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三坊七巷
内容
编辑推荐

明朝远去三百多年,清朝消亡九十多年。但粉墙还在,青瓦还在,本书出入老坊古巷,出入于那些陈旧斑驳却又宽敞高阔、曾经镂金错彩的老房子,明清的老房子。里面是一段凝固的历史、一堆曾经的故事。

在现代,很多人对NBA球星、对英超联赛的熟悉程度,已经远远胜过自己脚下的土地。这一块土地有过怎样的悲喜哀乐?有过怎样的呼吸吐纳?有过怎样的飞扬与沉沦?其实读一读,会读出另一种意味深长的人生况味。

内容推荐

福州的三坊七巷,即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吉庇巷,是中国现存唯一坊巷格局的老街,是“明清建筑博物馆”。

中国近现代史上百余名风云人物曾在此居住,严复、沈葆桢、林旭、林觉民、林徽因、谢冰心、郁达夫、庐隐、郭化若、陈季良、陈衍、甘国宝……纷纷走出三坊七巷……小小的三坊七巷究竟凭借什么将“地杰人灵”一词再而三地证明?

目录

序:关于坊巷的记忆

悲情郎官巷 

二十三个春秋的晚翠

一个老人安歇了

坊里流金巷是银 

来自古麻刺朗国

来自最底层

那么那么幽长的宫巷

刘家大院

沈家大院

笔墨文章满坊巷之一 

屋檐下的墨香

玉尺山房 

笔墨文章满坊巷之二 

六子科甲 

五子登科 

文儒坊里的武将 

甘国宝的两种传奇

一个生命的两段章节

杨桥巷十七号 

长民先生 

觉民兄弟 

后记:说不尽的三坊七巷

附一:三坊七巷名人简表

附二:三坊七巷名人姻亲关系简表

试读章节

刘涛是谁?不知道——不知道他的官衔大小、才情高低、禀性爱好,甚至,不知道他的家居旧址,更不知道他生于何时死于何地。一切都覆盖在谜一样的未知之中。

唯一可知的是,宋朝时他的家在这里。那时这一条巷子本来有另外一个名字,就是因为这个刘涛,因为刘涛的儿子是郎官,孙辈也接连做起郎官,郎官结队成行,满巷生辉,于是改了名,干脆叫郎官巷。

郎官到底是一个多大的官呢?

“郎”其实是帝王侍从官的通称。“郎”即古‘廊”字,指宫殿的廊。郎官的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时就开始置设了,秦、汉相沿,东汉时,以尚书台为政务中枢,分曹任事的人通称为尚书郎,职责范围与过去的郎官不同。后世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的要职。到了清代初年,刑部设十四个司,各司长官正的称郎中,副的称员外郎,总称“郎官”。

似乎有点复杂。简而化之来看,这个刘涛,当年肯定是风光的。一个子孙都在神秘遥远的皇宫中终日围着皇帝打转的人,他的家族谁敢小觑?谁不羡慕?可惜如今都风吹云散了,什么都没留下。

留下的只有一个人名和一条巷名。

在三坊七巷中,郎官巷现在最幽静古朴,日落月升中,它一如既往地温婉恬淡,少了嗜杂,也少了烟火气,青石板老路已经被磨得凹凸不平,沧桑得宛若年迈的祖母。

它的长度也最短,只剩一百余米了。其他六条巷都是笔直的,只有它略微弯曲,所以,当年它的长度据说列七巷之首。二十三个春秋的晚翠

晚翠就是林旭,林旭的号。 

组合得多么美好的两个字!一路走去,一直走进肃杀荒凉暮色苍茫的晚境了,生命之色仍然不减不褪,依旧有着最纯粹的“翠”——翠绿、翠亮、翠生生。

可是林旭没有晚境,他只活了23年。光绪二十四年,即1898年,他与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杨深秀、康广仁等六人一起,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被斩死。史称“戊戌六君子”。

死是因为维新变法.是因为他是四位四品卿衔充军机处章京之一,是因为他深得光绪帝的赏识,是因为光绪帝关于维新变法的诏书多由他起草。

一个仅仅23岁的青年!

23年中,他有十六七年是在福州度过的。

生命刚开始的时候非常普通,虽然爷爷林福祚功名还行,道光己酉年举人,在安徽任一县令。但父亲林百敬却仅中秀才,收入微薄,家境贫寒。并且在林旭年幼时就已病逝。母亲抑郁成疾,很快也去世。孤儿的日子怎么过?只能靠两位叔叔接济一些了。在他七岁那年,叔叔把他送进私塾.学习诗词律赋。他很争气,学得很好,据说常常“出语惊其长者”,于是被视为“神童”。而且,他“喜浏览群书”,家里连维持三餐都艰难了。哪有闲钱买书?林旭并不沮丧,他向邻里乡人借阅,张三李四王五赵六,谁有好书他都毫无羞涩地凑近去借来一阅,据说能过目成诵,让人吃惊不已,也不免生出敬意,于是都“乐与之”,只要想看,就拿去看吧看吧。

