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成人之美兮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第一部以教育为人生存在境遇的长篇成长小说。她以一个单纯无知的青年教师艰辛的成长历程为线索,生动形象地谱写了在时代困境之下,一批中青年教师为了追求生命的尊严与价值,为了寻求人性化的理想的教育,而苦苦探索、追寻,并在此过程之中,迷惘、挣扎、沉沦、蜕变、超越的人生活剧。

书中语言流畅而有激情,主要人物性格鲜明,思想闪光触目可见,可谓近年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空谷足音。

内容推荐

本书是第一部以教育为人生存在境遇的长篇成长小说。她以一个单纯无知的青年教师艰辛的成长历程为线索,生动形象地谱写了在时代困境之下,一批中青年教师为了追求生命的尊严与价值,为了寻求人性化的理想的教育,而苦苦探索、追寻,并在此过程之中,迷惘、挣扎、沉沦、蜕变、超越的人生活剧。以此为依托,小说还以深沉的哲思与饱满的激情深切探讨了时代及人生的可能性,使这一大批当代中国前所未有的新型教师群像立体丰满地站立在艺术与现实的交结点上,见证了一个剧烈变动时代的污垢与光荣。

目录

中国教育的惨淡人生(代序)

成人之美兮

后记

试读章节

和许多同学相比,我是一个很幸运的人,中考没考好,爷爷把我弄进了黄花一中,黄花市数一数二的中学,市重点。爷爷是一中的语文老师,他是特级,是在学校领导面前有话份的人。父母给了我生命,堂爷爷给了我生活。高中时代,我们这代人就饱受就业困难的威胁,所有的老师都有一句相同的口头禅:同学们啊,要努力啊,不考上重点,将来怎么找工作呢?就是一般的重点,找工作也很困难,你们要努力啊。然后,他们给我们看一些蚁族生活艰难的报道。我们知道这是恐吓,也是实情。我们的父母也没少在我们耳边这样唠叨。要到很多年以后,我们才能明白,生存的恐惧过早植入了我们心中。我智力平平,竞争力也平平。好在有爷爷,爷爷其实不是我的亲爷爷,但却比亲爷爷还要亲。我们家到我这代,几个房头也只有我一个男孩子,爷爷把我当成了他的亲孙子。他说,这是他对我们老苏家的责任。爷爷给我弄了一个自主招生的指标,一切路径都被打通了,我勉勉强强过了关。到填志愿的时候,他说,你就填个师大吧,爷爷没别的什么本事,到你大学毕业的时候,我也该退休了,最后一次拿这张老脸去求求人家,到一中教个书,发财就不要想了,生活嘛,紧巴些,是足够了。我记得自己当时瞪大了眼睛,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师大是部属重点,全国排名都靠前的师范大学,找个工作难道真是像老师们说的那么难吗?你以为师大很牛啊?爷爷说,小子,到你大学毕业时,莫说师大本科,就是研究生要进一中,没人怕也难如登天!好一点的位置,早好多年后面就排满了人哩,别的行业你想都莫想,你以为我愿意求人啊,臭小子!

刚进大学,我们忘记了高中老师们就业艰难的诅咒。能够考上重点,我们都已脱了一层皮。长期以来,我们很累,没人知道我们到底有多累,我们自己也不知道。我们只是知道自己解脱了,我们把所有的课本、资料、试卷一袋子又一袋子运到外面去卖。我们不知道废纸原来这么值钱。我们不知道十多年来竟然积存了这么多废纸。我们卖掉我们的童年,我们卖掉我们的少年,然后我们一起去喝酒。我们一个个醉倒在黄花的柏油路上,嘴里嚎叫着不成调的歌词,我们赖在地上不肯起来,原来不管不顾倒在地上竟然这样爽啊!

