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湘江流域文化研究/湖南流域文化丛书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以湘江为主线,通过对湘江流域自然环境的变迁、人水关系演变等问题的考察,对湘江流域的自然地理、文明起源、城市发展、商业贸易、文化变迁、民族融合、人才群体等进行深入探讨。书中首先介绍了湘江流域的水文与人文特征,考述了“三湘”的七种说法,湘江流域的远古传说与诗画历史,接着分别从湘江流域的书院与湖湘文化的传播及人才群体的兴起、湘江流域的水神信仰、湘江流域的水陆交通以及商业贸易和城市的发展、湘江流域生态保护和文化开发利用,对湘江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为我们呈现了湘江流域湖湘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作者简介 毛健,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湖南地方史、湖湘文献整理与研究工作。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主持省社科基金项目3项。先后在《求索》《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中国社会科学报》《湖南社会科学》《船山学刊》等报刊发表学术文章20余篇。 目录 第一章 湘江流域的水文与人文 一 湘江源流与水文特征 二 “三湘”之说考述 三 湘江流域的远古传说与诗画历史 第二章 湘江流域的书院与湖湘文化的传播及人才群体的兴起 一 湘江流域书院概况 二 湖湘文化在湘江流域的传播 三 湘江流域人才群体的兴起及其历史影响 第三章 湘江流域的水神信仰 一 对神灵的敬畏:湘江流域水神的流传与类型 二 湘江流域水神祠庙的地理分布与历史变迁 三 祭祀:官方与民间对水神的共同信仰及其社会效应 第四章 湘江流域的水路交通、商业贸易与城市发展 一 湘江流域历代水路交通运输的拓展 二 造船业、码头与湘江流域商业贸易的发展 三 湘江流域城市的兴起 第五章 湘江流域的治理及其交通 一 古代湘江干流治理 二 清末开埠后的湘江治理 三 湘江流域水上救生与水域治安 四 湘江流域的津渡与近现代桥梁建造 第六章 湘江流域生态保护和文化开发利用 一 做好湘江流域生态保护,打造“东方莱茵河” 二 建设多元城乡滨水景观,构建流域文化与旅游融合的精品线路 三 弘扬湘江红色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一湖四水的文化承载 湖南历史悠久、文脉绵 长、底蕴深厚,生于斯,长 于斯,那山、那水、那人家 ,亘古及今,湖湘人民生生 不息地孕育、传承和发展了 博大精深的湖湘文化。诚如 一代国学大师钱基博在其《 近百年湖南学风骈文通义》 导言中所言:“湖南之为省 ,北阻大江,南薄五岭,西 接黔蜀,群苗所萃,盖四塞 之国。其地水少而山多。重 山叠岭,滩河峻激,而舟车 不易为交通。顽石赭土,地 质刚坚,而民性多流于倔强 ,以故风气锢塞,常不为中 原人文所沾被。抑亦风气自 创,能别于中原人物以独立 。人杰地灵,大儒迭起,前 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宏 识孤怀,涵今茹古,罔不有 独立自由之思想,有坚强不 磨之志节。湛深古学而能自 辟蹊径,不为古学所囿。义 以淑群,行必厉己,以开一 代之风气,盖地理使之然也 。”①这是钱基博对湖南地 理因素对湖南人文学风的形 成及影响的独到见解。湖湘 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因受湖南地理环境 因素的影响具有鲜明的地域 特色。站在全国的角度看, 湖湘文化自成一体,独具特 色,但是从湖南境内看,湖 湘文化又因其境内的不同地 域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子系统 区域文化。流域是指以某一 条河流为主线,由分水线包 围的河流集水区所形成的独 立区域。常言道“一方水土 养一方人”。水为生命之源 ,河流是人类文明发祥、发 展的重要载体,“人”作为文 化和文明的主体,我们虽然 不能以绝对的环境论来阐释 环境决定一切,但是生活在 特定区域环境下的人一定会 与这一区域的地理因素产生 千丝万缕的必然联系。为此 ,我们根据湖南山水特点, 以水为纲,将湖湘文化按湘 江流域、资江流域、沅江流 域、澧水流域和洞庭湖区划 分开来,力图以流域为单元 ,通过“一湖四水”的文化承 载来研究湖湘文化,以达新 解。 