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创四川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本讲述四川人、四川魂的书里,我们将看到古蜀国的灵动,看到老四川的博大,看到新四川的坚韧与包容,看到四川与中国息息相关的运命。在时间的洪流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个长长的系列。无数的蜀人生生灭灭又似乎同时存在,而死者犹生,他们只是不断变幻,不断再生。在这变幻与再生中,四川精神万古长存……

内容推荐

自古至今,四川形成了雄奇、血性、敢为天下先、自由与人文、宽容与坚忍的精神内蕴。四川的前世今生、历史进程引人入胜: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古蜀,素有“四塞之国”之称,居然出现了以三星堆、金沙遗址为代表的,与中原文明截然不同且分庭抗礼的上古文明;古蜀人开拓的以成都为起点的“南方丝绸之路”,最早将中国的名称“China”传到西方;鹤鸣山是道教发祥地,青城山是道教名山,四川人道法自然,崇尚自由;在移民与土著的混合中,宽容、坚忍的精神油然而生;在抵抗强敌时,川人又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坚忍:抗战八年,川军主打的前线战场约占全国五分之一,伤亡64万余人……

目录

创四川

 古蜀国,故乡还是他乡?

 南迁:古蜀人的背影

 蜀道何曾难

 秦代蜀地百年移民潮

诗酒四川

 万古李社诗

 千年酒四川

 苏轼出川:一个四川人和他改写的中国性格

新四川

 明末清初:死亡与新生

 上四川去

 生根:直把他乡作故乡

 寻访明代移民后裔

 会馆:移民的精神家园

 四川菜,中国味

 谁是四川?

 寻根:乡关何处?

 一个人,一条船,一座城

 出川:一出夔门天地宽

 移民之子与中国命运:近代四川杰出移民后裔群相

四川与中国

 绝地图存:从成都到钓鱼城

 保路:四川人的家与国

 求生到重生:红军的四川之路

 四川何以救中国

 蒋介石与四川的血泪因缘

 血铸川军

 赖以“民生”救苍生

 天下盐,天下粮:危亡时刻的蜀与天下

 发现李庄

 “三线”之子

四川魂

 四川精神的三层叠合

 四川精神的两面

 震不死的四川精神

试读章节

1986年夏天的一个黄昏,广汉鸭子河畔鳞次栉比的砖厂冒出一团团黑烟,飘荡在天空中。就在这天,砖厂的挖掘机意外发现了两个埋藏着大量珍贵文物的祭祀坑,坑中出土了青铜大立人、纵目面具、青铜人头像、金杖等大量珍贵文物。一个失落已久的古老王国就此呈现,即为三星堆。

2001年,成都苏坡乡金沙村传来消息,那里又发现了大量象牙、青铜器、金器、玉器。这个遗址被命名为“金沙”。金沙与三星堆显示出了强烈的联系,他们就如同父与子,一脉相承。

不过,这可能是世界文明史上最奇怪的一对父子了,它们诡异的青铜器不仅在中国找不到原型,就连世界上都找不到同类,有人甚至将其想象为外星人的杰作。

三星堆、金沙的发现,大抵还意味着对历史的颠覆。中国古代政治中心在北方,西南地区则被视为蛮夷之地,《后汉书》中的《西南夷列传》,就是对西南邛人、滇人、夜郎、焚人、叟人等部族的统称,可见当时中原史官的心态;唐代诗人李白面对古蜀,尚有“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的感慨。在这些观点面前,三星堆、金沙就格外引人注目——谁是它的主人?它究竟根植于四川本土,还是从他乡迁徙而来?

