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古城往事
内容
编辑推荐

流转千年的古城之歌,风流已被雨打风吹去……

虽然昔日的辉煌已成过往,即使明天的命运充满渺茫,轧轧逼近的历史车轮,或许终将摧毁那些残破的古墙,但所有人都会永远记得,古城往事带给我们的,欢乐与感伤……

内容推荐

提起古城,没有人可以忽略六百年历史的海上防御长城崇武,中国学术的临时避难所李庄,众多华侨寻根认祖的珠玑巷,风流已被雨打风吹去的三坊七巷……翻开《古城往事》,一起沿着先人的足迹,在一处处残垣破壁、横砖断瓦、古老的防御工事、书文字画,又或者别具特色的庭院阁楼、幽深气息中,翻阅历史的昨天。

目录

珠玑巷:寻根古巷数珠玑

崇武古城:卫海六百年

傈僳人家:彩云之南的赞美诗

李庄:中国学术的临时避难所

三坊七巷:风流已被雨打风吹去

阆中:各教共存的风水之镇

荆州古城墙:千年兴废于一城

文家市:小书院的大情怀

沧浪亭:千秋沧浪亭

火井:穿越历史的古镇

黄姚古镇:时光静止的地方

金牛道:永不消散的蜀人离歌

古滇国:石寨山前的回眸

哀牢人:横断山脉中的远古部落

安宁河谷:叩开巨石墓下的邛人

南澳:中国“金银岛”往事

云顶山:草原刮来的战争硝烟

龙门山:古蜀人的陶家矿场?

渠江之畔:蒙军三夺大良城

凌霄城:赢得了战争,输给了历史

汉代石阙:寻访最后的汉家陵阙

试读章节

粤北韶关南雄,深藏着一条千年古巷:珠玑巷。长久以来,这条1500多米的古巷,并不为世人所知。但你若有机会翻阅广东各乡那厚厚的发黄的族谱,或许能不时看到这个名字。因为在数百年前,它是广东150多个姓氏共同的故乡,华人华侨中的不少家族都把这里看作宗族发祥地。

珠玑巷,地处大庾岭交通要道,自唐代以来,便是一个繁华的驿道古镇。南宋以来,中原大地征战四起,为躲避战火,人们扶老携幼,跋山涉水,来到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用双手开拓出一个美丽的家园。定居这里的各种不同姓氏,后来举家向珠三角等地方迁徙,成为现在广府民系千万民众的祖先。

这是一部惊心动魄的岭南移民史。神州大地的血与火,反而成就了这条古巷的非同凡响。南来车马北来船

珠玑巷本来叫“敬宗巷”,后来改称珠玑巷。据清代屈大均所著《广东新语》记载:“珠玑巷名,始于唐张昌。昌之先,为南雄故宗巷孝义门人。其始祖辙,生子兴,七世同居。敬宗宝历元年,朝闻其孝义,赐与珠玑绦环以旌之,避敬宗庙讳,改所居为珠玑巷。”

古代珠玑巷,离县城约30里,离大庾岭约50里。珠玑巷北面的大庾道,自古是入粤要道,珠玑巷当年是古驿道的一段,夹道成镇,又称沙水。《广东通志》中说:“沙水镇在保昌县东北三十里,宋嘉定中尝置沙水峄,后又转置沙角巡司于此。”

珠玑巷的兴起,与唐代名臣、韶关人张九龄奉诏开凿大庾道分不开。在开凿这条古道之前,这里的路十分崎岖,新道开凿后,面貌—下子改变了。人们走长江水系至南康上岸,走90里陆路,便可下浈水,正如余靖所言:“马背九十里,坐而致万里”,大庾道成为南北交通最便捷的途径。

当时,从岭北南下者,由江西大余上梅关,再走50里到珠玑巷,正好一日脚程。按珠玑的地势,一片平坡,是最好的歇脚宿营之地。此处驿站,正为脚程而设。此处有巡司,恐怕也有关口盘查,必须歇脚。而北往者,自南雄起程,到此30里,也正需要休息。有此独特地理位置,珠玑巷夹道成镇,每天往来客商达千人。自北宋始及其后历朝历代,商运勃兴,仅盐运挑夫就需10万人次。至于其他南来北往的客商、海外使者,更是无法计数。

意大利人利玛窦在其所著《利玛窦中国札记》一书中,描述了1595年(明神宗二十三年)5月经过大庾岭时的所见所闻:“旅客骑马或乘轿越岭,商货用驮兽或挑夫运送。他们好像不计其数,队伍每天不绝于途。”

因此,珠玑巷上的服务业和商业,热闹非凡。这里客栈林立,商家栉比,极盛时期店铺超过千家。沙水湖上,楼亭歌榭夜夜笙歌;珠玑巷里,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从盛唐开元而下,直到清末粤汉铁路修筑之前,珠玑巷兴旺了一千多年。所谓“南来车马北来船,十部梨园歌吹尽”,正是当年兴旺的实录。

