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现代百科全书奠基人--姜椿芳传
内容
编辑推荐

姜椿芳,我国著名的翻译家、编辑出版家、社会活动家。他在动乱年代,蒙冤坐牢七年,身心遭受摧残,双目几近失明,却苦思“文革”形成的根源,为破除封建、迷信与愚昧,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他立下编撰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宏愿。出狱后,他历尽千辛万苦、汇集各方精英,组织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完成了我国文化科学方面这一基本建设。本书讲述的就是这位中国现代百科全书事业的奠基人的传奇一生。

内容推荐

他是一位隐姓埋名、与狼共舞的中共地下工作者;

他是一位白手起家,一而再、再而三创造出辉煌业绩的创业者;

他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编辑出版家、社会活动家。

动乱年代,他蒙冤坐牢七年,身心遭受摧残,双目几近失明,却苦思“文革”形成的根源,为破除封建、迷信与愚昧,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他立下编撰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宏愿。出狱后,他历尽千辛万苦、汇集各方精英,组织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完成了我国文化科学方面这一基本建设。

本书讲述的是“沙漠中的骆驼”、中国现代百科全书事业的奠基人——姜椿芳真实而传奇的一生。

目录

序一 蜡炬成灰泪难干/草婴/001

序二 刘厚生/008

第一章 感谢苦难

人生的大幕刚刚拉开/001

北上哈尔滨/005

参加护路斗争/008

在困境中/012

心里有了一个新世界/016

他找到了组织/019

点燃火种/022

让“天书”降临人间/026

江边碰头/029

第十一次搬家/032

家里来了“亲戚”/035

端午节”大请客”/037

交通员/040

二进英亚社/044

与张安英牵手/046

暗夜“火炬”/050

哈尔滨口琴社的幕后/052

战友金剑啸/054

死里逃生/059

第二章 隐姓埋名与狼共舞

到上海去找“家”/065

与鲁迅最后的会面/068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071

投身《译报》/076

走进“戏剧支部”/080

星火也能燎原/083

喜遇阿甫/088

改革使他们走到一起/091

与梅兰芳、周信芳的交往/097

时代社从这里起步/106

“盗取火种”的人们/114

与豺狼虎豹共舞/118

时代社在夹缝中生存、壮大/123

又一个创举/128

将计就计/133

《时代》来了林淡秋/135

“穿针引线”/138

白色恐怖下的秘密通道/141

撰稿人之谜/143

紧急情报/149

第三章 在共和国的蓝天下

在蓝天下/154

陪同几位苏联作家/158

“无中生有”/162

再见,上海/168

为宋庆龄当翻译/173

难忘1953/179

编译局的“骆驼”/181

曾经有过的“笑谈”/184

“常任”代表/188

灵魂深处的声音/191

重返柏林/195

感受友谊/197

“蚂蚁啃骨头”/202

为舞台而生的人/205

第四章 与死神擦肩而过

序曲/213

他被扫进了“一小撮”/218

一个别有用心的指示/224

他准备带着诚实去受难/227

第6902号犯人/230

一场不准说”不”的审讯/233

不许提“康生”/235

抓不住的”要害”/238

如果有幸活着出去/241

向死神发起的挑战/244

秦城监狱的变奏/246

冬天里的春风/249

第五章 丰碑的背后

重见蓝天/251

沪上行/258

别开生面的联欢/263

