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在云上写诗/读者丛书
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是2022年“读者丛书”中的一本,以“新时代北斗精神”为主题,聚焦“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迎难而上、敢打硬仗、接续奋斗”的精神内涵。从《读者》、各类图书、报刊中精选美文50余篇汇编成册,通过平凡岗位上的坚守和生活中的努力奋斗,来反映北斗人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精雕细刻的“绣花”精神,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的奉献精神,让读者感受到北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负韶华的时代担当、实干兴邦的决心和意志,诠释了中华民族“造星”之路上的艰辛。
目录
深空牧星人/柴雅欣
《九零后》:寻找西南联大的年轻人/李晓明
白云娘/邓安庆
暴雨中的英雄/雷册渊
北斗背后的“90后”/邱晨辉
我始终相信努力奋斗的意义/卢思浩
不读大学,人生会怎样/崔东元张杏琳
一个中年人阅读李白/闫珊
城市里的手艺人/祝小兔
春暖心安/林紫
放任飘洒,终成无畏/刘同
给人生一个间隔年/戚泽明
用故事讲科学的“北斗女神”/祖一飞 吴婕
归来仍是少年/晨夕
江湖棋客/莫小米
离开“四大”开面馆/郭江陵
两代故宫人/李扬
我们为什么需要北斗/月落乌堤
迈出这一步/张佳玮
木匠/于坚
我在故宫修房子/蒋肖斌
一辈子只愿做两件事/安琪
泥斑马/肖复兴
你可以成为另外一种人/六神磊磊
我们为什么要登珠峰/彭叮咛
你真的听见音乐了吗/杨照
贫寒是凛冽的酒/王磊
88岁的“上班族”/祖一飞
平庸乏味才是人生最大不幸/闫红
人因梦想而伟大/雷军
三个老头儿/黄昱宁
身边的优雅/崔修建
深潜人生/张永胜 田清宏
时间的猛兽/黄昱宁
世界上最勇敢的事/单子轩
他遇到了那些歌/韩松落
听从你心,无问西东/高小宝
我的1999/吴晓波
向上的风/郑彦英
修路爷爷/三秋树
许先生/路明
一辈子只做好一件事/祝小兔
有意思无意义的人生/倪一宁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李马文
只有廖厂长例外/吴晓波
我的“节日”/童庆炳
追梦人/依江宁
自由“潜”行/小包
18岁的沉重/七堇年
75岁理工男的创业路/郭佳
致谢
导语
三十年来,《读者》杂志始终以弘扬人类优秀文化为己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遵循“选择《读者》,就是选择了优秀的文化”这一办刊理念,坚持“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的宗旨和“高雅、清新、隽永”的风格。一起来翻阅《读者丛书》吧!
《在云上写诗》为该丛书之一,所选文章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故事性、可读性和趣味性,是一本弘扬“新时代北斗精神”的通俗读物。
精彩页
深空牧星人
柴雅欣
作为我国卫星事业和深空探测事业的开拓者,孙家栋被称为中国航天的“大总师”:他是中国第一枚导弹总体、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科学实验卫星、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也是中国第一颗通信卫星、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一号”工程、中国探月一期工程的总设计师。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一号”,从“风云气象”到“北斗导航”,背后都有孙家栋的身影。
“国家需要你干什么事情,就去干”
2月10日晚,腊月二十九,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环绕火星成功”的消息从这里传出。几乎第一时间,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顾问叶培建院士收到一条短信:祝贺近火制动成功!
短信发送人,是孙家栋。
“无论是‘嫦娥五号’完成取样、成功返回,还是‘天问一号’近火制动,每次任务完成以后,孙老总都一定会给我发个信息。”叶培建告诉记者,之前有重要任务,孙老总都会亲自到发射场,“这些年,他年纪大了,走不了太远的路,就给我发信息,我替他转达祝贺。”
耄耋之年,航天仍是孙家栋最关心的事。就像3年前他在“风云二号”系列最后一颗卫星——“风云二号”H星发射现场说的那样,“搞了一辈子航天,它像我的‘爱好’一样,这辈子都不会离开了”。 1951年,孙家栋应召入伍,获得去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飞机制造的机会。1957年,毛泽东访问苏联,在莫斯科大学接见了中国留学生,当时孙家栋在现场聆听了讲话。
“主席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那一刻,28岁的孙家栋热血沸腾,他下定决心:“国家需要你干什么事情,就去干。”
这样想,也这样做。1967年,钱学森亲自点将,让38岁的孙家栋担任“东方红一号”的技术总负责人,由此开启了孙家栋为之奉献一生的航天事业。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那一年,孙家栋41岁。
“消息公布以后,我们坐车往天安门广场跑,但根本进不去,人山人海,都在庆祝。”孙家栋回忆道,“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最大的感受是“扬眉吐气”。
扬眉吐气的背后,是难以想象的艰辛。那时,中国航天没有资料、没有经验、没有专家,几乎一张白纸。要在“一穷二白”中白手起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现在看简单,但那个年代第一次搞,就连一个满足质量的简单的21芯插头都找不到。工业水平、科技水平都有差距。”孙家栋这样形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我国科技工作者创造了里程碑式的奇迹和壮举。
“他是一位战略科学家,站得高,看得远,能提前谋划” “东方红一号”发射后,中国航天事业继续向更高的目标挺进。
在航天专家黄江川心中,自己从毕业刚入行,到成为“嫦娥一号”卫星副总设计师、“嫦娥二号”卫星总设计师,孙家栋始终是他的偶像,是领导,更是老师。
1986年,黄江川硕士毕业,一进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五院),就参与了我国第一代传输型地球资源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的研制论证工作,当时的工程总设计师正是孙家栋。2004年,我国探月工程正式启动,已是75岁高龄的孙家栋再次披挂上阵,出任工程总设计师。很多人不理解,孙家栋早已功成名就,为什么还要接受这项充满风险的工作?孙家栋回答:“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做总师很考验带队伍的能力。孙老总能在多种意见、背景复杂的情况下凝聚共识,也能在争议和困难重重中顶住压力,作出长远的决策。”黄江川告诉记者。
P1-3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在云上写诗/读者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读者丛书编辑组
绘者
出版社 甘肃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6058244
开本 16开
页数 24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4
出版时间 2022-10-01
首版时间 2022-10-01
印刷时间 2022-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362
CIP核字 2022091654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甘肃
234
165
13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3:3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