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权威身心灵导师经典杰作,心灵书坊年度巨献!
迈克尔·杰克逊人生导师;克林顿最赞赏的身心灵大师智慧经典。
20世纪顶尖偶像英雄——心灵之王迪帕克·乔普拉,分享找到真正快乐的七把钥匙。
教你如何找回我们与生俱来的快乐能力,在无爱的世界成为有爱的人,并把爱带给整个世界。
图书 | 乔普拉七法则(找回我们与生俱来的快乐能力)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世界上最权威身心灵导师经典杰作,心灵书坊年度巨献! 迈克尔·杰克逊人生导师;克林顿最赞赏的身心灵大师智慧经典。 20世纪顶尖偶像英雄——心灵之王迪帕克·乔普拉,分享找到真正快乐的七把钥匙。 教你如何找回我们与生俱来的快乐能力,在无爱的世界成为有爱的人,并把爱带给整个世界。 内容推荐 生活的目的就是拓展快乐。快乐是所有目标的终极目标。 如何找到快乐始终是个不解之谜。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生活压力的不断加大,使人们这样信念在不断加强:快乐和满足来自于成功、财富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不断地追寻理想,物质和外在的认可,却忽略了对内在意识的关照,麻痹了与生俱来的纯然天性,丧失了孩童般天真快乐的真我。 在《终极快乐处方》中,畅销书作家迪帕克·乔普拉形象地给出“七把钥匙”,为我们依次打开通向内心喜悦的大门。他告诉我们:生活中所有的成功都是快乐的产物,而不是快乐的原因。 那什么是快乐的原因呢?《终极快乐处方》跟我们分享了建立在真我基础之上的生活洞见和宇宙法则。从最基础的身体反应入手,乔普拉为我们逐一分析了身体、自尊、情绪、人际关系、时间等层面的困扰,并给出了简单的每日练习,消除不快乐的根源,获得更深层次的喜悦,最终与天地万物和谐统一,抵达一体觉知的开悟状态,获得永恒的快乐。 目录 序言 终极快乐 第一把钥匙:觉察你的身体 第二把钥匙: 找到真正的自尊 第三把钥匙:净化你的生活 第四把钥匙:不固执己见 第五把钥匙:专注于当下 第六把钥匙:在自身中看到世界 第七把钥匙:为开悟而活 快乐将疗愈这个世界 致谢 试读章节 开启快乐的第一把钥匙告诉我们,通过觉察你的身体,你就跟潜在的无限可能性磁场建立了联系。头脑、身体和精神本不是孤立的,但它们为什么会感到孤立?因为缺少觉察。觉察具有强大的威力,它调和每一个细胞,也管控身体的无数互动过程。觉察是你的一个看不见的、沉默的中间人,它让你的身体知道你的内心在想什么。与此同时,它将身体对内心的反馈回传,使内心感到被支持和理解。在理想状态下,当你体会到被爱的感受时,你的头脑就会知道,你的细胞就会被爱所滋养,你的灵魂就会因你到达了足够的深度、找到了爱的资源而欣喜。只要是一件好事,它就会浸润到你的整个生命存在中。 当心灵、身体、灵性和谐统一的时候,快乐就成了一个自然的结果。相反,不和谐的症状一般表现为不适、痛苦、抑郁、焦虑和疾病。不快乐是一种反馈形式。它警示不和谐已经进入到某个区域——不是在心灵、身体中,就是在灵性中。觉察已然中断了。只有当我们以这种整体观的方式看待人的境况时,我们才能将人的三个层面健康(health)、完整(wholeness)、神性(holihess)联系到一起,因为它们三者共享一个词根,也共享和谐或者不和谐的同一种状态。你或许听说过“问题藏于机体组织中(The issues are in the tissues)”这个说法,它指的就是这样一个事实:像愤怒、抑郁、神经症、敌意、无缘由的焦虑这样的问题都不单纯是心理上的问题。它们与大脑是联系在一起的。通过中央神经系统,大脑使得你身体中的每一个细胞和组织都觉察到你正面临一个问题。 整个身体区域都会因为一些小小的痛苦或愉悦而颤动。换句话说,这个区域是具有觉察力的。当你有意识地关注你的身体所告诉你的,这种觉察就会得到巨大的增长。觉察跟抱有一个念头不是一回事。