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总裁访谈
内容
编辑推荐

二十二条企业的生存发展,二十二位总裁的商业思想,与总裁面对面,《销售与市场》全力打造!

潦寒编著的《总裁访谈》走进他们的内心,探讨他们的思想,解构他们的处世哲学与行事原则。

内容推荐

《总裁访谈》不仅纪录了潦寒与数十位企业家的采访对话,更想表达的是在财富巨大悬殊与社会地位不对等的现实秩序中,作者是如何学着运作自己的经济识知识通过一种宏大的视野与片面的深刻,争取到人格独立与对话平等的可能性。

《总裁访谈》这本书即可以理解成一个作家的随笔,也可以看成一个财经记者的采访笔记,更可以解读成一本与企业家沟通中得到的商业思想与一个人文知识分子写作势态。

目录

一、精神教父柳传志

人要有理想,但不能理想化

二、铿锵玫瑰董明珠

市场就是消费者用人民币投票

三、智勇刚毅蒋正敏

能干成大事的人都不是聪明人,而是管住自己的人

四、思想者冯仑

伟大是熬出来的。能坚持一个信念几十年,时间本身就是一种业绩、一种成功,那时结果就已经不重要了

五、儒雅淡定傅建伟

管理的本质就是权力制衡与组织优化

六、修炼者陈勇斌

导魄力是一个承担后果的勇气

七、地产大鳄任志强

我是商人,不考虑穷人

八、勇者无畏马云

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绝大部分人是死在明天

九、“全民公敌"马化腾

腾讯价值观的第一条——正直

十、特立独行李国庆

创业十年找对路

十一、俏江南张兰

冲动来自于激情,平静得益于修炼

十二、理想主义者何鲁敏

真正的市场蓝海并不存在,即使找到了,也绝不会长久,用不了多久就又会变成红海,除非蓝海里始终只有你自己在游泳

十三、锐意进取潘孝贞

品质是价值与尊严的起点

十四、行者无疆傅祖康

人这一生需要的很少,想要的很多

十五、公关一哥张秀兵

传播之道,深水静流

十六、“汽车牛人”李书福

少谈点金钱,多谈点精神

十七、凤凰涅槃王振滔

不怕起点低,就怕境界低

十八、大道至简秦玉峰

管理就是设计,结构决定功能

十九、传奇人物孙寅贵

一个不给他人公平的人,难以得到持续、公平的回报。经营好自己的公平心态是人生最重要的必修课

二十、一诺千金胡葆森

用商业创造神圣感

二十一、野蛮生长高进华

高做不了聪明的事,就做正确的事

二十二、向上的力量娄向鹏

把客户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业

跋:一个自大狂的心灵札记

试读章节

从小到大,马云不仅没有上过一流的大学,而且连小学,中学都是三四流的。初中考高中考了两次,数学31分,高考数学21分。高考失败,弱小的马云做起踩三轮车的工作。直到有一天在金华火车站捡到一本书——路遥的《人生》,这本书改变了这个傻孩子:“我要上大学。”大学毕业后,马云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教英语。1991年,马云和朋友成立海博翻译社(HOPE,“希望”的中文译音),结果第一个月收入是700元,房租是2000元。大家动摇的时候,马云一个人背着个大麻袋去义乌,卖小礼品,卖鲜花,卖书,卖衣服,卖手电筒……如今,马云一手建立的每天有成千上万家企业在这个电子市场进行交易。更为重要的是,它为数百万想要开展网上业务的中国人打开了一扇门。网站的成功也为它的创始人带上了明星的光环。这位42岁的企业家被称为“中国网络教父”,是在中国排名前30的富豪之一。

记者:人们对你的第一印象就是,脑袋特别的大。你上学时是不是特别的聪明?

