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魏徵(千古第一谏臣)/中国历代谋臣系列
内容
导语

"魏徵是极力为皇帝纠偏的谏官,
   

却选择只做良臣,不做忠臣。"

内容推荐

魏徵,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创建“贞观之治”的盛世,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玄武门之变后,魏徵归顺李世民。魏徵因感知遇之恩,凡事知无不言,以进谏著称,终生深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评价说,贞观之后辅佐之功以魏徵第一。魏徵以直言敢谏而闻名,他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给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切,态度之坚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难以伦比的。魏徵死后,李世民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作者简介

刘叶青,女,1984 年生,河南省嵩县人。毕业于辽宁大学文学院,擅长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现供职于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文法学院,是学院“豫闽台”文化研究所成员,讲授《大学语文与应用文写作》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参与编著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大学语文》,已有文化类研究课题十余项,在《大众文艺》《教育教学论坛》《青春岁月》《魅力中国》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著有《刘伯温:大明第一帝师》。

目录

第一章 少有大志

一、书香世家 / 002

二、年少聪慧 / 005

三、苦读经书 / 012

四、胸怀大志 / 015

第二章 动荡岁月

一、混乱时局 / 020

二、起义蜂起 / 029

三、云游四方 / 032

四、武阳策划 / 036

第三章 投笔从戎

一、义投李密 / 040

二、宏图未展 / 052

三、误作常谈 / 056

四、战败归唐 / 059

第四章 多次易主

一、唐公见推 / 062

二、劝服李勣 / 066

三、屈身夏王 / 073

四、虎牢之战 / 075

第五章 宫廷之争

一、二次归唐 / 090

二、倾心太子 / 092

三、尽心建成 / 095

四、争斗愈烈 / 105

第六章 献身明主

一、玄武门之变 / 116

二、危中获安 / 125

三、宣慰山东 / 130

四、作诗述怀 / 140

第七章 谏臣风骨

一、兼听则明 / 144

二、贞观决策 / 147

三、以隋为鉴 / 151

四、直言谏君 / 163

第八章 千秋金鉴

一、诸多官职 / 184

二、嫌隙难弥 / 193

三、不白之冤 / 196

四、与世长辞 / 207

附录 / 215

后记 / 222

精彩书摘

北周大象二年(580)夏季的一天,在内黄的一座小院里,魏长贤倒背着手,不停地来回踱步,他在焦急地等待着自己的第一个孩子魏徵的出世。

魏徵的父亲魏长贤祖籍钜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州),是西汉初年名将高良侯魏无知的后代。魏徵的曾祖魏钊,本名显义,字弘理,在北魏时任司空、尚书左仆射之职,博涉群书,才兼文武。当时南北分裂,双方在“梁、楚、淮、泗”之间(今山东、江苏、河南、安徽交界地区)对峙,魏钊在这一带享有盛名。太和二十二年(498),孝文皇帝南征萧齐,专门召见他,征询意见,令其侍从左右。魏军进到淮南,征战多时仍有好些城池久攻不下,他便自告奋勇,孤身一人夜入义阳(今河南信阳),说降了守将,接着附近其他城池也相继请降。孝文皇帝很高兴,立即任命魏钊为义阳太守。又让魏钊与其他将领一起领兵征讨,魏钊所向披靡,军中都很佩服他的勇气和胆量。孝文皇帝更加喜悦,特晋升其为建忠将军,又追赠魏处(魏徵高祖)为顺州(今河南南阳)刺史。那时孝文皇帝在积极筹划大举进攻萧齐,正要重用魏钊,不幸魏钊因劳成疾,突然中风,医治无效去世,终年64岁。

魏徵的祖父魏彦,字惠卿,也学识渊博,长于写作。当时皇亲贵戚赵郡王元干、广陵王元羽、陈留公李崇、中山王元英都先后征召他为参军、记室或记室参军。对自恃亲贵、刚愎自用、贪财好色、不遵法度的元干和元羽,他一口回绝,而对才兼将相、忠心为国的李崇和元英的邀请,则欣然接受,但为期都不久,一待军事行动结束,便自行告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他的理想在立言,他要求充任著作郎。他的族侄魏收颇有才华,撰写《魏书》。当时《晋书》作者多家,然都体例不纯,他想纠正他们的错误,删掉那些华而不实之辞,完成一部有独创性、自成体系的典范史著。时彭城王元勰以司徒、录尚书事、侍中总揽朝政,听陈留公李崇赞扬魏彦,又邀请做掾属,并兼主客郎中,掌尚书省的有关事宜,其写作计划因而中断。不久,彭城王不幸遇害,魏彦便回到家乡。后清河王元怿以尚书左仆射主政,又任命他为谘议参军。时元怿地位高、名声大,然为权幸司空高肇(宣武帝元恪的舅父)憎恨,鉴于彭城王的忠而被戮,因谗丧身,魏彦担心跟着清河王遭祸,便以患病为由婉言谢绝了。孝明皇帝元诩即位,任命魏彦为骠骑长史,即骠骑将军高级属官,领诸曹事,权位颇重。不久,魏彦调任光州(今河南光山)刺史,卒于任上,享年68岁。

北魏水熙三年(534),北魏善于弄权的高欢盘踞洛阳,结党营私,打击异己,立清河王世子元善见为帝,是为孝静帝。改元天平,迁都于邺(今河北磁县),史称东魏。至此,北魏灭亡。当年,魏徵的父亲魏长贤也迁居邺都。他以书香门第、博涉经史、词藻清华的名气被推荐为秀才。后来北齐政权建立了,依然建都邺城。魏长贤被北齐平阳王高淹召为法曹参军,后转著作佐郎。魏长贤任著作佐郎时,曾想撰写《晋书》以完成父亲的遗志。在这个时期,魏长贤踌躇满志,向齐世祖武成皇帝高湛上书发难,对当朝权贵们贪污腐败、以权谋私的种种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揭露和抨击。那些贪官污吏一片哗然,大为不满,于是联手反扑。所幸皇帝高湛刚刚即位不久,为了收买人心,又慑于政治舆论影响,便将魏长贤一脚踢出京城,安排到上党郡屯留县(今山西长治)当了七品县令。这次官场斗争虽然就此画了句号,魏长贤也忍气吞声地认了。然而,他的不少亲戚朋友认为他这样做是不识时务,纷纷写信规劝他,但他矢志不移,处之怡然,始终坚持贪官得反,有罪必究,邪不压正,善恶有报。北齐武平年间,魏长贤托病辞官,不再出仕。后朝廷多次请他“出山”,他都以患疾而谢绝。魏长贤受宠不惊,遇挫不失其志。这种宠辱不惊的品格,被后人广为传颂。

魏钊、魏彦、魏长贤,三代人均博学多才,识鉴高明,有胆有略,忠心奉国,不附权贵,形成了魏氏特有的家风。魏彦欲作《晋书》,“以古为镜,以知兴替”,警示后人创业守成,未果;魏长贤继承乃父遗志,虽思仍未成。当魏彦、魏长贤带着太多的思索和遗憾离开这个嘈杂的世界时,他们没有抒发出去的智慧的灵光、人生的精华都汇聚在了他们的子孙身上,北周大象二年(580),厚积薄发的魏徵来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魏徵(千古第一谏臣)/中国历代谋臣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叶青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5105013
开本 32开
页数 22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6
出版时间 2023-01-01
首版时间 2023-01-01
印刷时间 202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254
CIP核字 2022140068
中图分类号 K827=421
丛书名
印张 7.25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8:5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