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华德福教育之父(鲁道夫·施泰纳)
内容
内容推荐
1919年,鲁道夫·施泰纳创办了“华德福教育”,如今华德福教育已成为世界发展迅速的、非宗教的独立教育运动,华德福学校遍布各大洲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价值观的国家。华德福教育之父施泰纳对于教育的理解来自何种成长经历?他是如何将人智学发展为一门精神科学的?克里斯托夫·林登贝格著的《华德福教育之父(鲁道夫·施泰纳)》以丰富的素材,完整展现了施泰纳一生思想发展及深化的过程,为读者理解华德福教育的精髓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目录
审阅者序
译者序
发展历程之初
童年及青少年时期
维也纳时期1879-1890
内在发展
朝向自由的人类学
过渡期
在柏林的纷纷扰扰中
世纪之交
迈向神智学之路
从神智学到人智学
拓展认知途径的步骤
成立德意志神智学协会
脱离神智学协会
艺术刺激
作为人之智识的人智学
人智学实务推动
社会有机体的三元性
自由华德福学校
医学
晚年岁月
注释
附录一:鲁道夫·施泰纳年表
附录二:见证
附录三:参考资料
附录四:人名索引
序言
华德福教育体系在台湾的教育界享有其特殊的声誉与
地位,然而一般人如我,对该教育体系的认识其实相当有
限,特别是对华德福的创始人鲁道夫·施泰纳的认识。
施泰纳自小在物资贫乏的环境下成长,因此能心无旁
骛地遨游在辽阔的学术探究之中正是他所热爱的。他终其
一生探究生命深层的内涵与提升之道,特殊的超感官经验
和求学历程为他人智学的思想发展种下苗芽,并通过对学
术与艺文的追求丰其羽翼。
关于施泰纳生平的资料相当有限,这本传记试图从这
些有限的资料中,归结其思想发展历录经常会遇到理解上
的障碍。在此要非常感谢许星涵(Astrid Schr?ter)女
士,正因为有她提供的协助,才能完成这本书的翻译。文
中的专有名词系采用“鲁道夫·施泰纳华文编辑小组”所
列词汇表。另为避免个人主观的诠释,译文尽可能贴紧原
文,但仍有理解不周的地方,还请读者不吝赐教。
蔡慈皙
导语
华德福教育理念成为先进教育理念的代名词。而了解华德福教育的核心价值,就不能不了解华德福创始人鲁道夫·斯坦纳。
为什么华德福教育备受推崇?人智学究竟从何而来?教育的根本价值在哪里?对于每一个关心教育、思考教育内涵的读者来说,克里斯托夫·林登贝格著的《华德福教育之父(鲁道夫·施泰纳)》都是一本不可错过的必读书。
精彩页
童年及青少年时期
鲁道夫·施泰纳(Rudolf Steiner)出身贫困,却从不以此大作文章,顶多是顺带一提生长环境的拮据状况。然而,在1919年的一场学术讨论会上,曾有某位对困顿生活一无所知的人,道听途说地针对邮局小职员的生活情况大肆评论,使他按捺不住:“……我对无产阶级的认识是怎么来的,正因为我自己就是过着无产阶级的生活,我就是在无产阶级的生活环境下被抚养长大,从无产阶级所过的日子里懂得什么叫挨饿,而且也不得不饿肚子。”相较同样出生于1960年代奥匈帝国(Donaumonarchie)的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胡塞尔(Edmund Husserl,1859)、马勒(Gustav Mahler,1860)、赫茨尔(Theodor Herzl,1860)、施尼茨勒(Arthur Schnitzler,1862)、巴尔(Hermann Bahr,1863)等人,施泰纳的出身背景在他与这群享誉盛名或知名艺文人士之间画出一道清晰的界线。这些文人雅士无不来自中产阶级家庭或是上流社会,他们自然而然地在奥匈帝国晚期艺文教育的熏习之下成长。有些人甚至就读一流的维也纳中学,该校传授学子当时具美学观的知性文化,更进而滋养了维也纳当代潮流(Wiener Moderne),发展出丰硕多元的文化果实。反观施泰纳家族,毫无值得一提的文化传统,家中没有书架,更别说是书柜。由于施泰纳的父亲对宗教的态度自由开放,宗教在这个家庭中同样显得无足轻重。施泰纳即是在这般既无优势也无阻力的环境中长大成人。
