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江湖外史之港片残卷
内容
编辑推荐

美国电影学者大卫·波德威尔,他的《香港电影的秘密》一书,把香港电影的商业性和娱乐性上升到艺术的高度进行剖析,从理论的层面讲解港片令人痴迷的原因。《江湖外史之港片残卷》就像这本学术著作的倒影,是香港电影的“野史”、“外传”和“演义”。这里面有江湖恩怨,人生起伏,功过评说,文字之间隐藏着香港影坛人物关系图和历史发展年代表,看过之后的感觉,不是听了高深的学术讲座,而是听了一部过瘾的评书。

内容推荐

喜欢香港电影需要理由吗?大概一千个人会有一千零一个说法,或因英雄侠气,或为儿女情意,或因搞笑谑戏,或为人文气息……本书名曰《江湖外史之港片残卷》,无论“江湖”抑或“残卷”,都蕴着作者对港片的那份执著情怀。所谓“风流总被风吹去”,“风情更与何人说”,其实也是在喟叹港片,寻觅知音,莫要“弦断有谁听”。

目录

序一 谁是大英雄/宁财神/1/

序二 港片不完全演义/卓别灵/1/

◆摘星手

吴宇森·徐克——双雄喋血的1989和2006/3/

刘镇伟·元奎——香江影坛最佳文武搭档/7/

王晶Vs尔冬升:道不同不相为谋/11/

二友记/15/

天才往日情——话说许氏三兄弟/18/

抚今追昔“七小福”/24/

袁和平:功夫八爷/38/

孤胆“英雄”程小东/49/

刘家良·李广难封/57/

洪金宝:武夫破局/65/

麦当雄:男盗女娼/69/

陈嘉上:随波逐流/74/

林岭东:天命随缘/78/

黄志强:野兽导演捉襟见时/81/

高志森:乐极生悲/85/

许鞍华:正逢“瓶颈”/89/

杜琪峰:“银河”洗尽卅年泪,今朝始作花中魁/91/

天涯思君不可忘——闲聊胡金铨/98/

鹏飞万里英雄落寞——笑谈张彻/105/

岁月风云:细说当年李翰祥/115/

楚原·古龙:文艺青年的同途殊归/122/

龙魂不死/124/

林正英之死/128/

萧芳芳:昔有佳人曾动四方/132/

林雪:圆梦的电影俗人/135/

哟,洵叔!嘿,欣哥!——记徐克电影两大御用配角/138/

◆观影脚

历久弥新余音绕梁——邵氏“黄梅调”电影/145/

怀旧是一种美德——闲话20世纪70年代香港鬼马喜剧/150/

同向春风各自愁——香港文艺电影小评/154/

滚滚红尘——在电影中体味张爱玲/156/

“新武侠电影”代代传承/159/

云霞明灭或可睹——剑仙小说对香港电影的影响/163/

忽魂悸魄动恍惊起长嗟——香港恐怖片纵览/167/

兴衰有数风月无边——香港“Ⅲ级片”大观/178/

“僵尸大时代”——香港僵尸电影漫谈/202/

与任达华共舞——兼谈香港“舞男”系列电影/212/

莫问前尘有愧——徐克在枪战片领域的“顺流逆流”/220/

《英雄本色》之前·吴宇森的风格三部曲/225/

王晶VS星爷:笑匠商人与喜剧作者的区别/232/

海纳百川新瓶旧酒:话说周星驰电影中的“功夫”/237/

◆八卦掌

城头变幻大王旗——上世纪70年代之前的香港电影公司/249

邵氏VS嘉禾:输赢成败又争由人算/254/

白话“新艺城”兴衰简史/268/

香港有个UFO/271/

岂止情色这么简单?——谈香港电影分级制度/275/

香港金像“新人”今何在/280/

敢问英雄师出何门?——聊聊香港电影导演的师承渊源/285/

师爷是张彻?星爷与李修贤恩怨始末/290/

赚钱有路,拍戏没谱一王家卫只是一个商人!/294/

◆乱弹指

说者有心听者会意?

