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无名高地有了名鼓书艺人(老舍小说全集)
内容
编辑推荐

“老舍小说全集”系列分为十本,汇集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所有的小说作品,全面详实地展示了老舍先生小说方面的成就。

《无名高地有了名·鼓书艺人》收入《鼓书艺人》、《无名高地有了名》两部长篇小说。收入本卷时都根据初版本或发表时的报刊进行校勘。

内容推荐

《无名高地有了名·鼓书艺人》为“老舍小说全集”系列之一。

《无名高地有了名·鼓书艺人》包括老舍著名的长篇小说《鼓书艺人》和《无名高地有了名》。

《鼓书艺人》是在1948年至1949年间于纽约写成。因中文原稿遗失,根据英文译本The Dram Singers(1952年纽约Harcourt,Brace and Company出版)由马小弥再译为中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10月初版。收入本卷时,请李志昌校阅。

《无名高地有了名》是在1954年于北京写成。发表于1955年《解放军文艺》1月号至4月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5月初版。收入本卷时,根据初版本校勘。

目录

鼓书艺人

无名高地有了名

后记

试读章节

一九三八年夏,汉口战局吃紧。

浑浊的扬子江,浩浩荡荡地往东奔流,形形色色的难民,历尽了人间苦难,正没命地朝着相反的方向奔逃。翅膀下贴着红膏药的飞机,一个劲儿地扔炸弹。炸弹发出揪心的咝咝声往下落,一掉进水里,就溅起混着血的冲天水柱。

一只叫作“民生”的白色小江轮,满载着难民,正沿江而上,开往重庆。船上的烟囱突突地冒着黑烟,慢慢开进了“七十二滩”的第一滩,两岸的悬崖峭壁,把江水紧紧挤在中间。

房舱和统舱里都挤满了人,甲板上也是水泄不通。在浓烟直冒的烟囱底下,有五六十个小孩子,手足无措紧紧地挤在一起。他们已经没了家,没了父母,浑身都是煤烟和尘土,就像刚打煤堆里钻出来一样。

湍急的扬子江,两岸怪石林立,江水像条怒龙,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发狂地在两山之间扭来扭去。过了一道险滩,紧接着又是一道,然后直泻而下。船在江面上颠来簸去,像一条毛毛虫在挣命。汽笛一响,船上每个人都吓得大气也不敢出,惟恐大难临头。

每过了一道险滩,船上的人就松一口气,像在一场紧张的摔跤中间,喘过一口气来。有的人转过身去看岸边的激流与浪花,只见人和水牛在水中间打转,水面上只露着黑色的头发梢,和转得飞快的,两只长长的牛犄角。

有的时候,迎着激流而上的满载的船,猛地摇晃起来,江水从船帮一涌而人,把甲板上的每个人都浇个透湿。

太阳一落到峭崖的背后,寒风就吹得乘客们直打颤。偶尔一线阳光从岩石缝里漏过来,在汹涌的江面上投下一道彩虹,美得出奇。

大江两岸,座座青山,处处陡坡,都有自己的名字。它们千姿万态,构成一幅无穷无尽的画卷。古往今来,多少人讴歌过江上变幻莫测的美景,多少人吟咏过有关它的神奇传说。楚怀王和巫山神女幽会的古迹犹存。这时这些逃难的旅客已顾不得这些,当江轮穿过巫峡,打绝代佳人——神女峰面前驶过时,他们都毫不动心。

难民们没闲心,也没立足的地方,没法凭栏观赏景致。所有乘客,不分老少贵贱,都被眼面前的危险和茫茫前途吓住了。特别使人难受的,是生活上的不便。房舱里的人出不来,因为甲板上满是人,行李堆成了山。甲板上的人也活动不了,因为没空档儿;哪怕就是喘口大气,或是一只腿倒换一只腿地站着,也很难。所有的人都紧紧地挤在一块儿。可是,疲劳不堪的茶房还是想法给乘客们开饭。他们光着脚走路。那些沾满了煤烟和尘土的脚丫子,把它们挨过的所有东西都蹭脏了,在行李卷和包袱上留下小泥饼子。他们的脚沾不着甲板,只好见什么踩什么,——哪怕是踩在乘客的脸上或身上呢。被踩的人又叫又骂,。结果是更乱,更惨o-

在“民生”轮上,谁心里也不平静,人们不是烦恼,就是生气,悲伤。两岸美丽的青山映人眼帘也振奋不了他们。生活太无情,真是遭不完的罪孽,说不尽的伤心。

乘客之中看来只有一个人是既不悲伤,也不发愁。虽说他也和别人一样,饱尝战争之苦,备受旅途艰辛。

这人就是方宝庆,四十开外。他靠一面大鼓,一副鼓板和一把三弦,在茶馆里唱大鼓,说评书吃饭。他是个走江湖卖艺的,大半生带着全家走南闯北。现在一家子也还都跟着他。他大哥躺在满是煤灰的甲板上,轮船每晃一下,他就“哎哟,哎哟”地哼哼。人家都叫他窝囊废。他真是个窝囊废,整天除了唉声叹气,什么事也不干。那个拿胖乎乎的背靠着房舱墙壁,和窝囊废挤在一起,手拿一瓶酒的中年女人,是方宝庆的老婆。她正提高了嗓子,眼泪汪汪地骂旁边的什么人。

