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康巴在哪里/康巴作家群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康巴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终于醒来,终于要被外来者的书写所刺激,为自我的生命意识所唤醒,要为自己的生养之地与文化找出存在的理由,要为人的生存找出神学之外的存在的理由,于是,他们开始了自己的书写。

在康巴广阔雄奇的高原上,有越来越多的各族作家,以这片大地主人的面貌,来书写这片大地,来书写这片大地上前所未有的激变、前所未有的生活。王朝书著的《康巴在哪里》是康巴作家群书系中的一册。

内容推荐

知天下,知康巴;知康巴,知天下。认知康巴,也就是认知世界,认知自己。寻找康巴,也就是寻找自我的过程。康巴在哪里?康巴在工作中,康巴在阅读中,康巴在生活中。于是,从工作角度,从文化角度,从阅读角度,作者对康巴进行思考并形成文字,最终,汇成了评论集王朝书著的《康巴在哪里》。

目录

文化·评论

 康巴在哪里

 让《民族区域自治法》“活”起来

 2012,我们的文化盛宴

 聚焦三任总理答记者问

 法治成为国家信仰与中国现代化

 照亮读者的精神家园

 六十年探索民族报业副刊发展之路

 曾经,我们在“三贴近”原则下这样报道社会新闻

 以《甘孜日报》副刊看党报副刊发展方向

生活·评论

 穿衣与化妆

 成功人士与有钱人士

 感言男左女右

 自我控制

 说真话

 我们因何而感动

 关于信仰

 与死亡相关

文学·评论

 关于生命之毒

 关于中国未来走向的一本书

 大写的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基石和出发点

 曼德拉的遗嘱

 沿着梦想这条精神的大河溯流而上

 以真性的历史唯物主义解读历史

 何为我及何为生活的启示

后记

 寻找康巴

试读章节

后。随着水电、矿产等资源的大力开发,不远的将来,康巴作为经济的边疆也将结束。康巴在历史语境中的边缘意义将逐步消失。如今,康巴作为边疆的“边”,较长远且突显的领域,在于教育、人才、观念等方面。历史上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导致的人才欠缺、观念滞后,致使康巴和内地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着差距。

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人类正在走向更宽广且深远的交流和融合,康巴作为大地的意义,将呈现为一种自觉的生存与生活模式。纵观20世纪,欧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已完成,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生活方式在西方已无多大差异;随着康巴在经济、通讯、交通等方面得到革命性改观以及欧美世界中心主义的退出,康巴在地理位置上将与世界平等,其不同于内地及欧美的生活方式将最终凸显。在地理、文化、气候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21世纪,康巴将是一种不同样态的,最大限度有别于城市化的,缓慢、宁静、最靠近原始自然的生活理想与方式。康巴,对外面的人将是梦想之地——香格里拉;对生活在这里的人将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选择。康巴,将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藏、汉、回、彝等各族人民共同生存与生活的家园。康巴,将成为全人类的精神远方和心灵向往之地。

藏区流传的谚语:“卫藏的佛,安多的马,康巴的人。”历史上,“康巴人”的概念,是以游牧生产即文化简单生活方式进行定义的,尚停留在张扬个性、剽悍、歌与舞等外在形式上。历史文化概念上康巴人的形象,《康巴汉子》之歌最能体现,“血管里响着马蹄的声音……当青稞酒在心里歌唱的时候,世界就在手上……”,歌里的康巴人是原初的民族,是古老文明意义上的人。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和世界不可阻挡地相互交融,人类各文明不可阻挡地相互影响;地理、历史、生活,甚至人的概念,都随之发生了潜移默化甚至根本性的变化。今天,“佛、马、人”的观念必将逐步淡出历史。马,不再占据历史生活的重要舞台;佛,在世界范围内,不再是人精神的主体;同样,因科技的巨大进步,人不再是抗拒自然的身体意义上的人。现代的人将指向内在心灵——对生活的热爱、理解、诉求以及对生活的理想;对文化、对历史、对生命的责任以及对未来文化、历史事业的创造。今天,历史意义上的“安多、卫藏、康巴”已不再具有本质意义;三者只具有地理位置、行政区划的意义。不管生活在安多、康巴,还是西藏的人,最终都将落实到共同的教育,落实到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生活的诉求和创造上。现代意义上人的定义终将打破地域的阻隔。康巴人不再只是外形剽悍的“形象”,而是现代意义上的人,是怀揣人生梦想、人生理想,并以自己的方式实现人生梦想和理想的人。