 ——歪谈香港电影台词的“话外之音”/303/

低谷抗争——香港电影,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313/

武侠片——太监——“宝贝房”/318/

李翰祥的风月小品/322/

《金瓶梅》的变迁/326/

《玉蒲团》的版本/330/

◆梦里真真语真幻

这回与《霍元甲》无关——李连杰自曝20年“迷踪史”/335

现眼记——与梁家辉一起聊裸戏/342/

尔冬升:你问我就答!/345/

听王晶侃大山,各位认同吗?/353/

谭耀文:有实力不怕背/356/

追星“处男作”——采访甄子丹过程小记/360/

跋/363/

试读章节

毫无疑问,《英雄本色》是徐、吴友情催生的产物。原本徐老怪酝酿已久的题材,被他慷慨交给了正值潦倒过气的吴宇森。John Woo一洗颓气之余,又怎不生出感恩心理?是以徐克要搞《英雄本色》续集,纵使吴宇森认为没有必要,亦会尽力去拍。

执导完豪哥、小马的续篇,已是1988年。吴宇森提出要拍职业杀手题材,徐克亦有感《英雄本色续集》中龙铭恩的杀手角色相当成功,因此一拍即合。两人甚至一起重看梅尔维尔的《独行杀手》寻找灵感,并决定发展片中没作深入刻画的女歌手角色,吴宇森则又从日本电影《法外狂徒》中得到启发,终于写成了取名为《喋血双雄》的剧本。

可惜,有了剧本,电影依然无法开拍。徐克和吴宇森都认为要请到周润发出演才能成功,但发仔当时片约缠身,腾不出时间。于是,《喋血双雄》只好暂时搁置,而吴宇森创作的另两个剧本《纵横四海》和《喋血街头》的拍摄也遥遥无期。

吴宇森后来回忆说,当年他刚拍完轰动大片,本来踌躇满志,孰料下个机会居然等了将近一年仍无音讯,难免“愤愤不平”。反观电影工作室的首脑徐克则在马不停蹄地监制电影,相比之下,赋闲在家的吴sir自然显得落寞感伤。——其实,1988年的徐克也不好过,由他强势监制的《城市特警》(杜琪峰、金扬桦导演)、《大丈夫日记》(楚原导演)、《铁甲无敌玛利亚》(钟志文导演)、《天罗地网》(黄志强导演)四部作品,或票房惨败,或口碑不佳,令事业正步入正轨的电影工作室颇受打击。

延至1989年,徐克工作室再度蓄势出击,周润发亦非常义气地推掉另一部电影,加盟吴字森的《喋血双雄》。有了发仔这棵摇钱树,金公主集团(电影工作室和新艺城的东家)居然首次挂名公司投资,足见期望之大。对于吴宇森来讲,该片除了迁就女主角叶倩文因“档期紧张”需要被迫赶拍外,其他方面都拥有绝对的掌控权,而《喋血双雄》片头打出的“吴宇森作品”,更令John Woo成为电影工作室首位享此殊荣的导演,同时亦是徐克“强势监制”作用的首次失效。

杀手与歌女的浪漫恋曲;由敌对到知己的惺惺相惜;江湖变、人未变、义当先;白鸽、双枪、教堂……当观众被《喋血双雄》感染得热血沸腾时,影评人亦惊叹于吴宇森个人风格的完美成熟,纷纷预言应届香港金像奖的最佳导演非他莫属。与之对应的是,同期徐克亲回故乡越南拍摄的《英雄本色3夕阳之歌》却饱受恶评,这部寄托导演个人与时代感怀的野心之作由于成本过高,票房只收1800万,令徐克饱受压力。而此时,他与吴宇森的创作分歧愈发明显,两人虽然因此友情受损,却依旧合作了为纪念张彻从影40周年拍摄的枪战片仪胆群英》(吴导、徐监)。

同样是1989年,在那个激荡困惑的时代,吴宇森与徐克平和分手,转而自组电影制作公司。和徐克电影工作室一样,吴宇森电影制作公司(后来改名为“新里程”)亦由“金公主”投资。当时皆传二人反目,但事实是吴、徐虽然友情转淡,却依旧保持联络,后来徐克执导演艺界公益电影《豪门夜宴》及《双龙会》,吴宇森都有份出演,如此看来,两人关系远未差到曾经亲如兄弟的狄龙、姜大卫最终形同路人的疏寞境地。

