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从城市国家到中华(殷周春秋战国)》为讲谈社《中国的历史》中的“殷周 春秋战国”一卷。 《中国的历史》为日本讲谈社百周年献礼之作,是日本历史学家写给大众的中国通史读本。丛书自上古到近代,内容涵盖量大,撰述者均为日本该领域的代表性学者,作品大多构思巧妙,写法轻松,观点新颖,富于洞见,但同时又吸取了近些年来的诸多学术成果,利用了新出土的史料,是一套可读性与严肃性兼备的重磅历史佳作。 《从城市国家到中华(殷周春秋战国)》正文共十章,另有前言和附录两个部分。前言,重点讲了本书新视角:“文化地域所拥有的历史特性”。正文十章:第一章讲“本书所涉及的时代”,强调了史料的价值问题及用法。第二至五章,是关于夏商周(西周)三代的历史。其中,第三、四章写法比较特别,作者的意图是利用各国成书于战国的史籍(作者所考定的),考察各国在战国时代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带着主观性,追溯其在夏、商、周(指西周)三代的历史渊源的内容。第六章讲“春秋的史实”。第七至九章,讲战国的历史文化。第十章,是对全书的总结。作者注意引导读者分辨史籍中的“事实”,重视新资料的运用,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平势先生本人及其他日本学者的一些历史观点。 作者简介 平势隆郎(Takao Hirase),1954年生于日本茨城县。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系。完成东京大学研究生院人文科学研究专业硕士课程。博士(文学)。历任鸟取大学副教授、九州大学副教授、东京大学副教授(东洋文化研究所)等,现为东京大学教授(东洋文化研究所。曾在研究生院的情报学环任职)。研究题目为东亚各同眼中的中同古代史。主要著作彳丁《新编史记东周年表》(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东京大学出版会)《中国古代纪年的研究》(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汲古书院)《左传的史料批判性研究》(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汲古书院)《春秋和左传——战国史书所讲述的“史实”“正统”及国家领域观》(中央公论新社)等。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本书所涉及的时代 所谓古代的“事实”为何物 “清楚”的时代与“不清楚”的时代 横跨多元文化地域的汉字圈出现 汉代以后视点的特殊性 第二章 周王朝的史实 从伐殷到克殷—《逸周书》与《史记》 关于西周王朝起源与灭亡的传说 周公与共和 金文中的西周时代 第三章 “华夏”的源流与夏商周三代 韩的神话 韩宣子与夏王朝、商王朝 商朝故地的继承 第四章 战国诸国各自讲述的夏商周三代 秦、齐的领土主张与三代 魏国的《竹书纪年》与三代 楚国的祖先神话与三代 中山国的正统性主张与三代 汉王朝对三代的继承“形式” 第五章 夏王朝、商王朝的史实 禹的传说 夏王朝的系谱 商王朝 第六章 春秋时代的史实 广域汉字圈的出现 孔子的时代 探寻孔子的实际形象 春秋五霸 桓公去世后平息诸国混乱的霸主们 第七章 战国时代的史实 合纵连衡 促成“合纵”的又一位功臣—孟尝君 屈原 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 第八章 战国时代的学术 诸子的虚实 战国时代的宇宙观 支撑战国时代学术的文字 第九章 战国时代的变革者 完善尺度标准的意义 商鞅变法 楚国变法 从君王巡行到皇帝巡行 第十章 重新比较探讨春秋时代观以及夏商周三代观 文书行政开始以前 西周时代的世界观 各文化地域上的王朝交替 汉字的魔力 被理想化的周公旦与太公望 领土国家进程中大国权贵与小国权贵的差别 刻板印象与多样化的视点 附录 主要人物略传 历史关键词解说 历史参考文献 历史年表 序言 平势隆郎先生,为东京 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教授, 国际汉学名家,我的至友。 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们已 开始交往,后来,又应邀作 我主持的中国教育部重点研 究基地重大项目“出土文献 与楚史研究”(08JJD770095) 的外聘专家,并聘为武汉大 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兼 职教授(2009年6月至2011 年12月)。我们合作愉快, 相互间了解更深。