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桑榆忆往(博雅人文)(精)
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以程千帆先生晚年回忆录为主干,分为四部分:“劳生志略”,记录作者一生读书治学的不平坦经历和多种著述;“音旨偶闻”,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南京和四川,聚集了不少大师宿儒,作者或从之问学,或与之共事,录而为文,可供后学“多识前言往行”,“书绅杂录”,作者晚年移砚南京,是生命中最辉煌的时期,既有等身著作次第问世,又言传身教了一批优秀弟子,门人将其口述治学经验辑录成铁,以飨学界;“友朋评议”,收录作者朋友、弟子对其学术成就的评议。本书内容丰富而深入浅出,不仅使后人得以瞻怀前贤风采,更可作为读书治学门径的参考。
作者简介
张伯伟,文学博士,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域外汉籍研究所所长,曾任日本京都大学、韩国外国语大学、台湾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浸会大学客座教授。嗜书、好酒、爱清谈。机缘凑泊,偶涉随笔,追求融合思想、学问、性情的文字风格。
目录
题记
劳生志略
一 引子
二 家世及早年求学经历
三 接受现代教育
四 四川和武汉
五 反右运动与“文革”
六 晚年生活
七 我的著作
音旨偶闻
一 忆刘永济先生
二 黄季刚老师逸事
三 我与黄季刚先生
四 《汪辟疆文集》后记
五 《珍庐诗稿》序
六 友杏庵遗集跋
七 吴白匋先生诗词集序
八 赵少咸先生遗著序
九 圭翁杂忆
十 王闿运与袁世凯
十一 读《蠲戏斋诗》杂记
十二 琐记汉寿易氏与寒家世谊
书绅杂录
一 书绅录
二 闲堂师语
三 打好基础,拓宽视野——与硕士生的一次谈话
四 敬业·乐群·勤奋·谦虚——关于博士研究生培养的谈话
五 老学者的心声——程千帆先生访谈录
六 两点论——古代文学研究方法漫谈
七 贵在创新——关于学术论文写作的问答
友朋评议
一 文学发凡序
二 程千帆先生的诗学历程
三 千帆诗学一斑
四 评程千帆、吴新雷先生的《两宋文学史》——兼谈文学史编写的若干问题
五 程千帆教授学术之品格——《程千帆选集》评介
六 程千帆古代文学研究述评
七 校雠学重建的奠基之作——评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
八 “行道救世,保存国粹”——程千帆先生的精神遗产
序言
本书以程千帆先生晚年
回忆录为主干,取名《桑榆
忆往》。全书由四部分构成

程先生生于一九一三年
,亲历了二十世纪的许多动
荡岁月,其不平坦的一生,
正应了庄子所谓“大块载我
以形,劳我以生”。坎坷的
经历可以成就一诗人,却往
往难以成就一学者,“文章
憎命达”所表达的无非是“诗
穷而后工”。因此,当我们
面对其损失了十八年黄金岁
月,从八十年代以来完成的
二十多种著作时,又如何能
不兴悲欣交并之情?读书诵
诗,知人论世。述“劳生志
略”。
三四十年代的南京和四
川,聚集了不少大师宿儒,
程先生或从之问学,或与之
共事,名德重望,耳濡目染
。昔司马越有云:“讽味遗
言,不如亲承音旨。”程先
生将其闻见录而为文,正可
使后学“多识前言往行以蓄
其德”。述“音旨偶闻”。
“白头想见江南”的程先
生,在晚年再度移砚南京,
开始了其生命中最辉煌的时
期。既有其等身著作的次第
问世,更有一批弟子在学术
界的崭露头角。学生对老师
的教导,信受奉行,珍同拱
璧,一如子张退而“书诸绅”
。兹辑录成帙,以飨同好。
述“书绅杂录”。
对程先生的学术,今人
多有评论。本辑选录了八篇
,其中三篇出于门弟子之笔
。先生每以蕲春黄君之语勉
励诸生:“学业既成,师弟
即是朋友。”弟子虽不敢以
友朋自视,而先生辄恒以成
为友朋相勖。今汇集为一,
以志努力方向。述“友朋评
议”。
一九九九年八月十五日
受业张伯伟谨记
导语
一本指点读书治学门径的重要参考书。
程千帆先生晚年回忆录,瞻怀先贤生前风采。一生读书治学坎坷经历,品学大师遗世之智。
本书瞻怀前贤风采,指点读书治学门径。既有作者读书治学的个人经历,又有作者师从的学术大师的逸事。
精彩页
一 引子