仍然是1989年,徐克的电影事业遭遇了第二波低谷,勇于尝试多元创作的结果居然是影片多不卖座,个人之受挫感可想而知。反观自组公司的吴字森则抱负满腹,筹划已久的《喋血街头》开镜在即,放开手脚的自主创作令他如鱼得水。——充满雄心的战争视野,硝烟中考验兄弟义气的人性刻画,个人与时事的交集感怀,动作与音乐协调流畅的街头殴斗,喋血枪林的恢弘场景调度,《喋血街头》不仅完美抒发了导演的成长记忆和个人情怀,而且颇具史诗气象,亦成为吴宇森迄今电影创作的绝唱。然而,1989年正埋头创作并时时沉浸其中的吴宇森不会想到,这部将于次年上映的心血之作会遭遇票房惨败。1990年,将是吴宇森的滑铁卢。  忆完往昔,再看2006,我们会发现徐老怪与吴大师的时下境遇,居然与十几年前有如轮回,颇为相似。两人近来事业再次走低,徐克自《蜀山》票房失利后,至今一蹶不振,《黑侠2》、 《僵尸大时代》、 《散打》虽然题材类型各异,可惜尽皆反响甚微。去年《七剑》犹如1989年的《夕阳之歌》,野心勃勃,却毁誉参半,票房亦差强人意。吴宇森转战北美影坛,本来春风得意,但因战争巨片《风语名》的惨淡收场,加之近作《忆裂痕》平平无奇,好莱坞强势导演地位岌岌可危,这两年竟无新作问世。

与之对应的是,二位大师在创作陷入困境时却接连获得荣誉,正如1989年的徐克被香港伏影画》杂志评为“80年代十大导演”之首,1990年吴宇森获得香港金像奖最佳导演;在2003年和2004年,徐克、吴字森则相继在香港星光大道上打手印,电影成就得以彪炳世人。另外,2004年徐克受邀做戛纳评委,2005年吴宇森亦担任戛纳评委,并荣获香港浸会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于某种程度上更是对二人的专业肯定。

纵然眼下的2006与徐克的1989或吴宇森的1990都有龙游浅滩、英雄受困的共同境遇,但不同阶段的发展结果,又是否一样呢?十几年前,徐、吴虽然面临低谷,却愈败愈战、舐血思变,分别以新派武侠片《笑傲江湖》和浪漫枪战喜剧《纵横四海》重新崛起,再创事业巅峰。时至今日,徐克回归擅长类型,《七剑2》蓄势待发;吴宇森尝试古装战争史诗,将导内地大片《赤壁大战》,看似皆有廉颇之勇。然而,已过天命之年的两位大师创作心态能否跟上时代?固守风格之余能否有所创新改变?都是很多人深为担忧的问题……

P4-6

序言

差点将本文标题定为“港片搜索引擎”。魏君子好言制止,说他只是个港片爱好者。但是有段时间,毫不夸张地说,他就是担当了搜索引擎。

一年前制作一套介绍港片幕后花絮的电视节目,我们搜集资料的方式之一,就是在G00GLE里键入影片名字,再加上“魏君子”三个字,于是就可以找到他不知哪年写下的关于这部影片的帖子。主创人员的陈年旧事,拍摄过程的是是非非,影片获得的票房、反响和影坛地位,来龙去脉,拉拉杂杂,写得头头是道,就跟他亲眼目睹了似的。

看他的文章感触总落在两个字上:厉害!他的资料收集和归纳整理能力惊人,这种能力让他在大脑里建起一个与众不同的港片坐标系。即便以一个人或一部戏为出发点,也很少局限于一时一事,就片论片,每篇文章都能牵扯出若干人,涉及到若干事,回述上若干年,几乎每句话都带出“信息量”。

曾经问魏君子他是怎么收集资料的,为什么他总是比别人知道得多。他说,他能获得这类杂志书籍的机会很少,《电影双周刊》都从来没看过,在能上网之前,他了解幕后背景的方式是记住每部影片片尾的演职员表,以此获知电影入之间的合作关系。

魏君子开了博客以后,他的网络旧文按“八卦掌”、“摘星手”、“梦里真”等等分类每天贴出,再加上新片评论,篇篇含金量很高,逐渐有了固定的读者群和喜人的流量。他的博客被放置在影评人博客圈里,但他从来不承认自己是影评人,他说他不懂技术层面的东西,配乐啊摄影啊都是他的盲点,香港电影金像奖从来没有预测对过,因为他总是偏向自己喜欢的电影人。至于自己写的文章,全是“人本主义”,“一叶障目”的东西。

