霞阁野乘》,《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红楼梦卷》(1963年)第421页

“黛玉者,代玉也”([美]赵冈 陈钟毅)

黛玉者,代玉也。宝玉的身分,本是曹颗自己的,借给太子允初了,自己当然得找到替身来作代,所以名之为黛玉也。

以他的身分,本不配在大观园内充主子,只好算是一个客人,我猜曹頫幼时,确是有这样的一位表妹,曾经和他两小无猜,在一起玩过家家酒,而且是他初恋的对象。因此拉她来客串,不许她演别人,一定要演自己。曹頫当时也许已订婚,未婚妻是薛宝钗。他觉得两个都好,所以在为他们取名字时,把宝玉两字拆开,一人分一个字,一叫宝钗,一叫黛玉。不过在分量上,黛玉在他心中,也许比较重些。

     《红楼猜梦》(1980年)第145页

“谐韵读带欲”(杜世杰)

黛玉谐韵读带欲,是情欲约化身,应扮多情人。

     《红楼梦考释》(1995年)第248页

       P4-P5

序言

林黛玉是《红楼梦》最中心、的女性人物形象。作为“木石姻缘”中与“美玉无瑕”相对的“阆苑仙葩”,林黛玉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甚至使不少人梦绕魂牵。随着倣楼梦》的走向世界,这一形象也越来越为各种不同肤色、文化的人所了解。她的美艳,她的灵慧,她的纯情,她的眼泪,她的悲剧命运……乃至她的病态,在她的崇拜者眼里,无不被认为是一种美;然而又有喜欢甚至崇拜林黛玉的人,思想着如果真有这样一个美人,却并不愿或不敢娶以为妻。这样一个悖论似毫无理由,却集中而突出地表明,林黛玉在许多读者、研究者眼中,就如一首深邃而朦胧的诗,一个猜不透的谜。

自有“红学”以来,这一形象就是研究者阐释的中心之一。除脂砚斋等清人大量的只言片语之外,笔者粗略统计,从1912年至今,公开发表专论林黛玉的文章就有600多篇。公开出版的专著虽然不多(仅有香港千代出版社1948年2月初版的阿印的《林黛玉之死》和香港三联书店公司、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同时出版的吴晓南的《“钗黛合一”新论:<红楼梦>主要人物结构关系研究》,但是几乎所有的《红楼梦》研究专著和其他有关《红楼梦》的书籍,甚至中国小说史、文学史教材,都有论述林黛玉的内容。由于这一形象的复杂性,还由于时代风气的变动不居,研究或评说者的立场趣味有异,研究或评说的角度方法等等的不同,得出的认识或看法自然也就千差万別,套用西人论哈姆雷特的话,可说“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林黛玉”。本卷所汇编的,就是二百多年来红学家与红学爱好者所形成的有关林黛玉形象认识与看法文字的节要,具体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索隐研究。旧红学的代表是索隐派,时至今日,红学虽经几变,索隐派或索隐的研究仍然不绝如缕,新说时见。与对贾宝玉等形象的研究一样,索隐派对林黛玉的研究也集中于探讨这一人物形象的原型和影射。本卷收录迄今这一人物原型的说法约有二十余种,而分为两类.一类是女性说,即林黛玉的原型为某某女子。具体有纳兰性德所爱绝色女子说、纳兰性德的夫人说、董小琬(宛)说、孝贤皇后富察氏说、曹頫的表妹说、李香玉说、红玉说、竺香玉说、作者青少年时代的恋人说、巫山神女说、林四娘说、秦可卿说、李绛玉说等等;另一类是男性说,即林黛玉的原型为某某男子。具体有纳兰性德之上客说、曹頫说、曹雪芹本人说等等。有关林黛玉影射的说法也接近十种,如朱竹姹说、胤礽说、方苞说、和雍正争位的皇子说、郑成功说、史可法说、王鸿绪及明臣降清者说等。然而从《红楼梦》的实际来说,这些说法几乎都是站不住脚的。正如钱静方《红楼梦考》所说:“《红楼》一书,空中楼阁。作者第由其兴会所至,随手拈来,初无成意。即或有心影射,亦不过若即若离,轻描淡写;如画师所绘之百像图,类似者固多,苟细按之,终觉貌是而神非也。”

