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明编著的《修身养性》从文献中挖掘“修身养性”所包含的优秀文化基因,探寻当下我们应赋予德才兼备的教育以怎样的时代生命,将“修身养性”的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展现在读者面前。本书对于传承中华传统的修身自省精神,具有非常及时和深远的意义。书稿编著角度与众不同,涉及内容较为典型,语言通俗易懂,文字优美流畅,是一本非常好的文化通俗读物。
图书 | 修身养性/青青子衿传统文化书系 |
内容 | 编辑推荐 王希明编著的《修身养性》从文献中挖掘“修身养性”所包含的优秀文化基因,探寻当下我们应赋予德才兼备的教育以怎样的时代生命,将“修身养性”的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展现在读者面前。本书对于传承中华传统的修身自省精神,具有非常及时和深远的意义。书稿编著角度与众不同,涉及内容较为典型,语言通俗易懂,文字优美流畅,是一本非常好的文化通俗读物。 内容推荐 王希明编著的《修身养性》分别选取了三家关于修身养性的思想及实例,总计八十篇,分为三编八章。第一编以儒家为主,第二编以佛教为主,第三编则主要体现道家的思想观念。本书将之归入某一家,往往只是因为其在这一家的理论中体现得更明显些。另外,儒、释、道三家关于修身养性的学说内容非常丰富,限于体例和篇幅,本书节取的只是其中极其有限的几个侧面。 目录 第一编 勤学与改过 第一章 安贫乐道 文化典籍 一 忧道不忧贫 二 原宪居鲁 三 叔向贺贫 四 吴隐之有清操 五 白居易的座右铭 六 杜甫心忧天下 七 舍弃王位,一心著书 八 李二曲隐居读书 九 吴廷栋清操绝俗 十 不苟求富,不务求贫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二章 尊师重教 文化典籍 一 师严然后道尊 二 荀子论尊师 三 古代的学生守则 四 汉明帝尊师 五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六 程门立雪 七 董纭六十八岁拜师 八 罗汝芳侍师于狱 九 白鹿洞书院的教思碑 十 经师与蒙师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三 章 学而不厌 文化典籍 一 好学乐学 二 学海无涯苦作舟 三 师旷论学 四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五 梁元帝焚书 六 陆游的书巢 七 四时读书乐 八 恨未遍读天下书 九 夜读闲书 十 旦旦而学之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四章 内省自新 文化典籍 一 曾参三省 二 过勿惮改 三 反求诸 四 负荆请罪 五 周处改过 六 戴渊自新 七 唐太宗以人为镜 八 不贵无过,贵能改过 九 检点心事,克制病痛 十 曾国藩的自省日记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二编 自律与奉献 第一章 以戒为师 文化典籍 一 克己、寡欲与持戒 二 儒佛本为一体 三 破戒如伐树 四 恶念如野火 五 折齿拒肉 六 酒肉穿肠过 七 百丈清规 八 防心离过 九 孙悟空打杀六贼 十 见月立戒幢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二章 慈悲济世 文化典籍 一 仁与慈悲 二 舍身饲虎 三 循声救苦 四 护鸭绝饮 五 人虎同舟 六 躬处疠坊 七 鉴真东渡 八 布袋和尚 九 妙普诣贼救民 十 学佛未忘世——八指头陀诗三首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三编 超脱与随性 第一章 不慕荣利 文化典籍 一 隐退之道 二 祝宗人说彘 三 范蠡功成身退 四 庄周遗世自放 五 回归田园之乐 六 孙思邈固辞爵位 七 李白傲视权贵 八 王冕不仕 九 李我隐于江湖 十 村姬“毒舌”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第二章 法天贵真 文化典籍 一 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二 万物皆有天机 三 尽物之性的至德之世 四 天道无为,听恣其性 五 阮籍的真性情 六 王子猷的任诞 七 郭橐驼种树 八 李贽的童心说 九 龚自珍疗梅 十 贾宝玉的愚顽 文化倾听 文化传递 文化感悟 试读章节 本章所说的“法天贵真”,意思是效法自然之道,以回归自我的本性为贵。“法天”,用《老子》中的话来解释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本无为,而万物不必借助外在力量,只需要随其本性,就能蓬勃生长。所以,顺其自然就是天道运作的特点。在庄子看来,“人”和“天”的区别就在于是否能随顺万物的本性。《庄子·秋水》中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牛马有四脚,和人无关,这就是天性。而给马套上笼头,穿牛鼻子系缰绳,则违背了牛马的本性,是人为的举动。所以庄子提出“无以人灭天”,“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对这一观点,后世多有阐发。像唐代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中所说的“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就是效法自然,使树能按本性生长。而不管是“根拳而土易”还是“爱之太恩,忧之太勤”,都是违背树木天性的行为。两种做法,正好分别对应了庄子所说的“天”和“人”。柳宗元对于郭橐驼的赞美,实际体现出他对“法天贵真”思想的认同。 庄子又用“天机”的概念指代万物的本真。万物各自有各自的天机,只要顺自己的本性而动即可,没有必要羡慕他人。比如夔、蛇、风、目、心,只要各自持守自己的天机,就是“反其真”,并没有高下之分,自然不必互相羡慕。按照这一理论,从修身养性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情况,接受自我,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实现自我,就能做到“反其真”。而羡慕他人,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以至于违背自己的本心,这是愚蠢的行为。 “真”还意味着真性情。《庄子·渔父》中把精诚之至而发的情感叫作“真”,法天贵真的圣人不会被世俗拘牵,不会在乎世俗的“礼”。这一观念指导了阮籍、嵇康等魏晋名士的言行。所以阮籍要说“礼岂为我辈设邪”,嵇康《养生论》中则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王子猷雪夜访戴、吴中赏竹,又暗示出有真性情者举动都不会违背自己的内心,即使这些举动在世俗之人的眼中简直不可理喻。 但是作为一个存在于社会中的个体,不能不受到来自社会的种种制约。“不拘于俗”的提法,本身即意味着世俗的规范往往会束缚人的天性。