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唐韵茶艺
内容
试读章节

关于神农,有一个古老而悲壮的传说。话说女娲造人后,人类繁衍众多,地上的动物野果已经供不应求,人类因此陷入困境,这时,神农便诞生了。神农长大后,能使天降雨,使日发光,因此人们用他为首领,称其为“炎帝”。他收集各种谷类,教授人们播种。于是,普天之下,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而,美中不足的是,人们会生病,生了病,就不能种庄稼,甚至可能死亡。神农爱惜众民,便亲自去尝百草,寻求解救之药。草药吃到肚子里,神农会凭身体感觉,凭眼睛观察,判断其效果如何。但他尝遍百草,难免会中毒,最严重时,一天中了72种毒,那神农如何解毒的呢?靠的就是茶叶。据说有一次,神农尝到一种绿叶,人口微苦,之后便有淡淡清香,奇怪的是,吃过以后,肚子里像洗涤过一样,干净清爽,这就是茶,便是靠着它解了剧毒。可是,又有一次,神农尝了一种开小黄花的植物,一吃下去,肠子就开始腐烂,吃茶叶根本来不及了,伟大的神农就这样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以后人们就把这种植物叫做“断肠草”,神农也成为了医药之神。神农尝草的故事出于《神农本草经》,这本书从战国时代写起,到汉代正式成书。那么,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至少在战国时期,茶已经作为一种药物,为人服用。茶的最大使用价值是作为饮品。我国最早饮茶起于西南产茶之地。饮茶的正式记载出于汉代。《华阳国志》记载:“自西汉至晋,二百年间,涪陵、什邡、南安、武阳皆出名茶。”茶在这一时期被大量饮用。清朝顾炎武的《日知录》载:“自秦人取蜀之后,始有茗饮之事。”这证明我国茶叶作为饮料始于秦汉时期。公元前59年,西汉时茶已经成为商品,开始买卖。西汉王褒《僮约》即有“武阳买荼”、“烹荼尽具”的记载。秦朝统一之后,巴蜀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往更加频繁,从汉代文献中可以看出巴蜀的茶事活动也更加发展了,茶叶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物品。西汉蜀人文学家司马相如的《凡将篇》记载当地2l味中草药材,茶为其一,可知蜀地产茶且有用作药物的。《方言》中记载:“蜀西南人谓茶为日葭萌。”而据《华阳国志》的记载,汉代巴蜀地区茶叶分布十分广泛,既有野生茶树,更有人工栽培,品种很多,产量也很大,从而出现了茶叶商品生产,出现了茶叶贸易市场。西汉宣帝时,蜀人王褒所写的《僮约》记载了蜀郡资中人王子渊规定僮仆的任务,其中就有“烹茶尽具,铺已盖藏”,“牵犬贩鹅,武阳买茶”。从资中到武阳(今彭山县双江镇)去买茶,这里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茶叶市场,当时的成都一带已有茶的买卖,而且饮茶并非奢侈之事,据考古证明,汉代不仅巴蜀地区有饮茶之风,两湖地区的上层士大夫们已经把饮茶作为时尚。

在云南劫海南糯山地区流传这样一个故事:三国时期诸葛亮带兵南征来到南糯山,士兵们因为水土不服,大多害上了眼病。诸葛亮见此情景,便把小条拐杖插到南格山土,一瞬间,那拐杖变成了一棵树,长出了青翠的叶子。诸葛亮叫士兵们摘下树叶煮水喝,结果眼病全治好了,于是,这一带的人把这树称之孔明树,也就是茶树,把诸葛亮尊为“茶祖”。故事虽然有些夸张失实,但有一点,就是它所反映的茶有“明目”的功效却是真实无误的。《广陵替老传》中还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是晋朝元帝年问,有个老大娘矿每天清早独自提着一壶茶到街市上去卖。街上的人都争着买,有趣的是,老大娘虽然从早到晚地卖,可是壶里的茶却不见少。老大娘卖茶得的钱也不往自己袋里放,而是都给了路边的穷人和乞丐。有人感到这事奇怪,报告了官府,官府派人来把老大娘抓到监狱关了起来。不料到了夜里,这位考大娘竟然带着她的茶具从监狱的窗户飞走了。人们无不为之惊叹。故事虽然不免荒诞了点,可是故事中劝人“乐善好施”,认为“善有善报”的寓意还是有可取之处的。人们热爱生活,希望健康长寿,这种意愿在茶的传说中也得到了寄托。传说古代有一个老和尚,久思重病,吃了很多药也没有效果。一天,一位年迈的老翁前来告诉他,在春风吹动雷声初发的时候,采摘蒙山中顶(今四川雅安县蒙山中顶上清峰)茶,用水煎服,能治这位老和尚的病。如果能每年服用,就会众无疾病。老和尚听了这位老翁的话便在蒙山清峰筑起了石屋,请人住在里面,一到时间,就按老和尚所传授的方法采茶煎服。没多久,老和尚不但病好了,而且看上去好像换了一个人,完全像个年轻人了。于是,人们纷纷传说,蒙顶茶是“返老还童茶”,能使人长生不老。

