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从文明古国迈向文化强国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较为全面深入地阐述了5000多年的文明古国如何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历史对于增强文化自信、阐明中国道路、理解文化基因有着重要意义。此书对于广大党政干部和研究人员深入学习贯彻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按照党的二十大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目标部署,理解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体现中华民族精神追求,把握“两个结合”的鲜明时代意义,同时弘扬中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展示全面真实的中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王学斌,男,汉族,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副教授,中国史教研室副主任。已出版《颜李学的近代境遇》、《向生与求死:晚清政坛另类笔记》《最好与最坏的时代:局中人》等著作十余部,即将出版《中国出版家·夏丐尊》(人民出版社)。在《社会科学战线》《史学月刊》《民国档案》《开放时代》《文献》等学术刊物发表相关论文二十余篇,另在《光明日报》《学习时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书屋》《大众日报》《浙江日报》等国内重要报刊发表文章300余篇。 目录 从文明古国迈向文化强国(代序) 第一篇 中华文明所系 以更深厚的中华文明历史研究照亮伟大复兴之路 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 何谓中国文化基因的理念体系? 如何理解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文明所系,必重考古 三星堆遗址彰显中华文化自信 第二篇 文化强国所需 如何理解“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文化强国建设须一张蓝图绘到底 文化强国建设的实现路径:循序行稳,联动推进 深入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行动纲领 于固本培元中达致守正创新 治国理政视野中的文化建设 治道与治术的贯通: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之“道” 准确把握“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义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赓续中华文化基因 关乎国家文化数字化全局的战略部署 深入把握“国家文化公园”的内涵与功能 以文化繁荣助力乡村振兴 第三篇 文化根脉所依 “民族祖脉,文化象征”:秦岭的历史文化意义 “天下山川,以此为最”:作为中华民族祖脉的秦岭 坚守黄土文化的“根”和“魂” 长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 “渊兮,似万物之宗”:谈中华水文化 “一国之人皆若狂”:《礼记》中的春节 第四篇 文化自信所趋 “两个结合”的鲜明时代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弘扬中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深入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文化优势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永续前行的精神力量 世界需要爱,一起向未来 诚信,人类文明的共识 慎独,党员干部政德之基 创新,科技自立自强的驱动力 勇于任事,知行合一 如何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 主要参考文献 序言 从文明古国迈向文化强 国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魂 ,也是国家治理之魂。习近 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 中明确提出,推进文化自信 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 辉煌,并强调“要坚持马克 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 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 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 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 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 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 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 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 华文化影响力”。这就为文 化领域未来五年的工作擘画 了明晰的发展方向,部署了 具体的工作路径,同时也意 味着较之以往,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 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 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 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 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 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毫无 疑问,如果没有遵循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没有增强文化自信,就没有 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也 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因 此,文化建设绝非自说自话 、孤芳自赏,唯有将其置于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 程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 历程中、统筹党和国家事业 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过程中 和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的全程中,才能充分发挥其 作用,实现其目标。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旨 在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是中华民族有史以 来全方位迈向富强、繁荣、 幸福、统一的至高至大至远 至善之宏愿。达致此目标, 我们须清醒认识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 、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前 进道路上仍然存在可以预料 和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挑战 ;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 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我国仍然是世界 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社会 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 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 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咬定 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奋力实现 既定目标,以行百里者半九 十的清醒不懈推进该宏愿。 在文化领域,“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 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 展繁荣为条件”。申言之,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文 化固本铸魂。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这是一项前无古 人的伟大事业,其任也重, 其道也远。作为一国之脉、 民族之魂,文化的创新与繁 荣必不可少。必须坚持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 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 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 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 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 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 创造活力。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意 在为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 化锻造精神护翼。习近平总 书记在报告中指出,在新中 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 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 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 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 代化。尤为值得关注的是,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 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其本质要求之一即丰富人民 精神世界。可见中国式现代 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 ,二者犹如鸟之双翼,不可 或缺。况且自古以来,中华 文明历来倡导把人的精神生 活纳入人生和社会理想之中 ,这也佐证了基于自己国情 的中国式现代化,一定是物 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齐飞 的发展过程。这就是党中央 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 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 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到 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初 衷所在。面向未来,首先, 我们仍需通过精神文明建设 来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 基础。毕竟精神上丧失群众 基础,最后也要出问题,这 方面须持久绵绵发力,不断 改善老百姓的精神生活,丰 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其次, 我们必须大力弘扬中国精神 。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 核心的时代精神,只有持续 增强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 才能铸牢凝心聚力的兴国之 魂、强国之魂。再次,我们 要不断净化社会风气,丰润 全国各族人民的道德滋养。 邓小平同志早就曾告诫我们 :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 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 一方面变质!所以习近平总 书记在报告中强调,要“推 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 素养……在全社会弘扬劳动 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 、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 ,培育时代新风新貌”。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贵 在与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 方面各环节协调共进。未来 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 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 期,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 强国建设、创造光耀时代光 耀世界的中华文化的关键时 期。进入新发展阶段,统筹 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 局,文化是重要内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从文明古国迈向文化强国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王学斌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01025350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0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48 |
出版时间 | 2023-02-01 |
首版时间 | 2023-02-01 |
印刷时间 | 2023-0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368 |
CIP核字 | 2022251195 |
中图分类号 | G12 |
丛书名 | |
印张 | 13.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72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