这一段生活其实是辛酸的,辛酸得如同一场漫无边际的瓢泼大雨,而他则如一株幼竹,在雨中摇晃、蜷曲、疼痛,最终还是咬紧牙关,坚持抗争。并且奋力向天空伸展出柔韧的枝丫与绿油油的叶片。

命运的转折点在光绪十七年,即1891年出现。  

这与一个人有关。那个人叫沈瑜庆,清末名臣沈葆桢最钟爱的第四子。光绪十一年乙酉科顺天乡试第49名举人。光绪元年,即1875年,沈葆桢从船政大臣位上,调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时,把17岁的沈瑜庆带上了。让他了解军务吏事以及社会现状,使沈瑜庆大开了眼界。四年后,沈葆桢病死在两江总督位上,皇帝恩赏沈瑜庆为候补主事。考中举人后。经沈葆桢的老友李鸿章推荐,沈瑜庆到江南水师学堂任职。  江南水师学堂在南京,林旭在福州,两地相隔干山万水,两人本来无论如何都难以邂逅相逢的。偏偏凑巧,1891年春天沈瑜庆回家省亲扫墓。该祭拜的祭拜了,该忙碌的忙碌了,然后闲下无事时,沈瑜庆到林旭私塾老师杨用霖家串门。

他是冲着一个传言去的:私塾里有位少年,文章了得,胸襟了得,抱负了得!

最初沈瑜庆也许只是出于读书人的惜才爱才之心,但是,把林旭的文章看过之后,他有其他想法了。

沈家有女初长成,名鹊应,才貌都全。这个做父亲的心里一动,决定把女儿许配给他。

史书关于这一事件的过程没有多少记载,记载的只有结果:林旭成了沈瑜庆的长婿。……P2-5

序言

关于坊巷的记忆

坊与巷。这是两个古老的词,时间已经在上面镀了一层厚厚的铁锈,锈色下,它们日益逼仄、狭小、泛黄、淡远。

似乎已经缩在角落里。

似乎已经脆弱得像一片枯叶。

似乎连呜咽声都渐渐凝噎。

现代社会铺天盖地的时尚与它们无关,它们属于过去,属于旧日生活。

但如果怀想,只要怀想,我们就看到了,看到它们曾经花朵般开放在时间深处。纵与横,方与正,竟然那么那么井然,宛若训练有素的军队,宛若有规有矩的棋盘。

中国古代城市以方格网街道系统为主,区划整齐,排列有序。从战国到北宋初年,实行市里制度,以坊为单位,坊内不可经商,经商只能到固定的市场。北宋中期以后,采用街巷制,拆除坊墙,居民区由原坊内小街发展成横列的巷,商业沿城市大街布置。

只有福州的三坊七巷,它“坊”与“巷”的意义并没有太大区别,二者甚至是重叠的。

公元前202年,福州城初建时,称“冶城”,统治者是勾践的后裔无诸。

过了两百多年,西晋时期的福州已经稍有规模了。新置晋安郡首任太守严高嫌城太小,便在今屏山南麓建成一座郡城,称为“子城”。到了唐天复元年,即公元901年,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为了“守地养民”,又在子城之外。以钱纹砖砌筑起一座“罗城”,据说这是当时全国唯一的砖城。三坊七巷就在罗城的西南部,面积661亩。

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

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吉庇巷。

那一条叫南后街的路,最初的雏形是什么模样呢?比王审知修建罗城更早时的雏形?你无法告诉我,没有人能告诉我。不长的路,从北至南流泻而下,右边伸出三只手。左边摊大七只脚,像一条中轴线,将三坊与七巷优雅地携在两腋,排列整齐,纵向有序,已经一千多年过去了,竟格局依旧,成为中国现存唯一坊巷格局的老街,成为“明清建筑博物馆”。

最初究竟是谁设定出如此工整的格局?然后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无数高官巨商大儒在此买地建房。为什么又都不约而同地将这个格局小心维持下来,谁也不越界破规?现代都市轰隆隆的行进大脚,也奇迹般从它身边一次次绕过。没有踩下。

是侥幸?还是偶然?抑或如有人所说,是因为这方老屋灰瓦土墙间弥漫着太多雄才英杰的气息,天犹不忍,暗中庇佑,至于今?

严复、沈葆桢、林旭、林觉民、林徽因、谢冰心、庐隐、郁达夫、郭化若……翻动历史,会惊奇地发现,一大串在中国近现代舞台上风起云涌的人物,他们的生活背景都或多或少映现在三坊七巷,稍一数,竟达一百多人之众。

偏于东南一隅的福州,自古都很难挤进历史的聚光灯下。那么,小小的三坊七巷究竟凭借什么力量。将“人杰地灵”一词再而三地证明?