一个母亲觉察孩子的感受不需要“A在打扰他”或“B出了问题”这样的念头。觉察是直觉的。你需要做的就是投入你的注意力,觉察让你接触到无限可能性磁场的每一个角落。这就像被连入到了宇宙计算机,因为,当这个磁场管理着创造的每一个细节的时候,它也就管理着全体。 反之亦然。当你收回觉察的时候,破坏性的分裂就会在很多层面上同时发生。心灵和身体之间的反馈环路不再有效。能量的流动性和每个细胞都需要的滋养都会降低。如果不关注身体,它就会像一个被忽视的孩子一样陷入不幸的处境。如果父母不去关注孩子,如果他们忽略孩子寻求帮助的请求,对孩子的快乐和不快乐都报以冷漠的态度,那么你怎么能期待孩子会正常地成长呢?同样的问题也适用于身体,回答也是一样的。身体不会在我们所谓的成熟年龄,二十岁的时候停止成长。从外表直到基因层面,持续不断的变化始终都在发生。不是导向成长、发展和演化,就是导向相反的,衰落、败坏和混乱。区别在于你如何投入注意力,因为注意力是你跟无限可能性磁场相互连接的纽带。 整个磁场具有某些属性或品质可以支持身、心、灵的发展。有三个品质对快乐的影响最大。第一个是智能性。当你聆听自己的身体的时候,你是在偷听宇宙之心。这同时涉及到很多事情。人体可以在同一时间内思考问题、演奏钢琴、分泌荷尔蒙、调节皮肤温度、灭杀细菌、消除毒素和孕育孩子。那是智能性的神奇表现。这个智能性还能让你做出明智的选择,给你带来满足和充实。P27-30 序言 生活的目的是拓展快乐。快乐是所有目标的终极目标。多数人觉得快乐来自于成功、财富、健康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确,社会给了我们巨大的压力,迫使我们相信,有了上述这些成就,就有了快乐。然而,这恰恰是一个错误的认识。成功、财富、健康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都是快乐的产物,而不是快乐的原因。 在快乐的时候,你更容易做出促成这些结果的选择。但由此反推则并不成立。大家都看到过,有些人即便在获得了巨大财富和成功之后依然很不快乐。健康会被视作理所当然而不加爱惜。即便那些最快乐的家庭,也会因为突然降临的危机而失去了快乐。不快乐的人不是一个成功者,无论多少金钱和成就也改变不了这个不等式。 因此,让我们将视线从外在因素,转向那个我们都想得到却又难以捉摸的内心快乐。在过去几年中,心理学家和脑研究人员已经首先对“快乐”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在这之前,就像内科医学以治疗疾病为己任那样,心理学家们也几乎将精力完全投入到治疗不快乐当中。随着对身体健康和疾病预防关注度的急剧上升,人们对快乐心理的研究热情也大为提高了。 令人惊讶的是,在积极心理学这个新的领域中,最富争议性的话题之一竟然是快乐究竟是不是人类的天性。我们很可能都在追求一种幻觉,一个被短暂的快乐时光所激发,但永远也不能转化为永恒状态的幻梦。或者,有些人可能从基因上就有快乐的倾向,而他们只是逃脱了厄运的少数幸运者。大部分人最多只能经验到最低层面的满足感。一些专家认为,快乐就是碰运气,它是一种来得快去得也快的情感高峰体验,就像一个令人惊喜的生日聚会。一旦曲终人散,一切都会恢复原样。 积极心理学这个崭新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索尼亚·柳博米尔斯基教授,艾德·迪安纳教授和马丁·塞利格曼教授提出了他们所谓的快乐公式。他们发现了三个可以在一个简单等式中被量化的因素: H=S+C+V 即快乐(Happiness)=设定值(set point)+生活条件(Conditions of living)+自发活动(Voluntary Activities) 因为这是目前最前沿的快乐理论之一,在给大家展示更好的方法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上述这个快乐理论。虽然快乐公式为我们指出了方向,但它还不够深入,没有揭示快乐的真正秘密。 