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不是所有故事都能皆大欢喜
内容
试读章节

没有谁的一辈子能一望即知、一成不变。人生是会变的,变好或变坏,得到或失去,背起或放下,谁都不能未卜先知。你以为人生未变,循规蹈矩,一马平川,只是未到那个时机。种子在破土发芽之前,没有任何迹象。一切都在黑暗中潜滋暗长。

2013年9月之前,48岁的惠姐以为她的人生就是这样。半辈子过去了,婚姻、家庭、子女、事业,凡事都成定局,无可动摇。

二十年前,三十岁不到的惠姐和相亲认识的老公离婚。两人对薄公堂,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最终撕破脸皮,恩断情绝,再无来往。此后惠姐只身北漂,来到偌大的北京城,从最底层做起,兢兢业业,节节高升。存下一笔数额不小的积蓄后,辞职创业,拉拢各处人际关系,投入整个身家创办了一家广告公司,打拼十多年,终于在北京的广告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成为大众眼里的成功人士,公司老总、女企业家、女强人。

2012年,惠姐的公司和一家跨国大公司战略合作,兼并到大公司旗下,计划三到五年内上市。这是她做了很多年的商业梦。终于能功德圆满,不留遗憾。

惠姐有一儿一女,当年老公外遇,抛家弃子,儿子四岁、女儿两岁,都跟着惠姐,一家老小也要她来养,压力很大。现在儿子工作了,在安徽老家做消防员,救过许多人的性命,惠姐很为他骄傲。女儿在法国留学,成绩很好。儿女都有出息,为人母,再没有更欣慰的。

老人家也都健朗平安,爷爷104岁了,头发全白,但耳聪目明。奶奶103岁,耳朵不太好,有点聋,跟她说话要很大声嚷嚷,眼睛有点白内障,看不清,但精神很好。两个百岁老人由惠姐爸妈照顾,惠姐平时忙工作,只在逢年过节时候回家探望,偶尔有空打个电话慰问。

身为公司老总,私人时间是不多的,常常出差、开会、谈业务。舟车劳顿,夜以继日,所有决策都等着她去做,所有合同都要她来签。

这些年熬过来,惠姐是极其要强的女人,骨子里对自己要求严格。她很拼,一样一样都得自己经手,不愿假手于人。

都快五十岁的人了,不年轻了,惠姐的身子骨大不如从前,却常常和一群刚毕业的大学生凑在一块,加班到凌晨两三点才回家。并非硬着头皮强迫自己,只是看小伙子小姑娘们年轻气盛,自己也跟着热血蓬勃,激情洋溢,很有斗志。

公司盈利,挣那么多钱,也没时间花,总是忙到晚上夜深了,才叫个外卖胡乱吃了,一天一顿,一次性解决,继续开会。就算外出应酬,在大酒店里吃,一顿好几千,甚至上万,也是随便吃两口,喝酒比吃菜多。谈生意,免不了。

子女长大成人、各有生活,婚姻早就破灭、再无幻想,父母老辈能自己照顾自己,除了事业,惠姐没有别的精神寄托。所以很拼,简直不要命。

后来很懊悔:从前太拼了,不爱惜身体,不注意休息,熬夜、吃很油腻的外卖、有一顿没一顿、暴饮暴食、喝酒,把身体搞垮。顶着一个公司,顶着全公司员工的未来,工作压力很大,有时大便出血也没当回事,忙着开会、谈生意。

直到2013年9月的一个礼拜六的早上,惠姐的人生发生重大转折。她正要赶飞机去深圳谈一笔生意,临出门前,腹痛不止。

有两个礼拜了。惠姐总觉得身上不舒服,没力气,没精神,犯困,头疼,开会时候注意力不集中,常常腹痛、便秘,连着好几天不上厕所,然后又腹泻不止、大便出血,不知道怎么了。

这回,腹泻出来全是血,马桶里一片浑浊的暗红色。惠姐吓坏了,打电话给助理,去医院挂号。

就在那天,在人潮拥挤、满是药味的医院走廊上,惠姐收到结肠癌第三期的确诊通知书。

晴天霹雳。

结肠癌?癌症?第三期?搞错病历了吧。怎么可能?应该只是肠胃炎之类的小问题,吃吃药就能好。怎么会是癌症呢?