现今,广 西师大出版社理想国翻译出 版平势隆郎先生所著《从都 市国家到中华》一书的中文 版,约我在书前写序,作为 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和平 势先生的至友,责无旁贷, 应当写点东西,就算读后感 吧! 平势隆郎先生所著《从 都市国家到中华》一书,属 于日本讲谈社《中国的历史 》第二卷(殷周、春秋战国 部分),与全套书风格相同 ,本书图文并茂,雅俗共赏 ,可读性强。说其雅,指具 有学术性;说其俗,娓娓道 来,活泼通俗。也就是说, 不仅适合大众的口味,相关 学者也会感兴趣。平势隆郎 先生是当代日本学者研究先 秦史最有代表性的专家之一 ,全书比较集中地融人了其 长期以来的主要学术成就。 同时,也吸收了日本学界以 及中国学界的相关重要学术 成果,这从书后所附录的参 考文献也可以明确看出。 全书正文共十章,另有 前言和附录两个部分。前言 ,重点讲了本书新视角:“ 文化地域所拥有的历史特性 ”。正文十章:第一章讲“本 书所涉及的时代”,强调了 史料的价值问题及用法。第 二至五章,是关于夏商周( 西周)三代的历史。其中, 第三、四章写法比较特别, 作者的意图是利用各国成书 于战国的史籍(作者所考定 的),考察各国在战国时代 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带着主 观性,追溯其在夏、商、周 (指西周)三代的历史渊源的 内容。用平势先生的话说: 战国时代……各国将自己 国家的领土置于特殊的位置 上,同时追溯历史,从而提 出领域支配正统性的主张。 在这些历史中被提及的便是 夏王朝、商王朝、周王朝这 三代……各国的主张都有各 自的不同之处,然而,在这 些主张里有一个共同点:在 建立一个超越周王朝的新王 朝之际,创造出一个可以继 承周王权威的“形式”。(详 见第五章开头语) 其中也顺便写了汉王朝 对三代的继承“形式”。因为 各国都企图继承周王权威的 “形式”,出于行文需要,将 “周王朝的史实”提到第二章 先行讲述;将“夏王朝、商 王朝的史实”置后讲述,放 到第五章。第六章讲“春秋 的史实”。第七至九章,讲 战国的历史文化。第十章, 是对全书的总结。讲“史实” ,并非面面俱到,而是选择 重要内容,研讨性地讲述。 由于正文内容是选择性、研 讨性的,附录的重要性自然 就增强了。本书附录为:主 要人物略传、历史关键词解 说、参考文献、历史年表。 都与正文密切关联,是正文 的补充内容。至此可见,全 书结构新颖,形式活泼,有 机性强。 全书还体现着一种新的 视角,即上面所提到过的“ 文化地域”。平势先生说, 传统观念中认为夏商周三代 曾经都是统治天下的王朝, 不符合事实,是后世的虚构 。他认为,“天下”包括若干 新石器时代以来的文化地域 。虽然每个文化地域的范围 随着时代变化也多少有些扩 大或缩小,但是基本的范围 是固定的。夏商周三代王朝 统治的疆土基本上也只能算 是一个文化地域而已。虽然 也有通过陪都之类的方式将 统治区域扩张到其他文化地 域的情况,但是基本上一个 王朝统治的是一个文化地域 。战国时代的领土国家就不 同了,虽然是在其文化领域 的基础上成立,但各有各的 中央政权,并在各自的中央 政权下开始了官吏统治。支 撑着这一官吏统治制度的是 文书行政制度,而文书行政 制度的背后则是不断完善的 法律制度。秦始皇兼并六国 ,将秦律施行于天下,成为 唯一的皇帝,才有了跨越新 石器时代以来的各文化地域 的统一“天下”。基于此,平 势先生将夏、商、西周、春 秋时期称之为前文书行政( 或领土国家)时代。这种观 念贯穿全书,涉及对历史的 解说和史籍的辨析。不了解 这一点,就难以透彻地解读 本书。 重视史料的辨析及出土 文献的运用,也是本书的一 个特点。平势先生说,想要 弄清楚战国时代的史书中“ 被记录”的“事实”到底是什 么,汉代史书中“被记录”的 “事实”到底又是什么,需要 对所有史书的成书背景进行 探索和研究,相信这会是最 好的方法吧。所以书中有不 少对史书“事实”的分辨,多 体现了作者这一治学思想。 同时,本书也很注意考古资 料和出土文献,尤其是新资 料的运用,如《容成氏》, 是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 中的一篇,发表不久,就被 本书所引用。 总之,平势隆郎先生所 著《从都市国家到中华》一 书,具有新的视角、新颖的 结构,注意引导读者分辨史 籍中的“事实”,重视新资料 的运用,比较集中地反映了 平势先生本人及其他日本学 者的一些历史视角。兼具学 术性和可读性,雅俗共赏, 是一部有品味的历史著作。 罗运环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2013年7月 导语 本书是日本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系列“殷周、春秋战国”一卷,由日本学界该研究领域内的代表学者平势隆郎撰写,是一本由大家(历史学家)写给大家(大众)的作品。 