呼风又唤雨/267

盛世好修典/271

一个联络点和40元钱/274

观点碰撞/277

诗炉火旺/280

二赴上海/286

与你同行/288

守住“实事求是”/292

求访“有志之士”/295

走出国门/299

万马开始奔腾/306

站在潮头的人/313

他要做的事太多/320

一项提案/330

总编也好,顾问也行/332

从“顾问”到不能问/336

生命的最后日子/343

心祭/349

试读章节

他从武进走来,武进是他的故乡。武进,今属常州市,位于长江三角洲苏南平原中部,北枕长江,南濯太湖。武进中部是广阔的平原,是地道的江南水乡。白居易吟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恰是武进乡间春天的风光。武进还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在这块土地上,历史上曾出现过许许多多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书画家、实业家,南朝齐高帝、梁武帝都出自武进,梁武帝萧衍有“诗人皇帝”之称;昭明太子萧统是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文学家,他引纳文人学士编辑的《昭明文选》被誉为“总集之祖”。清代常州画派创始人恽南田更是独领画坛风骚;以恽敬为代表的阳湖文派,堪与桐城派相媲美;人们所熟知在石头城下为中国革命事业慷慨就义的中国早期革命领袖恽代英祖籍武进。著名的抗日救国“七君子”之一李公朴,东北抗日联军著名将领冯仲云,中国工农红军电台创始人、电子工业开拓者王诤也都是武进人。武进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秦仁昌、孟宪民、方俊、吴汝康、谈镐生、张景钺、蔡旭、吴阶平、吴学蔺、杨澄中、姚熹、苏定强、许学彦等科技俊彦,不但在全国,在国际学术界,也都享有盛名。全国第一个会计师谢霖,电子学家陈涵奎,数学家赵访熊,昆虫学家吴福桢,画家谢稚柳、俞云阶,戏剧家吴祖光、阿甲,作家高晓声,诗人严辰等也都是从武进走出来的。

公元1912年7月28日,江苏省武进县西横林镇一个贫苦店员的家里诞生了一个男婴,他就是姜椿芳。几声响亮的啼哭过后,他睁开了双眼,首先看到的是他的母亲。母亲张长生是一位25岁的少妇,白皙的脸庞上有一双黑亮的大眼睛,一头油黑的乌发挽成了松松的发髻垂在脑后。她也出生于贫苦人家,是在江苏常州从江北摇来江南的一艘小船上落生的。虽是女婴,但是头胎,父母巴望着她能帮助操持家务,所以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她仍旧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欣喜,并给她取了个吉利的名字,盼她长生。接着,她身下又有了四五个弟妹,于是作为大姐的长生便没日没夜地忙活着。但是不幸的事接着发生了,她还很小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她便和她的大弟帮助母亲挑起了抚养弟妹的重担。到了该出嫁的年龄,母亲既舍不得她,而家里也确实离不开她,就只好招赘。长生24岁时有人提媒,男方叫姜岳安。姜家也很贫苦,兄弟姐妹七八个,他排行老五,在一个南货店里做学徒工。因家贫,从小就没上过学,到南货店后靠自己用心,学会了珠算并识了一些字。虽年已30,但仍旧是个光棍汉,且因为兄弟姊妹众多,家里也不在乎他进女家;聪慧能干的长生看中了他的忠厚老实,于是便点头答应了这门婚事。婚后一年多,他们的头生子便诞生了,看着五官清秀的儿子,小两口自然高兴,过了百日携子还家。族中深通文墨的长辈看后大加称颂,这孩子鼻梁正直,人中宽长嘴唇厚,主忠厚、诚实、长寿。额宽,眉目清秀当清芳流世,应取名芳。而这一辈排名“春”字。“春芳”过于坤气,在“春”旁加“木”字,即给他取名姜椿芳。又按着当地的习俗,给孩子找一个生肖相合多子多福的人做“寄娘、寄爹”,俗谓“寄名”。椿芳的父母,特别是母亲非常喜欢戏文,所以为孩子找了个为人热情、丝毫没有架子、既能演京戏又能写戏文的尤金圭做了寄爹。