我们赖在地上,享受着堕落的快感。一摊烂泥的快感。当我们不能不从地上爬起来的时候,大学已经过了三年。我们只用两三个月的时间,就适应了大学生活。别提我们的课程,别提我们的老师。那没什么意思。没谁在意它们。我们的课程最多的是什么?当然是思想品德!为什么?我不知道。我一点也不知道。只能说这是传统。他们贯穿了我们的整个大学课堂。他们点名,不到就不让我们毕业。没关系,我们就在那里。我们玩手机,玩电脑,玩男女游戏,或者权当休息。我们更相信生活。我们要拿英语四、六级证书。我们要拿计算机初级证书。我们要拿心理学教育学证书。我们要拿的证书太多,我们对那些没兴趣。我们心不在焉地看看这些书,然后在考试来临的时候用钱去解决。没钱不能解决的问题。有人专门干这个,他们有最先进的科技设备,他们有最好的组织策略,只要有钱,他们什么答案都能给你送来。当然有被抓到的时候,但没关系,多考两次就行了。我们就靠他们拿到了所有的证书。

我们的专业?文学?别开玩笑了,这年头哪有什么文学!教文学的老师们有的匆匆忙忙,上课匆匆,下课也匆匆,他们照本宣科,考试的内容总在他们自己编辑的教材里,他们不为难我们,他们没把我们当回事,他们有更重要的事。他们开文化公司,他们有不间断的文学交流会,作品座谈会,他们飞来飞去,他们太忙。有的老师总是很忧郁,他们不照本宣科,他们抛开了文学,他们在我们面前怨天尤人,告诉我们他们怀才不遇,他们喜欢和女生交流。我们知道,他们把我们当成了垃圾桶。他们没给我们什么印象,包括他们的文学。我们的生活丰富而又单调。有的人雄心壮志,他们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他们竞选各种社团职务,他们和校园名流、行政干部混得个脸熟,这就是他们的目的,这个目的通向更高的目的,我们都知道。有的人情场得意,他们换了一个又一个朋友,他们从不说爱情,他们崇拜下半身。遗憾的是,美丽漂亮的女孩子不玩这种游戏,她们天生丽质难自弃,她们出入豪华酒店,成为博导名教授或成功商人的禁脔,她们不做超女,超女最后不还得做操女吗!我属于哪一种?我胸无大志,知道自己不是升官发财的料,买彩票撞大运的想法倒有,却从来没有试过。我对恋爱游戏也没兴趣,我没有钱购买待价而沽的性资源。我过早失去了生命的激情与向往。我对未来没有任何展望。生活于我,只是随波逐流。这很容易让人空虚,我不喜欢空虚。我更喜欢做宅男,成天坐在电脑前,不亦乐乎地游戏。我是游戏一族。胸无大志的人都是游戏一族。没有什么样的游戏能难得了我,在游戏世界里,我是那个一呼百应的国王。我喜欢这种感觉。我是个现实的人,我甘于平庸,可我喜欢这种感觉,尽管我知道,这只是玻璃房里的感觉。

可是到四年级了,一下子就到四年级了!时间怎么过得这么快呢?现实露出了狰狞面目。高中老师的诅咒又响彻我们的心空。同学们开始整天为工作发愁,他们四处奔波,不断降格以求,先是跑遍省城所有中学,又去应试下面县市各级学校。或是到处投简历,不漏过一个人才招聘会,农民工招聘会上也弥漫着他们凄凄惶惶的眼神。然后,他们成天盯着手机,等待幸运召唤。眼瞧着他们从意气风发变得神神叨叨,从开朗自信变得沮丧多疑,我想起爷爷当初说的话,不能不佩服他老人家的远见卓识。那时候,我和几个衙内少爷无心无肺坐在电脑前玩游戏的笃定与悠闲让我的同学们发疯。