数百年前桑梓乡

珠玑巷最令人瞩目之处,莫过于它是广府民系150多个姓氏的根。除了新修的大宗祠,古巷道两旁的民居,不少大门的门额,都贴着书写各种姓氏“祖居”字样的红纸。《百家姓》列出的姓氏,基本上可在这里找到,在全国也并不多见。

珠玑巷这段独特的经历,与中原人南迁的历史息息相关。民俗学家曾祥委、曾汉祥曾在他们编著的《南雄珠玑移民的历史与文化》一书中,描述了这条古巷自秦汉至明清2000多年来的移民史。

珠玑巷频繁且大规模的移民,主要出现在唐末开始的战乱、农民起义,以及后来的五代十国的纷扰时期。在这期间,不时有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处于战乱中心的中原百姓只好落荒而逃,而偏远的粤北变有幸成了他们逃难“避风港”。珠玑巷繁荣的商贸,沙水镇周围可开垦的荒地,像绿洲一样吸纳着奔逃至此的难民。到南宋末年,大批难民扶老携幼,肩挑背负,从战火中入迁南雄,珠玑巷的人数达到了高峰。

曾祥委等认为,珠玑巷这个名称不单指巷内,也不单指巷中的店铺千家,它是一个标识,一个象征,代表着附近的牛田坊58村,代表着整个南雄盆地,就如同宁化石壁之所以成为客家故居的象征一样,因为珠玑巷是驿道上必经的一站,最重要的一站,是难民们入粤的第一站。因为有许多人日后实际上就居住在巷内和附近,所以珠玑巷就成为整个地域的象征。等到人们南迁在此安定后,这里就成了故乡的象征。因此,许多人都自称出于珠玑巷。

胡妃之祸与再次南迁

珠玑巷景区里,有一座古朴的双龙桥。若站在桥上张望,你的视.线也许便会被湖边矗立的一尊白色雕塑吸引。那是一个风姿绰约的女子。她目光坚定,似在默默地守望着这条千年古道。这就是“胡妃像”。

胡妃,是民间传说中的一名奇女子。据说南宋度宗成淳年间,胡妃遭奸臣贾似道陷害,流落江湖,被珠玑巷富商黄贮万收留并带回巷内生活,虽改名换姓、隐瞒身份,但仍被黄贮万的家仆告发,朝廷便诏令“血洗珠玑巷”,捉拿胡妃问罪。众乡邻为逃胡妃之祸,大批南迁,胡妃为了不牵连四乡居民,深夜投井自尽。

为纪念胡妃,珠玑巷人在珠玑巷南街建成了“贵妃塔”。那是座实心石塔,位于一座飞檐翘角的亭子里,叠于一口四方古井之上,共7层,通高3米多。据悬挂在亭子外面的牌匾介绍,这是广东省内现存唯一有确凿年代可考的元代石塔。除此之外,后人还在珠玑巷建了一座胡妃庙。

“胡妃之祸”的传说,虽然说法有出入,但广泛见于广府民系族谱。虽已无从考证其真实性,但却引出了珠玑巷人集体南迁的那段悲壮记忆。

原来,随着社会发展和朝代的不断更迭,中原战乱的烽火越过长江,燃至岭南,曾经是“避风港”的珠玑巷,被卷入战争的漩涡。散居在珠玑巷周围的百姓,不得不为躲避战乱而再次举家南迁。他们扎竹排顺浈水而下,漂入水网密布的珠三角等地区。仅自北宋末期至元代初期的200年间,大规模的南迁就有三次,陆续个别的南迁则有130多次。

南宋末年,元军从大庾岭挺进广东,引发岭南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迁徙。珠玑巷学廪贡生罗贵,带领包括珠玑巷在内的牛田坊58村97户村民倾巢南下,走避一空。他们扎竹排沿浈水一路南下,到清远直至三水等处上岸,继而通达南海、新会、中山等地。

据曾祥委等专家考证,在战乱南迁的人口中,珠玑巷交通要道一带的居民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仅宋代,直接由珠玑巷及附近58村迁出的人口将近10万。数十万人南迁,规模是空前的。最多时,仅水路一天就超过万人。人祸加上天灾,逃难的村民或被打死,或饿死,或淹死,数不胜数,哭声震于野,景象极为悲惨。

因此,胡妃的传说,承载着一段珠玑巷人南迁的惨痛记忆。弹指间,历史已过去千年。当年的鲜血与战火、悲伤与泪水,已然没入历史尘烟。

珠玑巷的重新发现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珠玑巷只是一条残旧的乡村里巷,沉睡在粤北乡野之中。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伟宗,较早对这条古巷的文化价值进行重新评估,把珠玑古巷带进人们的视线,在国内和海外华人华侨间,掀起了一股“寻根热”。每年到珠玑巷寻根的游客达几十万人之众。

黄伟宗曾先后六次到珠玑巷,他笑说“每次都有新发现”,而对当年这条古巷重新发现的过程,他记忆犹新。

那时是1993年的夏天,他受聘为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不久,就和当时参事室文教组的参事到南雄市考察,发现与梅关古道紧接相连的珠玑巷,曾经是中原人南迁的主要中转站,是中原文化南移岭南,并与本土百越文化及海外文化结合的桥头堡。