姜椿芳出生前,姜岳安所在的南货店因为亏空太多而倒闭,他就失业在家,只能临时打点零工;而母亲则学了另一种手艺。原来常州梳篦自古有名,大约在魏晋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这里的人们就开始制造梳篦,所以女人们都把好的梳篦视为心爱之物。由于梳篦的风行,当地也非常讲究梳头,母亲张长生靠着一双巧手,从小学得一门好手艺,她会梳各种式样的发型。因此,村里有钱人家的太太、小姐们,常花钱请她梳头,特别是出嫁的闺女,上轿前必找长生去梳头;也有一些人,请她去当喜娘婆(关照新娘子办喜事中的一些规矩,搀扶新娘子上轿等),一般充当喜娘婆的人都是品行好又机灵能干的女人。椿芳的大舅也拼命地干活,他是当地有名的泥瓦匠和石匠。但由于家庭人口多,生活仍旧陷于贫困之中。年幼的椿芳虽然没有什么新衣服穿,但靠着母亲的勤劳和能干,也总是穿得很整洁。夏天天热,忙碌了一整天的母亲,只有到晚上才有一点空闲时间坐到院子里风凉一会儿,这时椿芳会凑到母亲身边听母亲讲古。母亲会讲很多民间故事和民间传说,还会讲很多戏文。母亲给椿芳讲《杨家将故事》、《岳飞传说》,当讲到岳母在岳飞背上刺字的时候,椿芳听得入神,摇晃着母亲快点往下讲。而“白蛇”、“包公”的故事,更是深深印在幼小的椿芳心里。母亲高兴的时候,还会把椿芳揽在怀里,唱上几句“俚俗戏剧”,或哼上几句民歌小调。最使椿芳高兴的是跟着母亲去看戏,椿芳母亲虽然最喜欢看戏,但她没有余钱进戏园子。乡里习俗,每逢有钱人家许愿,或者春祈秋祀、婚丧喜庆,常请一些小戏班子来搭野台子唱戏,遇有这种机会,椿芳母亲一次也不错过。父亲只要有空,也不惜跑上几里地去赶一台戏,每有父亲同去,椿芳更是高兴,因为台下人多,四五岁的椿芳人矮,往往看不清台上的表演,这时父亲就会把他扛在肩上,让他看个够。儿时玩的玩具都是父母亲手做的,秋天风筝飞空时,父亲总是提前将风筝扎好备在那里。椿芳看到父母亲的辛苦,特别爱惜儿时的玩具,从不弄坏。他自己也常动手制作玩具和小家具。

椿芳父母虽然过着较为贫困的生活,幼时也都没有条件上学读书,但他们咬紧牙关苦作苦撑让儿子多受教育。1919年春天,椿芳长到六岁半,父母就把他送进了私塾。先生姓孙,施过礼后,椿芳就留下跟着孙先生开始接受启蒙教育。私塾里学生不一般大,程度也各有不同,因此所学内容也不尽一样。椿芳年龄小,又是刚开蒙,所以他从《百家姓》、《三字经》读起,“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听见椿芳咿咿呀呀的读书声,父母得到了很大的宽慰。孙先生渐渐发现这个穷人家的孩子很聪慧,没有多久,《百家姓》、《三字经》就被他背得烂熟,接着又学《大学》、《中庸》,椿芳在这里前后读了两年。由于这家私塾停办,于1921年春又转入一周姓先生执教的私塾,开始读《孟子))和《幼学琼林》等书籍。

五年的私塾学习生活,姜椿芳完成了传统的启蒙教育,也打下了国学的基础。转眼之间,新学取代了私塾,1924年春,已经12岁的姜椿芳,每天不再用包袱皮包书进私塾唱读,而是背起新书包高高兴兴地进了新学堂。这学堂就是“东吴大学附属第12小学”(基督教教会学校,1927年改名恺乐小学),根据椿芳的文化程度,插班入了初小二年级。和他同桌的袁彦椿(又名袁亚成,现名袁励康),也住在武进小北门的北后街,两家挨得很近,每天,他们一同上学,也一同回家,两个孩子相处得很亲密。

椿芳在学校品德优良,性情温和,乐于帮助别人,同学们都很喜欢和他接近,老师们也很赞赏这个学习优秀但并不张狂的学生,教椿芳数学的刘老师对椿芳父母说:“每次测验,他都是满分,我还真没有碰到过像椿芳这样品学兼优的学生,他将来一定会有作为的!”