施泰纳一直到十八岁都生活在乡下地区,却不能算是乡下小孩。由于父亲在铁路局上班,必须经常调派到各地,以致施泰纳对乡下的环境难以产生归属感。十岁时的他早已感受到自己是“镇上的外来者”,无法融入当地的生活圈,一座又一座的火车站成了他童年回忆的所在。对周遭环境的兴致使然,他更逐渐专注于铁路的作业上头:“铁路的整个组织运作让我忙得不可开交。一开始,我通过观察车站的电报机认识了电学的原理,就连打电报也早在还是小男孩时就学会了。后来即便到了邻近城市的学校上课,身为“外来者”的他仍然没办法和班上的同学打成一片,在乡下更是格格不入。因此,他在自传《我的生命历程》(Mein Lebensgang)中,从未提及求学时期的朋友或是恶作剧等事情。他的一位同学回忆道:“我们这群人搞出种种荒唐的恶作剧,还因而受罚,他当然不曾沾上边。”
早在父亲约翰·施泰纳(Johann Steiner,1829-1910)放弃内心向往的猎人与樵夫工作,决定前往异地寻求他的机遇以便能和弗兰齐斯卡·布利(Franziska Blie,1834-1918)结婚时,这种疏离和居无定所的感觉即已开始滋长。约翰·施泰纳在奥地利帝国南部铁路公司找到一份报务员的职位,并于1861年1月初被派往位于今克罗地亚境内的克拉利耶维奇(Kraljevec)。1861年2月25日,鲁道夫·施泰纳在这远离亲友家人的偏远乡村诞生了。两天后,即2月27日,他在一般认定为其诞生日的那天受洗。最初的几年,鲁道夫通常由极其沉默寡言的母亲独力照顾,当时他的父亲必须三天三夜不眠不休地值班,才得以轮休二十四小时,气力早已消耗殆尽。1862年,他的父亲被调到默德林(M?dling)。1863年初,又被调任至波特夏赫镇(Pottschach)的森默林铁路公司(Semmeringbahn)担任站长职务,于是这个位于施瓦察河(Schwarza)景致宜人的河谷中的小镇便成了施泰纳儿时的乐园。施泰纳的妹妹莱奥波尔迪娜·施泰纳(Leopoldine Steiner,1864-1927)和弟弟古斯塔夫·施泰纳(Gustav Steiner,1866-1941)陆续在此地出生;施泰纳的父母和磨坊的居民发展出友善的邻里关系;附近小镇圣瓦伦廷(St.Valentin)的神父,举止犹如波特夏赫镇“德高望重的绅士”般,是个热衷于关注火车到站与离站情形的独特之人。当施泰纳欢愉地忆及那山间景致,雪山(Schneeberg)、雷克斯阿尔卑斯山脉(Raxalpe)以及威悉泽山(Wechsel),分别从南面、西面及北面环抱着山谷,回想起山谷中的田野、矮树篱和森林,那儿可说是“奥地利国境内最美的小镇之一”。在波特夏赫镇的幸福时光持续了六年,接着施泰纳的父亲就被调往维也纳新城(Wiener Neustadt)附近的诺伊多弗镇(Neud?rfl)。施泰纳家又过起封闭的生活,与镇上的人们并没有值得一书的来往互动。施泰纳的弟弟古斯塔夫既聋又哑,智力发育不完全,需要长期照护,成为这个家庭共同的忧苦,施泰纳一家人因而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要从这种环境跳脱出来的最佳途径,就是教育。关于求学,早在波特夏赫镇就完全由他的父亲全权决定。“我的父亲盘算着让我早点去学阅读写字,一到义务教育规定的就学年龄,就把我送到村里的学校上课。”施泰纳的父亲也相当重视孩子的受教质量,施泰纳上学几周后,因为背黑锅而必须遭到惩处,父亲毅然决然地为他办理退学,并于公务之余亲自教导。在诺伊多弗镇也发生过类似的情形:“在担任‘辅祭童’期间,我必须协助弥撒圣祭、下午礼拜、丧礼、基督圣体节等仪式的进行。早上好几位辅祭童,包括我在内,在担任辅祭工作时迟到。在这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华德福教育之父(鲁道夫·施泰纳)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作者:(德)克里斯托夫·林登贝格
译者 译者:蔡慈皙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品编码(ISBN) 9787100161961
开本 32开
页数 23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9-01-01
首版时间 2019-01-01
印刷时间 201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300
CIP核字 2018120441
中图分类号 K835.215.1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1
14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7: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