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渐渐揭示,古蜀国并不是一个孤独的文明,它的背后,隐藏着古羌人、夏朝贵族、商朝、巴人、杜宇、鳖灵部落的古老背影。不同时期、来自不同地域的部落,带来了多样的文化,而古蜀国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迁徙中,完成了它从宝墩文化到三星堆、金沙的转变,走过了长达两千余年的生命历程。蜀地对于他们而言,自是故乡,但其文化底色上,也一遍遍涂抹着他乡的色彩。

羌人南迁:第一缕文明曙光

关于古蜀文明的起源,史书一直语焉不详,唯有一个个上古传说,暗示其皇家血脉。传说炎帝姜姓,为西羌牧羊人。黄帝入蜀,迎娶西陵国国王之女嫘祖,成了蜀人的乘龙快婿,把成都平原先进的养蚕缫丝技术带到了中原,西陵国与黄帝部落,也在婚媾关系的前提下,联合在一起。黄帝与嫘祖的长子玄嚣生在“江水”边,也就是现在的青衣江,次子昌意生在“若水”畔,也就是雅砻江畔。

继三皇五帝之后的,则是大禹,“禹兴于西羌”,出生在北川县禹里乡一块叫“石纽”的巨石中。帝舜时代,一场大洪水肆虐了整个中国,大禹率领部落走出成都平原,治理了滔天洪水,并开创了中国第一王朝——夏朝。

传说时代的古史已经难辨真伪,而考古学上,古蜀第一缕文明之光,并不是后人想象的在三星堆或是金沙,而是来自一个叫宝墩的古老文化。自1995年以来,考古学家陆续发现了新津宝墩遗址、温江鱼凫城遗址、都江堰芒城遗址、崇州市双河遗址、大邑高山镇遗址、紫竹遗址和郫县古城七座古城遗址。

伴随宝墩文化的出现,成都平原也发生了诸多变化。此前的成都平原并未发现古城的痕迹,宝墩文化的几处遗址已经出现城墙,为典型的夯土结构,面积最大的是新津宝墩遗址,城墙周长3200米,宽约25米、高5米,面积有60万平方米,这个面积,甚至远远超过了商朝附属国的都城:盘龙城面积仅有7万平方米,山西夏县东下冯商城还要略小。

宝墩人以狩猎为主,传统农业尚未启蒙,遗址出土了数十件石箭镞;陶器也在此时出现,迄今为止,宝墩共出土了千余陶器,有小平地罐、圈足尊、喇叭口高领罐等类型。学者段渝认为,宝墩文化的出现,暗示着成都平原已经进入酋邦社会。

1998年,成都市考古队对郫县古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古城中央有一个大型房屋遗址——白色的碎石圈成一个长方形,中间等距离分布着五个用竹编围成的卵石台基,代表五个祭台。这里是宝墩人的神庙,它预示着宝墩人已经有了图腾崇拜与信仰,这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

宝墩文化是后人能在成都平原寻找到的最古老章节,距今大约4500~3700年,而在此之前,成都平原并未发现文明的痕迹,宝墩文化可能是一个外来部落。

这个猜测数年后即被证实。2000年,四川茂县营盘山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露面,遗址出土陶器与宝墩文化乃至马家窑文化极为相似,如同针线一般把成都平原上的宝墩与长江上游的马家窑串连起来。

在四川羌寨,流传着一首叫《羌戈大战》的古老史诗,史诗出自羌族释比的经文之中,讲述了祖先迁徙的历史:羌人由西北高原南下,翻过许多大山,终于来到岷江上游。他们决定在这里定居下来。但是,这一带却住着高颧骨、短尾巴、身体健壮的戈基人,他们个头不大性情却很凶猛,双方互相争夺牧场,经常发生战争。

《羌戈大战》是羌人的创世史诗,描述了羌人从西北高原向岷江上游乃至成都平原的迁徙过程,戈基人(可能是一个氐族部落)成了他们最强劲的对手。远古时代,整个中国西部,从甘肃河湟一带一直往南,到四川岷江上游,再到金沙江流域,基本上都是羌人的活动范围。古羌人从甘青草原到岷江,再从岷江迁徙到成都平原,如同一幅卷轴画,随着历史的演进,慢慢拉开。