医生很肯定地说:“确实是结肠癌。”

总以为癌症这种事,都是别人身上的,听说某某某人患了癌症,亲戚的亲戚,然后没多久就死了。没想到有一天会轮到自己头上。哪会这么巧?下意识地想到死。一阵头晕目眩。

“会死吗?我还能活多久?第三期算不算晚期?”

呼吸急促。再没有更紧张的时候。没想过长生不老,但也不想匆匆短命。才48岁,没活够。公司还没上市呢。怎么能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卡壳?儿女还没成家,还没抱孙子,不甘心。

医生说:“尽早安排手术,还有机会。具体情况要等手术完了再观察。”

“那赶紧手术吧。”

工作自然是停掉了,医生说了,她不能有任何精神压力。但惠姐很乐观,斗志昂扬,因为听医生说话的口气,手术成功的几率很大,应该过不了多久,她又能回公司正常上班。就当给自己放个小假吧。就当是人生中的一段小小波折。连早年婚姻破灭这种大波折都过来了,还怕癌症这种小魔鬼吗?毫无畏惧。就当以后公司上市了,财经记者来采访她,能多说点坎坷、励志的经历,作为对普罗大众的激励。

公司员工们看惠姐一点负面情绪也没,反而满脸笑容,像要出去度假似的,纷纷表示:“等惠姐身体好了,带领大家继续干,把公司上市!惠姐加油!”

10月18日,医生给惠姐安排了肿瘤切除手术。

P1-5

后记

这本书是我写长篇的过渡

我叫徐沪生,这是我的真名,不是笔名。之前用过笔名,现在不用了。你可以叫我沪生,不是泸生。这边强调一下,因为很多人在公众号留言时打错字。

这是我的第四本书。第一本短篇故事集。

第一本书是2015年元旦时候出的,内容是我大学时候写的一些随笔散文,很多关于大学生活的话题,学业、情感、家庭关系、职业规划、人生梦想等等。不少大学生读者喜欢,销量还行。

于是同年9月份,另一家出版社的编辑找我出了第二本书,内容相似,生活散文,但多了些读书笔记。那时候我开始大量阅读,不断学习。

第三本书《总有些路要独自行走》是2016年5月上市的,除了类似的生活感悟和读书笔记,多了些日记,关于我爸临终时候的记录。那时候我爸刚去世,我想为他写点什么,好歹让他在这世上留下一点证据。当时个人情绪性很重,书里夹杂了很多我的私人情感、个人成长记录,销量只是一般。

第三本书上市后,关于我将来的写作之路,我想了很久。不想再写生活散文。我太年轻,26岁,人生经历总共就那么多,读的书就那么多,懂的道理就那么多,写来写去都是老一套东西,再写的话,不免重复,让读者腻烦厌倦,对我自己成长也不好,彼此都是不负责任。

后来我很少跟别人推荐我前两本书,因为我发现,我第三本书里写的东西,不少在前两本书里也提过。于是对刚关注我的读者们说:你们看我新书就好。尤其那些问我为什么辞职写作的,我更是直接点明:新书里第四篇文章详细写了,有兴趣可以看看。

我对自己的规划,还是想往文学之路发展。我很爱看茅盾文学奖小说,希望将来自己也能写出那样的长篇。但之前编辑都不赞同我写长篇小说,说现在长篇的市场不好,建议我继续写散文,保持原样。我就很矛盾。

直到后来遇到现在的编辑,很支持我尝试写长篇小说,提到影视改编权,说长篇写得好也是很有市场的,鼓励我出长篇小说。

然而,我毕竟不是科班出身,我一个程序员,写生活散文很容易,想写长篇小说,需要练习。尝试过几次,都失败了。写了几万字然后写不下去,很吃力。长篇的故事框架太大,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时间跨度大,我没办法很好驾驭。最关键的是,我还年轻,水平不足,经历太少,写的东西深度不够。于是编辑又建议我,可以从短篇故事开始。