后记

后记:说不尽的三坊七巷

说不尽是因为没法说。

破屋、老巷、远去的人物,为什么要把目光留连在这一切上面?不是主动的,其实都很被动:出版社约稿、电视台约稿。因为约得急切而恳切。才促使我频频出入老坊古巷,出入于那些陈旧斑驳却又宽敞高阔、曾经镂金错彩的老房子,明清的老房子。明朝远去三百多年,清朝消亡九十多年。但粉墙还在,青瓦还在,那是一段凝固的历史、一堆曾经的故事。

曾经的故事对于今天的我们引颈欲诉。要说的是什么呢?是祖辈走过的路,是城市经历的沧桑。当我们放眼世界五光十色的绚丽,不经意间转过身,却发现身边、脚下,竟还存有一块别致的幽深,一片敦实的悠远。

从福州市最繁华热闹的八一七中路往西一拐,仅仅几步路之遥,老巷的古朴端庄马上就以一种最宁静的温暖把你溶化了。往下走,再往下走,便宛若行进在时光的邃道中,一个个曾经风起云涌过的人物正次第闪出,迎面而来。

他们的故事刻在朱门上、嵌于老墙间,一遍遍地读,心竟一遍遍地缩紧,有疼痛感不时电击般来临。

有一句话已经被人反复说过了:“世界是美好的”,我却从来没有相信过。这个世界现在不够美好,过去更不够。奸诈、残杀、掠夺、侵吞、冤屈……那么多贬义的气息在史书中弥漫,让我们读出那么多的无奈,那么多的忧伤与悲忿。

当然。字里行间也读得出浩然正气与激烈壮怀,读得出风情万种与才情飞扬,读得出抗挣的欣慰与坚守的快乐。

一样的天一样的地,不同的人生却已经一代代剧情不一地上演过了。

多年以前,我曾编过一阵地方志。似乎是一个沉闷的工作,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平均年龄应该在65岁以上。可是,我得说,我庆幸做过这个活。一本本发黄的老书翻开,一个个沉寂已久的老故事就从历史深处款款走来了,日子因此变得深邃且充满幻想,恍惚间每时每刻身边都有面容昏黄的人影晃动,他们着装不同,理想各异,命运参差,却都血肉丰满。有悲欢离合,有七情六欲。我总是试图看清他们的容颜、理解他们的渴望、体验他们的哀乐,津津有味,兴致勃勃。我相信这段经历将影响我终生。我看世界的方式被悄然改变了。

从1998年春天开始,我一直有意无意地重新阅读福州的历史,读它的内河,读它的榕树,读它古老年迈的一条条坊巷。我将此理解成“接地气”。发达的媒体可以迅速把外面世界发生的一切送达眼前:纽约的一场大雪、伦敦的一场爆炸、南非的一场纷争、南美的一场球赛……很多人对NBA球星、对英超联赛的熟悉程度,已经远远胜过自己脚下的土地。这一块土地有过怎样的悲喜哀乐?有过怎样的呼吸吐纳?有过怎样的飞扬与沉沦?其实读一读,会读出另一种意味深长的人生况味。

沿着日益狭窄的河面、根须曳地的树根以及逼仄狭窄并且日益凹凸不平的青石小道望去,我望到城市逶迤而来的身影,望到先辈蹒跚而去的背影。它们正被遗忘,正在消失。它们赢弱枯萎的躯体,已经丝毫无力与新生活强大的浪潮相抗衡了。

所以有必要用笔记录下一些什么。

这本书在写作的过程中,得到福州文史专家黄启权、陈贞寿、林峰、曾意丹、李厚威、刘琳、卢为峰、周民泉以及林则徐纪念馆、林觉民纪念馆、严复纪念馆、冰心纪念馆、福州市博物馆等人和单位的支持帮助。多年来,这些人与相关的机构一直竭尽所能,为保存这座城市的历史风貌默默做着点滴努力,不惊天动地,却感人至深。他们提供的文字与图片资料,为这本书添色不少。谢谢他们。

我也要感谢那些名人之后。一次次不期而至的推门打扰,都被他们热情包容了。记忆有些淡远,只能搜肠刮肚或翻箱倒柜把遗失在岁月中的碎片一点点拾起。顺着他们的五官与步态,那些旧日的人物渐渐可辨可感。有了真实而亲切的温度。

我还要感谢曲利民、林雄标、叶彩英,他们是用镜头记录历史的普通人。现代摄影器材之下,古坊老巷被重新激活了,有了新鲜而生动的姿色。

但三坊七巷不是镜头能够拍得尽的,也不是文章能够写得完的。

三坊七巷是块碑,是条河,它无言地伫立着,又喧闹地表达着。

2005年9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三坊七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北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时代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8719888
开本 16开
页数 20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06-03-01
首版时间 2006-03-01
印刷时间 2006-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30
169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9: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