今天,诠释康巴人,不再仅以生存为前提,必须和中国一体,以对生活有梦想、有责任进行诠释。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康巴人的梦想,基本与中国整体一体化,即“为人民服务”、“大跃进”、“建设社会主义”等等。改革开放,解放了全中国人的梦想,其中康巴人的梦想,以歌曲((走出大山》为代表,“我要走出大山,去看外面的世界”形象地描绘了康巴人追逐梦想的脚步。如今,康巴人不再局限在康巴,而是在中国、世界范围内求生存、求发展,在多元文化价值观下,追求人生理想并践行人生。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康巴人的梦想以教育为主要途径,以歌舞、经商等不同梦想形式走出康巴的大山,走向世界。最终,康巴人的梦不再是一个概念的民族的梦,而是落实到一个个鲜活个体生命关于生活的梦想。康巴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一百一十万各族儿女走向世界的一个个梦想,将汇成“中国梦”。

如今,不知有多少康巴人走出大山。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P4-5)

序言

为“康巴作家群”书系序

阿来

康巴作家群是近年来在中国文坛异军突起的作家群体。2012年和2013年,分别在四川文艺出版社和作家出版社出版了“康巴作家群”书系第一辑和第二辑,共推出十二位优秀康巴作家的作品集。2013年,中国作协、中国社科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等在北京联合召开了“康巴作家群作品研讨会”,我因为在美国没能出席这次会议。2015年和2016年,“康巴作家群”书系再次推出“康巴作家群”书系第三辑、第四辑,含数十位作家的作品。这些康巴各族作家的作品水平或有高有低,但我个人认为,若干年后回顾,这一定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事件。

康巴(包括四川省的甘孜藏族自治州、西藏的昌都地区、青海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和云南的迪庆藏族自治州)这一区域,历史悠久,山水雄奇,但人文的表达,却往往晦暗不明。近七八年来,我频繁在这块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四处游历.无论地理还是人类的生存状况,都给我从感官到思想的深刻撞击,那就是这样雄奇的地理,以及这样顽强艰难的人的生存,上千年流传的文字典籍中,几乎未见正面的书写与表达。直到两百年前,三百年前,这一地区才作为一个完整明晰的对象开始被书写。但这些书写者大多是外来者,是文艺理论中所说的“他者”。这些书写者是清朝的官员,是外国传教士或探险家,让人得以窥见遥远时的生活的依稀面貌。但“他者”的书写常常导致一个问题,就是看到差异多,更有甚者为寻找差异而至于“怪力乱神”也不乏其人。

而我孜孜寻找的是这块土地上的人的自我表达:他们自己的生存感。他们自己对自己生活意义的认知。他们对于自身情感的由衷表达。他们对于横断山区这样一个特殊地理造就的自然环境的细微感知。为什么自我的表达如此重要?因为地域、族群,以至因此产生的文化,都只有依靠这样的表达,才得以呈现,而只有经过这样的呈现,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存在。