二、道德评价。早期的红学研究,习惯上把黛玉作为一个现实人物进行道德伦理上的评价。因黛玉之艳冠群钗的美貌、聪明、才华、纯真和痴情,人们对林黛玉充满偏爱和同情,纷纷礼赞她宽厚、诚实、“憨媚有姿,雅谑不过结习”、“爱情之纯挚,心地之光明,品行之诚悫,胸怀之皓洁,真正不愧情界中人;抱恨而死,所以可伤”……却又不满她的体弱多病、好弄小性儿、多疑善妒,指责她“不善周旋”、“多心”、“处处口舌伤入,是极不善处世、极不自爱之一人”、“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一味捻酸泼醋,更是蓬门小家行径”,不愿娶之为妻,甚至发出“第一可杀者即林黛玉”的谬论。因为黛玉的所作所为,违反了封建礼教,在某些人眼中是恶的。后来,王国维探讨黛玉的悲剧原因,也认为是道德因素等:“由此种种原因,而宝玉以之合,木石以之离,又岂有蛇蝎之人物,非常之变故行于其间哉?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这种研究方法依然是感性的,并未把黛玉作为艺术形象来分析,缺乏对作家艺术创造性和审美思想的探讨。

三、典型内涵,自20世纪50至70年代,红学对林黛玉的关注较多的是这一典型的阶级属性与性格内涵,最具代表性的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说,此说自李希凡、蓝翎等人于1954年提出,在当时特殊的政治气候下应运而行,其后二十余年,为各种教材、专著和有关文章所沿袭传播,几乎成了定于于一尊的结论,而难得有不同的声音。当时鲜见的不同意见可以何其芳《论红楼梦》为代表,他认为“至于林黛玉性格的特点,如果只用叛逆者来说明,那就未免也过于笼统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9月第1版,第82—83页)。当时对“叛逆说”的批评,对林黛玉的研究是一种丰富,对黛玉典型性格的分析也是一种完善。新时期以来,人们开始重新审视黛玉的典型性格和意义。从婚恋观和生活观上说,她“任情任性,率真自然,执着地追求爱情和艺术,渴慕自由,憧憬那诗的、美的理想的天地”,表现出她的思想美和性格美。从社会观上说,其典型意义在于她是一个“在‘人’和‘人性’上具有了觉醒意识的进步形象”。更有人提出,就爱的内容和方式来说,黛玉在主观思想上并不是“叛逆者”、不是“一位反封建的觉悟女性”。这对此前的黛玉研究,起到了某种程度上的纠偏,对黛玉性格则是某种程度的逼近真实。

四、审美批评。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文艺理论的输入,林黛玉研究的重点开始转向文化学、美学、心理学等方面,尤其是对这一形象的文化美学研究取得了突出成就。学者们从才华美、性格美、人格美、情操美、坚贞美、自然美等各个方面,肯定了黛玉独特的审美价值,分析了其深层的原因。还有的研究者认为黛玉“背后站着一整个人物的系列”,“禀赋优秀传统文化而生”,凝聚着“中国人文化性格的完美样式”,是“悲剧心理和传统文化陶冶出来的人物”,代表着道家文化的价值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美文化的结晶。有的则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黛玉的孤独、自卑及其超越,从哲学层面透视了其存在体验和生命意识。这标志着学术界对林黛玉的研究走向深入,视野更加开阔。

总之,对林黛玉的评价和研究明显受到时代思潮的影响,总体趋势是将黛玉由现实人物向艺术人物过渡,再向文化符号过渡,越来越向深处开掘。然而红学中任何人物的研究(包括林黛玉研究)都不可能是孤立进行的。林黛玉这一人物研究所体现出的研究观念、方法与侧重点等方面的特点,突出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林黛玉之死的研究。黛玉之死,是全书一大关键,最惨烈动人的情节,历来受到学者们高度的关注。结合版本、脂批等,长期以来研究者对此形成各种不同的认识与评价。从曹雪芹原作黛玉之死可能的时间上说,先后提出的有死于宝玉宝钗婚前说、婚后说、八十回后不久说、春末夏初说、中秋月夜说等;从死的方式上说,有投水说、悬梁说、泪尽而逝说;从死因上说,有“死黛玉者黛玉也”说、死于人品才情说、死于恋爱失败说、死于贾府的顽固贵族集团说、死于一次突发的事件说、死于“性格的缺陷”说等。此外,还有研究者对黛玉之死的主凶、地点、动机、意义等进行了探讨,这些研究虽然没能取得统一的认识,但是,无疑从这一特定的角度加深了对林黛玉形象的了解。

