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暖与凉/当代中国实力派女作家书系
内容
试读章节

薛家巷

从汉口路出来,穿过宽敞的中央路,就到薛家巷了。薛家巷是一条小巷,不足500米,巷面很窄,它的尽头,横向是另一条巷子,叫“藏经楼”,从这条巷子走出去,向北是鼓楼,向南是珠江路。这条巷子又分支出更多的巷子出来,弯弯曲曲,曲径通幽。住在这一带的人,大多是一些中下层的平民,虽不是老南京,大约也在南京生活了几十年,很小的时候就住在这里,现在还住在这里。

这一带的房子,大多也是一些低矮潮湿的平房,灰砖灰瓦,看上去很陈旧了。也有楼房,两层小楼,沿街的墙壁上开出窗户来。不管是平房还是楼房,都有飞檐和尖屋顶,下雨的时候,雨水沿着瓦缝往下淌,细细的,很文静。

房子是很有点历史了,只要看那砖瓦的样式和房子的结构就知道了,砖瓦的样式很秀气,窄而长,房子的构造呢,分过道和厢房,进去以后才是正房,这中间便是天井。天井一般都很小,有的天井里能住几户人家,楼上楼下,踏着褪色的红漆地板上楼,陈年的灰尘会落到楼下人家的窗户上。

晴天的时候,这里又是另一番情景了,家家户户忙着晒衣服、晒被子,夏天也不例外。夏天的时候,人们把隔年的衣服从箱子里搬出来,照太阳,衣服里有陈旧的气味,絮絮棉棉的,仿佛像灰尘,也有一种淡淡的清凉,那是樟脑的气味。

有背景的人家,这时候尤为伤感,因为有一些旧衣衫,也许是朴素的布衫,也许是绫罗锦缎的旗袍,现在旧了,破损了,压在箱子里很多年,每年都要拿出来晾一晾。明知道是没有用处的、穿不得的,还是很小心地,爱怜地,在太阳底下抚摸着织锦的缎子,想起了从前,自己的出身,那一段光华的岁月,现在都去了。

更多的人家是没有背景的,他们平白地、单薄地生活在那儿,从来就在那儿。对于从前,他们没有记忆,也不愿意记忆。从时间的过道里一步步地走出来,过道的两旁都是些斑驳脱落的墙壁,墙角有一双破鞋,一辆自行车,过冬用的大白菜;从这阴冷的、长而窄的隧道里走出来的人,一般是不愿意回头看的。

还有一些是穷人,他们每天都在走路,很努力地,挣扎着,他们朝时间的深处走去了……

这一带是南京的繁华地带,位于著名的新街口和鼓楼之间,也有很多标志性的建筑物和单位,如南京大学,鼓楼广场,江苏电视台,北京东路。总之,出了薛家巷口,天地一下子变得开阔了,明朗了,静静的空气里有种盛世的气息,它是物质的,现在的,沾满了灰尘的,享用的。每天,从中央路上经过的人流不计其数,青年人穿著华服,也有一些老人和孩子,满腹忧虑的中年人,穷人和富人,小商贩和妓女……他们从中央路上经过了。

有时候,他们也会经过薛家巷口,朝里略张望一下,并不停下来,又继续前走了。也有一些人会在这里买一份报纸,或者在巷口吃一碗鸭血汤,很便宜的,一块钱一碗。坐在干净的桌椅前,看着秋天的梧桐在风中有节奏地摆动,听着昆曲《牡丹亭》的唱腔,温婉的、哭泣的声音在整个巷子的上空飘荡。在不远处,巷子的尽头,风吹过来油炸花生米的香味,油腻的,温暖的,肥沃的气味,让人想起了跟幸福和喜悦相关的一些事。

在南京,这样的巷子还是很多的,它们分布在城市的深处,各个角落里。有的巷子更为阔朗些,柏油路面,两旁的梧桐枝叶很茂盛,天空从枝叶间一点点、一条条地漏进来。在宁海路一带,就有着这样的巷子,它们清洁,寂静,太阳即使在夏天也显得阴凉。这儿分布着一些旧官邸,青灰的砖墙,爬山虎从墙上探出头来。

华侨路一带的巷子是明朗的,这里离新街口已经很近了,它的上空常常是一方苍白的天。如果是在夜晚,凌晨两三点走进这条巷子里,抬头看天,天色仍是苍白的,像白夜。巷子两旁的人家都睡着了,在那灰白的夜色里,还能依稀分辨出砖红色的两层小楼,较之薛家巷的更为挺拔,精致。这里一家一户地住着人,都是些体面人家,有计算的、安详地过着物质生活,并不过份的——是祖上留下的房子,很有些基底了。