第一个因素是S,指的是大脑的设定值,它决定了你天生有多快乐。不快乐的人具有将处境解读为烦恼的大脑机制。相反,快乐的人具有将相同的处境解读为机遇的大脑机制。所以,“一个杯子是半满还是半空”的解读是根植在大脑中的,也就是说,是以某种方式“设定”好了的,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多大改变。根据这些研究者的说法,一个人是否快乐,40%是由设定值决定的。很显然,这个设定值就是基因因素。如果你的父母是不快乐的,你不快乐的可能性就很高。不过童年经验对人的影响也是设定值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儿童大脑中有些神经元会映射周围成人的大脑。这些所谓的“镜像神经元”负责儿童新行为的学习,因此这个快乐理论在这方面是讲得通的。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不再需要为了学习新事物而模仿父母,只要通过观察父母的行为,孩子的某些特定脑细胞就会被激活,以此作为对所观察行为的映射反应。例如,一个断了奶的孩子会观察父母如何进食。当父母伸手去拿食物并放进嘴里的时候,他们大脑中的某些区域就会被点亮。观察这一行为之后,婴儿大脑的同样区域也会亮起。以这种方式,这个大脑刚刚长成的婴儿就学会了一个新的行为,而不必通过尝试和犯错来学习。 这一模式早就在猴子身上得到了验证,从理论上也适用于人类。这为一些诸如同情(一种能感受到其他人感受的能力)之类的神秘体验提供了一个物理上的解释。有些人具备这样的能力,有些人则不具备。有一些人像圣人一般具有很强的同情心,以至于看到别人受苦,他几乎不能承受。核磁共振成像(MRIs)和计算机辅助测试扫描(CATs)方面的研究显示,大脑功用在同情心上扮演了主要的角色。一个孩子的神经元映射了他周围成人的情绪,这就导致孩子实际上感受到的是他父母的感受。因此,如果一个小孩处在不快乐的成人中间,他的神经元系统就会被编程为不快乐的,即便他本身没有任何不快乐的理由。 为什么不是每个孩子都具备同情心?因为大脑的演化是极为复杂的,而且没有两个孩子是完全相同的。在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各种各样的大脑功用都被同时编程。我们中的有些人只被分配了少量同情心。这是一种令人困扰的不均等,快乐也是如此。当你看到大脑有一个快乐的设定值,不是追溯到基因就是追溯到童年,你很容易就得出一个结论:对此你无能为力。然而,这或许是一个错误,因为无论是你的大脑还是你的基因都不是固定不变的。相反,它们在你生活的每分每秒都在不断地变化和演进。你依然会在基因层面上受到新经验的影响。你所做出的每一个选择(包括对快乐的选择)都会将化学信号发送和传导到大脑。每一个信号都在年复一年地塑造着大脑。 总体来看,研究显示,大脑的设定值可以被以下因素改变: 药物作为情绪提升剂,它只会起到短期作用,并会产生副作用。 认知治疗通过改变有局限性的信念而改变大脑。我们都会在头脑中编织那些令你不快乐的情节。一再地重复负面信念(“我是受害者”,“我不被人爱”,“生活是不公平的,我这个人有问题”等等)会形成一种惯性的思维方式,从而造就了强化负面性的神经环路。像这样的信念可以用其他不但更积极而且更切合实际的信念加以取代(如:“过去我可能是受害者,但是我不必一直如此”,“如果我选一个更好的地方去寻找,一定可以找到真爱”等)。在对生活被负面信念所控制,无法正常生活的病人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心理学家发现,转变病人的核心信念可以起到和药物改变大脑化学反应同样的效果。 静坐静坐可以从很多积极的方面转化大脑。静坐内观所引起的生理反应极为显著。人们花了很长时间才揭开这个谜题。西方文化普遍认为,静坐是一种神秘体验、最多是一种宗教修行,谈不上科学。研究人员不得不顶住来自各方的压力进行研究。