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科坛趣话(科学科学家与科学家精神)
内容
内容推荐

科学家从来不是文学写作的好材料,一则因为科学生涯本身似乎平淡无奇,既缺战场的惊险又无情场的激动;二则科学家的行当相隔如山,说的话行内人津津乐道,局外人一头雾水。何况本来科学是个严肃的行当,科学家本不该是市井说笑的材料。但是科学家极其丰富的内心世界,需要有心人去发掘,“于无声处听惊雷”。为此,有了这本《科坛趣话》,试图通过一连串科学家的故事和科学趣闻,来阐述科学的文化本性。  

本书避开了传统的正面介绍,先从科学家的错误和争论入手,进而分析科学家的性格和他们的艺术情结,通过知名学者们的生平逸事,从侧面刻画科学家精神。科学趣闻则先后围绕空间视野和时间尺度分别展开。不少科学发现是很有趣的,因此媒体才会热心报道科学新闻。不过媒体炒作具有两面性,既能帮助科学家出名,也会促使科学家走邪。

本书希冀在科学趣闻的花丛中“采蜜”,提炼出理性认识来拓宽视野;在穿越时空的阅读中“悟道”,看到人类在自然界里的真实位置。本书尽管篇幅不长,涉及的学科面却极其广泛,一定能够对读者的独立思维有所裨益。

作者简介

汪品先,1936年生于上海,海洋地质学家,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1960年莫斯科大学地质系毕业,1981—1982年获洪堡奖学金在德国基尔大学进行科研工作,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专长古海洋学和微体古生物学,主要研究气候演变和南海地质。致力于推进我国深海科技的发展,开拓了我国古海洋学的研究,提出了气候演变低纬驱动等新观点。积极推动深海海底观测,促成了我国海底观测大科学工程的设立。同时,还成功地推进我国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提倡强化科学的文化内蕴,并身体力行促进海洋的科普活动。著有Geology of China Seas及《地球系统与演变》《深海浅说》等大量著作。

1999年在南海主持中国海首次大洋钻探,开我国深海科学钻探之先河。2011—2018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南海深海过程演变”,该项目为我国海洋科学第一个大规模的基础研究计划,使南海进入国际深海研究前列。2018年深潜南海,发现深水珊瑚林。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欧洲地学联盟的米兰科维奇奖,以及伦敦地质学会名誉会员、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等荣誉。曾担任中国海洋研究委员会主席、国际海洋联合会(SCOR)副主席、国际过去全球变化计划(PAGES)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发起“亚洲海洋地质会议”系列, 并主持全球季风等多个国际工作组。是第6、7届全国人大代表,第8、9、10届全国政协委员。

目录

第一章 科学家的错误 | 001

地球是空心的吗? | 002

火星社会主义 | 004

月球来自太平洋? | 007

岩石圈还是“货币虫圈”? | 009

最早的生物在海底? | 013

辟尔唐人——科学超级骗局 | 016

化石造假三百年 | 019

“科研女神”现形记 | 023

“最高科学家”的陨落 | 026

“造假大王”的撤稿纪录 | 028

后话 | 032

第二章 科学家的争论 | 035

地球与太阳 | 036

地球年龄之争 | 040

大洪水还是大冰期? | 042

地球变“雪球” | 046

从“核冬天”到“全球变暖” | 049

地中海干枯 | 054

遗传学争论的悲剧 | 057

地球是个有机体? | 061

后话 | 066

第三章 科学家的性格 | 069

阿基米德跳出浴缸 | 070

门捷列夫梦见元素周期表 | 072

牛顿树和牛顿墓 | 075

达尔文与华莱士 | 079

爱迪生与特斯拉 | 083

满门诺贝尔奖 | 090

魏格纳之死 | 096

后话 | 102

第四章 科学家和艺术 | 105

达·芬奇是科学家吗? | 106

《维特鲁威人》与黄金分割 | 110

分形几何与分形艺术 | 114

自然与美术 | 118

显微镜下的艺术 | 122

爱因斯坦的小提琴 | 128

寂静的春天 | 131

科学票友 | 135

探险家、科学家、大富豪 | 139

后话 | 146

第五章 科学家和视野 | 149

“不可能三角形” | 150

视域和方向 | 154

热带独木林和恐龙高血压 | 159

蜻蜓跨海和白蚁建塔 | 165

“地狱之门”和极地“天坑” | 171

金刚石“大洞”和恶魔线虫 | 175

南极冰下湖和沙漠地下水 | 178

后话 | 184

第六章 科学家和寿命 | 187

长寿之星 | 188

生死之辨 | 192

快生活与慢生活 | 196

“世界末日” | 200

为地球“诊脉” | 204

转累了,地球? | 209

“地球生理学” | 213

人类中心论 | 218

后话 | 222

跋 | 225

图片来源 | 229

导语

科学创新的源头何在?科学家成功的共同规律是什么? 

一番“趣话”,让科学在文化面前返璞归真!

科学是个严肃的行当,科学家本不该是市井说笑的材料,但是科学家极其丰富的内心世界,需要有心人去发掘,“于无声处听惊雷”,为此,有了这本《科坛趣话》,通过一连串科学家的故事和科学趣闻,来阐述科学的文化本性。

科学家故事避开了传统的正面介绍,从科学家的错误和争论入手,从侧面刻画科学家精神。科学趣闻则围绕空间视野和时间尺度分别展开:在科学趣闻的花丛中“采蜜”,提炼出理性认识来拓宽视野;在穿越时空的阅读中“悟道”,看到人类在自然界里的真实位置。 

希冀此番“趣话”,能够对读者的独立思维有所裨益。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科坛趣话(科学科学家与科学家精神)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汪品先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2878373
开本 16开
页数 23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22-10-01
首版时间 2022-10-01
印刷时间 2022-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教育考试-字典词典-字典词典、工具书
图书小类
重量 504
CIP核字 2022169024
中图分类号 Z228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4:5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