太平南路一带的巷子呢,则是另一种,窄而长,从院墙之间走过时,只能看到尖尖的屋顶上的“一线天”。巷面是宽敞的,也是那种两层的青砖小楼,家家户户的窗户开着,迎阳的那一面用竹竿搭着晾晒很多衣裳。下午三四点钟光景,有人开始做甜点吃,窗户里飘出黑糯米的甜香。这一带的生活里有着沉醉靡烂的气息,是属于典型的城南的、市民的。——从前的南京在这些巷子里又重新活过了。

薛家巷1号是一个长方形的院子,临街,里面挨挨挤挤地住着十来户人家,都是些中底层的平民,开修车铺的,卖茶叶蛋的,也有家境稍好一些的,比如鼓楼医院的退休护士,或者是烤鸭店的厨师,他们是薪水阶层,每个月靠那么点微薄的工资吃饭,然而觉得很平安。

院子并不很大,要穿过两个狭长而光线幽暗的过道,才能进入正房;在过道与过道之间,有一个小小的天井,扁而偏狭,在天井的右侧,有一个公用的自来水平台,平时,1号大院的人们来此洗衣、淘米,水费是按人头算的。

穿过第二个过道,就进入正房大院了。院子右首,相当于在厢房的位置上,有一幢两层的红砖小楼,很旧了,楼上楼下分住四户人家。左首是一排平房,也是正房,坐北朝南,房子六间,分住三户人家,一律是灰砖灰瓦,年久失修,外墙上的石灰有点斑驳脱落了。

能够住在这正房大院的,也都还是一些体面人家,虽然穷,可是那穷是有根底的,像楼下的陈三家。陈三在下岗之前,是国棉十三厂机修组的组长,一个小小的组长……现在,只有陈三自己记得,他曾经是一个小小的组长,是七八个机修工的小头目,自己也带学徒,两个十六七岁的小孩子,很难得了——现在,还有谁家把自己的孩子送来做学徒呢?人虽小,绒毛还没长足,就开始学说色情笑话了。

陈三自己也说,但不是很自信,说到一半,自己先笑起来;虽然结婚很多年了,也知道那劳什子是怎么回事,但说起时,还是觉得气力不够,很腼腆了。大部分时候,他在一旁听着,有人敬上烟,点上火——陈三一旁听着,觉得很尊严。

P1-4

目录

女歌者或这个世界发生的一切——为《当代中国实力派女作家》书系而作

薛家巷/1

情感一种/46

姐姐和弟弟/84

沿河村纪事/124

家道/189

序言

女歌者或这个世界发生的——为《当代中国实力派女作家》书系而作

梁鸿鹰

写下这个谈论小说的题目,心里有些打鼓,首先是“女歌者”,然后又是“世界”云云,难道男作家不是“歌者”?难道男作家不面对“世界”?但我也想问,面对每天都在被制造的喧闹、浮躁与庞杂,哪些说法对哪些人会真正具有合理性呢?还有——什么合理,什么不合理,难道会是有一定之规的吗?而且,文学或者小说如果都在一定之规里面,那还能称之为文学或小说吗?其实,文学经常面对的恰恰是一些不确定、不肯定的经验,作家提供细节、动机、苗头,一步步地构建着自足的审美世界,往往是在含混中与读者共同探寻意义、发现价值、暗示前景的。魏微、乔叶、金仁顺、戴来、叶弥、滕肖澜、付秀莹、阿袁,八位作家是当前女作家行列中的佼佼者,创作活跃、备受瞩目,中短篇小说向来人缘极好,她们善于用自己极富感性与智性的笔触,描摹出现代社会中男男女女躁动不安的心态,勾勒出这些人在迅速变化着的世界里的奔忙、辛劳,让读者一窥世间那些万番流转、林林总总、千折百回的真面目。作家们还特别善于透过主人公光鲜的外表,把他们的情感焦虑、内心挣扎、行为异动揭发出来,提醒人们提防、拒斥生活中那些磨损人心的负能量,安顿好自己的心灵,亲手全力以赴地迎接更加多彩美好的未来。

因为,这未来正是从当今延展而来的,由这世上万端细枝末节的真面目造就,大多情况下隐在了平常人的日子里,只不过我们没有长上一双灵异的慧眼——像眼前这八位无比敏感而聪慧的女作家或女歌者们那样,能够细致入微地、一层层地把真相亮出来。在魏微看来,日子表面上看一家与一家大同小异,内里却是没法比的,家底儿、德行、运气统统都要裹进来搅局,然而“更多的人家是没有背景的,他们平白地、单薄地生活在那儿,从来就在那儿。对于从前,他们没有记忆,也不愿意记忆。从时间的过道里一步步地走出来,过道的两旁都是些斑驳脱落的墙壁,墙角有一双破鞋,一辆自行车,过冬用的大白菜;从这阴冷的、长而窄的隧道里走出来的人,一般是不愿意回头看的。”(《薛家巷》),这薛家巷已然成为一个世道人心的凄冷演兵场,你在上面不管有多凛然,不管如何深文周纳,也迟早要露出大大小小的破绽来,烟火气就是这样产生的。

