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地球尽头的尽头(精)
内容
内容推荐
16篇议题广泛、恳切有趣的随笔。
弗兰岑描写他的“绝望”与希望:灾害频发,气候变化已成定局,世界时刻在发生不可预测的变化,自己热爱两大的事物——文学与鸟类——面临危机,焦虑之下,他选择如何应对?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弗兰岑选择清醒应对,更选择怀抱希望。文学指明了一条出路,让他在一切中发现意义;而关注鸟类,去往地球尽头的尽头观鸟、写作,拯救他所爱的事物,竭尽所能从小事做起,才令人感到自己尚有可能过一种更有意义、更幸福的生活。
同时,他也呼吁我们:我们以为坚固的世界结构其实如此脆弱。在动荡与恐惧面前,重视平凡的、微小的,荒谬的事物,努力觉察我们微小的人性,以及令我们愉悦的日常琐碎。
作者简介
乔纳森·弗兰岑(Jonathan Franzen),美国著名小说家、随笔作家。以抨击现代传媒、书写普通民众著称,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曾获美国国家图书奖。
1959年生于伊利诺伊州,1981年毕业于斯沃思莫学院德文专业。1996年在《哈泼氏》杂志上发表了长篇随笔《偶尔做梦》,从此受到广泛关注。迄今为止,出版有小说《第二十七座城市》(1988)、《强震》(1992)、《纠正》(2001)、《自由》(2010),随笔集《如何独处》(2002),以及回忆录《不舒适地带:个人史》(2006)。
目录
黑暗时代的随笔
曼哈顿,1981
鸟类为什么重要
拯救你的所爱
超光速推进的资本主义:论雪莉·特克尔的作品
祝你这辈子都不好过
一段友谊
支持的兴味
小说家的十条准则
错过
凡人:论萨拉·斯托尔法的摄影
看不见的损失
2001年9月13日
寄自东非的明信片
地球尽头的尽头
横道人行
术语词汇表
导语
《金融时报》非虚构年度图书;斯蒂芬·金、奥普拉、aobama推荐的作家,登上《时代》封面。
展现深切人文关怀的恳实之作。
当世界似乎万劫不复时,热爱我们眼前具体而脆弱的事物。
弗兰岑去往南极,抵达地球的尽头,却更想拥抱身边人;
思考地球尽头的尽头,一个似乎万劫不复的世界,发现我们能做的,唯有珍视琐碎日常——毕竟,还有太多东西,值得我们为之而活。
忙于琐事?离不开屏幕?错失恐惧症?深夜怀疑人生?
写出每个人的焦虑,一本充实好读、见解独到、知识丰富的随笔集,与我们一起重新思考生活!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位处于巅峰的作
家的作品——柔软而可爱,
细腻、优雅地传达深刻的见
解,提供了一种独特的逃离
疯狂的方式。弗兰岑严肃、
人性化的思考和写作,他梳
理世界真相的想法,仍然有
着启蒙的意义:还有太多事
物,值得我们为之而活。
——《卫报》
精彩页
假如随笔真是一种“随”的文体——冒昧的,没有定论的,非权威的,基于作者的个人经历与主观性大胆写出——那我们似乎生活在一个随笔的黄金时代。周五晚上你去了哪场派对,飞机乘务员待你如何,你对时下的政治乱象有何高见:社交媒体假定,即使是最微不足道的主观微叙事,不仅值得用日记这样私人的方式记录下来,也值得分享给他人。美国总统如今就在践行这个假定。诸如《纽约时报》这类媒体上传统的“硬”新闻报道已经逐步软化,让“我”及其个人的声音、观点与印象占据头版焦点,而书评人讨论书籍时,也越来越少受到客观性的约束。在以前,拉斯柯尔尼科夫①和莉莉·巴特①是否招人喜爱并不重要,但“是否可爱”这个问题本身,及其隐含的对评论者个人情感的重视,如今成了批判性评价中的关键因素。虚构类文学自己也变得越来越像随笔。蕾切尔·卡斯克②和卡尔·奥韦·克瑙斯高③写出了近年最具影响力的几部小说,这些作品将自觉的第一人称自述式写法提升到了新的层次。他们的死忠读者会告诉你,想象与虚构已是过时的诡计;采用一个不同于作者自身的主观视点是一种盗用行为,甚至有殖民主义之嫌;唯一真实且在政治上站得住脚的叙事模式是自传。
与此同时,个人化的随笔本身——那种用于诚恳的自省,并始终激发思想的书面工具;那种由蒙田开辟,经由爱默生、伍尔夫和鲍德温发扬光大的文体——正变得黯然失色。大多数大发行量的美国杂志几乎都已停止刊载纯粹的随笔。这一文类主要坚守在小型出版物中,它们的读者加在一起还没有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推特粉丝多。我们应当哀悼随笔的消亡吗?抑或应该庆祝它对更大众的文化的征服?