他意识到,这是中华传统本根文化和后裔文化的典型体现,于是当即向当地政府提出,应该抓紧研究开发珠玑巷文化。他还特别提出,要开辟寻根旅游,并立即进行珠玑巷人南迁后裔联谊活动,这个建议得到当地领导人的重视。

不久,香港知名人士霍英东和广州市市长黎子流,也来到了珠玑巷。他们对这个建议十分重视,当即带头捐款,并筹办“南雄珠玑巷人南迁后裔联谊会”。这个联谊会1995年正式成立时,黎子流任会长,会址设在南雄市政协内。联谊会迅速在华南各地、港澳台地区、新加坡、印尼以及美国等,联系上数以万计珠玑巷南迁后裔人,掀起了一股“珠玑巷寻根问祖”热。

在短短一年时间内,联谊会收到来自世界各地多家姓氏后裔的捐款一亿多元。利用这些捐款,古巷风貌一定程度上得到复现,当地政府还在巷道西侧辟建祖居纪念区,供各姓氏兴建纪念祠堂,形成了今天珠玑巷的面貌。

黄伟宗介绍,南迁的中原人到珠玑巷后,再迁往岭南各地定居,后又有相当多的后裔向海外迁移发展。他在近年研究中发现,江门良溪是南雄珠玑巷人南迁后的第一集散地和再迁海外各地的中转站,所以,在文化定位上,若把南雄珠玑巷称为“前珠玑巷”,那么江门良溪便是“后珠玑巷”。

“从历史上说,前珠玑巷南迁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史诗的上卷,而后珠玑巷人再迁海外的篇章,可以说是下卷。从文化上说,如果前珠玑巷人的南迁,意味着中原文化南移与岭南文化结合并融合,那么,后珠玑巷人再迁海外,则是将中原与岭南融合的文化又与海外各国文化相结合。”

“从水文化理论上说,前珠玑巷起到将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与珠江文化对接的作用,后珠玑巷则有将中华江河文化,尤其是珠江文化,与海洋文化交流融合的功绩,对珠江文化具有江河一体及海洋性特性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两者同属并共同构成一种文化现象,即‘珠玑巷文化’。”黄伟宗说。

P1-8

序言

提起古城,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景象?是一处处的残垣破壁、横砖断瓦,还是古老的防御工事、书文字画,又或者是别具特色的庭院阁楼、幽深气息……或者,更多的是惋惜这一处处古代文明的遗迹正因日渐昌盛的经济而一步步遭受着蚕食,甚至面临着永远消失的威胁。或许今天的人们将自己的目光更多地投注到经济的发展和建设当中,可是作为曾经的文明、文化以及精神的象征,一旦它们消失,所有的一切将不再拥有所谓的tc见证”。太多的人似乎早已对这个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不再陌生,于是那些曾经兴旺发达、集各种文化气息于一身,甚至牵涉中国前途的城镇就被人们自然而然地遗忘在记忆的角落。文入学者发现了这些古城的价值,可是他们的呼喊在浮躁、嘈杂的所谓“现代文明”中却又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珠玑巷,这个“南来车马北来船”的交通枢纽之地从唐朝到清末兴旺发达了一千多年,而如今又成为了众多海外华人华侨“寻根认祖”的故乡。崇武古城,虽然古时的海防作用早已弃置,但是现在却成了石艺、建筑之乡,独特的服饰文化更是让现代学者流连忘返。李庄,中国学术的避难之所,显然对于我国文化的保存有着非凡的意义,抗日战争期间的同济大学以及众多学府还有将近1.2万人的迁入,让人们不得不对这个“平静的港湾”心生感激,可是又有谁能说得清到底是李庄发现了流离失所的中国学术,并赋予安身之所;还是中国学术发现了李庄,才将之带进了学术史呢?三坊七巷,虽说只是弹丸之地,却有着中国众多名人的驻足,有谁能想到自己随便踏下一脚也许就和某一位风云人物的足迹相重合也说不定,林则徐、沈葆桢、严复、林觉民等等这一个个在中国的发展史上留下足迹的人无一不是在这里起步,从这里开始。见证了中国一朝一代历史演变的荆州古城,用自己的城墙砖瓦告诉人们曾经历史的真正面目……

所有这些古城的存在并不单单是一砖一瓦或者一条道路、—座学府、几处庭院、几处文笔墨宝,事实上,建筑形式、宗教文化、生活方式、文化特色等都是它们自己独有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它们就是用这些向今天的人们宣告着某些东西。这其中可能有某种精神,也可能有某种意义,还可能仅仅是一种存在,但不管如何,我们都在用自己的心去试图最大程度地理解它们存在的价值。

每个人的人生中都存在着昨天、今天和明天,古城对于历史而言就像是昨天,没有人可以完全磨灭自己的昨天,历史也是如此,古城的曾经存在对。于历史的今天必然有着无法忽略的影响痕迹。当我们有一天猛然回头的时候,发现这些见证奇迹的古城全都悄然消失,生活完全变成了整齐的“现代化”,谁又能保证自己不会因此而感到惋惜甚至悔恨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古城往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唐建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517349
开本 16开
页数 1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49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3: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