马云:一般读书特别好的前三名:特别能读书,未必能做事。他出了社会以后,他还是想做前三名。那很难!特别差的也不行!我是在中等偏上左右,读书也不是很好。我记得我们全学校去考重点中学,,小学里面每个班挑出前三名。我们组织了三四十个重点的同学,认真备考半年,却考得全军覆灭!一个都没考上!因为我跟任何人一样,在街上和小男孩打架,资质也不高,读书也不好,考大学考了三年,还考了个专科,考外语系我是专科,后来那年外语系男生招不满,我们老师说你要不要想升本科?那我就升本科。后来我就变成了本科生。第一次数学考1分……对!数学考了1分。第二年我考了1分以后,我就去工作了。第二年,我看了一部路遥写的《人生》那个小说。然后我就开始再度考试,认真准备,考了19分,特别认真。因为我知道我是考不上的,认真考我才能到高复班去念书,那时高复班特别难念。然后考了19分。第三年我同学都摇头,我老爸也说,看样子你是不行了,读书怎么考了半天考了个19分出来?我那时候我白天上班晚上上夜校,礼拜六礼拜天你得去图书馆抢位子。那时候结交了很好的朋友,六七个朋友就在图书馆抢位子。每个礼拜六礼拜天我们都要抢位子。所以那时候我教别人外语,同学教我数学。教我数学的同学他爸爸是数学特级教师。他哥哥是数学博士。他数学很好,来教我。反正高考之前的一个礼拜,我老师这么说的——那时候他是杭州第十五中学的数学老师——他说你要是考得上的话我的名字倒过来写!完了!我估计自己不对!早上考数学,进考场之前我重新再背一下!公式——十道公式!这十分奇怪,到考试之前还背公式这是很少的!基本上完了!我走进去的时候,我真的我每道题都用十个公式去套,但是出来的时候我就知道我考得非常好。我跟边上一对,我心里特别踏实,好像都给我套上了一样。我考了89分,结果数学成为我最好的。教我数学的那个人考了62分,但我知道这不是卷子批错了,我确实考得很好!我进去的时候我想反正就这个样子了!一个个公式去套!所以那一年我是创造了一个奇迹!

记者:你的职业生涯是从做英文老师开始的,后来又被派到美国去,为一家中国公司索要债款,在持刀威胁之下,靠嘴才脱了身。在美国逗留期间,你偶然接触到了互联网。你的人生是否总是充满了戏剧性和刺激性?  马云:是的,这很惊人。我的一些经历就像是好莱坞电影。我是个非常幸运的人。在我身陷困境的时候,总能遇到好人。这一切都是人际关系,是友谊,是合作伙伴关系。我很开心因为我有一个优秀的财务总监蔡崇信和Li Chee。我们在一起合作已经很多年了。没有他们就没有阿里巴巴。而没有我的话,还会有另一个阿里巴巴。生活是经历,并不是结局。结果都是相同的。每个人都要走进坟墓,都会死去。但是你的经历,你获得的成就和经历的失败,遭遇的困难,所有这些构成了你的人生。

记者:你是什么时候接触互联网的?

马云:1995年在西雅图,我生平第一次接触键盘,上网搜索。在那一年,我开始了我的事业。我就像一个盲人骑在盲眼的老虎身上,直到今天我对于网络技术仍然一无所知。十年前,我们受邀去新加坡参加一个关于亚洲电子商务的研讨会。我发现80%的演讲者来自美国,他们所用的案例中,80%是美国的,80%的听众来自美国,但是那次的议题却是亚洲的电子商务。我觉得亚洲是亚洲,美国是美国,中国是中国,中国应该有自己的商务模式。后来我回到中国,在长城上我发现,到处都写着“杰克到此一游”,“乔伊到此一游”,“柯里斯蒂娜和迈克到此一游”。所以我想这可能是最原始的BBS形式。我从去长城和新加坡的经历中得到的灵感。

记者:你怎么会想到给自己创办的网站命名为“阿里巴巴”呢?

马云:我开始问自己身边的人,什么名字易记,好多人说了这个典故。后来我询问了来自30个国家的人,问他们是否知道“阿里巴巴”。大家都说,“知道,阿里巴巴,芝麻开门”。我们希望通过网络,为中小型企业打开通向世界的大门。

记者:据业内人了解,雅虎找到你们是因为他们的网站当时在中国处于亏损状态。你认为他们的失误在哪里?你是怎样改进的?

马云:我认为雅虎中国的失利原因就像大多数到中国来的跨国公司一样,对于他们的商业模式太自信,比如美国式的商业模式。而且他们可能没有找到合适的人和正确的结构。我们雇佣了更多的人力,缩小了业务规模,因为他们到处征战,在100多个领域竞争,所以我们把注意力放在搜索引擎和社区上,一年以后,公司幸存了下来。

记者:你有盈利的目标吗?你期待雅虎什么时候开始盈利?

