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岭南词典--搜藏岭南的柔软记忆
内容
编辑推荐

《岭南词典——搜藏岭南的柔软记忆》由周伟励著:阳光雨水滋养的岭南,草木繁茂,四季常绿,奇花异果,四时不绝,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一年到头皆有可食用之材,这与四季分明的岭北地区,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风貌,因之,岭南人的生活习俗与饮食习惯,也跟北方人判然有别。岭南人穿短裤、着木屐,喝凉茶、饮靓汤,叹茶楼、食肠粉,吃海鲜、嘬田螺,品烧鹅、尝乳猪,酿米酒、片鱼生,啖荔枝、剥龙眼,拉高胡、弹秦琴,唱粤剧、听粤乐,过冬至、拜神佛,庆春节、行花街,落雨担遮(撑伞)、天晴戴笠,下河游水、坐船出行,食必生猛、味必鲜美,香煎生煽、白切清蒸,夜宿深巷住大屋、朝行骑楼访市廛……如此斑斓繁复丰富多彩的生存状态,绵延了千年百年。

内容推荐

《岭南词典——搜藏岭南的柔软记忆》由周伟励著,本书借词典的形式,以散文手法状写岭南风物。每一“词条”就是一篇散文,或状物,或写事,或记风俗节令,不以描述形貌、罗列知识为追求,而专注于通过主观感情之烛照,写出经作者心灵折射的岭南物事。

《岭南词典——搜藏岭南的柔软记忆》值得一提的还有语言,是散文或诗的语言,颇具文采又富于张力,使得文本甚是好看。

目录

B

 八卦

 白切鸡

 煲仔饭

C

 叉烧

 叉烧包

 茶楼

 肠粉

 趁圩

 冲凉

 春水天

 打边炉

 冬至过大年

 端午

 端砚

 发大水

 番薯

 飞机榄

G

 干蒸烧卖

 搞掂

 裹蒸棕

 过年

H

 旱天雷

 黄皮

J

 江河水

 讲古

 九江双蒸

K

 扣肉

 腊味

 老火靓汤

 荔枝

 凉茶

 六堡茶

 六祖慧能

 龙母

 龙眼

 落雨大

M

 码头

 埋单

 木屐

 木棉

N

 南瓜

Q

 骑楼

 秦琴

 清明

S

 赛龙夺锦

 沙河粉

 烧鹅

 烧乳猪

 深巷

 生猛海鲜(1)

 生猛海鲜(2)

 食田螺

 食鱼生

 食粥

 双黄莲蓉

 丝瓜

 酸枝

T

 趟栊

 甜洒

X

 西关

 西来初地

 咸湿

 行花街

 行街

 醒狮

Y

 牙擦

 羊蹄甲

 饮茶

 油炸鬼

 游水

 鱼塘

 雨打芭蕉

 月光光,照地堂

 粤胡

 粤语

 云吞

Z

 昭君出塞

 中秋

 中山纪念堂

 坐船

试读章节

八卦

在娱乐至死的年代里,“八卦”是一种老少成宜雅俗共赏的主旋律,“狗仔队”是时代的弄潮儿,它以锲而不舍不屈不挠的执著,满足了芸芸众生对他人隐私的好奇。

“八卦”成了拯救传统媒体的最后一根稻草,娱乐新闻在报纸的地位急剧上升,迅速占据了B版最前列的位置,曾经气宇轩昂不可一世的文学副刊早已风光不再,只能忍气吞声地跟随在各类明星宽衣解带离离合合的那点破事之后,或淹没在“每日闲情”式的无聊琐屑的“口水”中。

“八卦”无所不在,没有人能完全摆脱“八卦”的诱惑。某日一觉醒来,人人都从媒体上知道了大s和富二代结婚的消息;法国总统萨科齐的模特老婆布鲁尼怀孕的照片报道,瞬间便成了许多人茶余饭后的谈资;章子怡、范冰冰、林志玲们的“三围”也早已不是她们自个儿的私秘……哈哈,“八卦”已经成为高效高速的现代社会中人们舒缓压力、调剂情绪的“心灵鸡汤”。