椿芳还喜欢篆刻,老师和同学常请他给刻图章。吹箫,也是他的一大爱好,夏天的晚上,父母忙完手上的活儿坐在院子里乘凉时,椿芳悠扬的箫声,赶走了他们一天的疲劳。

1927年,北伐军进城,这是国共两党实行第一次合作,于1926年在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之后开始的著名的北伐战争。北伐军进城后,小城变了样,椿芳看到北伐军严明的纪律,还看到有的北伐军臂上戴着“不怕死,不扰民”的臂章,好奇的少年心中开始关注起北伐军。接着,小城很快便贴满了“实行三民主义”、“打倒列强军阀”、“军民是一家”等红红绿绿的标语,更有宣传队在街头演讲,宣传北伐的意义,宣传组织起来参加革命的道理。遇有演讲,椿芳总是挤进去用心听着,时而挥起拳头激动地跟着喊口号。北伐军斗争土豪劣绅、扶助工农群众的行动,使少年姜椿芳兴奋不已。他参加了学生运动,作为学校的代表,参加了全县的学生会。1928年夏天,16岁的姜椿芳高小毕业了。

P1-5

序言

我衷心希望现在的青年以至于中老年人,能认真读一读这本姜椿芳同志的传记。姜椿芳不是社会知名的政治家、大作家或者大科学家和大明星,他是一位做过多年地下工作、隐姓埋名、默默奉献的人,直到离开这个世界,仍旧对祖国、对社会的发展怀着无限的牵挂。很多人不知道他,有些在不同时期接触过他的人也大都不了解他的全部生涯。但是在中国文化界和某些外国有关方面,他绝对是一位不会也不应忘记的重要人物,一位功业卓著的大文化人,一位历尽千辛万苦,终成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奠基创业的人。

这本传记的传主是一位卓有贡献的好人,这本书也是好书。作者杨哲同志曾多年在姜椿芳领导下工作,为了完成这本传记,足迹遍及姜椿芳所生活过的城市,在传主子女姜妮娜、姜抗生的协助下,访问了多位曾在严酷的环境下与姜椿芳并肩战斗的尚健在的老一辈革命者,和在新时期为创建中国的文化长城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而一道奋战的文化界的精英们。多人的参与和支持,使作者掌握了非常丰富的材料,文笔朴实流畅,洋溢着亲切的深厚的感情,真实地反映了姜椿芳充满传奇色彩无私奉献的一生。

对姜椿芳同志,年轻时我叫他老姜,上了岁数叫他姜老。

对老姜的接触、认识,以我为例(我知道还有别的朋友),大致有三个层次。开始接触,人们会看到他总是面容庄重,话语不多,极少开怀大笑,但他的行动和语言总是让人感到和蔼可亲,从容自如,亲切真诚。等到接触渐多,有了友情之时,会发现他还是一位有见解,关心人,言必有信,可以成为可靠朋友的人。再接触下去,特别是在工作中深入接触,就会感受到,他不仅是一位庄重的人,温柔的人,有见解的人,可靠的人,更是一位事业心极强又极其坚韧的人。对工作忠,对朋友诚,对自己的理想,一旦认定,就全身心投入,坚持不懈,无论任何曲折起伏,不做好誓不罢休。他的性格,他的情感,他的作风和他的工作体现,使我联想到两个比喻:通俗些说,他像一条几经磨揉捶打的皮带,非常柔软却拉不断;文雅些说,他如同是柔能绕指的百炼精钢。