如今我们知道,静坐可以激活额前叶皮层——主管高等思维的区域——并刺激神经传导素(包括多巴胺、复合胺、催产素和大脑鸦片肽)的释放。这些自然发生的大脑化学反应都跟快乐的不同方面联系在一起。多巴胺是抗抑郁的,复合胺跟增强自尊心有关,脑垂体荷尔蒙现在被认为是愉悦荷尔蒙(在性刺激下,它的分泌水平也会上升),鸦片肽是止疼剂,它同时也提供了跟跑步极限相关的强烈兴奋感体验。很明显,静坐能创造更高层面的神经元传递素,是改变大脑设定值的一种更为有效的方式。没有哪一种药物可以同时释放所有这些化学单元素并让它们做出协同反应。 快乐公式的第二个因素是C,即生活条件。因为我们都想提高生活质量,所以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从不好的条件转向好的条件会让我们变得更快乐。但是实际表现是,这个因素对整个快乐经验的贡献只占7%到12%。比如,你彩票中奖了,一开始你会欣喜若狂;但是一年之后,你就会回到之前的快乐水准。报告显示,几乎所有的彩票中奖者在中奖五年后,都会觉得中奖实际上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糟糕。压力专家编造了一个词语来描述极度愉悦状态下的紧张和压力:“幸福压力(eustress)”。我们都认为自己愿意去经验它,但我们的身体无法区分幸福压力(eustree)和悲痛(distress)之间有何不同。这两者都会激发同样的压力反应。如果你没有处理好压力,好的经验跟坏的经验一样,都会对你的心脏、内分泌等重要器官和系统造成负担。 跟快乐事件一样,长期来讲,悲剧性的事件(比如家庭成员的死亡、一次痛苦的离婚或者诸如脊椎受伤导致全身瘫痪之类的灾难)不会对一个人的快乐层面造成很大的影响。人们具有适应外界环境的强大能力。就像达尔文说的那样,生存最重要的因素既不是智力,也不是体力,而是适应能力。在不好的事情发生之后,情绪恢复能力也是一个影响我们是否可以活到一百岁的重要指标。每个人都会碰到不好的事情,但是能够在事后去适应它却是我们天生具备的一个宝贵特点。我们不同寻常的适应能力也说明了为什么生活条件在整个快乐中占分这么低的原因。 在快乐公式中,第三个因素V,即自发活动,占到了近50%的比例。所谓自发活动,就是我们每天自愿选择去做的事情。什么样的选择会让我们快乐?有一种快乐是基于个人的快乐,但是出乎意料的是,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快乐并没有那么重要。享用佳肴、饮用香槟、做爱、看电影等活动只会带来短暂的快乐,一般持续几个小时,最多一两天。紧随满足而来的,只是情绪迅速的回落。 另一种选择则注重创造性的表达,或注重他人的快乐。在这两种情况下,你都能与更深层次的自我相连接。研究报告显示,让他人快乐是通往快乐的快车道,而且这是一种持久的快乐。透过创造性的表达来让自己快乐也会产生持续一生的积极效应。 总而言之,这就是目前的研究成果所告诉我们的。然而,了解快乐公式并不保证我们可以获得真正的或者持久的快乐。只有第三个因素V(自发活动)深入谈到了一个人的内在层面,向着那个我认为能够真正找到快乐秘密的地方打开了大门。让我们看看大门背后是什么。我们所发现的也将回答这样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人类是否能够获得真正的、持久的快乐? 东方传统智慧指出,受苦是生命无法回避的组成部分。它以诸多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包括意外、不幸、年老、疾病和死亡。这似乎印证了悲观主义者的论调:永久的快乐是一种幻觉。人类尤其深受记忆和想象之苦。我们携带着过去的创伤并想象将来会有更多痛苦降临。其他动物不会为衰老和死亡而忧虑重重,它们不会纠缠过去,也不会因此滋生委屈和怨恨。 动物确实也有记忆。如果你踢了一只狗,它会一直记得,十年后再次碰到你的时候,它可能会对你狂吠。但与人类不同的是,一只被踢的狗不会在十年时间里都计划着复仇。我们受的苦太多了,所以想寻找出路。