一 湘水壮阔 文运天开 湘江又称湘水,为长江 中游南岸洞庭湖水系一级重 要支流,湖南四大河流之一 。湘江源头由东西两源组成 ,西源发于广西壮族自治区 兴安县近峰岭,据《水经注 》载:“湘水出零陵始安县 阳海山。”清钱邦艺《湘水 考》载:“湘水,源出广西 桂林府兴安县海阳山,山居 灵川、兴安之界上,多奇峰 绝壑,泉水之始出也,其流 仅可滥觞。”东源发自湖南 省永州市蓝山县紫良瑶族乡 野狗岭,为潇水源头,于水 州市零陵区萍岛与西源汇合 。湘江流域面积为湖南四水 之最,湖南14个市州有8个 在湘江流域,全省经济、政 治、文化和人口重心都在湘 江流域,因此,湘江被誉为 湖南的母亲河,“湘”成为湖 南省的简称。 湘江流域位居湖南中东 部,河谷开阔,江宽水缓, 自古得灌溉和舟楫之利,北 通中原、南达岭南的优越区 位,使湘江流域的文化承载 丰满而厚重。由于人类趋利 避害、逐水而居及水系的关 系,湘江流域发育形成了许 多临水型城市,如长沙、湘 潭、株洲、衡阳、永州等, 其中长沙、衡阳、永州是最 具有代表性的集湘江流域文 化之大成的城市文明综合体 。长沙地处湘江下游及浏阳 河与湘江交汇处,位居湘江 流域门户,为中原通达岭南 的水陆枢纽,具有“南连衡 岳,北连洞庭,势控荆湘, 绾毂南北”①的区位优势, 为湖南水陆交通要冲,春秋 战国时期逐渐形成城邑,为 秦长沙郡、汉长沙国治所, 有“楚汉名城”之称。长沙城 市的发展是历代政治治所和 湘江流域水陆交通完美结合 的结果,自秦代以后,长沙 逐渐发展成为湖南地区的政 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衡阳,位于湘江中下游交 界处的衡阳盆地,蒸水、未 水与湘江交汇处,被誉为“ 三水汇聚,衡雁福地”,为 中原通往岭南的重要陆路节 点和水路交通枢纽,春秋战 国时为楚南人烟密集和商贸 繁盛之地,成为楚南重镇, 自有建置以来即为历代郡、 府、路、州治所,是一座文 化底蕴深厚、充满活力的临 水型城市。永州又称零陵, 地处潇水与湘江交汇处,为 湘江中上游水陆交通要冲, 是湘江流域通达岭南两广地 区的重要节点,两汉时期的 零陵郡治设置于此,历为郡 、府、路、州治所,是一座 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气息浓 厚的历史文化名城。湘江流 域的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 兴。近现代以来,粤汉铁路 、湘桂铁路都沿湘江流域的 河谷布线,如今京广高铁、 京珠高速也同样如此。湘江 流域地域、地势、河流与交 通区位同向,可谓得天独厚 ,湘江流域由此造就了较为 兴盛的文化与文明。 …… 洞庭湖区的城市属平原 水乡与河湖结合型临水城市 。在农耕和渔猎经济的古代 ,洞庭湖西岸的澧阳平原就 迎来了中国古代早期城市文 明的曙光,以城头山古城遗 址为代表的古代城市,标志 着洞庭湖区的城市起源、发 展与水利、地利有着天然的 联系。洞庭湖区的城市都属 于濒河湖、尽地利的临水型 城市,但由于湖区多水患且 湖巷河汉众多,沙洲阻隔, 城市发展空间有限,只有湖 河结合较好的门户型临水城 市发展空间更为广阔,其中 以岳阳、益阳、常德最具代 表性。岳阳古称“巴陵”,地 处洞庭湖与长江交汇处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湘江流域文化研究/湖南流域文化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毛健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280217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4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15 |
出版时间 | 2022-08-01 |
首版时间 | 2022-08-01 |
印刷时间 | 2022-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398 |
CIP核字 | 2022099233 |
中图分类号 | G127.64 |
丛书名 | |
印张 | 16.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7 |
宽 | 165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