P9-11

目录

第一部分 茶之史

 第一章 茶的发现

第一节 何处寻觅大茶树/3

第二节 发于神农,能解百毒/7

 第二章 与茶结缘

第一节 初尝美人舌——汉、魏、南北朝时期/17

第二节 命途多舛的“茶神”陆羽著书话茶一唐王朝/21

第三节 茶之风靡,别具一格——宋朝/32

第四节 洗尽古今人不倦,走入寻常百姓家——元明清时期/37

第二部分 茶之艺

 第三章 品茗艺术——人间有味是清欢

第二节 茶有其味:香、清、甘、活/59

第三节 茶有其道:和、静、怡、真/69

第四节 清茶一壶,香飘五洲/77

 第四章 品茗黼有道

第一节 中庸之道,和谐清雅——儒家与茶/100

第二节 天人合一,清净无为——道家与茶/118

第三节 茶禅一味,佛缘幽深——禅在心中/136

第四节 自古雅士多茶人/147

第三部分 茶之趣

 第五章 包括万象一杯茶

第一节 嗜茶之邦宝地茗俗/170

第二节 粗茶淡饭茶馆文明/185

第三节 对茶赋文、诗中茶韵——琴棋书画诗酒茶/197

第四节 品茗者说寻常人生——柴米油盐酱醋茶/264

序言

茶,百草之首,万木之花。一杯香茗在手,观其色而能知苍生万物。

茶性温和,可以调和与包容;茶性俭约,可以自省与养廉;茶性清明,碧水清波,鱼翔浅底,适于佛家参悟,道家清修。

茶作用于人的精神,茶人希望清清醒醒地看世界,也清清醒醒地看自己。悠闲、清净才是真正的人生享受,所以远离喧嚣,返璞归真。他们主张以享受大自然为乐趣,体悟真理,心地清明。“诗僧”皎然即是如此,他喜欢在清风明月中饮茶,又喜欢在青山秀水间吟诗。不论是哪家哪派的茶人,追求的都是茶的清净、闲适、愉悦,是一种清幽的情趣。巴蜀民间的茶会,文人的茶寮,都市的茶馆、茶楼,都是忙中偷闲,得到和谐、安适、轻松、隽永的人生乐趣。茶文化以茶为载体,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优秀的分支,是儒、道、佛相互包容、协调的产物。在中国人看来,事物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讲究中庸。中庸就是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和手段,凡事不可不及,又不能太过,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亦如此。茶文化既包括儒家的内省、自律、平和,又包括佛家的哲思、内敛,清明和道家的无为、自然与平朴。

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新时期,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而各民族酷爱饮茶,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各自富有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喜庆婚礼等文化传承仪式和活动。以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艺术加工和锤炼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表现出饮茶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而文化是没有国界的,是人类创造的共同财富。

各民族文化必然要冲破民族、国界等种种阻隔而走向世界。因此,我们看到古老的中国传统茶文化同各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文相结合,演变成英国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韩国茶文化、俄罗斯茶文化等。茶文化从历史丛林中一路走来,聚于一盅一碗之内,却如白云、流水一般漂洋过海,香溢五洲,存留于宇宙天地之间,而在新的世界中,它将走向未来,日新月异。

内容推荐

茶是平淡温和的,不像酒那样热烈张扬,也不似咖啡浓厚激人,即使香味也只是淡淡的幽香,她的水色、韵味、品味可与玉媲美。正是有了这些特性,才和中国人主张中庸之道,养心养情之说相契合,茶自然是国人的心腹之爱。

品茶,真正的内涵便是品生活。有了这一个“品”字,生活就有了味。甜也罢,苦也罢,人生的酸辛,就从这品茶中透现出来。喝茶可以解渴,品茶却是一种清福,也是一种对茶的该有的敬意。宋华美编著的这本《唐韵茶艺》将会带领你一同去享受茶里的香,去关注茶后面的故事……

编辑推荐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国人不可一日无此君。茶发于神农,兴于唐朝,盛于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芬芳而甘醇。茶是水的性格,最适于东方文化的柔韧幽深。为何茶如此奇妙,让人们如此恋恋不舍,爱不释手?让我们一起阅读由宋华美编著的这本《唐韵茶艺》寻找答案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唐韵茶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宋华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地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2838126
开本 16开
页数 28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8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图书小类
重量 0.5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S971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4
169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9:5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