未经表达的存在,可以轻易被遗忘,被抹煞,被任意篡改。

从这样的意义上讲,未经表达的存在就不是真正的存在。

而表达的基础是认知。感性与理性的认知:观察、体验、反思、整理并加以书写。

这个认知的主体是人。

人在观察、在体验、在反思、在整理、在书写。

这个人是主动的,而不是由神力所推动或命定的。

这个人书写的对象也是人:自然环境中的人,生产关系中的人,族群关系中的人,意识形态(神学的或现代政治的)笼罩下的人。

康巴以至整个青藏高原上千年历史中缺乏人的书写,最根本的原因便是神学等级分明的天命的秩序中,人的地位过于渺小,而且过度地顺从。

但历史终究进展到了任何一个地域与族群都没有任何办法自外于世界中的这样一个阶段。我曾经有一个演讲,题目就叫做((不是我们走向世界,而是整个世界扑面而来》。所以,康巴这块土地,首先是被“他者”所书写。两三百年过去,这片土地在外力的摇撼与冲击下剧烈震荡,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也终于醒来。其中的一部分人,终于要被外来者的书写所刺激,为自我的生命意识所唤醒,要为自己的生养之地与文化找出存在的理由,要为人的生存找出神学之外的存在的理由,于是,他们开始了自己的书写。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才讲“康巴作家群”这样一群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的自我书写者的集体亮相,自然就构成一个重要的文化事件。

这种书写,表明在文化上,在社会演进过程中,被动变化的人群中有一部分变成了主动追求的人,这是精神上的“觉悟”者才能进入的状态。从神学的观点看,避世才能产生“觉悟”,但人生不是全部由神学所笼罩,所以,入世也能唤起某种“觉悟”,觉悟之一,就是文化的自觉,反思与书写与表达。

觉醒的人,才是真正的人。

当文学的眼睛聚光于人,聚光于人所构成的社会,聚光于人所造就的历史与现实,历史与现实生活才焕发出光彩与活力。也正是因为文学之力,某一地域的人类生存.才向世界显现并宣示了意义。

而这就是文学意义之所在。

所以,在一片曾经蒙昧许久的土地,文学是大道,而不是一门小小的技艺。

也正由于此,我得知“康巴作家群”书系又将出版,对我而言,自是一个深感鼓舞的消息。在康巴广阔雄奇的高原上,有越来越多的各族作家,以这片大地主人的面貌,来书写这片大地,来书写这片大地上前所未有的激变、前所未有的生活,不能不表达我个人最热烈的祝贺!

文学的路径,是由生活层面的人的摹写而广泛及于社会与环境,而深入及于情感与灵魂。一个地域上人们的自我表达,较之于“他者”之更多注重于差异性,而应更关注于普遍性的开掘与建构。因为,文学不是自树藩篱,文学是桥梁,文学是沟通,使我们与曾经疏离的世界紧密相关。

(作者系四川省作协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这是作者为“康巴作家群”书系所作的序言)

后记

后记 寻找康巴

1999年,我从康定师专毕业。往哪里去?对社会一无所知的我一片茫然。去远方,是我的一个心愿。初中时期,三毛的游记散文风靡一时。撒哈拉沙漠以及三毛说走就走的旅行,给我留下深深的印记。翻过二郎山,是我高中时的奋斗方向。然而,高考却没有实现这个愿望。如今,毕业了,就去一次远方吧。机缘巧合,我来到了甘孜县。

还记得,第一次翻越折多山,从未见过的辽阔的天空,让我激动不已。从康定到甘孜,一路经过了嘛呢墙、小溪、森林、牦牛群、牧羊姑娘,车窗外的风景一直吸引着我的目光。漫长的旅途,我始终没有瞌睡。高原的一切,都是那样新鲜。就连不期而至的绵绵暴雨都变得可以憧憬。途经罗锅梁子,天空不时地下暴雨。暴雨中,我第一次看到高原的广博以及人力的无能为力。那一天,我乘坐的是一辆中巴车,在和天空一样宏大的暴雨中,中巴车犹如大海里的一条小鱼,随时都可能被吞没。然而,青春就是力量。我相信年轻的我有能力走进高高的高原。我相信自己在高原,能写下三毛那样的文字。写作,是与远行一样重要的梦想,与我来说。