正是这些规范催生了与“真情”相对的虚伪。像明代思想家李贽提倡“童心说”,他把“童心”定义为“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其对立面便是“假言”“假事”“假文”。再如清代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以梅为喻,激烈地批判了社会规范对人性的摧残。曹雪芹在小说《红楼梦》中,则通过对贾宝玉这样的叛逆者形象的塑造,把矛头指向了整个社会通行的以“仕途经济”为贵的价值标准。总之,在社会规范的力量过于强大,以致禁锢思想扭曲人性的时代,道家的“贵真”观念,往往就成为思想家们批判现实的有力武器。 老子、庄子都激烈地批评儒家提倡的仁义。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庄子说:“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仁义是外在于人的自然本性的东西,仁义兴起是社会远离天道的表现。在仁义道德僵化为一种强制的伦理规范,因而扼杀人性的时候,老庄的观点便特别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所以,近现代思想史上对“吃人的礼教”的批判,对个性解放的提倡,都可以在传统的道家学说中找到依据。像新文化运动时期被誉为“只手打倒孔家店”的吴虞的学说,就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与禁锢人性自由的社会相对,庄子提出了理想社会的模型。这一社会首先是无为而治的,各种生灵都能得其天机。东汉王充《论衡》继承这一点,强调了“无为”的统治方式。其次,引人注目的是,在庄子的“至德之世”中,人是混同于鸟兽的。这也就意味着,人不但是社会中的人,还是天地中的人。一个人修身养性,回归天性自然,最终应该能和万物共生共存、和睦相处。人必须去除认定自己是万物灵长的傲慢,以控制与奴役其他物种为非,才可能达到合于天道的至善之境。P230-232 序言 人类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不管处在何种民族、何等地域,总有提升自我素养的需求。修身养性的目的便在于满足此种需求。修身养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在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体系中,更是处于起点和基础的位置。 广义的修身养性其实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提升自己在生存及发展中的竞争力,二是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使之无限接近于某种理想人格。前者可以说是“才”的提升,后者则可以说是“德”的修行。本民族的文化中,在修身养性方面更看重后者,以“进德”为核心,致力于协调身体与心灵、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本民族的文化中,思想流派众多,而儒家、道家、佛教最具影响,所以有儒、释、道“三教”的说法。这三家都重视个人的修养,而又各有特色。儒家强调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学习与内省为方法,以“圣人”为理想人格。佛教的“戒定慧”三学中,强调以戒律为基础,清净内心,达到“觉悟”的境界,同时又提倡“慈悲”精神。道家在修身养性方面视追逐富贵为对天性的戕害,倡导随性自然,追求自由逍遥,对传统的士人精神乃至民间观念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本书分别选取了三家关于修身养性的思想及实例,总计八十篇,分为三编八章。第一编以儒家为主,第二编以佛教为主,第三编则主要体现道家的思想观念。 值得注意的是,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一直都在互相融会。唐宋之后更是有明显的“三教合一”倾向。因而有的思想并不能认定是哪一家独有,本书将之归入某一家,往往只是因为其在这一家的理论中体现得更明显些。另外,儒、释、道三家关于修身养性的学说内容非常丰富,限于体例和篇幅,本书节取的只是其中极其有限的几个侧面。 当前的社会虽然已经和传统社会迥然不同,但是不能因此就全盘否定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我们只要谨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来对待,那么传统文化中的修身养性的思想乃至具体的操作方法,对我们仍有宝贵的启发意义。藉由阅读一些生动的修身故事,读者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己的古文能力,了解历史上的典故传说,获取提升自我的理论和方法,同时还能够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思考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如何维系和重建自己文化身份的问题。本书编写的目的也正在于此。 本书所采用的资料多来自史籍和类书,注解和阐释的难度较大。限于自身水平,或有错讹。不当之处,恳请读者和专家不吝指正。 王希明 于沪上梦观园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修身养性/青青子衿传统文化书系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
译者 | |
编者 | 王希明 |
绘者 | |
出版社 | 山西教育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4083423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3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66 |
出版时间 | 2016-05-01 |
首版时间 | 2016-05-01 |
印刷时间 | 2016-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少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66 |
CIP核字 | 2016065501 |
中图分类号 | K203-49 |
丛书名 | |
印张 | 7.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山西 |
长 | 210 |
宽 | 140 |
高 | 1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8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