马云:三年之内。我们希望雅虎从现在开始的三年内盈利,我所指的盈利是大规模的盈利,现在盈利是很简单的,可以通过裁员,我们现在收入在两千万,每个月超过两千万,所以挣钱是很容易的,但这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希望雅虎搜索引擎将成为阿里巴巴的一部分。

记者:你说雅虎中国是在中国市场继百度和谷歌之后排名第三的搜索引擎,你说你希望雅虎中国能成为处于领导地位的搜索引擎,你将如何缩小差距,你的战略是什么?

马云:每个人都期待我们与百度和谷歌的竞争方式会像淘宝和eBay之间那样。不,我们不会那么做。在竞争的时候,首先要尊敬你的竞争对手,我尊敬谷歌,尊敬百度,我们并不会去激怒他们。但是我们要确保在三四年后的竞争中,他们会说他们尊敬阿里巴巴的智慧。他们会向我们致敬。

记者:你有什么秘密武器?

马云:我们有用户群,我们有技术,我们有专业知识,我们有电子商务。我们认为搜索引擎是电子商务很重要的一部分。竞争对我来说是有趣的,是一种艺术,我们首先应该在竞争中生存下来,然后努力赢得胜利,我认为阿里巴巴拥有雅虎搜索引擎之后,在竞争中生存并不是问题。所以我认为我们的竞争对手最好不要留下任何失误,否则他们就会有麻烦了。

记者:当时,资本雄厚的eBay决定显示他们的实力,疯狂地投资巨额,在许多网站上封杀你们的广告。你是如何回击的?使用了怎样的战术?

马云:大家都告诉我,他们资金雄厚。我们的战略就是在他们的口袋里剪个洞,让他们的钱快速漏掉。我们只在一流的网站投入了1亿人民币,而他们在市场上投入了1亿美元。他们的战略是用钱买中国的市场,但是用钱是买不来市场的。他们在新浪等大型网站拦截我们,他们认为那些大型网站拥有70%到80%的流量。但是我们相信中小型网站,它们同样有很好的流量,但是它们的广告量很少,所以对我们来说这更加便宜。他们会全力推广“淘宝”这个名字,以确保流量上升。我们采用很多不同的方式,但这并不是说我们有多么聪明,因为一开始eBay并没有重视我们,而后来又太过重视我们,他们想消灭我们,但是很困难,因为中国的市场太大了。

记者:你想把eBay赶出中国吗?

马云:不,我觉得这是不可能的,我很尊敬eBay。我们已经在中国战胜了eBay,但是还没有在美国战胜eBay。我觉得我们不能把他们赶出中国市场。现在“淘宝”在中国已经占据了70%的市场份额,这对于“淘宝”是不健康的,我们需要更多的竞争对手来迫使我们进步。而且eBay仍然资金雄厚,我认为他们不会离开中国市场的。

记者:在做阿里巴巴的时候,什么原因让你决定再做一个淘宝网的,自己给自己做一个竞争对手,难道没有反对吗?

马云:如果我们不进入C2C市场,有一天,eBay进人中国后,依靠他们的能力和资源,他们会进入B2B市场,那么我们在B2B领域所做的一切都将被他们攻克。如果我们不那样做,他们就会把我们消灭,所以我们最好还是进人C2C市场。

淘宝推出来的时候,我在公司随便点了七八个人,我说希望这七八个人加入公司去做淘宝,但是当时是处于绝对保密状态,全公司的人都不知道我们会进入淘宝,我就叫一个人过来说,公司要你去做一个项目,你不许告诉你身边的人去做什么,哪怕是女朋友(男朋友),或者是爸爸妈妈,从一个城市到另外一个城市去工作也不能告诉他们,否则,我们将会开除你,如果你愿意的话,这里有一个合同,全是英文版的,你马上签字就可以了,这些人也没有怎么思考,回答我说:“可以。”他们在1分钟内就签字了,下午开始跟他们的经理说有另外的项目做,当天下午七八个人就搬到了我们家。那时候是4月16日,我们说好是5月16日推出来这个网站,但是5月8日我们公司突然被全部隔离,只有这些人没有被隔离,他们在我们湖畔花园创业,淘宝在5月10日晚上推出,公司也只有六七个人知道,记得那天晚上我们说好是8点钟推出这个网站,那天网上8点钟我和这些人在空中举了一下杯,共祝成功。到6月底,公司有人给我写了一封信:“马总,你注意到了吗?有一个网站叫淘宝网,虽然很小,但是很可怕。”我看了也不说。过两天又有人写信来,说有一个网站出来你要小心,我还是没有说什么,到了6月底我们公司有一个内网出来,说大家注意我们现在出现一个竞争者,它的构思、想法都跟我们一样,大家就在想这个人肯定是阿里巴巴出去的,最后有人说:“大家注意到没有,我们公司少了七八个人,突然地失踪了。”还有人说:“我知道,但我不说。”我们知道这就像是一个对手,如果你发现这个对手它的思想、想法、出发点跟你一样的时候,真的是让人觉得很可怕。到7月10日我宣布,阿里巴巴投资一个亿做淘宝,那时所有的员工都说,原来是我们自己人。