1999年7月,经过了旅途泥泞的洗礼,我来到了甘孜师范校,当一名老师。怀着进入高原的梦想,我向藏族同事学习藏话(因为懒惰,终究没有学会),和藏族学生打成一片。在甘孜县的五年时间里,我教过的都是藏文班。甘孜师范校,有藏文班,也有汉文班。而我,始终都教藏文班语文。上课时,我非常随意。那些教材,我觉得根本不需要老师去讲,实在太简单,学生自己都可以看懂。课堂上,更多的时间,我让学生讲他们知道的藏族民间故事,我也给学生讲故事。

然而,我的浪漫,没有持续多久。很快,就体会到高原生活的艰辛。春天、秋天,甘孜经常刮风,漫天的沙尘,呼啸的风声,大地上的房屋似乎立刻就会被摧毁在风中。冬天,寒冷的天气让毛巾结冰,让被窝结冰,让思维结冰。所幸,年轻的身体,只需要一件羽绒背心,就能过冬。与内地相比较,严酷的天气还不能阻挡我进入高原的步伐。可是,与汉文化截然不同的藏文化却阻挡了我的脚步。比如,甘孜县的寺庙。

甘孜寺,依山而建,层层叠叠,俯瞰着整个县城,是甘孜县的代表性建筑之一。每年元宵,甘孜寺都要举行隆重的晒佛活动。快到傍晚,寺里响起嗡嗡的莽号声,此时,当地百姓成群结队前往通向寺庙的山道。远远望去,山道上黑压压的。我和单位同事,通常在夜幕降临后,顶着路灯和月光,前往寺庙。那时,寺庙里人山人海,各种活动进行得热闹。我跟着同事,一间间转着寺庙。我也学着当地人,将额头低在喇嘛面前,让他点上吉祥的红痣。然而,转了一层又一层寺庙,我却无法将自己的心与寺庙连起来,更无法融为一体。月光下,寺庙远远的。在夜的海里,仍有烛火明明灭灭的寺庙仿佛在彼岸。当离开寺庙,站在县城里回望时,我发现。这样的地方,我真的无法进入,更无法写作。那时,我写了撕,撕了写,最后,无法再写。

康巴是什么?康巴在哪里?康巴,是马丽华笔下的康巴吗?康巴,是阿来笔下的康巴吗?如果是,我在这里的意义是什么?一年后,我向自己提出一串问题。

我在高原的意义是什么?陷入与初衷相悖的尴尬境地的我,心里只有苦闷。也想过离开,然而,往哪里去呢?去西藏?可是需要钱。而我没有一分钱的支持。我必须有一份工作。

一年半后,我回家生产。坐月子的寂寥日子里,学生居然给我写来了信。读着他们的来信,高原的日子一点一点地浮现。再深入一点吧,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感受。我对自己说。

再一次回到高原,我努力多进入一点。有下乡的机会,我都尽量参加。然而,理想很饱满,现实很骨感。学校开始转型,由师范学校改办高中。教学有了压力。我的浪漫教学法行不通了,必须按照教学大纲老老实实地教书。教师队伍的管理,也被提上日程。我被关在了学校里。下乡,这样的愿望是不可能了。

每一天,像鸭子一样,准时准点起床,带学生跑操,坐办公室,上课……机械化的日子,让我难以忍受。我知道,自己必须离开了。再这样下去,我会疯掉的。去哪里呢?康定。是我理智思考后的选择。去康定做什么?有一天,我听说,几个同学去了昆明,当记者,办报纸。对,当记者。我发觉自己具备记者的素质。冒险、刻苦、关怀,这些记者的要素在我的身上都有。

在我决心离开,意图当记者时,一则《甘孜日报》的招聘启事登在了报纸上。拿着报纸,我去找了学校领导。尽管,我费尽了口舌,可是,仍然得不到报考的同意。于是,我不辞而别。

费尽周折,终于来到了《甘孜日报》社。我想,这一次,可以好好地进人高原,然后写出不同于马丽华,不同于阿来的作品了。满怀激情,我投入到采访中。然而,一次大型采访,让我发现,原来自己对这片土地的认识竟然空空荡荡。不知道它的历史,也不知道它的文化,也不知道它的地形地貌。2006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甘孜日报》社组织了一批记者到基层采访,写稿时,我一片茫然。此时,我才明白,康巴有属于它的独特的历史。我接受的普通历史教育,仅是康巴的一个参考。是不能囊括康巴的。