有烟火气处必有精彩或倒霉的人生,无非是饮食男女、蜚短流长、聚散无定。比方说在职场,在商场,一边是金融、实业、期货、投资,一边是男男女女、你来我往,听他们口头上说是渴望平静的,是要心如止水,但一落实到行动上就偏偏是不肯安分的了。他们不知是被欲望还是被生活之流推着、牵引着,一步步走向自己未曾预料到的结局。滕肖澜在《倾国倾城》里写的那个叫庞鹰的女孩子,不知不觉地“与人家苏园园”的老公佟承志搭上了。有天晚上,她“脑子里乱糟糟的,像缠成一团的毛线,总也找不到头。一会儿,好不容易理齐了,倏忽一下,变戏法似的,又整个的没了,空荡荡的,什么也没有。更叫人彷徨了。”而且,她到底还是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生活中的那些吊诡的东西,犹如她的“老前辈”崔海的告诫——“每个字都是双刃刀,两边都擦得雪亮,碰一碰便要受伤。不是这边受伤,便是那边受伤。血会顺着刀刃流下来,一滴一滴,还没觉出痛来,已是奄奄一息了。”可开弓没有回头箭,她决绝地体验着、领悟着,不肯抽身而去。这便是一种新的人生样态吧。

当然这种样态在金仁顺的笔下更多的是情爱,是男男女女之间的瓜葛或者纠葛,她有篇作品写了一般人都不怎么敢涉笔的医生,写在医生之间发生过的情爱关系的逆转。其中有两个人这样议论男人和女人,“他们这些做医生的男人,从来不会觉得女人是玫瑰,女人对他们而言是具体的、真实的,里里外外都清晰无比。只有黎亚非老公那种职业的男人,才会觉得女人是玫瑰,是诗,结果呢,我们这些当医生的,能救女人的命却不一定能得到她们的心,或者说爱,而黎亚非老公这类男人,却能要了女人的命。”(《彼此》)你不得不佩服作家看得深。作品中的男人与女人,始终是在寻找着彼此。他们得到了彼此却又忙着远离彼此,最终实实在在地失去了彼此。这便是生活的变数造成的,更是心灵的变数所致。

不过,生活的变数或者世界的变数,无论城乡,恐怕都会有相似、有相异的吧。但乡村给人的感觉到底是不一样的,在付秀莹笔下,乡村散发的气息不单有十足的底气与野性,在细腻具体方面往往超过我们的认知。因为,即使世界再变化,我想总有一些东西是要影响人的舌尖、心头或者眼底的啊。比方乡下的时间感,乡下的色彩与声响——“夏天过去了。秋天来了。秋天的乡村,到处都流荡着一股醉人的气息。庄稼成熟了,一片,又一片,红的是高粱,黄的是玉米、谷子,白的是棉花。这些缤纷的色彩,在大平原上尽情地铺展,一直铺到遥远的天边。还有花生、红薯,它们藏在泥土深处,蓄了一季的心思,早已经膨胀了身子,有些等不及了。”(《爱情到处流传》)就在这样如诗如画的背景下,在人们的意识之外,那些有关爱情的故事慢慢地、永久地流传着,不管我们是否记得、写得下来,一切似乎都难以阻挡。

不过,世上的一切终究又都是可以细究与质疑的——只要关乎人的心灵,关乎人的情感,文学生长的空间就是这样构建、生长起来的,用以丰富人们的感觉与感官。我们的眼睛、我们的视觉,可能是最可宝贵的东西之一,可能也仅次于生命了,但现代都市里的我们给它什么样的机会呢?我们应该给它什么样的机会呢?戴来有篇小说叫《我看到了什么》,很让人有所触动。是啊,人虽说贵为宇宙之灵长,似乎一切都可以在人的掌控之中了,但是,似乎一切又都从人的眼前溜走了。如果我们只满足于死心塌地做俗世的“甲乙丙丁”,如果我们按照生活规定的步子“一、二、一”地走下去,每个人大概都不会为自己的内心收获更多的。幸好,那些天才而敏感的歌者们,用自己的文字,不倦地为我们留存了这个世界所发生的一切的踪迹,不是这样吗?