经济全球化势必带来资讯的全球化,于是“八卦”成了一道世界性的“风景”。记得那一场英国王子威廉与平民姑娘凯特的婚礼,据说共吸引了全球三分之一(二十亿)人的眼球(也不知道这数字是如何统计出来的),在新闻传媒(不一定是八卦媒体)的引领下,人们津津乐道于凯特所戴的戒指、所穿的婚纱,以及婚礼上的誓词、“阳台之吻”等等,据说(又是据说)有无数的男人购买了款式相同或接近的戒指送给即将成为新娘的女友,欧美市场上马上出现了大量山寨版的凯特婚纱,英国政府期望通过这样一场号称“世纪婚礼”(又是“世纪”,也不知道这“世纪”的标准是什么)的王室大婚,振兴陷于低迷的英国经济。如此说来,这“八卦”的力量还真的不容小觑!

这使我不禁想起十四年前的戴安娜之死。这一悲剧事件从头到尾都与“八卦”有关:最初是因“八卦”而起,而到最后,整个事件也沦为一个超级大“八卦”。我不太能理解欧美人尤其是英国人对王室绯闻与戴安娜那种持续不断近乎疯狂的热情,不就是一个王妃吗,至于弄成那样?“狗仔队”二十四小时贴身“伺候”,每时每刻都处于“长枪短炮”的窥视中,出行则有车辆穷追不舍,入住更像陷进重围,戴安娜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成为可以消费的资讯、娱乐大众的“八卦”,只是这样的“八卦”未免太残酷了11997年8月31日,戴安娜与埃及富商男友多迪一法耶兹乘奔驰车离开巴黎的利兹酒店,途中遭到多名“狗仔队”的疯狂追逐,为摆脱跟踪,汽车高速行驰,结果在穿越隧道时撞向一根水泥柱子,车子被撞成一堆废铁,男友多迪和司机保罗当场死亡,戴在送医院后不久也宣告不治!这一因“狗仔队”为获取“八卦新闻”而引发的惨剧在当时震惊了全世界,“狗仔队”也因此而声名狼藉,成了过街老鼠,而世人对“八卦”的强烈兴趣,“八卦新闻”所带来的高额回报,则无疑是戴安娜死亡悲剧的诱因。据说,一张“狗仔队”偷拍的戴安娜和多迪在海边幽会的模糊照片,竟然可以卖到上百万美元!

美丽的戴妃虽已香消玉殒,但围绕着她的“八卦”还远没有结束。十多年来,有关戴安娜的书层出不穷,据说都是畅销书,光是她的死因,人们就杜撰出十多种,其中最具轰动效应的当推“王室谋杀”说,说的是英国王室为了阻止戴妃与埃及人多迪结婚,指使英国特工制造了这起车祸。

对“八卦”的热爱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或可以归之为人性的弱点,名人私生活的吸引力是如此之大,更能提起一般人窥探的欲望。影视明星、体育明星、政坛名人、社会名流,他们成名的代价,就是失去(或部分失去)隐私,这一点在西方国家尤为明显。上世纪90年代美国总统克林顿与白宫实习生菜温斯基的性丑闻,具备了一个顶级“八卦”的所有元素:政坛名人+权力斗争+性,因此,此案造成的轰动也是空前的,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说,他们真正关注的或许不是克林顿的政治命运,而是总统和女实习生之间曲折刺激的性爱故事。最近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被媒体频频曝光,也并非因为他的政绩是如何如何的好,而是他与众多女人有染的“八卦”,这些“八卦”固然让老贝头疼不已,但也使得他持久地拥有较高的关注度,这或许是这个老狐狸在政坛上屹立不倒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互联网时代,“八卦”呈现出新的表现形式和表现对象,新的技术手段搭建了一个人人都可以发表和展示的平台,在这样的平台上,“八卦”再也不是娱记与名人的“专利”,而是人人都能“烹煮”或“享用”的“大餐”,盘点近年来网上最抢眼球的“八卦”,大抵就可以得出这样的认知。最近不断有80后90后小女生到网上来“晒肉”,只要敢脱,而且脱得够干净,那一定就能名扬天下,如什么紫紫、露露、兽兽,她们既是“八卦”的主角,也是导演,只是,这样的作为已捅破了人类尊严的底线,体现了人性的卑劣。