刚好那段日子我新书上市,不少读者联系我。我在书里写了我爸过世的事,他们也同我分享了人生当中一些不堪回首的往事。有说自己的,有说身边人的。我觉得他们的故事都很精彩,跌宕起伏,非常真实,非常曲折。在征得他们的同意后,我把故事写下来,发在公众号上。不少读者说很喜欢看这类人生故事,比之前的生活感悟好看多了。很多人说,第一次看我写第三人称的故事,从自己的小圈子里走出来了,有了不同视角,很有趣。

是的,从前的三本书,我都在自说自话,讲自己的生活,讲别人的很少。就算偶尔提到别人了,也都是配角,以我自己为主。可是,身为作家,总要学会淡化自己、隐退自己,突出作品里的人物。不要让读者讨论我,而要让读者讨论我的作品、我创作的故事、我故事里的人物,这才是成功的作家。所以我觉得写其他人的生活故事,对我是一次很好的尝试。我听他们讲故事,当场做记录,回来重新组织语言,编写故事。写了二三十篇,然后挑了比较有人生意义的、相对曲折的十三篇汇总交给编辑,分别关于:癌症、暗恋、逼婚、流产、丧偶、残疾、追梦、忘年恋、婆媳纠纷、英年早逝、家破人亡、精神分裂、白发人送黑发人。很接地气,很真实。也算是反映了不少人性吧,至少我尝试挖掘了。

我喜欢尝试不同风格的作品。不想一辈子固定一个类型。我最喜欢听到别人跟我说:徐沪生,你变了!也许有人听到“你变了”会很伤感,但我会异常高兴。因为我觉得,只有原地踏步、裹足不前的人,才会一成不变。所以变化是好事,是成长。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我比较宅,也比较沉得住气,辞职写作后,每天早睡早起,戒掉社交网站,关闭朋友圈,不看新闻,不关注明星八卦,除了偶尔回复公众号的留言,每天一心一意读书、写作,偶尔看些文艺电影,努力往文学之路发展。

现在搬回东川路,学校附近,每天都来学校图书馆写作。这本短篇故事集交稿后,我开始写长篇小说,在公众号上连载,目前读者反应还不错,有兴趣的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看看。不出意外的话,这会是我下一本书的内容,以后就只出长篇小说了。慢慢来吧,争取一次比一次写得更好。

祝我成功吧。这是我的文学梦。

2016年12月

写于上海交通大学包玉刚图书馆一楼

目录

癌症和化疗,难道竟是美好人生的开始

我这一生,倔强、固执、纯粹、干净

被妈妈一手安排也被妈妈一手毁掉的生活

还没来得及拥有,就已经失去

我现在只想要回我女儿

这是我一个人的天长地久

不珍惜她,就太亏待我这一生了

退役的军人、抢劫犯、对鸡蛋过敏的小女孩

龙生九子,天差地别

精神分裂者的键盘人生

一件小事

独臂寡妇的波折人生

百岁老人的生离死别

后记:这本书是我写长篇的过渡

内容推荐

癌症、逼婚、流产、丧偶、残疾、家破人亡……有时候人生柳暗花明又一村,有时候磕磕绊绊面对的全是无奈。谁都盼望大圆满的美好结局,但不是所有故事都能皆大欢喜。喜乐悲观有圆有缺,这正是人生本来该有的样子啊!

《不是所有故事都能皆大欢喜》讲述了十三个关于人性的故事,是徐沪生首部个人短篇故事集,是知乎600,000赞同的文字。

编辑推荐

徐沪生,红遍知乎、豆瓣的励志达人,人称“知乎励志一哥”。凭借其独特、幽默、犀利的答案,在“知乎”赢得19万人关注,60万次赞同和12万次感谢。豆瓣3万粉丝,微博10万粉丝。

《不是所有故事都能皆大欢喜》一书为徐沪生首部短篇情感故事集,也是反映人生百态的一部故事集。书中13个不可不读的人生短篇故事,你值得拥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不是所有故事都能皆大欢喜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沪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2016420
开本 32开
页数 24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9
出版时间 2017-02-01
首版时间 2017-02-01
印刷时间 2017-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4
CIP核字 2016279934
中图分类号 I247.81
丛书名
印张 7.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9
147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8:4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