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百岁忆往:我的成长与研究道路
内容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孙中山、宋庆龄研究资深专家尚明轩先生的学术自传。传主生于1921年,先后经历了民国北京政府、民国南京政府、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的建设与改革,以至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其本人本身就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并结合自身的求学、治学历程,既反映了个人的成长道路,也同时见证了近现代中国的苦难与辉煌。

作者简介

尚明轩,1921年10月生于河南许昌,1948年6月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现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953年6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革命史研究班。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特邀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兼任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名誉理事及孙中山、宋庆龄研究委员会顾问,民革中央孙中山研究学会常务理事,河南大学名誉教授。1987年10月离休。代表作有《孙中山传》、《孙中山图文全传》、《孙中山年谱》(合编)、《孙中山全集》(主编)、《宋庆龄传》(合著)、《宋庆龄图文全传》、《宋庆龄年谱长编》(主编)、《廖仲恺传》、《何香凝传》。

目录

第一章 苦难的童年 / 1

一、故乡和家世 / 1

二、童年杂忆 / 12

三、进私塾学馆启蒙 / 15

四、震惊幼小心灵的匪患 / 19

第二章 许昌县城读书 / 22

一、开阔视野 / 22

二、进县立第一小学 / 24

三、考进河南省立第四初级中学 / 28

第三章 首次流亡学生的生活 / 31

一、颠沛流离的求学路 / 31

二、在石佛寺开封师范的日子 / 36

三、动荡流离的两年 / 40

第四章 再次流亡学生的生活 / 44

一、打工谋生逃难路 / 44

二、在十里店西北师范学院的两年 / 49

第五章 反对腐朽的蒋家王朝 / 59

一、复员进北平师范大学 / 59

二、参加学生民主运动 / 68

三、到天津教书 / 77

四、响应号召,参加人民解放军 / 82

第六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几年 / 92

一、在中央税校的两年 / 92

二、进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班学习 / 99

三、参加培训越南留学生工作 / 103

第七章 迈进近代史研究所 / 109

一、开始学术探索与研究工作 / 109

二、在频繁的政治运动中 / 118

三、初步探究孙中山事业 / 122

四、与伊斯雷尔·爱泼斯坦的交往 / 154

第八章 离休之后的学术活动 / 163

一、继续致力“孙学”研究 / 163

二、探究宋庆龄等历史人物 / 199

三、连绵不断的学术交流活动 / 213

四、跨出国门,广见博识 / 225

第九章 安度晚年话保健 / 234

结 语 / 243

附录一 家庭简表 / 249

附录二 著述存目 / 251

精彩书摘

1956年10月,我走进北京王府井大街东厂胡同1号,在一座有高大门楼的深宅大院内的近代史研究所正式报到,成为该所的一名研究人员。从此,我又开始转向史学研究工作。

在尚未到近代史所报到之前,曾与我在中央税务学校工作过的领导、刚担任中央劳动大学校长的罗青同志,为了请我去该校主持政治教研室工作,曾亲自到西郊我的住处相邀;在我刚到近代史所后,他又跑到近代史所他的老友刘大年(近代史所副所长,实际主持全所日常工作)处,请他协助要我去他处工作,极为热情。为此,刘大年同志专门征求了我的意见。但此事有关个人兴趣与终身职业,我婉言谢绝了。

北京王府井大街东厂胡同1号,是一个赫赫有名的地方:在明朝是宦官专权的特务机构所在地,有许多忧国忧民的志士曾在这里被囚禁;清朝末年是军机大臣荣禄的府邸;到民国时期,又先后成为黎元洪的官邸、胡适的寓所。院内有多个完整的四合院,非常气派。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那里就成了一个潜心治学的府地。我在离休前的三十多年里,一直在此工作。其中,前期八年还曾在此安家居住,对这个院落相当有感情。2019年1月初,中国社会科学院下属的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12月初,近代史所搬到了国家体育场北路1号院2号楼(同中国历史研究院和所属的六个研究所在同一个大院)。

近代史所正式成立于1950年5月,当时名为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国家级史学研究机构,又是国际知名的学术研究部门。它承接延安史学的脉络,主要以华北大学研究室人员为班底,具有多位对历史学造诣很深的教授和学者。他们立足于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曾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推出了一部部精品力作,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学界瞩目的重镇。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范文澜任首任所长,直到1969年去世。所里的主要研究人员有刘大年、荣孟源、王禹夫、刘桂五、钱宏、贾岩、唐彪、王可风、牟安石等。之后,又有罗尔纲、黎澍、李新等多人进所。范文澜是这个研究所的组建者和精神领袖。它刚成立时,研究人员不过十余人。截至1955年10月,全所共有研究人员、编辑58人。到1956年底,我进所时的所有人员,还是这58人。