离方二奶奶不远,半躺半坐地靠着,看起来又可怜,又肮脏的,是方宝庆的亲生女大风。

靠栏杆那边的甲板上,坐着个十四岁的女孩儿。她是方宝庆的养女秀莲。秀莲和她爸爸一样,在茶馆里卖唱。她清秀的脸上带着安详的神色,一个人在那里摸骨牌玩。船每颠一下,窝囊废就叫唤一声,秀莲就骂一句,因为船身的摇晃弄乱了她的骨牌。她声音很小,不粗,也不野。

方宝庆不愿意和家里人坐在一起,他喜欢走动。听着哥哥叫唤,老婆一个劲儿地唠叨,他受不了。

方宝庆虽然已经四十开外,说书卖艺经历了不少的风霜,他的模样举止倒还很纯朴——连他说话的神情,一举手一抬腿,都显得那么和蔼。他不蠢,要不,这么多年了,不会过得这么顺遂。他像个十岁的孩子那样单纯、天真、淘气,而又真诚。他要是吐一下舌头,歪一下肩膀,做个怪脸,或者像傻瓜一样放声大笑,那可不是做戏,也不是装假。这都叫人信得过。他是为了让自己高兴,才那么干。他的做作和真诚就像打好的生鸡蛋一样,浑然融为一体,分不清哪是蛋黄,哪是蛋清。

日本人进了北平,宝庆带着全家去上海。上海沦陷了,他们又到汉口。如今敌人进逼到汉口市郊了,他和全家又跟大伙儿一起往重庆逃。北平的宝庆的家。他唱的大鼓,全是京韵的。他要想留在北平很容易,用不着遭这么大罪,受这么多苦,成了千百万难民中的一个。宝庆相貌憨厚,差不多算是个文盲。不过,在北平,能够认得几个字的鼓书艺人本来就不多,他也算得上一个。敌人决不会来杀他,可是他宁愿丢下舒舒服服的家和心爱的东西,不愿在飘着日本旗的城里挣钱吃饭。他既天真又单纯。他不明白自己是不是爱国,他只知道每逢看见自己的国旗,就嗓子眼儿发干,堵的慌,心里像有什么东西在翻腾。

这一群人里最反对离开北平的是窝囊废。他只比兄弟大五岁,但他觉着自己是个长者,应当受到尊敬。头一条,他要求别搅乱他在家时的那份清静。他怕一离开家就得死。他一个劲儿地哼哼,样子真叫人厌烦。其实他并没有什么不舒服,他就是要用这种办法让宝庆知道,他的想法没变。

P3-5

序言

本卷收入《鼓书艺人》、《无名高地有了名》两部长篇小说。

《鼓书艺人》是在1948年至1949年间于纽约写成。因中文原稿遗失,根据英文译本The Dram Singers(1952年纽约Harcourt,Brace and Company出版)由马小弥再译为中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10月初版。收入本卷时,请李志昌校阅。

《无名高地有了名》是在1954年于北京写成。发表于1955年《解放军文艺》1月号至4月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5月初版。收入本卷时,根据初版本校勘。

后记

一九五三年十月,我随同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去到朝鲜。慰问工作结束,我得到总团长贺龙将军的允许,继续留朝数月,到志愿军部队去体验生活。

我在志愿军某军住了五个来月,访问了不少位强攻与坚守“老秃山”的英雄,阅读了不少有关的文件。我决定写一部小说。

可是,我写不出来。五个来月的时间不够充分了解部队生活的。我写不出人物来。

我可也不甘心交白卷。我不甘放弃歌颂最可爱的人们的光荣责任,尽管只能写点报道也比交白卷好。

于是,我把听到的和看到的资料组织了一下,写成此篇。这只能算作一篇报道。

这么交代一下,并不为卸责,而是有意说明:体验生活应该是长期间的事,大致参观一下是不中用的。没有真实的生活写不出文艺作品来。

我要对志愿军某军的军、师、团、营与连的首长们、干部们和战士们作衷心的感谢!没有他们的鼓励、照顾和帮助,尽管是一篇报道,我也不会写成!

篇中的人物姓名都不是真的,因为“老秃山”一役出现了许多英雄功臣,不可能都写进去,挂一漏万也不好。

老舍一九五四年十二月·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无名高地有了名鼓书艺人(老舍小说全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老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456878
开本 16开
页数 342
版次 3
装订 平装
字数 286
出版时间 2012-06-01
首版时间 2012-06-01
印刷时间 2012-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6.5
丛书名
印张 22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29
152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1:5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