采访结束后,我开始补习康巴历史、康巴文化。康巴的地形地貌需要我用脚去走。

尽管在书本上了解了康巴文化,可是,真正将康巴化为自己的文字,却依然艰难。  2008年,主编杨丹叔让我去雅江采访。路上,我和作家泽仁达瓦谈起了写作。我说,这样跑下去,似乎没有多大的意义,始终和康巴有隔阂。而我,似乎不打算写康巴。我该怎么做,泽仁达瓦不能给出意见。他是听众。

康巴在哪里?我该如何进人康巴?我为什么进入康巴?2008年,我再一次向自己提出问题。此时,我和杨丹叔老师,还是工作上的主编与记者的上下级关系,没有进入写作的生命关系。

三年后,对于为什么写作、写作是什么,我有了一些根本性的认识,从急于求成中沉淀下来,关心灵魂。杨丹叔老师正式将我收为他的学生。我终于有幸听到他的金言。

康巴在哪里?困惑我多年的问题,得到解答。老师说,康巴分为古代的康巴、近代的康巴以及现代的康巴,三个阶段。古代,在汉文化中心论下,以天子所在地为中心,康巴是边地;近代,以北京为中心,康巴也是边地。边地,意味着边远地区及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现代,康巴在地理位置上将与世界平等,其不同于内地及欧美的生活方式将最终凸显。康巴,对外面的人将是梦想之地——香格里拉;对生活在这里的人将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选择。康巴,将成为全人类的精神远方和心向往之地。

这是对康巴的理性认识。对一个作家来说,理性还需化成感性,如此,才能形成诗歌,形成小说。如何将对康巴的理性认识,变成生命的感性认知?老师说,在于是否有自我。一个具有自我的作家,没有文化、没有民族、没有地理的阻隔。外在变化的环境,只会触动作家的内心,环境,是作家内心的投射。老师的话,让我豁然开朗,过去,我是康巴的客体,而不是主体。作为客体,康巴永远笼罩着我,我永远进入不了康巴。只有作为主体,我才在康巴中,而康巴在我的心中。原来,我寻找的康巴,居然在这里,居然在我的心里。那一刻,我如梦初醒。那一刻,我恍然大悟,怎样写作。

理解之后还需化成文字。这是作家的基本要求。尽管老师为我解了惑,要说出心中的康巴,仍需要我身体力行。于是,从工作角度,角度,从文化角度,从阅读角度,老师让我对康巴进行思考并形成文字,最终,汇成了这本评论集《康巴在哪里》。

知天下,知康巴;知康巴,知天下。认知康巴,也就是认知世界,认知自己。今天,蓦然回首,我看见了自己的人生轨迹,原来,我寻找康巴的过程,试图解惑康巴在哪里的过程,就是寻找自我的过程。在康巴,我终于找到了自己。远方与写作与我,终于成为一体。

如今,有幸出版《康巴在哪里》,感谢在我认识康巴的路上,在文学的路上,给予启迪的各位前辈、益友,在此不一一列出名字,谨记于心。  《康巴在哪里》,给出的不是答案。仅是个人从自身体验,勾勒出的一幅康巴侧面肖像画。

康巴在哪里?答案是无穷无尽的。一如宇宙在哪里。康巴,即世界,即宇宙。因此,寻找康巴的路,是无止境的;因此,《康巴在哪里》,是一个阶段,是一个标志,是一个起点。如果该书对读者了解康巴,有一点帮助,则善莫大焉。

最后,感谢生我、养我的这片高原。

以此为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康巴在哪里/康巴作家群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朝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89662
开本 16开
页数 21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2
出版时间 2016-07-01
首版时间 2016-07-01
印刷时间 2016-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文学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308
CIP核字 2016137675
中图分类号 I06-53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52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8: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