那是4月的一个晚上。我的手指在键盘上自由滑动。如行云流水,如手挥五弦,如号令三军。我想,那气势,那风度,真是酷呆了。噼噼啪啪,手指过处,恐怖分子一个个应声倒下。我喜欢这种过时的游戏,特别喜欢。我沉溺在自己的世界里,不知道身体在扭秧歌一般扭动,嘴里发出喔喔喔的呻吟,眼珠狂乱闪动。我到高潮了。高潮真好。突然,一股巨大的力量从膝下涌起,键盘像被暴风卷起一样从我的手腕下跳出来飞了出去。它在空中画了一道弧线,在数据线约束下又弹了回来,啪,跌落在我的脚下,仿佛不甘一般挣扎着在地上扭动了几下,然后才瘫了下去。我开始有些茫然,然后我醒了,我哗地站起来,带得键盘盒嘣嘣直响。我顾不上这些了。我恶从心头起。这比冬天挡人阳光更可恨。我破口大骂,你妈的个B。其实我还不知道我在骂谁。直到脏话出口,我才看到了奶妈。奶妈这段时间一直很狼狈,可今天却不是狼狈,是狼藉。他身上到处都是脏兮兮的擦痕,仿佛20世纪80年代老照片里的补丁。左袖也只剩下了参差不齐的半只,裸露在外面的胳膊青一块紫一块,有如春天风雨中被剥了皮的小树。他恶狠狠盯着我,眼中的绝望恍如鬼火幽幽,他的左眼皮下有一块青色淤肿,更衬得这鬼火如梦。我怕梦。我再也骂不出来,我突然想起他今天要去农民工招聘会应聘。他肯定空手而归了。他嘶喊着,来啊,你来啊,你来打我啊。我无言地转身收拾残局,他大失所望,站在那里好半天不动。然后,他开始嚎啕大哭。我耳边时常响起他那天的嘶叫。

为什么?为什么我,要到农民工招聘会去应聘?好多人啊……人山人海,我们挤破了广场大门——我被挤倒在地了——我被人踩着了——我爬起来,我的衣服——被撕乱了,我身上到处——都——是伤,火——辣辣的,可我——不知道——疼。我只是往前挤。一家又一家,可他们不要我——他们不要我!他们为什么——不要我?P1-5

序言

读梁卫星老师的这本“教育小说”,我总要想起鲁迅的《夜颂》。

鲁迅说,人在白天日下,是戴着“人造的面具”,穿着精心设计的“衣裳”的,在深夜独处时,就脱下了面具和衣裳,面对“赤条条”的自我。但还有皮肤——这也是掩饰物。于是,就要揭皮见骨,才露出血淋淋的真实。

梁卫星小说里的每一个人物,在一开始,都戴着面具,穿着衣裳;但随着小说情节的推演,慢慢地,不知不觉地,放下面具,脱了衣服,揭开皮,就让我们读者赫然看见了每一个人的“血肉人生”:它是血淋淋的,同时又是具体的,有血有肉的。

这同时是作者自己的“血肉人生”——他确实如鲁迅所说的那样,无情地解剖着他的人物,更无情地分解着自己。于是,小说里的每一页,每一行,都闪现着手术刀的寒光,逼视着每一个人物,又逼视着作者自己。真是刀锋过处,血肉毕现,人生的惨淡真相,怵目惊心。

这解剖的刀锋更逼向我们每一个读者:就在阅读的此刻,我们也还戴着面具。

于是,通过痛苦的拷问灵魂的阅读,所有的人——小说人物,也是生活中的“海老师”、“贾老师”、“邹老师”、“吴老师”、“孙老师”们;小说的叙述者“苏老师”和他的同龄人“江老师”、“田老师”们;还有小说的作者梁老师;还有小说的序言作者钱老师;以及每一个读者:张、王、赵、李……老师、非老师们——都“赤条条地裹在这无边无际的黑絮似的大块里”了。

这正是我的,我相信也是每一个真诚的读者的,真实的阅读体验:仿佛裹在无边无际的黑暗里,体味着其中的恐惧,清醒和温馨。

于是,我们都成了“爱夜的人”,而且开始有了“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重新打量我们熟悉的,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日常教学生活,再度观察我们生活于其间的见惯不怪的教室,校门口,街道……就突然有了让我们出一身冷汗的发现。

这是“夜”中的“暗”:“夜的降临,抹杀了一切文入学士们(其中自然不可缺少我们这些‘教育者’——引者注)当光天化日之下,写在耀眼的白纸上的超然,混然,恍然,勃然,灿然的文章,只剩下乞怜,讨好,撒谎,骗人,吹牛,捣鬼的夜气,形成了灿烂的金色的光圈,像见于佛画上面似的,笼罩在学识不凡的头脑。”

这更是“白日”之“暗”:在“热闹,喧嚣”的“高墙后面,大厦中间”,“弥漫着惊人的真的大黑暗”;“现在的光天化日,熙来攘往,就是这黑暗的装饰,是人肉酱缸上的金盖,是鬼脸上的雪花膏”。