本书质疑夏商周三代都是统治天下的王朝这一传统观点,认为这是后世的虚构,夏商周 三代王朝统治的疆土基本上只是一个文化地域,作者强调审慎辨析史料,对史书的成书背景进行探索和研究,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 日本因其与中国地缘临近的关系和悠久的文化交流历史,对中国历史了解较早且相当深入。无论是在宏观框架还是具体史实上,这套书都为我们重新理解自己的历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历时五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倾情推出“日本讲谈社·中国的历史”(十卷本)。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图文并茂,雅俗共 赏,可读性强。说其雅,指 具有学术性;说其俗,娓娓 道来,活泼通俗。也就是说 ,不仅适合大众的口味,相 关学者也会感兴趣。平势隆 郎先生是当代日本学者研究 先秦史最有代表性的专家之 一,全书比较集中地融入了 其长期以来的主要学术成就 。同时,也吸收了日本学界 以及中国学界的相关重要学 术成果。 ——武汉大学教授罗运环 精彩页 第一章 本书所涉及的时代 所谓古代的“事实”为何物 众所周知的“事实” 本书所涉及的时代是所谓的“三代”——夏王朝、商王朝、周王朝,以及春秋战国时代。夏王朝为公元前16世纪以前的朝代,商王朝则是其后的王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战国时代随之落幕。 按照大多数人熟悉的历史观,夏王朝、商王朝、周王朝皆始于英明神武的真命天子,最终毁于昏庸无道的亡国之君。西周末期,昏庸无能的周幽王断送了西周王朝,其子周平王迁都至现今的洛阳一带,自此春秋战国时代便拉开了序幕。周王朝的权威一落千丈,诸侯割据,群雄争霸。这个时期就是大家所说的春秋战国时代。 根据这个历史观,夏王朝始于禹。大禹之德不仅恩泽中华,还远播周边的野蛮之地。这个天下的王朝也渐渐衰败,直至暴君夏桀出现,夏王朝灭亡。推翻夏桀,建立了新王朝的人是商王朝的成汤。成汤的圣德不仅恩泽中华,也远播到周边的野蛮之地。而这个天下的王朝也日益衰败,直到出现了残暴的纣王,最终商王朝走向灭亡。夏桀和商纣后来成为无道暴君的代名词,“桀纣”一词也广为人知。 推翻商纣统治,建立新王朝的人是周武王。在武王之前得天命的是周文王。此后,文王、武王之德恩泽中华,还惠及周边野蛮之地。然而这个天下的王朝也逐渐没落,出现了昏庸无道的周幽王,周王朝也走向毁灭之路。 周幽王被杀之后,周平王将王都东迁。都城东迁之后,周王朝恢复了短暂的威望,但大势已去,没能改变不断衰亡的命运。代替周王朝统领诸侯的是各大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即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说法之一)。然而这些霸主皆行霸道,未兴王道。最后以此霸道统一天下的是秦始皇。 说明上的遗漏 相信以上事实对于许多读者而言都是耳熟能详的,然而前文的说明中有着很大的遗漏。 第一,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其中有这样~个时代:联系中央与地方的文书行政开始出现,而支撑这一制度的律令也在不断成熟完善——这个时代就是战国时代。在此之前,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之间尚无文书行政的联系,更不用提支撑这~制度的律令存在了。也许许多人都在无意识中想象这种制度的存在,并在这一前提下谈及夏王朝、商王朝、周王朝。然而三代并非这样的社会。 战国时代催生出了新的社会形态,其原因在于铁器的普及。铁器出现的时间其实还更早一些,不过说到普及还是从这个时代开始的。我们从出土文物的形态和城市增加的状况可以看出这点,但大家对于这一点还普遍认识不足。 直到春秋时代为止,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都是独立存在的“国家”(城市国家)。不断有物资从地方小国纳贡到中央大国.而成为中心的大国与地方小国在军事上也是同盟关系。中心大国口头发令,而附属国则盟誓效忠。 第二,战国时代所谓的天下之中,有多个中央政权并存。人们对此存在着误解。这些若干中央政权都是以新石器时代以来的文化地域为母体形成的。这些文化地域都有着与日本国土差不多广阔的范围。日本有绳纹文化与弥生文化。正如弥生文化与续绳纹文化并行存在一样,这些文化地域也有着一定的广度及其界限。正如日本形成了以邪马台国与大和朝廷为中心的体制一样,中国的这些若干文化地域中,也出现了以“大国”为中心的体制。商就是这类“大国”之一,周也一样。商的领土范围是中原地区东部这一文化地域。周从中原地区西部崛起,将比邻的商所统治的领地纳入了自己统治之下。 P25-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