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悔人生--我的父亲张绍儒》编著者张素叶。
这本书所写的是,在广阔的豫东平原上,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那些为中华民族不受外侮,为争取人民自由和国家解放的勇士们的英勇斗争的片段。我的父亲就是那些勇士们中的一员,在那些英勇斗争的片段中,也有我父亲矫健的身影。
我的父亲是一名共产党员,是一名无悔的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我的父亲已离开我们40多年了,但在我的记忆里,他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他是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他是一名优秀的党的地下工作者。虽然我自己也已进入古稀之年,但在我心里始终有一种萌动,有一种把我父亲及其战友们的斗争经历写出来,给我的后代看看,给我的学生们看看,希望他们从老一辈那里学到一些好的精神、好的品格。现在我退休了,有时间来做这件事了。通过对父亲生平事迹的调研和整理,他和他战友们艰难曲折的斗争经历、灵活机智的斗争艺术和甘洒热血为革命的坚强意志,使我懂得了,一个民族为了一个共同理想和信仰凝聚在一起的时候,所形成的力量是无坚不摧的。它是一个民族的基石,是一个民族的脊梁。一个民族要战胜外强,振兴国家,靠的就是这种力量。
《无悔人生--我的父亲张绍儒》编著者张素叶。
《无悔人生--我的父亲张绍儒》主要回顾党的地下工作者张绍儒同志的人生经历和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的丰功伟绩。本书比较详细地描述了张绍儒同志从农家子弟立志救国、组织队伍除暴安良、义愤填膺奋起抗日,到联络八路并肩抗战、艰难抉择闯入虎穴、身在曹营秘密抗日、练兵整纪剿匪安民、建设地方造福百姓、广开财源支援八路,再到两次被捕入狱及其获救后踏上新的征程,去完成新的使命,出色完成军事斗争中情报工作的重大任务的整个奋斗历程。本书事迹具体,描述生动;情节详细,情感丰富。
队伍成立了,人有了,但没有武器是万万不行的。他们决定开始搞武器,并陆续搞到了一些枪支。他们的武器来源:一是军阀混战中丢弃在荒郊野外的枪支,他们捡到了十来支,这毕竟是少数的;二是从本村曾在奉军担任连长的杨玉格处得到110支钢枪和弹药。此事重要,值得多说几句。
那是1927年春天的事情。正在父亲到处寻觅枪支的时候,忽然一天有一连身着灰色军服的部队开进父亲家的油房寨村和邻村张公安寨村之间的关帝庙。两村百姓知道后,纷纷躲避到大堤上。父亲派人回村打探消息得知,原来部队为乡人杨玉格所率,并急切要找父亲议事。杨玉格本是个手艺人,心灵手巧,外出谋生遇奉军扩充队伍,被迫当兵,后晋升为连长。此次随奉军打人豫境,兵败无所去处,杨玉格遂率部到家乡躲避。当时奉军在河南的部队处境艰难,被国民革命军打得遑遑出逃。杨玉格万分焦急,因为兰封临近开封,一旦国民军追来,不但这一连人性命难保,可能还要让全村百姓受到牵连。虽然他多年当兵在外,但也不断地打听家乡的情况,知道父亲当过国民二军的骑兵,深知士兵的疾苦,又胸怀救国之志,应有良策。父亲与杨玉格见面寒暄后,为其出策说:“你带这么多人,风声不小。奉军是国民革命军的跟踪打击目标,咱们不能办蠢事,要拐个弯儿。我的意见是,咱们先把武器埋藏起来,人员暂时解散。回家没有路费的我们来给凑一些。等过了这段时间,避过了风头,如果想过来和我们一起干,我们欢迎。”杨玉格和他的士兵们听了这话,一致同意,并说,给路费无此必要,只要给每人弄一套老百姓的服装就行。父亲立即市允.并答市存二更时就将衣服送来。
父亲即刻返回家中,召开本队十一人会议,每人分片包干,落实任务,到各家去凑,限一更天完成。果然,一更天刚到,所有筹措的衣服已经汇齐,共1 10套便衣由父亲交给了杨玉格连。士兵们在月光下脱下军装,穿上便衣,留下武器,分散而去。
父亲和杨玉格等人连夜把1 10套军装堆在门外付之一炬,并把1 10支钢枪和弹药埋在油房寨父亲家老宅的草屋里和厨房炉灶下面。天亮之前,全部收拾完毕。
躲上大堤的乡亲们见无甚大事,也纷纷返回家中。一时间,油房寨村趋于平静,百姓们男耕女织,相安无事。然而,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该来的总是要来的。
果然,几天后的一个夜晚,全村夜阑人静,尾追奉军的国民军突然包围了全村。霎时人喊马嘶,打门声震耳欲聋,人们在睡梦中惊醒。父亲家院门被士兵砸开,一伙持枪士兵闯入院内,父亲恐祖父母受到惊吓,便主动迎向这些士兵。一个士兵见到父亲后便大声喊道:“就是来抓你的。”父亲被士兵带到了关帝庙,在那里父亲看到了他的伙伴冯鹤林、杨汉民、牛万山和牛三等人。他们也被士兵们拘押着。一个军官走出来对他们喊道:“你们要么交出奉军留下的武器,要么就统统被枪毙。”父亲和他的伙伴们挺争气,有的说不知道,有的干脆就是不吱声。士兵们开始拷打他们。他们用马鞭抽,枪托捣,皮靴踢,刺刀逼,隔离审查,拷问了一夜,尢人招供。这拨士兵毫无所获,只好悻悻收兵。这批武器就这样被保存下来了。
2.铲除“绿王”,名声大噪
有了组织,又有了武器,父亲他们开始筹划为民除害,消灭土匪。由于队伍初始,羽翼未丰,父亲采取了先联合侠义之旅,同时打击势力较弱、危害严重的恶匪。这一地区的侠义之旅就是前面提到的胡二箩头。胡二箩头,姓胡名二;因常化装成身背箩筐的庄稼汉走村串寨而得名胡二萝头。他的队伍在兰封和考城的交界地区。他本人为人豪爽仗义,势力强盛,有两千人马。他的宗旨是打富济贫,对富人也只是巧取,而不强夺,更不危害穷人。父亲遂与胡二相互示好。父亲曾赠送胡二机关枪一挺,子弹一百发。胡二回赠父亲一匹好马。此青骢大马性甚烈,后为父亲驯服,命名为“驷峰”,成了他的坐骑。