为追溯、探访这些踪迹,还是让大家再次回到自然、回到乡间吧。自然无疑是我们心中最辽远、最开阔的存在了,这里生长与发育的一切都没有受到惯常的约束,任何踪迹都是天然伸展的。不过,我还是惊叹于叶弥的感官对大自然、乡间所有美好的精准捕捉,而且,她生发于内心的情愫是那样的纯粹——“农历九月中旬,稻田收了,黄豆收了。每当看见空空的稻田和豆田,我的心中会涌起无比的感动,人类的努力,在这时候呈现出和谐、本分的美。种植和收割的过程,与太阳、月亮、风息息相关,细腻而美妙,充满着真正的时尚元素。”(《拈花桥》)当然,她向来毫不吝啬自己对生长于自然之中的鱼虫花草、猫狗鸡犬的赞美,她在《香炉山》里写“我”在乡间的道路边上掩埋蝴蝶翅膀,在《桃花渡》里写在蓝湖边葬掉一岁大的猫咪“小玫瑰”。她写着这一切,是为了哀悼什么吗?“城市的光和影极尽奢华,到处是人类文明的痕迹。我出生在城市,在城里整整生活了二十八年,从来不知道城市到底意味着什么。就在今晚,我突然明白,城市里的文明和奢华,原来是为了消除人心的孤独。”在这个世界上,人原来是如此的孤独啊。在这里,我想起110年前德国诗人里尔克吟诵过的:“说不定,我穿过沉重的太山/走进坚硬的矿脉,像矿苗一样孤独/我走得如此之深,深得看不见末端/看不见远方:一切近在眼前/一切近物都是石头”(《关于贫穷与死亡》),叶弥发现的孤独居然需要城市的喧嚣给予支撑,与里尔克的想法如此相通。

其实最需要支撑的当然还是人的内心,乔叶的《妊娠纹》写了想偷一次情的女人的矛盾心理,她事到临头,性的冲动生生被自己的妊娠纹给制止了,这便是心里没有底、没有支撑吧。再比如惯于写高校众生相的阿袁,同样发现了现代人心里发虚与飘忽的状态,她在《汤梨的革命》里以“围城”式的笔调写道:“三十六岁对女人而言,按说是从良的年龄,是想被招安的年龄。莫说本来就是良家妇女,即便是青楼里的那些花花草草,到这年龄,也要收心了,将从前的荒唐岁月一古脑儿地藏到奁子里去,金盆洗手之后,开始过正经的日子。这是女人的世故,也是女人的无奈。所以陈青说,女人到这个时候,黄花菜都凉了。陈青三十九,是哲学系最年轻的女教授,也是哲学系资格最老的离婚单身女人。这使她的性格呈现出绝对的矛盾性,也使她的道德呈现出绝对的矛盾性。”因发虚所以就矛盾、就纠结,这同样是这个现实世界投射给人们心理的种种不正常情状之一,女作家们记录下来这一切,是惋叹,更是歌吟。  是为序。

2013年12月8日北京德外

(作者为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著名文学评论家)

内容推荐

魏微、乔叶、金仁顺、戴来、叶弥、滕肖澜、付秀莹、阿袁,八位作家是当前女作家行列中的佼佼者,创作活跃、备受瞩目,中短篇小说向来人缘极好,她们善于用自己极富感性与智性的笔触,描摹出现代社会中男男女女躁动不安的心态,勾勒出这些人在迅速变化着的世界里的奔忙、辛劳,让读者一窥世间那些万番流转、林林总总、千折百同的真面目。作家们还特别善于透过主人公光鲜的外表,把他们的情感焦虑、内心挣扎、行为异动揭发出来,提醒人们提防、拒斥生活中那些磨损人心的负能量,安顿好自己的心灵,亲手全力以赴地迎接更加多彩美好的未来。

《暖与凉》是当代中国实力派女作家魏微的代表作品集。

《暖与凉》收录了《薛家巷》、《情感一种》、《姐姐和弟弟》、《沿河村纪事》、《家道》等五部作品。

编辑推荐

《暖与凉》系当代中国实力派女作家书系中的一本,由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梁鸿鹰主编。选录了当代知名女家魏微在国内著名文学期刊上发表过的中篇小说5篇,其中包括全国获奖的小说。她的风格与其他70作家有很大不同,其特点是用乡村触动城市的情感,用过去激发现在的心灵,用一种古老、经典的叙事情调给现代生活以久远的怀想。她作品的风格具有怀旧之风和古典传统,把现代与古典的一些叙事情景在她的作品中进行演化,描述细密,语言简洁,流畅好读,使人物在市场化时代不时突破享乐主义的遮蔽,挺现生命的原始本色,用纯朴天真去与欲望利己相对抗,寻求着一种理想主义精神,突显一个主题:人的尊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暖与凉/当代中国实力派女作家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魏微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言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7103516
开本 32开
页数 21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2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62
CIP核字 2013310141
中图分类号 I247.57
丛书名
印张 7.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7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7:2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