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阅读的常识(精)
内容
商品特色

内容推荐

《阅读的常识》是一部关于“阅读”的短篇文集。从作者角度,这部短篇文集是对自己阅读经历和经验的总结,而从读者的观感,感受更多的是与一位读书人的无声交流,或从一位资深读书人处学习读书的方法。在“阅读的常识”一章,作者通过将好书与坏书、读书与看书、书单与书目等多对阅读中不可回避的概念进行对比,引用齐格蒙特·鲍曼、尼尔·波兹曼等多位学者的观点,深入浅出地剖析这些概念背后的阅读常识;在“读书的方法”一篇,作者详细讲述了朱熹、张之洞、梁启超、季羡林、吕叔湘、郑振铎、朱自清等古今名家各具特色的读书方法;在“读者与编者”一篇,则从出版人和读者两个不同的角度出发,谈及自身的阅读经验、出版理念等诸多话题。

作者简介

俞晓群,男,编审。现任中国外文局海豚出版社社长。  

主持策划出版“中国地域文化丛书”、“国学丛书”、“书趣文丛”、“新世纪万有文库”、“万象书坊”、《中国读本》、《李俨钱宝琮科学史全集》、《吕叔湘全集》、《傅雷全集》、“海豚书馆”、《许渊冲文集》、《丰子恺全集》,主编《万象》杂志等。著译有《古数钩沉》、《数术探秘》、《数学经验》、《通才的绝唱》、《数与数术札记》、《人书情未了》、《一面追风,一面追问》、《这一代的书香》、《前辈——从张元济到陈原》、《蓬蒿人书语》、《那一张旧书单》、《可爱的文化人》、《精细集》、《一个人的出版史》、《杖乡集》等,写有学术论文及随笔数百篇。

目录

序 液态的常识

上:阅读的常识

1.阅读与独处

2.经典与再造

3.传统与传承

4.作者与福柯

5.好书与坏书

6.书单与书目

7. 读书与看书

8.早读与早记

9.晚读与晚记

10. 多问与多疑

11.读史与畏史

12.读经与尊经

中:读书的方法

1.朱熹读书法

2.读书十六观

3.古代私塾的读书工程

4.家塾教学法

5.张之洞读书法

6.冯班论读书

7.先正读书诀

8.钱基博论读书

9.夏丏尊谈读书法

10.梁启超的国学书目

11. 张中行谈读写

12.钟叔河学其短

13.季羡林的读书生活

14.沈昌文与他的作者们

15.吕叔湘的文字生涯

16.郑振铎的书生活

17. 朱自清的写作故事

下:读者与编者

1.编者与读者

2.书装与书品

3.藏家与卖家

4.通识与启蒙

5.成名与成家

6.大刘与小刘

7.献书王

8.淮南王书

9.萧梁的书香

10.陈鹤琴与儿童教育

后记

导语

只有讲透阅读的常识,才能讲清阅读的本质。

只有从阅读的常识出发,才能真正解决读书人的普遍困惑。只有了解阅读的常识,才能真正把书读懂、读好。  

以专业的眼光,直抵阅读的本质;以通俗的语言,将阅读的常识掰开揉碎“喂”到读者口中。谈的是常识,却充满发人深省、颠覆认知的真知灼见。见解很深刻,谈及的却是日常阅读所绕不开的“日常问题”。

精彩页

阅读与独处   

二〇一八年六月二十三日,王强回到他的母校北京大学,在光华管理学院做一场题为《读,为了独处》的演讲,旨在与校友们分享他的著作《读书毁了我》。入北大北门时,王强被门卫拦住,滞留半小时,即使你是大名人,即使你是北大的骄傲,那又怎样?这当然不是门卫的错,而是我们接待人员跟进不及时。

但这丝毫没有影响王强的情绪。一段调侃之后,王强说他的话题有两个:其一是“丧失独处的时代”即我们现时代的焦虑,正是来自我们丧失了独处的艺术。在虚拟的链接之中,我们所谓的独处,既过于喧嚣,又过于拥挤。其二是“何为独处的价值”,即为什么我们现在要强调,让所谓孤独变成真正的独处,而不是“过于拥挤的独处”(the Crowded Solitude)。令我意外的是在整个演讲中,王强是在运用齐格蒙特·鲍曼的观点,来阐释他对阅读与独处的认识。其实国内翻译的鲍曼的书很多,但王强一直是在读英文版的鲍曼著作,他在演讲中中英对照,朗读鲍曼的四段关于独处的警句:

鲍曼:“在我们由电缆、网线和无线设备连接编织而成的当下世界,在虚拟的连接中,人丧失了自己独处的艺术。”

鲍曼:“对电子装置时刻不停的依赖,进一步加深渐渐无人相伴所留下的生活的空虚。越是长久深陷于这一空虚,人也就越不可能使用高科技之前的手段,诸如肌肉和想象力,从这一空虚中自己爬出来,这是人类为当下技术世界付出的巨大代价,人不能再真正彻底地独处。”  

鲍曼:“没有了独处,人不再可能为了自己的乐趣而沉浸在一本书里,或者纯粹去画一幅画,或者盯着窗外发呆,想象自己之外的世界。”

鲍曼:“然而,从来没有细细品味过独处的滋味,你就有可能永远不知道丧失了什么,丢掉了什么。”  

听着王强的演讲,我想起二〇一六年末,沈双的新著《哈英一族》完稿,王强应约为之作序,其中也提到齐格蒙特·鲍曼:
   社会学的世界之途:利兹大学荣休教授、著名社会学家鲍曼十多年前提出了“液态的现代性”这一“世界新图景”,试图描述全球化时代人类时下体验的种种生活形式。现代之前的“固态的”社会形态、价值观和其“固态的”恒久制度、习俗和行为方式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式微乃至消失。人类似乎“越来越紧密地聚集”带来的却是“越来越疏离的陌生”。构成世界的不再是坚固稳定的“板块”,而是瞬息万变的“流沙”。生活世界没有了以往长久明确的“目的地”之感,于是人们不得不“如履流沙”,在从未经历过的实验性黑暗中费力摸索前行。他的重要著作无一不在探究“液态”这一当前世界呈现出来的显著特质(《液态的生活》《液态的爱情》《液态的现代性》)。……社会学告别坚实、滞重、缓慢、恒常的“固态世界”,竭力捕捉轻轻飘飘、无从预测、迅速流变的“液态世界”。  

注意,这里面提到的“液态的世界”,在国内通常翻译为“流动的世界”。在二〇一五年,我曾经在《辽宁日报》上发表四篇关于阅读鲍曼的文章——《鲍曼:文化的是与不是》《全球化:现代性追求的挽歌》《人口过剩:富人还是穷人》《时尚:人类社会的永动机》,我所引用的译著,都是将Liquid译为“流动的”。有一次在我的微信公众号上,王强看到我的文章,他还对我说,看来国内也很重视鲍曼的理论,但我觉得将Liquid译为“液态的”更准确些。  

回到开头的议题。说到独处,我想到十几年前的一件往事,那时也是为《辽宁日报》写专栏,评论尼尔·波兹曼的两本书《童年的消逝》和《娱乐至死》。当时我的文章题目是《美妙的乌托邦,丑陋的乌托邦》。波兹曼《童年的消逝》中讲到十六世纪欧洲印刷术的出现,带来了现代意义上的作家的概念,同时他还谈到阅读与独处的关系。波兹曼写道:

自从有了印刷的书籍之后,另一种传统便开始了:孤立的读者和他自己的眼睛。口腔无须再发声音,读者及其反应跟社会环境脱离开来,读者退回到自己的心灵世界。从十六世纪至今,大多数读者对别人只有一个要求:希望他们不在旁边;若不行,则请他们保持安静。整个阅读的过程,作者和读者仿佛达成共谋,对抗社会参与和社会意识。简而言之,阅读成为反社会的行为。……在这种环境下,人们对个性的要求变得不可抗拒。这倒不是说印刷术创造了个人主义,而是个人主义成为一种正常的、可以接受的心理条件。

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初版发行于一九八二年。没想到进入二十一世纪,事情迅速发生逆转,在齐格蒙特·鲍曼“液态的世界”中,十六世纪以来令文明社会骄傲的读者们,已经没有办法再独处了,在电子装置的作用下,他们竟然像中世纪的信徒们一样,主动放弃了独处的权利,争先恐后地奔入网络世界的神殿。

P3-7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阅读的常识(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俞晓群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5104863
开本 16开
页数 287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40
出版时间 2022-08-01
首版时间 2022-08-01
印刷时间 2022-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478
CIP核字 2022102565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9.5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217
155
22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6:0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