有许多东西在过去来说,因为没有这些录音设备,过去也就过去了。比如李龟年的歌唱,公孙大娘的舞蹈,曾经令杜甫那样惊叹,珠帘秀这样的伶人,关汉卿这样的大艺术家,都只有一些文字上的描写记录,但是我们现在看不到他们的原貌了。科学的发展使许多事情成为可能,至少谭鑫培这一代艺人的京戏我们已经听到了,也看到了,这应该说是老天爷的厚道吧。但是对于学人来说,有的人记忆力很强,所以能叙述得很有条理,我觉得胡适就有这个本事;冯友兰《三松堂自序》的一些细节也很有意思,比如说闻一多跟他开玩笑:贤者咸也,所以防闲人之多吃也。模仿《易经》上的话,他都记得。我恐怕缺乏这样非常有连续性回忆的能力。口述的历史只是因为近代科学的发展它才成为可能,当它被人们掌握后无疑会变成史学的一个分支,而且还会壮大起来,所以口述史学是重要的。我最早看过的是丘吉尔的回忆录,他原来是一个海军世家,他的爸爸和伯父都是海军的或海军史的专家,所以他的回忆录写得非常丰满,八大本,好像是商务印书馆翻译过来的。而像饶宗颐的就写得比较简单或比较概括,他偏重他的汉学,同海外汉学的接触这一方面写得比较多。至于我个人来说,总的来讲是很简单。所以学生访问时,我说我是很简单的人,我的生平也很简单,除了晚年闯了一场祸,过了十八年不由自主的生活以外,其余都太简单了。如果要把我的一生划成几个段落的话,也只能根据我生活的自然段落:先是很小的时候读书那一段,能够记忆的已经很少了。后来就到了南京,到大学毕业又是一段,跟着一些有学问的老师念书。这个我现在能回想起来,但具体的事实都不是很多。再后来就是抗战到胜利,我走上大学教书的岗位。然后就是解放以后这一段,就是运动。最后是到南京这一段。
我这一生逢到的可以说是多灾多难,但不管怎么样,我没有沉沦下去。这个原因,如果说得冠冕堂皇一些,就是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有深厚的感情。我所接触到的各种思想,也是要用传统文化来加以衡量,也就是“批判地接受”。我对“文化大革命”是极端地反感,特别是一些具体的事情,真让人连哭都没法哭。你看赵少咸先生搞那个《广韵疏证》,六七十岁的人了,红卫兵把他抄了多少遍的稿子,摆在他床面前烧了。我接到殷孟伦先生这样的信,简直连哭都没法子哭。我总感觉到中华民族无权沉沦下来,如果说这个文化中没有一种真正合理的内核,她为什么亡国多少次又站起来?从小的方面说,我是感觉到我个人总可以对国家人民有所贡献的,你们让我这样下去,我不服。所以这是对祖国文化传统的理解,也是对个人的自信。沈祖棻出了车祸以后,程丽则陪我在家住了三个月。她是工人,工厂里对他们很好,比武汉大学好多了,没有催她。后来他们厂长自己来看她一次,我就心里有数了,让张威克先去,再过了一阵,程丽则也去上班了。他们上了班,第二天我就开始整理沈祖棻的诗稿,我就觉得她的东西是有价值的。我一辈子对不起沈祖棻,因为她是一个应该过得好一点、舒服一点的人,可是我让她过得很苦,稍微好一点又出了车祸。一直到现在为止,我要以更多地理解她的作品作为对她的忏悔。大概你也晓得,我希望早早的硕士论文写她外婆的传记或写她的作品分析,这个对我来说也是表示忏悔。我后来同陶芸结婚,她最了解我对沈祖棻的感情。她一点都不嫉妒,是个好女人,很不容易。我之所以没有完全垮掉,至少还是希望把损失的时间赶回来,主要有大一点的理由和小一点的理由,那就是对传统的珍惜,很强烈的感情;再就是我的个性,说到底我就是不服。长期以来,我把所受到的一切不公正的待遇都尽量地压在心里,所以别人让我写回忆录,我尽量地不写。这次是一个机会,我觉得也要使后人知道,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不是那么容易被摧毁的。哪怕很软弱,但是又很坚强。这个传统从古代,《春秋左传》《战国策》中记载的故事,到明清之际的顾炎武、黄宗羲,一直到辛亥革命,没有断过。
P3-5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桑榆忆往(博雅人文)(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张伯伟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260142
开本 16开
页数 355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97
出版时间 2015-09-01
首版时间 2015-09-01
印刷时间 2022-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556
CIP核字 2015147128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1.37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18
157
21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0: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