有太多太多人把今天浪费在逃避往日之痛和回避明日之痛上。 东方传统智慧没有选择逃避苦难,而是像医生诊断病因一样着手诊探察苦的根源。在古代印度的吠陀教和佛教传统中,有五个因素被认定跟受苦以及受苦所引起的不快乐有关。 1.不了解自己的本性。 2.在一个无常的世界,思想执取于恒常。 3.惧怕改变。 4.认同于社会性的集体幻象——自我(ego)。 5.惧怕死亡。 多少世纪以来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这些受苦的根源没有变。因此,在我们解决好它们之前,即便是最强力的药物、最有爱的养育和想让他人快乐的无私努力,都不会真正地起作用。快乐公式并没有标示出人类存在的真正病根。人类的这种存在状况我们深有体会,活着就意味着惧怕改变,执著于“自我”及其虚假的承诺,以及惧怕死亡的到来。我们在迷茫中反省这个最简单、最根本的问题:我是谁? 幸运的是,我们没必要跟受苦的五大根源一一角斗。它们都隐含在第一个根源中:对你真实本性的无知。一旦你体会到你真实的本性,所有的痛苦就都结束了。这当然是一个巨大的承诺,但是它默默潜伏了至少三千年之久,等待着每一代人去发现。每一次发现都是崭新的,每一次发现都有赖于每一个人。我们天生都对自身具有了解的兴趣。如果你凭着这个兴趣深入到自身内部,你们每个人都会发现真我(true self)的所在之处,那时候快乐的秘密就会在你面前展开。 你无法在头脑、理智和“自我”中找到你的本性。它隐藏于你的核心意识之中。当你超越了那个有限的“自我”(ego)——那个挣扎着在生活中寻找宁静、爱与充实的“我”——你就走上了通往本性之路。我们都跟创造的源头联接在一起。古代圣贤为我们留下了这方面的一幅美丽图景:在内心的神圣一角隐藏着一支小小的燃烧着永恒火苗的蜡烛。当你找到那个火苗的时候,你也就找到了真道,所有的疑惑、愤怒、恐惧和无知的黑暗都会被驱散殆尽。 处在真我状态的你真正超越了空间、时间和因果。你的核心意识是不朽的。如果你能够在这个层面上了解你自己,你就不再会受苦。许多人将开悟等同于弃俗,认为那是一种恐怖而生疏的隔绝状态,因此他们觉得,这必然要牺牲日常生活的方便和舒适。如果一定要在开悟和个人愉悦之间做一个选择,他们往往会选择后者。但是了知你的真实本性并不是要你与世隔绝,也不是要让你放弃日常生活的充实与满足。相反,这正是一个你可以从中找到所有充实与满足的源泉所在。 在源头上,我们所有人都联系为一体。真正的你是超个人的,就是说,它超越了你个人的疆域和边界。然而,“超个人”的意思并不是“非个人”,人们想到开悟的时候所害怕的另一件事就是这个“非个人”。恰恰相反,超个人是对个人的包容,正像一个印度灵修老师所说的那样,“我的爱就像篝火的火光一样,它既不聚焦也不排斥。”如果你真的重视爱、宁静和充实,那么,找到你的真实本性会为你带来成倍的爱、宁静和充实。 幸运的是,了知自己的真我并不困难。这正是大自然要我们做的一件事情。一旦你找对了路,每一步都变得自然而轻松。开始的时候,这需要一点点信任。在西方社会,很少有人从小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相信唯一永久根治不快乐的方法就是开悟,不过,你可以亲身经验这个真理。即便在这条道上只跨出前面几步,某些痛苦也会奇迹般地消失。 此刻你坐着,正读到这一页,对你来说,开悟听上去似乎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但是在接下来的内容里我会交给你七把钥匙,为你在寻找真我的旅程中指引方向。最有效的往往也是最简单、最自然、最轻松的,因此请允许我为你提供一个具有无比威力的观念: 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总有什么东西是不变的。 这个简单的思想为我们指明了所有追寻的目标。如果你专注于自己的呼吸,你会感到它的起起落落。如果你专注于自己的念想,你会观察到它们来来去去。你身上的每个功能都有潮起潮落。事实上,整个世界都是如此。 这个阴晴圆缺究竟出自哪里?