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日本法西斯轴心国(及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世界范围的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史称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达2200万平方公里。陈咸宁所著的《二战秘史之闪击!闪击!》从1919年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德国向法国乞和写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国全面投降为止,参看了英、德、美、法、俄、日、中二战史专家撰述的大量二战史著作,搜罗各类解密文献,印证有据,逻辑严密,论述精彩。
《二战秘史之闪击!闪击!》作者陈咸宁犹如一位标新立异而又尽显乖张才华的导演,他仿佛洞察读者每一个隐秘的心理需求,趣味盎然、爆料不断又险象环生的历史大戏吊足读者胃口,充分满足读者求真窥隐的欲望。在他的“导演”之下,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千古留名的巨人褪去了令人敬畏的神圣或恶魔光环,还其本来面目:一个奥地利的小下士(希特勒),一个幻想重建罗马帝国的记者(墨索里尼),一个半生失意的烟鬼政客(丘吉尔),一个格鲁吉亚鞋匠的儿子(斯大林),一个“上厕所都需要人搀扶的国王”(罗斯福)……
曝露最全面,剖析最深刻,讲述最勾人,你能读到的最佳二战读本——《二战秘史之闪击!闪击!》,深度撩拨你的兴奋点,邀你一起与真相贴身肉搏。
仇恨的种子就此埋下
1919年6月28日,巴黎凡尔赛宫,几名身着礼服的中年男子端坐在镜厅门外的长椅上,他们看起来都精神颓废,但却努力保持着一种悲惨的尊严。
镜厅,正是48年前德国军队打进巴黎,威廉一世举行加冕礼的地方。也就是在这里,威廉一世宣布德意志帝国成立。
但是,风水轮流转,今天轮到德国人乞和了,法国政府决定在德国皇帝登基的地方羞辱他们一番,并且不允许德国参与条约讨论。所以,在6月如此炎热的夏季,德国代表也只能眼巴巴地坐在镜厅外面的椅子上,等待结果。
最终的谈判由三个大国(英国、法国、美国)的政府首脑把持,各国领袖最后一次仔细核对了这份《凡尔赛和约》,就开始传唤德国代表进人内厅签字。德国新外长赫尔曼·穆勒端详这份条约后,犹豫地说道:“条约太苛刻了吧?有违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威尔逊先生早前提出的十四条和平建议。”
法国总理乔治·克列孟梭冷冷说道:“最后通牒已下,不签字你们德国人就等着吃枪子吧。”
此时,各战胜国首脑都盯着德国外长,看他试图如何答辩。
出人意料的是,这名年轻的德国外长在众目睽睽之下,居然从眼睛里滚落出了一滴滴大泪珠,泪水顺着脸颊,滚落在眼前的那份《凡尔赛和约》上。
如此突然的举动,反而使得那些战胜国成员不知所措,心怀不安了。会场的气氛顿时尴尬起来。这时,一名英国代表慢步走到了这个绝望的德国人身旁,轻声安慰他——就像在安慰一名打架输了的小学生。
叹息之间,德国外长用那只不停颤抖的右手,飞快地在《凡尔赛和约》上签了自己的名字。签字的时候,这个可怜的德国人努力挺起了胸膛,就像一块木头似的,只有他的眼睛和那不停颤抖的双手才表明他还活着。
末了,痛苦的德国外长用那通红的双眼巡视了一下房间里的每一个人,并用已不成调的语气说道:“先生们,一个7 000万人的民族虽然灾难深重,但并没有灭亡。”
是的,他们并没有灭亡,20年后,一切的仇恨与恩怨又卷土重来。
利益的;中突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德国的遭遇,以及这个苛刻的《凡尔赛和约》。
首先大家必须了解的是,三巨头对待战败国德国在利益上是有分歧的。
美国人提出的条款是最宽大的。当然了,美国人也有一点站着说话不腰痛的味道。本来自己就是依靠着一个不靠谱的借口参战,在欧洲各国都打得筋疲力尽的时候中途跑出来捡便宜,损失小,得利多。美国总统威尔逊此时成了好好先生,他认为既然已经打赢了,得饶人处且饶人,大伙儿都不容易,息事宁人,各自回家洗洗睡吧。
法国人提出的条款是最苛刻的。因为法国是协约国中损失最严重的国家(500余万军民伤亡)。而且,西线战场绝大部分战役都是在法国本土上进行的。因此,法国希望能取得德国工业的控制权以补偿自身损失,并将其军力削减至不再对法国构成威胁。他们呼吁各战胜国当众处死德国皇帝;收回阿尔萨斯一洛林,建立莱茵兰非军事区;由战胜国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同时,法国还希望签订封锁德国海岸线的秘密条约,以使法国能控制德国的进出口贸易。 英国人提出的条款是最实在的。英国首相乔治,是期望在美国理想主义和法国严惩德国的论调中找到一条中间路线。但是,他的政治地位相当微妙,因为乔治清楚地认识到,一旦法国提出的条件全部得到满足,就会成为欧陆的“超级强国”,这和英国意图维持一个均衡的欧洲的传统政策相悖。
英国自然不愿意看到一个强大的德国,同样,它也不希望看到一个强大的法国。如果欧洲大陆上只剩一个超级强国的话,作为岛国的英国在欧洲大陆的利益必将受损。打个比方来说,假如德国是欧洲大陆的老大,哪天一个不爽,放句狠话,就能把岛上的英国人吓个半死。如若德。法互相对立,综合国力互相均衡的话,双方势必就会使劲地讨好英国,以争取它的支持。
这样,英国就会成为一个重要的砝码,只要它愿意压在天平的某一方,另一方绝对要喊吃不消。从中世纪开始,英国人就学会了使用这一招,近代的英国更是修炼得炉火纯青。
因此,那些所谓的英法两国世代交好的论调,都是目光狭隘之见。要知道,在推翻拿破仑的反法联盟上,上蹿下跳,吆喝最起劲的,正是这个与法国“世代友好”的大英帝国了。
其实,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和法国一样,英国国内广泛的民意是希望严惩德国。在如此强烈的民意下,乔治首相依旧保持了良好的克制,把英国千年来所奉行的国家利益放在了首位。
“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正是深谙此道的英国人说的。
在利益面前——义气,不值一文。
凡尔赛和约
基于各方的分歧,谈判桌上面红耳赤的争论就势必在所难免。从1918年11月11日德国提出投降,到1919年6月28日和约的正式签订,历时半年多。
也就是说,协约国争吵了半年多,德国也等待发落等了半年多,争吵到最后,筋疲力尽的协约国只好都做出了让步才得以达成一致。虽然各方都做出了妥协,但却没有任何一方完全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