“八卦”是典型的粤语词汇,在当今的粤语语境中,此词最鲜活的意义已从原来的“有象征意义的符号”转化为形容人多嘴多舌、好管闲事、爱打听或传播别人的隐私等等。尽管现在“八卦”一词满天飞,频繁见诸各地媒体报刊,但《现代汉语词典》“八卦”条仍未收入以上所指的义项,可见普通话系统还没有完全认可这一引申义,语言学家对其稳定性仍在观察中。

粤语中的“八卦”,最早当指粤人那种因迷信而导致的谨慎而繁琐的生活行为或方式,即凡事都要卜卦问吉凶,故“八卦”的全称为“诸事八卦”。很显然,“诸事八卦”会导致一种庸碌琐屑的生活态度,这离现在所指的“八卦”也就不远了。后来,“八卦”又用以称明星、名人的隐私,这一义项大概是从香港传入的。香港那些专门刊登名人明星私生活的刊物,人们称之为“八卦杂志”,又将报道明星隐私的新闻称为“八卦新闻”。有一种说法称,上世纪70年代香港一些报刊为了吸引眼球、扩大销路,专门刊登明星美女的裸照以作招徕,但囿于道德与法律,不能全部暴露,便以一八卦图案遮住身上最敏感的“点”,于是,人们就用“八卦”来指称此类报刊及所刊登的内容。

“八卦”在粤语中有时也用作骂人,且多指向女性,大抵粤人以为迷信、饶舌、爱管闲事等多为女人所长,故粤语中有“八卦婆”、“八卦妹”(可省为“八婆”、“八妹”)的称谓,而未见有称“八卦佬”、“八卦仔”的。如果一个男人被骂“八卦”,那他一定是做了很“女人”的事。有一次我在办公室和几个女同事闲聊,聊起女人怀孕的事,我说我能从孕妇肚子的形状看出她怀的是男孩或是女孩,还如此这般地将母亲教我的那点“诀窍”说了一通。正眉飞色舞间,一男同事在旁冷冷地说了一句:你好八卦!此言一出,全场哄然大笑,我尴尬极了,脸色刷地变得通红。此事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从此我再也不在人前聊女人的事了,因为,那是一种“八卦”,而男人“八卦”是很可笑的事。

P1-3

序言

岭南是一个地理文化概念。

顾名思义,岭南即五岭之南,从地理上看,系指五岭(大庾、越城、都庞、萌渚、骑田)以南的广大地区,大抵相当于今广东、广西、海南全境。由于海南孤悬海外,故岭南一般又多指两广,唐宋时有关岭南的著作,如唐末广州司马刘恂的《岭表录异》、南宋桂林通判周去非的《岭外代答》等,所记录的正是两广的地理物产和风土人情。岭南有时也专指广东及被广府文化辐射影响的桂东南一带,这或许是因为广东、广州和珠三角事实上处于岭南的核心位置,广东(包括香港)在经济与文化上又长期处于强势地位,而广西西北部的官话地区,虽地处岭南,但在语言、风俗和文化传统上却与北方的文化系统更接近,因此,从文化的角度看,以上专指也有其合理的成分。

因着五岭的隔阻,千百年来,岭南偏于一隅,与中原王朝构成了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呈现出一种“山高皇帝远”的宁静与混朴。在历史上,岭南开化较晚,经济文化与中原地区有较大的差距,因此被称为“南蛮之地”;直到唐代,岭南才出现张九龄这样的能进入国家政治权力和文化中心的人物,这与北方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状况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张九龄主持开凿大庾岭新路,岭南与中原的联系逐步得到加强,“兹路既开,然后五岭以南人才出矣,财货通矣,中原之声教日进矣,遐陬之风俗日变矣”,明代学者丘溶的描述,与历史的真实情状是相符的。

可以说,在近代先贤面向海洋之前,古代岭南就是在这样阻塞隔绝的地理与文化环境下发展起来的。这样的环境固然造成了岭南经济文化的落后与封闭,但也因之而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北方文化传统的岭南文化形态,这样的文化形态,独特而有个性。