到了1933年,父亲所率队伍终于选择了第一个打击目标。根据先前制定的“先易后难,打击对百姓危害最为严重”的原则,他们首选土匪绿王部。这股土匪为数不多,只有20多人,匪首绿王,取其绿林之王意。但绿王毫无绿林豪侠之气,却是无恶不作,是为害一方的恶匪。他们出没于大堤草丛树林之中,流动性很大。他们干着敲诈勒索、抢劫钱财、杀人越货的买卖,特别是他们专长于强奸、劫掠并杀害妇女,对整个地区的安定为害甚大,因此他在当地的民愤也最大。他们的匪窟中常有劫掠来的妇女,过几天厌倦了就杀掉,再去抢新的来糟蹋。
P10-P12
1970年12月23日深夜两点钟,在河南省信阳市,昏沉沉的夜空飘着稀疏的雪花,凛冽的寒风不停地刮着,大沙河的流水仿佛在低声地呜咽,昏暗的路灯照着寂静无人的街道。在大沙河北岸的一间破旧的小屋里,我的父亲张绍儒,带着深深的遗憾,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走完了他那富有传奇色彩的63年人生历程。
如今,每当涌起对父亲的思念,常使我潸然泪下,思绪万千。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在中国历史上,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有多少仁人志士,不顾自身安危,抛家舍业,赴汤蹈火,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今天祖国的繁荣和我们的幸福。世世代代的后人都不能忘记他们。我们回忆昨天,是为了珍惜今天,展望明天。
这本书所写的是,在广阔的豫东平原上,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那些为中华民族不受外侮,为争取人民自由和国家解放的勇士们的英勇斗争的片段。我的父亲就是那些勇士们中的一员,在那些英勇斗争的片段中,也有我父亲矫健的身影。
我的父亲是一名共产党员,是一名无悔的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我的父亲已离开我们40多年了,但在我的记忆里,他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他是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他是一名优秀的党的地下工作者。虽然我自己也已进入古稀之年,但在我心里始终有一种萌动,有一种把我父亲及其战友们的斗争经历写出来,给我的后代看看,给我的学生们看看,希望他们从老一辈那里学到一些好的精神、好的品格。现在我退休了,有时间来做这件事了。通过对父亲生平事迹的调研和整理,他和他战友们艰难曲折的斗争经历、灵活机智的斗争艺术和甘洒热血为革命的坚强意志,使我懂得了,一个民族为了一个共同理想和信仰凝聚在一起的时候,所形成的力量是无坚不摧的。它是一个民族的基石,是一个民族的脊梁。一个民族要战胜外强,振兴国家,靠的就是这种力量。如果没有它,这个民族就是一盘散沙,一盘鱼肉,只能任由列强蹂躏宰割。
民族大义感召着人们,不论是战争年代或是和平年代,都需要人们把个人的理想、目标与国家的民族的理想和目标融合在一起。战争时,国有人护,族有人庇;和平时,社会有良好的管理,经济有明智的导向,道德有自觉地遵守。
历史把我们推进到了二十一世纪。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里,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画卷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为它涂上一笔清洁而绚丽的色彩,这才不辜负我们先人的期望。
张素叶
2013年4月
我受家里人的委托,又得到了父亲作党的地下工作时的老领导、原中共豫皖苏区党委城工部副部长曹志真以及和父亲生前一起战斗过的党的地下工作者马良、田之川、刘长顺、常义成、魏绍斌等老战友的积极支持,我鼓起勇气,用了近两年的时间,写完了父亲的这本回忆录。
本书内容的基本依据是:父亲1952年底所写的《张绍儒自传》(草稿),母亲(董莹)1982年所写的《忆绍儒》(草稿),原中共开封工委书记郭有义同志所著的《一支地下军——张绍儒与保五团》(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6月出版),以及原开封工委负责人曾洁光同志、原豫皖苏军区情报处副主任袁立荣同志、原晋冀鲁豫开封工委派驻“保五团”的译电员马良同志等所写的有关开封工委及“保五团”的回忆录。
我的兄弟姐妹还多次分别到父亲生前生活过和战斗过的地方进行了走访,特别是大嫂孙宝臻还整理了走访记录,四弟媳斑晔雯也参与了走访调查。
在走访中,我们受到了开封党史办、兰考县委、兰考党史办、兰考县油房寨村委会、党支部、张新小学、兰考县第一高中、信阳警备司令部、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等单位的领导和同志们及我家乡的父老乡亲们的热情接待,他们都向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资料。
在写作过程中,兄弟姐妹们也提供了很多资料。我的姨侄刘戈宏(辽宁省社科院研究员)对本书写作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钟玉海教授为本书的修改及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李克明社长为本书的出版也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在此,我对以上领导、同志们、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和我的家人表示诚挚的感谢!
由于本书所叙述的历史事实不是本人亲身经历,再加上个人水平所限,讹错或不妥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三女张素叶
2013年4月15日于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