传说,这支羌人的首领,便是古蜀第一位蜀王蚕丛,西汉扬雄《蜀王本纪》记载,蚕丛“其目纵,始称王”,三星堆出土的众多纵目面具,也被看成族人对他的追忆。这也是古蜀历史上第一次大迁徙,这一次迁徙,给成都平原带来了陶器、古城,乃至图腾崇拜,成都平原由混沌迈入了新石器时代,从荒诞不经的神话传说,回到了人间。

有缗氏逃亡:青铜铸造技术传来

人们常说的三星堆,其实只是一个笼统的称呼,从文化上分析,曾经有过三种文化或文明在三星堆交汇:一期的宝墩文化,年代与中原的龙山文化相当;二、三期的三星堆文明;四期则已经跟金沙早期接轨。也就是说,宝墩人最后一次迁徙,来到了三星堆。

从宝墩文化到三星堆文明的转变,是从一些文物的剧变开始的。1987年的一个傍晚,几个砖厂工人在广汉一个叫仓包包的地方,发现了两块镶嵌着绿松石的铜饰牌,同时出土的还有矛、斧、钺等玉石礼器。历史上,铜饰牌是一种地域性极强的文物,在中国,只有二里头出土过类似的铜牌。

自1986年开始,考古队对三星堆遗址展开全面发掘,一种叫盍的陶器屡有出土,似乎怎么也出土不完。陶盉有三只袋形大足作为底座,一侧有柄。中国文明史上,盉的发明,要归到二里头人名下,他们仿制鸡、鸟的形态,创造出这种特殊的陶器。三星堆出土的一件陶豆上,有一个孤零零的符号,这是只正视的眼睛。而这只眼睛的符号,却大量出现在二里头文化中。所谓的二里头遗址,是夏代晚期的一处都邑,二里头文化其实就是夏文化。

从年代上说,二里头在前,三星堆在后,它们的联系是不可能通过交往而相互影响的,唯一的联系途径,就是传承。而在古代,这种传承又多以部族迁徙为基础。或许可以推断:在夏代的某个时期,有一支人群,从二里头出发,穿越了湖北江汉地区和渝东峡江来到成都平原,成为三星堆王国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氏族。这个推断可以引出一段远古传说。

夏朝末年,今山东金乡一带,有个部落叫有缗氏。他们与夏朝国君有联姻关系。《左传》记载,夏朝太康失位后,后缗的儿子少康最终复兴夏朝,可见其战功赫赫。

《左传·昭公十一年》记载,夏桀为了炫耀威力,命令诸侯率本国军队在有仍氏国盟会。有缗氏国君一向对夏桀的暴政不满,在盟会中途愤然归国。夏桀看到有人竟敢公然违背他的意思,便亲率大军征讨有缗氏。有缗氏最终招架不住,四处逃散。《楚辞·天问》和《汉书》中都有此记载,而有缗氏最终迁徙到何方的问题,却悬而未解。

北京大学考古学家孙华认为,二里头与三星堆文明可能与有缗氏有关,有缗氏战败后,先逃亡到河南一带,站稳脚跟后,陆续向陕西、成都平原迂徙。这也是三星堆与二里头具有如此之多相似性的原因——这些逃亡的有缗氏即便是两手空空而来,他们掌握的制作工艺、审美观念、宗教信仰乃至故土情结,必定会在文物中有着相似的体现。

夏人其时已经掌握了高超的青铜冶炼技术,而远古时代,部族往往将青铜铸造技术视为珍宝,是断然不会外传的。有缗氏的迁徙,是古蜀历史上第二次大迁徙,这支流亡的夏朝贵族,给蜀地带来了陶盉、铜饰牌,带来了王朝血脉,乃至青铜文明的火种。

P2-8

序言

历史上,四川号称“天府”,地僻西南,物产丰饶。因此,它既被看做是安逸享乐之地,又被看做是狭隘、闭塞、自给自足的象征。艰难的蜀道以及重岩叠嶂的三峡,不仅仅是四川与外界的地理屏障,更是外人与川人的心理隔阂。