在语言上,粤语(广州话)与北方的官话(普通话)系统差距较大。语音就不用说了,粤语保留了较多的中古(南北朝至唐宋)汉语语音,因而与元明清数百年问因激烈的社会变革而产生剧变的近代北方汉语语音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在今天,如果一个广州人和一个北京人用各自的母语对话,那简直就是“鸡同鸭讲”,基本上是不能进行沟通的。词语的差别也不小,由于同样的原因,粤语词汇中也保留了较多的古汉语遗存,常见的有“食”(吃)、“着”(穿)、“行”(走)、“畀”(给)、“倾”(谈)、“几多”(多少)、“卒之”(终于)、“姑勿论”(且不说)、“终须”(终归)、“皆因”(都是因为)等等。这些古雅的词汇在粤语中常常出现,一般市民都能脱口而出,但在今天的普通话系统中己少见使用,口语中基本上是消失了,个别的或能见于典雅的书面语中。语法方面与普通话也多有不同,状语后置、形容词后置、反序构词、倒装句的情况比较多,如“你行先”(你先走)、“食多哟”(多吃点)、“唔该晒你”(非常感谢你)、“鸡公”(公鸡)、“宵夜”(夜宵);比较句的词序与普通话也不一样,如“我大过你”(我比你大),等等。

粤语是一种世俗性和市井味很浓的方言,而且“有音无形”的现象比较突出,因此,作为口语使用,粤语可谓生动活泼、摇曳多姿,而作为书面语,粤语就显得力有不逮。其实,从写作实践看,粤语是难以直接转换成书面语的,粤人写文章必须使用普通话的语言系统和思维方式,才能将所思所想形诸文字。当然,粤港两地都有以粤语为文的情况,但那样的文章只是将粤语口语直接变成文字,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书面语文本。我们常常说粤人“敏于行而讷于言”,“敏于行”当然是优点,但“讷于言”则不能不说是个缺憾,我想,这“讷于言”并不是指“寡言少语”或“不会说话”。而是指逻辑思维不强、不擅长抽象思辨一类的思维活动等等,这一缺憾恐怕与粤语以上特质脱不了干系。但事物总是相对的,缺憾有时也可以转化为优势,当年六祖慧能创禅宗南宗,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屏除一切繁文缛节,提倡顿悟成佛,这显然与慧能本人是个“讷于言”的岭南人不无关系。六祖将禅宗往世俗化、简易化的方向引领,开创了绵延至今香火不绝的“人间佛教”,心灵鸡汤,度人无数,这其中,当有“讷于言”的功劳在!

“山高皇帝远”的地理环境与文化心理不但影响了岭南人的语言和思维,还深刻地影响着岭南人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粤语有一个词叫“淡定”,内涵很丰富,也很传神,它有点像普通话里的“淡然”、“镇定”、“从容”、“冷静”、“沉稳”、“老练”等等词汇的综合,又不完全是,此词近年来出现率颇高,频繁见于报刊图书,但至今仍未被收进

《现代汉语词典》,可见普通话系统对它的稳定性还在观察中。“淡定”之于岭南人,首先体现在生活方式上。千百年来,岭南人“淡定”地“楹食”过日子,与岭北的风云变幻甚少交集,对中原的天翻地覆也不大理会,一心一意地过着世俗气息浓重的宁静生活,形成一种追求物质享受讲究生活质量的生存模式。无论是“叹世界(享受生活)”抑或是“讲饮讲食”,都十分鲜明地显示出岭南人对世俗生活的欣赏态度。当然,这样的

“淡定”要以一定经济基础与物质生产为前提。岭南地处中国大陆的最南端,气候温热,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大部分地区的农作物为一年三熟,珠江三角洲一带更是水网密布、河汊纵横,自古以来便是鱼米之乡。在这样的物质条件下,岭南人“淡定”地休生养息,他们耕织、养殖、做生意,然后叹人生、叹世界,用李白杜甫的口音读书识字、吟诗作对,用诗经史记的字词指称事物、描摹形态,从而发展出一种重实轻名、重物轻道、重实操而轻玄想的务实文化传统,与北方谈玄说理重道尚名的文化传统迥然有别、大异其趣。

