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基于大工程观的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国际工程教育丛书 |
内容 | 内容推荐 工程教育是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支撑。1949年以来,我国工程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批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尤为重要。本书以“大工程观”为基础,深入探讨工程性和创新性两大核心问题,特别是针对研究生层面的工程教育问题开展研究,为“北京协议”的认证组织、标准体系和程序规则的构建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对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王孙禺,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本科毕业。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所长,人文社科学院副院长、党委书记,《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杂志主编,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现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工程教育中心执行副主任兼秘书长。长期从事高等教育、工程教育、教育经济与管理等领域研究。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概述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概念界定及关系阐释 三、急需研究的相关问题 第二章 能力导向型的工程类硕士培养通用标准研究 一、国外工程类硕士研究生的能力素质标准 二、国内工程类硕士研究生的能力素质标准 三、构建能力导向型的工程专业学位通用标准 第三章 中美工程领域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一、案例简介 二、模式比较 三、小结 第四章 我国高层次工程人才培养的“立交桥” 一、概念界定 二、入口:工程硕士招考制度 三、纽带:以工程硕士为中心的学位类型衔接制度 四、出口:工程硕士与工程师职业资格的衔接机制 第五章 我国工程硕士教育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分析 一、工科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规模分析 二、工科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能力要求 三、工科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 四、典型高等院校工程硕士培养要求 五、增强工科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第六章 硕士层面的工程教育认证制度 一、认证制度的基本内容 二、工程硕士认证的基本程序 三、认证制度的发展 四、中国怎么办 第七章 优化我国工程硕士培养体系的建议 一、完善能力导向的工程专业学位教育通用标准 二、优化能力导向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 三、构建灵活的学分制基础与人才培养立交桥 四、深化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机制 五、构建硕士层面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北京协议 附录一 欧洲EUR-ACE工程教育项目认证标准选译 附录二 德国ASIIN工程教育项目认证标准选译 附录三 美国硕士层面工程教育培养模式的典型案例 附录四 中国硕士层面工程教育培养模式的典型案例 附录五 英国工程理事会访谈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基于大工程观的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国际工程教育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
译者 | |
编者 | 王孙禺//乔伟峰//徐立辉//郑娟 |
绘者 |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260963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0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19 |
出版时间 | 2022-08-01 |
首版时间 | 2022-08-01 |
印刷时间 | 2022-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本科及以上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474 |
CIP核字 | 2022089043 |
中图分类号 | G643 |
丛书名 | |
印张 | 19.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1 |
宽 | 166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