殊不知,无论是蜀道还是三峡,从来就没有真正隔绝过川内川外的交流。每一次举国动荡,无不波及四川。秦灭巴蜀,移民万户;西晋之乱,世家大族举家南迁;宋初平定,陕甘移民蜂拥而至;加之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两次“湖广填四川”,对于四川的影响,无异于再造山河。形形色色的人群,就这样翻越崇山峻岭,穿越急流险滩,在天府之地重新安顿、生根。也就是在这个动态的迁徙和聚合过程中,“四川人”在此孕育,在此生息,在此繁茂。

与“四川人”相生相伴的,是四川精神的成长。与川人的成长历程一样,四川精神同样是一个叠层累积而成的过程,这其中既有以巴、蜀为代表的古四川的灵动,又有以李白、苏轼为代表的老四川的博大,更有以“湖广填四川”而来的移民造就的新四川的坚韧与包容……在这期间,每一次巨变,都是对四川之魂的重塑。正是在这一层层累积的过程中,四川精神更加丰满,更加葱茏。

“5·12”汶川大地震后爆发出来的“四川精神”,不是一时兴起,而是这种文化与精神的数千年的厚积薄发。四川人在群山环绕,千江奔流的巴蜀之地,既安享风雨滋养、自然造化带来的丰饶,也遍尝家国离乱、天地损毁的苦难。而这丰饶与苦难,毫无疑问,不仅仅关乎四川本身,更关乎中国。

1934年,《北京大学四川同乡会会刊》在《发刊词》中说:“四川是中国的缩影。”诚哉是言!四川的每一次成长,每一次动荡,每一次安宁,无不与中国之成长,中国之动荡,中国之安宁息息相关。中国与四川,这对母与子,不仅仅是滋养与反哺的关系,更是休戚与共的精神共同体,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四川精神的成长,也是中国自身精神成长的历程。

在这本讲述四川人、四川魂的书里,我们将看到古蜀国的灵动,看到老四川的博大,看到新四川的坚韧与包容,看到四川与中国息息相关的运命。在时间的洪流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个长长的系列。无数的蜀人生生灭灭又似乎同时存在,而死者犹生,他们只是不断变幻,不断再生。在这变幻与再生中,四川精神万古长存……

编者

2010年12月

书评(媒体评论)

四川的青年,尤以高等自觉了的青年,都觉得四川受了地理的限制,不能满意地接受中外新的文化和思潮……还有许多人都认定四川的文化太落伍,在那里得不着什么,想要从根本改造,遂相率出川在中国文化中心上海北平去得地道的中西文化。

——默情 《四川文化的一般》,《国立成都大学旅沪同学会会刊》第1期

四川在中国地理上的重要,的确可以算是西南重镇……在中国政治舞台上逐鹿的人们,绝不能放弃四川,谁对于四川没有把握,谁便不免于西顾之忧,而且牵动其整个的计画。可怜的四川,便因此重要,而演出十七年来无限的悲剧。

——弱水 《四川裁兵的研究》,《蜀道周刊》第2期

作为群体概念的四川人,是以共同的居住地域、经济生活、语言和文化心理素质为纽带而形成的稳定的人群集合体。共同的居住地域——四川盆地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生存空间,而要使他们彼此黏合在一起,还得有两个因素:共同的血缘、共同的文化。如果把四川盆地比作是“物质”的“黏合剂”的话,那么,共同的血缘、共同的文化就是“精神”的“化合物”。

——陈世松 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

“生不离川,死不离湾。”这句话被用来形容与蒋介石半生渊源最密切的两个地方,一是四川、一是台湾。而四川尤其和蒋介石荣辱与共,命运相系。除了故里浙江之外,四川也是他最依恋、最钟情的一个省份。

——王丰 台湾知名传记作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创四川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唐建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517332
开本 16开
页数 21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7.1
丛书名
印张 14.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69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1:3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