分享一段私人且主观的微叙事:关于随笔写作,我学到的为数不多的几课,都是我在《纽约客》的编辑亨利·芬德教我的。我初次找上亨利是在一九九四年,当时我极为缺钱,又一心想成为记者。基本算是靠着狗屎运,我写了一篇关于美国邮政系统的文章,居然得以刊载;接着我又写了篇关于塞拉俱乐部①的,由于天生能力有限,此文未被采用。正是在那时,亨利表示我或许有点做随笔作家的天分。我曾听见他说“鉴于你显然是个糟糕的记者”,并否认我有任何这类天赋。作为中西部人,我从小就厌恶喋喋不休地谈论自己,而且我还另有一种偏见,它源自对小说写作某种顽固不化的观念:同样的事如果更适合描写出来,那就不要平铺直叙。但我还是需要钱,所以一直给亨利打电话,问他能不能让我写些书评。有一次通话时,他问我对烟草行业感不感兴趣——这是理查德·克鲁格②一部重磅历史新书的主题。我很快回应道:“香烟是我在这个世界上最不想去考虑的事。”亨利的回话比我还快:“正因如此,你必须写写它。”
这是亨利教给我的第一课,也一直是最重要的一课。我在二字开头的年纪里一直吸烟,之后在三十出头的时候成功戒了两年。但在被布置写那篇邮局文章,变得相当害怕拿起电话介绍自己是一名《纽约客》记者时,我又复吸了。在那之后的数年中,我努力把自己想成一个不吸烟的人,或者说,至少是一个尽管还在抽烟,但再次戒烟的决心坚定不移到足以被称为非吸烟人士的人。我的心理状态就像一个量子波函数,只要我绝不对自己进行测度,我可以完全是一个吸烟者,但同时又完全不是。我当时立刻明白,写关于香烟的文章会强迫我测度自己。这就是随笔的作用。
我的母亲也是个问题,她的父亲死于肺癌,因而她强烈抵制烟草。抽烟这事儿,我对她隐瞒了超过十五年。我之所以要一直保持吸烟/不吸烟的不确定性,一个原因便是我不喜欢对她撒谎。一旦再次成功戒烟,永不再犯,波函数便会坍缩,我就会变成我向来自居的百分百的不吸烟者——但前提是,我不先在书面上将自己的吸烟者形象公之于众。
蒂娜·布朗①把亨利招进《纽约客》时,他还是个二十来岁的小神童。他有一种独特的说话方式,声音有点中气不足,口齿极为清楚,听着却像在咕哝,就像一篇精心编辑但字迹难辨的散文。我惊叹于他的智慧与博学,很快就变得战战兢兢,总担心让他失望。他那句充满激情地加重了语气的“正因如此你必须写写它”——我所认识的人当中,只有他能重读首词“正因如此”又使用祈使词“必须”还不惹人反感——让我产生了期待,希望自己已经在他的意识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P3-6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地球尽头的尽头(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乔纳森·弗兰岑
译者 译者:贾晓光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73502193
开本 32开
页数 278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65
出版时间 2023-01-01
首版时间 2023-01-01
印刷时间 202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430
CIP核字 2022115775
中图分类号 I712.65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海南
209
147
18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5:5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