在近代以前,岭南人对政治的热情远没有北方人强烈,岭南不但没有出现过逐鹿中原、横扫六合的政治人物,就连张九龄这样的宰相级别的管理人才,也只如凤毛麟角,实不多见;历史上,岭南地区也建立过一些政权,如南越、南汉,这些偏于一隅的地方政权的创立者,如赵佗、刘□等,固然都称得上是乱世枭雄、一方雄主,但一看来历,却都是来自北方的移民!这样的状况,当然是与古代岭南的偏远、闭塞有关,但恐怕也与岭南人在特殊的环境下形成的特殊的政治文化心态不无关系。岭南的历史不能说不悠久,岭南的中心城市广州是一座有着两千年多年历史的都市,但广州从来就不是那种充溢着森然“王气”与儒家伦理教化的政治城市,而是一座适宜于经商贸易、商业文化气息浓郁的商城。据学者考证,从汉代开始,广州便有商船往东南亚、南亚一带贸易,这或许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滥觞;唐宋时,广州已经是闻名遐迩的大港与商埠,“映日船多宝舶来”(唐刘宾客诗)、“千门日照珍珠市”(宋程师孟诗),这些诗句形象地描述了当时广州商业贸易的盛况,千帆竞发,万商云集,各国的商人都争着来这里做买卖,广东人的心思大多放在做生意赚钱上,造反打天下,那是北方人去想去做的事。

岭南历代官宦与文化名人屈指可数,汉有陈钦陈元父子与杨孚,唐有慧能、张九龄和曹邺,宋有余靖,明有丘溶、陈献章、湛若水、海瑞、袁崇焕等等,不要说与中原比,就是比巴蜀与江南一带,也要差上一大截。由此可见岭南在中华文明的谱系中的的确确处于后发位置。这种后发不光体现在政治经济上,还体现在整个思想文化领域。但后发也有后发的优势,因为后发,所以传统的因袭较轻,所受的束缚较少,新的思想容易“乘虚而入”,变革的种子容易找到合适的土壤。入清以后,尤其是近代以来,随着门户打开,西风东渐,岭南得地利之便,于是思想日新,人才渐盛,渐次出现翻江倒海回旋天地的人物,如洪杨,如康梁,如孙中山。此时的岭南,一改两千年落后封闭之积弊,开始引领风骚,领导潮流,大步走上中国政治思想与文化的舞台中心,从太平天国到戊戌变法再到辛亥革命,在这六七十年的历史时空中,岭南人的身影清晰而坚定,他们都是这些深刻影响和改变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当之无愧的主角。

阳光雨水滋养的岭南,草木繁茂,四季常绿,奇花异果,四时不绝,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一年到头皆有可食用之材,这与四季分明的岭北地区,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风貌,因之,岭南人的生活习俗与饮食习惯,也跟北方人判然有别。岭南人穿短裤、着木屐,喝凉茶、饮靓汤,叹茶楼、食肠粉,吃海鲜、嘬田螺,品烧鹅、尝乳猪,酿米酒、片鱼生,啖荔枝、剥龙眼,拉高胡、弹秦琴,唱粤剧、听粤乐,过冬至、拜神佛,庆春节、行花街,落雨担遮(撑伞)、天晴戴笠,下河游水、坐船出行,食必生猛、味必鲜美,香煎生煽、白切清蒸,夜宿深巷住大屋、朝行骑楼访市廛……如此斑斓繁复丰富多彩的生存状态,绵延了千年百年。

政治的岭南毕竟很短暂,当激情的狂飙逐渐消退,务实的个性再次回归。岭南人不张扬、不争论、不折腾,埋头做事,抬头看路,按照自己的生活逻辑,踏踏实实地走一条有着浓烈人间烟火味的路。想当年,当中国郑重地将再出发的起跑点选在岭南,“敏行讷言”终于又一次焕发出睿智的光辉。我想,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岭南气质一定在某种程度上有一种精神或哲学层面的默契,其实,当一位同样敏行讷言的老人在南海边上画了一个圈,岭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冲锋陷阵“杀出一条血路”的历史使命,就这样被规定了,这,既是岭南的荣耀,又何尝不是岭南的幸运。

善哉岭南!