回顾姜老丰富和曲折的一生,我感悟到其中有着几次重大转折,影响着他生活和工作的走向,要理解他,就要了解他的生活道路。

姜老是苏南人,却因家贫,1928年16岁的他就为谋生随父母迁移到五千里外的哈尔滨,这是他生活中第一次转折。在这里,他靠刻苦努力掌握了俄文,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他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的家先后成为地下党团省委机关所在地,在中华民族十分危急的情况下,他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做了大量的工作。1936年被捕入狱,他坚韧斗争,保持了共产党人的气节,被营救出狱后不得不转移到上海。

从1936年到1952年,姜老在上海生活和工作了16年,是又一次重要的转折。这是个大动荡时代,包括了抗日战争、太平洋战争、抗战胜利、解放战争、上海解放等阶段。在孤岛时期和沦陷时期,他奉组织之命,参与了多方面工作:苏联电影的发行和宣传工作,小剧场(大量业余小剧社)的组联和领导工作,深入建立戏剧界关系,做戏曲界高层统战工作,以“苏商”名义编辑出版进步刊物《时代》周刊,大量翻译苏联文艺作品,撰写论文等等。抗战胜利后,他摆脱了日寇汉奸的迫害,又遭遇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他的工作又加上了主持时代出版社,出版《时代日报》,做上层的统战工作等等。每一方面的工作他都做得非常出色,既坚持原则,又有灵活的韧性。《时代日报》实际上成为特殊环境中党的喉舌。多方面繁忙的工作和严酷的环境也锻炼了姜老,使他成为广泛联系群众具有很高威信的文化战士,一个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的党的地下工作者和一个出色的翻译家。

上海解放初期,姜老由于在戏曲界工作的深入,被任命为军管会文艺处专管戏曲工作的剧艺室主任,我就是在这里成为他的助手,并开始了与他长达近四十年的交往。与此同时,姜老还受命筹建和主持俄文学校。但国家还有更重要的工作在等待着他,1952年他被调到北京,次年被任命为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副局长,从此他专心致志于经典著作的编译和领导工作。

“文化大革命”开始,对所有的人都是大转折,遭遇和反应却各有不同。有人逍遥,也有人堕落,但更多的人是遭难。老姜以莫须有的罪名身陷囹国达七年之久。但他没有屈服,也没有消沉,而在与死神的争斗中,昂然做着未来的梦——创建中国大百科全书事业之梦。1976年“四人帮”的毁灭,使他转折了的命运又转折了回来。

这一次转折并不是回到原地,曾经产生“四人帮”温床的原地已经被改革开放的高地所代替。老姜的梦想经过他多方面坚忍不拔的努力逐步成为现实。由此时到1987年逝世,他全身心投入到组织编纂有史以来中国第一部大百科全书的宏伟工程之中,构建了他生命的高峰。

读者从这本传记中,会更详尽而生动地了解到姜老不平常的一生历程。我为什么还要在这里简略回顾姜老生活中的几次转折?这是因为我从其中深切感受到他的品格和风格,他的个性和党性。关于姜老的话题是说不完的,但我还是要说一下我对他的了解和亲切的印象。

姜老的坚韧,可以在他的生命历程中随处找到。比如,他从未进过俄文学校,仅仅是到了哈尔滨后,先后跟两位俄国人学了不长的时间。俄文难学,老姜硬是在贫穷和繁重的工作中自己苦学,不久,便能够按照党的安排,去英亚社(塔斯社的化名)任俄文翻译,并受党的委托,通过英亚社与第三国际进行联系。到了上海后,还翻译了大量俄苏文艺作品。上世纪50年代主持了经典著作编译,并多次为国家领导人担任口译,如果没有坚韧的毅力,坚持不懈,何能臻此?又如,姜老并不是戏剧工作者出身,但他在上海做地下工作时,奉组织之命开展小剧场活动和做戏曲名家的统战工作,他就下工夫熟悉各剧种,多看戏,广交朋友。当时黄佐临的苦干剧团上演的三十几个话剧,他几乎都看过。京剧大师梅兰芳、周信芳,越剧界的袁雪芬,昆剧的顾传介等,都是他的好朋友。经过在戏剧界的广泛交游和深入钻研,很快取得这些戏剧名家的信任,周信芳不但和他一起研究剧本甚至家里有什么事也找他商量。80年代在组织编纂大百科全书繁重工作之余,他还高高兴兴地参与中国昆剧研究会的创建,并被推选为副会长。他还是全国政协文化组的副组长,组织开展过多种戏剧、戏曲活动。最突出的是组织编纂第一部中国大百科全书,这更是姜老坚韧毅力的表现。他原本不是百科专家,只是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使命感推动他提出倡议,并且勇敢地背起这座愚公之山。他从零开始,边做边学,呕心沥血,终于筑成了这座百科长城,被尊为中国百科全书之父。