作者身在其间,甚至也曾沉溺,突然惊醒,却苦于难以拔出,就想通过写作以自救,或许也能唤起一二同道以相扶。于是,就给自己规定:要揭开“黑暗的装饰”的一角,在“人肉酱缸上的金盖”上打一个小洞,抹去(哪怕只是部分地抹去)“鬼脸上的雪花膏”,还一个黑暗的真实。

这是一个逐层深入的过程:由教育者(小说里的每一位老师,组长,主任,校长,局长)的黑暗——内心的与人际关系的黑暗;到教育的黑暗——体制的,权力结构的黑暗;到社会的黑暗——社会关系与体制的黑暗,改革的黑暗;最后到存在的黑暗——人性的,教育与社会本体的黑暗。正是对这四大黑暗的追问与揭示,构成了这部“教育小说”的丰厚的内涵。它是文学的,是教育学的,社会学的,也力图达到哲学的深度。对这位年轻的中学老师,可以说是一个沉重的挑战和负担,不仅是学识、笔力上的,更是精神上的,于是,作者写得大汗淋漓,我们读者也读得心惊肉跳。

但作者也因此成为一个“爱夜的人”;而如鲁迅所说,“爱夜的人,也不但是孤独者(孤独是思想者的宿命——引者注),有闲者(‘有闲’即超脱,就能够成为清醒的观察者,批判者——引者注),不能战斗者(多疑的思想者很难成为‘战士’——引者注),怕光明者(因为许多‘光明,都是伪饰和谎言——引者注)”。也还是鲁迅所说:“爱夜的人于是领受了夜所给与的光明。”这也是一位哲学家的概念:“盛满光明的黑暗。”

这是确实的:当发掘灵魂的深,挖出隐蔽的“恶”的同时,也必然遇到同样深藏的“善”。人性的善与恶,光明与黑暗,本来就是难解难分,纠缠为一体的。通体光明的教育的乌托邦世界,永远存在于彼岸;此岸的教育从来和理想的教育是有距离的,因而总是黑与白,善与恶交织的。区别仅在于健全的社会里,人性与教育能做到“扬善抑恶”;如果人性与教育都在“扬恶抑善”,那么,这个社会就出问题了,而且是大问题。这也是生活在当下中国社会与教育环境中的作者,以及我们,最感痛苦的。

尽管大环境出了问题,但我们自己却要坚守“扬善抑恶”的人的底线,教育的底线,文学的底线。于是,作者在揭示笔下的人物的“恶”的同时,又发掘着人性的“善”;在“无情解剖”以后,又有“理解的同情”。读者感受着尖锐的疼痛,又体验着悲悯的忧伤。——这都是更高的人生境界,教育境界和文学境界。

我们应该为作者这样的努力,表示感谢。——他的作品,让我们感受到了“绝望之于虚妄,正与希望相同”(鲁迅语),我们将在绝望与希望的起伏中获得教育人生的真实,而真实的人生是最珍贵的。

最后,还要从我的专业——现代文学史研究的角度,说几句。我把梁卫星老师的书归为“教育小说”,这本身就是一个文学史的概念,因为中国现当代文学都和教育小说有着血缘性的关系。我曾经说过,五四新文学运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校园文学运动,它最初的作者和读者都来自校园。不仅是北京大学这样的大学成为五四文学革命的中心和发源地,而且还有许多中学,师范学校,都成为各地方新文学的培育基地。这样,反映大学与中小学学校生活的教育小说,就成为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并且产生了叶圣陶的《倪焕之》这样的教育小说的经典。而当代文学的研究者都知道,在20世纪80年代初,当代文学发展到“新时期”,第一篇标志性的作品,就是刘心武(他当时是一位中学教师)的《班主任》,这正是一篇教育小说。但在我的感觉里(我不是当代文学的专家,不敢说有研究),以后主要给成年人读的教育小说就逐渐边缘化。因此,我读到梁老师这本《成人之美兮》,不仅在观察和认识当下中国教育问题上获得许多启示,而且还有一种文学史研究者的兴奋,因为它在文学上提供了新的东西:不仅是前面提到的对中国教育人生观察、剖析的锐利和深度,更创造了新的文学典型——在我看来,至少“海老师”、“贾老师”、“邹老师”与作为叙述者的“苏老师”,这四个典型是可以进入当代教育小说的人物画廊的,每一个人都足以写出有分量的“人物论”。因此,以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判断,我可以大胆地说一句:这本《成人之美兮》是具有文学史的意义和价值的。