后记

名为词典,实为散文。

本书借词典之形式,以散文手法状写岭南风物。每一“词条”,就是一篇散文,或状物,或写事,或记风俗节令,或摹人情世态,不以描述形貌罗列知识为追求,而专注于通过主观感情之烛照,写出经作者心灵折射的岭南物事。所写之风物,多带作者生活印痕和感情色彩,并不仅仅是客观的静态的描写。如“骑楼”,这里并不屑于介绍骑楼这一建筑形式的形制特征和历史发展(这样的介绍并无文学创作上的价值,查《辞海》或有关专业书即可了然),而是着重写了骑楼对于岭南的象征意义,它所给予岭南的温馨与亲切、从容与散淡,它所彰显的岭南特征、岭南表情,以及它与我的青春生命曾经重叠的一段经历。如“荔枝”,这里不具体描述荔枝的形貌和生物特征,而是极力写荔枝给我的感觉,那种历史的、时序的、物候的、地域的甚至美学意义上的感觉。而“西关”或“深巷”,则写了岭南核心地带最具风情特征的一种生存状况和生活方式;“木棉”、“羊蹄甲”等,写的则是一种坚韧淡定、务实进取、敢为天下先的岭南精神和气质……

用散文来展现岭南风物是我一直想做的事,但真正形成具体的创作行为,乃是受到两个偶然因素的诱发。2006年年中,我的学术散文著作《从菩萨蛮到沁园春》即将在大象出版社出版,为了给此书“预热”,责任编辑王兆阳兄帮我在“天涯”注了个号,好让我在上面的一些专栏发些文章,以扩大作者和图书的影响。这是我平生“涉网”之肇始,感觉新鲜而兴奋,于是一有空便“泡”在“天涯”上,除了自己发文章外,还点击浏览别人的文章,邹汉明兄的《江南词典》就这样进入了我的视野。记得《江南词典》当时在“天涯”上很火,点击率很高,好像还被评为“天涯头条”。尽管之前已有韩少功写了《马桥词典》,但那是小说,与惯于写散文和诗的我还是有点隔。《江南词典》以一种美文的形式呈现,那种奇特的意象,那种新颖而夸张的修辞,那种漂亮中有时稍带怪异的文字,都是我所喜欢的,尽管偶尔也会觉得有些地方或许用力过了。也就是在这时候,广东作协的期刊《作品》约我为该刊的专栏“南方经验”写一篇文章,这正好给了我一个思考和梳理岭南文化的机会。为写此文,我调动了我的有关积累,使得岭南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气质在我眼前日渐清晰,我一口气写下来。写了一万多字,起了个题目叫《南方的宿命》。此文完成后,我突然间觉得自己有了写作《岭南词典》的冲动,于是,漫长的“苦役”开始了!

这一写又是五年!

在这之前,我的上一本书《从菩萨蛮到沁园春》也写了五年。五年写一本书,这手脚实在是太慢了。五年来,我把业余时间差不多全耗在这上面。刚开始时写得很艰涩,一个“词条”有时竟要花上整月的时间。为了寻找一个新奇的切入点,为了在文字和意象上营造空灵飘逸的效果,一句话,为了标新立异,我陷入了“苦吟”的泥淖,有时苦思终日,竞不能着一字;有时推敲半天写了一段,一转念又把它全删掉,说是呕心沥血,也不算过分。我写作过于用力,有时过分追求文字的新巧和奇丽,明知是个毛病,可偏偏就改不了,这或许就是所有“苦吟者”的通病了。后来写得顺了一些,有时个把星期可得一篇,这时心里就特别高兴,觉得自己尚未“江邓才尽”,还是能写得快一些的。但总的来说还是慢,一本二十来万字散文要写五年,一年才写四五万字,这令我沮丧和汗颜。当然,我目前仍在上班,写作只能在“业余”状态下进行,退休之后,转为“专业”。年产量可能会要大一些吧。  我向来佩服那些一年能写百十万字出好几本书的人,觉得他们一定是那种下笔万言倚马可待的大才子,我辈驽钝,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地码,一句话一句话地抠。我想,我这辈子注定当不了那种“大才子”了,写一本书对我来说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我就这样慢慢写下去吧。

2012年夏于广州从化一哂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岭南词典--搜藏岭南的柔软记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伟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65598
开本 16开
页数 23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12-08-01
首版时间 2012-08-01
印刷时间 2012-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44
177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20:0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