姜老在工作中另一方面的风范是胸怀博大,心细如发。也可以说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他关心别人的工作以至家庭生活、政治生活无微不至。解放前在上海做地下工作时,许多同志给他起了一个亲昵的绰号,叫他“妈妈”:到北京工作后,不少同事又因他的坚韧、善心给了他更亲切的称呼:“骆驼”。

在姜老卓越成就的背后,我们看到他所有的成就不是在艰难危险的敌对环境中,就是在麻烦和困难重重的境遇下,经过奋不顾身的拼搏才取得的。筹建成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是姜老倡议、筹建和主持的,应该是他最舒心的工作了。但也不是没有麻烦,且不说他要在几十种他不熟悉的学科领域开拓工作有多困难,而其他方面意想不到的干扰和冲击也每每要去面对。他从不叫苦,也从不去指责别人,但在我同他的接触中,多少也从他的言谈语气感到他心中的苦恼和为难。我参加《戏剧卷》工作接近完成时,他刚刚奉命离休,忽然来了指令,要压缩他最初提出并经总编委会通过的75卷计划,其中包括要把戏剧和电影两卷压缩合并为一卷。这是外行的粗暴决定,引起两卷主编们坚决反对。虽最终没有实行,但已删削了许多条目和释文,伤了元气,改不回来了。我知道姜老为此事极为不快,在他病重时已无能为力,但作为遗愿,仍然坚持了自己的看法。

姜老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纯粹的好人,不但是好人,还是能人。他的品格和风格是统一的,他的鲜明个性和高度党性更是融为一体。他一生的品格和业绩在我们心里铸就了一座永不消逝的丰碑。

最后,我要引录姜老的老朋友赵朴初同志在姜老逝世后写的一副挽联结束这篇序言。

“魔氛谷里,捷报遥闻,最难忘万暗孤灯时代传声手;

文化园中,灵苗广种,不独是百科全书事业奠基人。”

2005年冬

书评(媒体评论)

他总是讲大百科,反复论证,不厌其详,苦口婆心,唯恐顽石不点头……讲话的内容似乎已经照相制版,刻印在他的脑海中。

——季羡林

这个人头脑清楚得令人吃惊……他把大百科讲得有条有理,头头是道,古今中外,人名书名,一一说得清清楚楚。他那种执着坚韧的精神感动了我,也感动了其他的人。

——朱光潜

魔氛谷里,捷报遥闻,最难忘万暗孤灯时代传声手; 文化园中,灵苗广种;不独是百科全书事业奠基人。

——赵朴初

他的人格魅力,他那种献身事业的精神使我深受感动,他成为我终身学习的楷模……他是中国的狄德罗,他的这个地位是历史赋予的,也经得起任何历史风浪的考验。

——草婴

姜老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纯粹的好人,不但是好人,还是能人……他一生的品格和业绩在我们心里铸就了一座永不消逝的丰碑。

——刘厚生

想起姜老,顿时闪电似的想起“虽死犹生”这不朽名句,他恰切地表达了姜老的精神所在。

——白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现代百科全书奠基人--姜椿芳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哲//宋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05954236
开本 16开
页数 35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2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2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9:3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