2010年5月13日-16日

后记

我写《成人之美兮》,源于2008年4月,《新教育读写月报》主编李玉龙先生的撺掇。在此之前,我从没写过小说,我对此毫无信心,自然是连连摇头,但不知怎么的,李玉龙东说一句西说一句,我居然就晕晕糊糊地答应下来了。

……

拙作能够出版,完全是个意外,我要郑重感谢太多的人。拙作能够写成,李玉龙先生和童蓓蓓女士在精神上给了我极大的鼓励,在构思上给了我太多的帮助,谢谢他们。拙作写成后,我把它寄给了只有过一面之缘的丁东先生,先生一直关心教育,我只是想告诉先生我们的基础教育到了什么地步,我们这些基层老师的人生何等悲苦,并没有谋求出版之意,但先生却不但在网络上予以郑重推荐,而且还向无数朋友极力褒奖。并且还和他的朋友老村先生与陈为人先生一起讨论,提出了中肯的看法,在此,我要对丁先生说一声:谢谢您!也对老村先生和陈为人先生说一声:谢谢你们!丁先生把拙文传给周实先生和向继东先生后,两位先生也是竭尽全力,向多家出版社推荐。向先生多次打电话和我这个素不相识的后辈联系,告诉我如何与出版社交流。我对二位先生也只能说一声微不足道的谢谢!余世存先生和吴洪森先生,在看了拙作以后,也极力为其出版奔走,一并致谢于此。林贤治先生在看了拙文后,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我感激不尽。自然,七十高龄的钱理群先生在看了本书初稿后立刻写了本书的序言,我的感激想来只能诉诸无词的言语了吧!最后,我要感谢花城出版社的苏灿明先生和倪腊松先生。两位先生为本书的出版,劳心费神之至,无论是大到出版方面的事务,还是小到小说标点符号的修改,可谓事无巨细,力求落实,其间辛苦只有我知道,我将铭记于心。

2010年5月28日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语言流畅而有激情,主要人物性格鲜明,思想闪光触目可见,可谓近年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空谷足音。当今中国教育积弊日深,校园少正气,教师无尊严,有识之士莫不痛心疾首。梁卫星身在其中,把亲身感受和各种矛盾冲突谱成一部心潮澎湃的乐章,令人怦然心动。

学者·丁东

这是一部融教育、思辨、故事等多维一体的成长小说,通过我们久违的思辨之美、日常的却惊心动魄的生活悲剧、动人的个体抗争和妥协等生命情愫,我们能够理解当代社会的品质及其人的成长的可能性。作者的才情和抱负显而易见,他为我们提供了一份精神食粮,以推动我们中国人生命的自我完善。

学者、诗人·余世存

在普遍原子化、平庸化的中学教育界,梁卫星是一个保持着理想主义情怀的语文教师,有个性,有才气,有勇气。他的首部长篇小说《成人之美兮》直面中学教育的困境,将这个时代的真问题袒露在我们的面前,站在文学角度或许有许多可议之处,然而其强烈的现实感和自由的批判精神,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这些不足和缺憾。

学者·傅国涌

这是一块“璞玉”,来自于生活的厚积薄发,其扑面而来的原汁原味的生存气息令人震惊。尤其是其中的几个人物具有强烈的时代印痕,极大地拓展了作品的历史厚度和哲学深度。当然,更为有价值的是,文中所描绘的我国教育现状,可能成为又一篇振聋发聩令人深思的《班主任》。

学者·陈为人

当之无愧的当代中国第一篇现实主义教育长篇小说,是我迄今为止所读到的全部教育文字中,对于课堂最为前卫的描述,最为深刻的“班主任兵法”和最富于启迪价值的教师成长手记。

资深教育媒体人·李玉龙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成人之美兮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梁卫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60715
开本 32开
页数 39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0
出版时间 2010-11-01
首版时间 2010-11-01
印刷时间 2010-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11
144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7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5:5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