那个让“变化”成为可能的“不变”又在哪里?它一定存在。没有平静的洋面,就不会有波浪。没有安静的头脑,就不会有念头。物理学告诉我们,没有基态(一个蕴含无限物质和能量的潜能领域),也就不会有宇宙的存在。 去观察“所有变化基于不变”是极为重要的。它让你明白,处在变化之中的你之存在一定是根植于一种更深的、永不变化的状态。你有一个根源,一个基本状态。想一下你可以观察的任何事物——一棵树、一轮落日、夜空中的月亮或者遥远的星辰。你,作为一个观察者,和你所观察的事物有一天都会不复存在。两者都陷于无常。但是那个背后的基本状态并不会来来去去,它是始终如一的。 开悟不过就是去找到一个达成这一基本状态的方法。一旦你找到了它,你自然就会认同它。你可以这样说:“这就是真我。”开悟的全部内容就是这样。换言之,快乐的秘密就在你手上。快乐的七把钥匙也可以被称做开悟的七把钥匙,它们包含一些需要你去考虑和实行的简单日常事务。你不需要对生活方式做出重大的改变,也不需要告诉别人你正走在开悟的道路上。但是别人会观察到你正在变得越来越快乐和充实。 开悟是一个渐进的、需要耐心的过程。幸运的是,追寻开悟的行为本身就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你走向核心意识(你的基本状态、你的真我)的每一步都将消除你生活中的一些不快乐的根源。与此同时,你与生俱来的快乐天性就会像鲜花那样绽放开来。因此,消除黑暗与找到光明是你通向开悟的两条轨道。 后记 向致力于本书出版的人们致以深深的谢意。在乔普拉中心,卡洛琳、费利恰、林赛通过不知疲倦的工作有力地支持了我。与我长期合作的编辑,彼得·古扎尔迪,已经成为我的莫逆之交,我对他的判断十分看重。非常感谢和谐图书公司的朱莉娅·帕斯托雷和塔拉·吉尔布莱德。最后,特别感谢沙雅·艾尔哈特,他陪伴我的书在出版行业走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也走过了很多低迷的时光。你的信任温暖了我的心,使得一切都变得值得。 书评(媒体评论) “迪帕克既是我的医生,也是我的精神导师。除了他,我不会对谁的意见有如此高度的评价。多年来,他已经成了我无上快乐的源泉,随着《终极快乐处方》的出版,他也可以成为你的灵感源泉。” ——韦恩·戴尔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乔普拉七法则(找回我们与生俱来的快乐能力)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美)迪帕克·乔普拉 |
译者 | 蒋永强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8549621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14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56 |
出版时间 | 2010-10-01 |
首版时间 | 2010-10-01 |
印刷时间 | 2010-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19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821-49 |
丛书名 | |
印张 | 4.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吉林 |
长 | 202 |
宽 | 130 |
高 | 1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图字:07—2010—2628号 |
版权提供者 | Andrew Nurnberg Associates International Limited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