我也不认为他是影评人。如果他是,那别人就不是。

他跟国内影评人的区别在于,不管多么痴迷于电影,都始终保持着大众化的欣赏趣味。他热衷的话题大多围绕动作片、喜剧片、武侠片等娱乐性比较强,票房收入比较高的影片类型,谈及小众化的文艺片,也多从创作者心态入手,很少对艺术手法进行分析。当然,三级片,艳情片,乃至僵尸片也在他的爱好之内,点评起来颇为投入。

在评价电影作品和电影人时,魏君子很少流露偏激的个人情绪,语气中没有冷嘲热讽,总是直接坦率地表达观点,对创作者保持着一份尊敬和善意。如此厚道,也不象影评人。

他的旧文快要在博客里贴完的时候,有个朋友问他,你为什么不隔几天贴一篇,这样不至于很快就贴完了网友没的看。这个家伙竟然说,他就是要在有激情的时候持续进发,进发完了就一败涂地,就象徐克那样。

这就是西方人眼中的港片作风——“尽皆过火,尽皆癫狂。”

“香港电影是电影史上的一个成功故事。”说这话的是另一位港片爱好者,美国电影学者大卫·波德威尔。他的《香港电影的秘密》一书,把香港电影的商业性和娱乐性上升到艺术的高度进行剖析,从理论的层面讲解港片令人痴迷的原因。

《江湖外史之港片残卷》就像这本学术著作的倒影,是香港电影的“野史”、“外传”和“演义”。这里面有江湖恩怨,人生起伏,功过评说,文字之间隐藏着香港影坛人物关系图和历史发展年代表,看过之后的感觉,不是听了高深的学术讲座,而是听了一部过瘾的评书。

魏君子确实不是搜索引擎,那是一种很机械的东西。他说热闹时是个眉飞色舞的人,论门道时是个以理“胡”人的人,实际上,他是不完全版“港片演义”的说书人。

后记

混网络多年,写港片数载,我常与网友因文结交。与他们闲聊时,总绕不开香港电影,更逃不掉“共鸣”和“情怀”两个词眼。

喜欢香港电影需要理由吗?大概一千个人会有一千零一个说法,或因英雄侠气,或为儿女情意,或因搞笑谑戏,或为人文气息……但有一点可能是我们这些“同好”共有的感受和经历:香港电影伴随我们度过了难忘的青春年华;而我们“惨遭港片荼毒的事发地”,又多在如今即将成为“史迹”的市井录像厅。这大概也是我们这些70年代生人的独特记忆与共鸣吧?

在下绝对赞成钟阿城先生的一个观点:“香港绝不是所谓的文化沙漠,内地早已消失多年的世俗精致文化,香港却都有,而且是活的,不信你去看他们拍的电影就知道了。”的确,无论是许鞍华、王家卫、关锦鹏,还是吴宇森、徐克、杜琪峰,甚至是高志森、王晶、刘镇伟……他们在电影中表现的生活、营造的氛围、刻画的境界皆能让我们体会到那血脉相连的华人文化,并由此在世界范围内开枝散叶,广为接受。不:过,这其中的雅俗高低当然还要全凭自己去滋咂了。

本书名曰《江湖外史之港片残卷》,无论“江湖”抑或“残卷”,都蕴着在下对港片的那份执著情怀。所谓“风流总被风吹去”,“风情更与何人说”,其实也是在喟叹港片,寻觅知音,莫要“弦断有谁听”。

凭心而论,《港片残卷》虽然专聊香江影业,却远算不上专业。我写这些玩意儿,既不欲搞学问专著,亦不思故作高深。说到底,只是某个“港片遗少”在回忆青春,乱抖机灵——或许,此类影史八卦、观影乱弹的“野狐禅”会让某些专家看了鄙夷到哑然失笑,会让有的朋友读了嫌我中毒太深,但我对港片的浓浓爱意,相信您一定会感受得到。

最后,希望本书能够让同好们回忆起港片曾经带给我们的无限乐趣。各位若觉得还成,那就谢谢捧场,咱们得闲饮茶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江湖外史之港片残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魏君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930782
开本 16开
页数 36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80
出版时间 2006-12-01
首版时间 2006-12-01
印刷时间 2006-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5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909.2
丛书名
印张 23.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69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5: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