我是饱含热情并自愿到近代史所工作的。所长范文澜以其倡导的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为近代史所树立了优良的严谨学风。所里专家们积极奋进的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感染和熏陶了我,鼓舞和激励了我。正是在众多专家学者的熏陶和启迪下,我坚定了将研究中国近代史作为自己工作目标的信心,追求能够做个学问家,从而促使我能够安心地成长起来。我满怀激情地想把这种学风发扬光大,并砥砺前行。我的学术研究生涯从此开始。

屈指算来,我在近代史所迄今有长达65年(包括在职31年、离休34年)的时间,在职、离休都一样读书和做研究工作。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一直在近代史所学习、工作和生活。我成长在近代史所,经历了近代史所的发展变迁、沧桑辉煌。所里的房舍环境、良师益友、史坛学风等,无不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令人难以忘怀。我是怀着既爱又痛的心情,在这里度过了大半生的职业生涯,度过了甜酸苦辣的长期生活。可以说,没有近代史所,就没有我的今天,我对近代史所怀有深厚的情怀。我爱历史学,我爱近代史所的学风,我爱近代史所。

中国自古就有编写史书、修撰志书的优良传统。历史是一面镜子,是最好的老师,可以鉴古知今,资政育人。它对于保存和弘扬祖国历史文化,启迪和教育后人,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对我来就,对历史是怎样发生兴趣的呢?追其缘由,说来话长。如在第一章所述,主要是出于幼年经常听父亲讲述历史故事,以及敬佩可歌可泣的岳飞、文天祥和孙中山等历史人物。之后,在我读小学和中学的少年时代,通过学习教科书,接受师长的教诲,在仅仅对英雄人物们有些懵懂认识时,就对他们非常推崇和敬仰。

我在上学以后,对历史书就更有兴趣了。那时还是民国时期,每周一都要念诵《总理遗嘱》;读中学时,尽管时局动荡,但是通过上“三民主义”课,开始理解了孙中山为国家谋幸福的远大理想;后来读大学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历史系。可以说,我是逐步走上了充满乐趣地爱读历史书籍的道路,对历史有了深厚的感情,从而打下了治史问学之路。

在大学阶段,我的兴趣本来是研读明史,如前所述,大学毕业论文写的是《论晚明的农民起义》,从揭露明末阉党政治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腐败崩溃,论述到明末农民起义发展的过程,歌颂了农民领袖李自成及其所执行的政策。新中国成立前,我在天津两所女子中学高中部讲授历史课;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又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中国革命史研究生;继而在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北京石油学院等高校讲授中国革命史课程。通过这些经历,我对中国近代史及孙中山等这些人物,有关他们的生平事迹、思想理论和精神人格等,逐步有了较多的了解,也就逐步产生了要从事研究这些近代人物的想法和浓厚兴趣。

研究历史、借鉴历史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理解现实、面向未来,也就是“察古知今”“鉴往知来”,为着美好的明天奋勇前进。可以说,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我喜爱历史,研究历史的根源,就是由此而产生,并从此结下了永恒的缘分。

我到近代史所后,被分配在现代史组(后改为现代史研究室)工作。当时,组长是董其昉,干事是王来棣,全组共有13名研究人员。

1972年,现代史研究室改为民国史研究室。1973年,山东大学孙思白教授调入近代史所,并任民国史研究室主任。那时,全所各个研究组都是采用集体撰著模式,大家围绕着一个专题分工合作,集体完成一部专著。现代史组计划撰写《五四运动史》一书,预定三年时间完成。先后参与此书者有十多人,或提供资料长编,或撰写章节初稿。这是我到近代史所后参与编撰的第一本书,所承担的是《巴黎和会的骗局》和《五四运动的爆发》两部分。其主要内容是从“巴黎和会”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活动。当时,出版的研究著作和论文都是集体的智慧,不署个人的名字,包括后来的《中华民国史》,也是以编写组的集体名义出版的。

在收集和整理资料过程中,我对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活动很感兴趣。正如在前面章节中所述,幼年对英雄人物的尊崇,促使我对他们尤其是对孙中山这一历史人物,特为重视,想方设法收集到涉及的有关资料,研读有关方面的专书。日子一久,便促使我逐步把研究的重点转向孙中山的生平和事业方面。

当时,研究所里强调的是集体工作,反对个人单干,认为那是开“地下工厂”,会遭到反对和受到严格批评。因此,这项工作只能在业余时间悄悄地进行,难能得到顺利开展。

随着时间推移,在实践中发现集体撰著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个人积极性的发挥,影响研究成果的质量。改革开放后,个体价值得到了尊重。个人择题进行研究和著作,可以与集体撰著模式并存。

从那时开始,我就开始涉猎有关历史人物,如孙中山、宋庆龄等人物的有关史籍,着手收集和整理史料,立志探究历史人物。

研究历史人物,是我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从踏上这一研究道路开始,我便与研究历史人物结下了毕生的不解之缘。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百岁忆往:我的成长与研究道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尚明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521299
开本 32开
页数 288
版次 1
装订
字数 200000
出版时间 2021-08-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2021-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50.7-53,K826.3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1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8: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