二、与红楼人物的比较研究。贾府和大观园就是一个小社会,人物众多,人际关系复杂。正是在红楼人物的比较之中,黛玉的独特性和鲜明的个性才凸显出来。首先是与宝玉的比较,对他们的主从关系、同异、对待爱情的态度等,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有人认为二玉都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有共同的思想基础;但也有人认为,二玉在思想观念和生活态度上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二玉的人格不同,黛为自恋型,宝为谦卑型,因此造成爱情的不对等性;又黛玉渴望灵肉合一的知己之爱,欲借爱情摆脱人世的纷扰;宝玉则追求灵肉分开的爱,欲借与其他女儿的爱衬托出与黛玉的爱更加美好。其次是与宝钗的比较,包括善恶、美丑、真伪、同异等在内。钗黛优劣的讨论,是红学中聚讼最多的问题之一。形成的主要观点有扬黛抑钗说、扬钗抑黛说、黛钗并褒说、黛钗并贬说、黛钗不分高下说等等。影响最大的当推“黛钗合一”说,即钗、黛各自的美风格不同,可以互补,合之则兼美,分之则两伤;但是,针对这种主流的认识,也有人相反地认为黛钗矛盾对立而不可能合一。这一比较研究经历了从道德层面再到美学层面的评价过程,可说曰益客观、深入。另外,黛玉与妙玉、与湘云、与晴雯等人物的对比,也时有论述出现,体现出研究者在这一课题上宽阔的视野。

三、与外国小说人物的比较研究。随着《红楼梦》的走向世界,黛玉早已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而把林黛玉放在世界文学的大背景上进行比较研究,更能体现出黛玉所蕴含的独特的东方文化内涵。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黛玉与简·爱、安娜、道纲母、克拉丽莎、娜塔莎等进行比较,探讨与这些作为世界性而又出于中西不同文化传统女性形象的异同。这是林黛玉研究在新时期的一个重大突破,然而毋庸讳言,目前这一角度的研究还刚刚起步,取得的成果也还不够丰硕富赡。

作为红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林黛玉研究是随着红学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红学的深入而深入的。因此,一方面林黛玉研究的成果与经验丰富并促进了红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从林黛玉的研究史、接受史也可以看出一部红学历史的进程。因此,本卷在遵循丛书总要求的前提下,选录条文以有关林黛玉形象本身的论述为主,也适当兼顾了有关比较研究的内容;內容分类则从黛玉研究的实际出发,凡重要之点都尽量单列出来。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本卷的选录肯定会有遗珠或偏宕之憾,分类和类序的说明也或有不当,以及其他方面的不足,盼读者不吝赐正。

       编者

      2005年5月15日于曲阜师大

后记

本丛书的编纂是以古今红学家辛勤的学术创造为基础的。但在选编的过程中,特別是在成稿之后,我们逐渐意识到这一看似简单的编纂工作其实不容易圆满实现,因就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本丛书就历代红学原著选录,力求忠实于原著全文或全书的统一的思想,每一条文也都在题后括注了原作者姓名,文下标明了原文出处,以示对原作的尊重。但在实际上,由于节选本身的片断性、过程中难免的误读和技术处理上的有可能不当等原因,某些入选文字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足以全面准确反映原作基本观点。凡属此种情况,应当由选编者负责,而我们相信读者欲了解、评价某家某说之本意,或研究中使用该条文字,当能借助本书附录,查考原作原文;

二、本丛书各分册编者就其所见搜罗红学著作选录,能力条件所限,不仅难以就红学全部著作而比较取舍,即使对一家之红学也可能有遗珠之憾。从而节选文字有可能不是作者最重要的贡献,或因时过境迁,已不再反映作者今天的认识。凡属这些情况,本丛书编者预向有关作者致歉,希望在得到指教以后加以补正,同时提醒读者不应仅从本书选录评论文字对某家红学人物学进行整体评价:

三、本丛书编者自始就希望在选录、编排等各具体问题上得到原作者的指导,但因经费、精力等方面的限制,事前实难一一请教,因附本书初版寄意,恳请原作者诸贤,能就本书存在的问题不吝赐正,以便再版时改进;

四、本丛书于红学应是能有些用处的,但是除了上所述及,还会有其他不够完善的地方,深盼广大读者专家的关心与批评,能促使帮助本书进一步修订和提高,以更好服务于红学的发展。

祝红学更加繁荣昌盛!

      杜贵晨

      2005年10月25日于济南历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林黛玉/红楼人物百家言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任明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048384
开本 16开
页数 34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0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411
丛书名
印张 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53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9:2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