P71-75

后记

一个自大狂的心灵札记

潦寒

“人的生活一大半淹灭在日常琐事中,无数的行为都是自古以业继承下来,无章无序积累,无穷无尽重复的。直至我辈……积年累世的、非常古老并依然存在的往昔注入了当今时代,就像亚马逊河将其浑浊的河流泻人大西洋一样。”之所以开篇引用布罗代尔的《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中的这一段话,是因为这本书我不仅要纪录了与数十位企业家的采访对话,更想表达的是在财富巨大悬殊与社会地位不对等的现实秩序中,我是如何学着运作自己的经济识知识通过一种宏大的视野与片面的深刻,争取到人格独立与对话平等的可能性。

十年前,我入行新闻界,通过英译本读到了了法拉奇的《风云人物采访记》。“不管是专制政府(领导人)还是民选总统,无论是杀人如麻的将军还是深受爱戴的领袖,在我眼中,权力都是一种不人道、值得憎恨的现象……我总是对权力采取反抗的态度。”读到这句话时,你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这是出自一个采访过世界各国政治要人的法拉奇之手。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如此愤世嫉俗的女记者,先后采访过邓小平、基辛格、甘地夫人、瓦文萨、阿拉法特、霍梅尼、卡扎菲等非凡人物和政治巨头。法拉奇会花上数个星期研究采访对象的细节,采访会持续六七个小时。1967年法拉奇主动请缨,要求去越南,开始了长达8年的战地记者生涯。在越南战场上,她的背包上写着说明,告诉人们如果她阵亡,将她的遗体运交意大利使馆。1968年在墨西哥报道奥运会前夕发生的学生骚乱时,她遭到军警殴打,最后身中三弹,被拽着头发拖下台阶,扔在尸堆中等死。这个“在权威面前追求平等姿态和独立人格”的女记者以自己的独特风格与传奇经历,受到全世界新闻界的热捧与崇拜……因此,法拉奇成为我心目中的偶像,也成了我学习的动力与行事的参照。《销售与市场》作为经济类的国内大刊,给我创造了结识大企业家的机会与商界名流对话的可能。于是,就有了七年前牛根生正红得发紫,我与之面对面时听到他说到伊利前总裁对他如何如何的不公平,当面揭橥:“我采访过郑俊怀总裁。他那低调的行事风格与严谨的工作态度让我深感钦佩。你与他之间的纠葛,这不仅是性格的纠葛,是权力的纠葛,更是国营企业体制的悲哀。因为,你的举动给他造成了巨大的潜在威胁。事实证明,你确实有取而代之的能力。”让牛根生说得拍着我的肩感叹:“你真是一个优秀的记者。”对话波司登的总裁高德康时。我真诚地问:中国的企业家你最佩服谁?“凡是成功的企业家我都佩服?”高总打太极拳说。“那么牛根生这种类型的呢?”我步步逼近。“他一个卖奶的,有什么科技含量。”高总脱口而出的回答不仅某种程度上表达出了自己的管理思想,对我也当头棒喝,采访草草收场。经企业家引见,依文的总裁夏华在车上接受我二十分钟的采访,对我表达采访提纲中把依文与利郎品牌相提并论的不满(依文有着自己的品牌理念,利郎作为大众产品的有着太多的商品属性),我针锋相对的提出依文缺少显型的企业文化与东方男性服饰的着装理论……当然,更多的是有采访当当网总裁李国庆的一见如故秉性相投,领秀的总裁陈勇斌的援手相助与兄弟之情,王派总裁蒋正敏的真心钦佩与持久交往,古越龙山总裁傅健伟的人格力量与文化感召力……

一个哲人曾说:“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他想像中的那个人。”因此,这十年我一直在追逐,追逐成为自己想像中的那个人。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开始,到戴蒙德的《枪炮、钢铁与疾病》,无论是马克思的《资本论》或者郎咸平的《谁搞垮了中国经济》,我都潜心拜读,企图在采访时能让那些久经沙场驭人有道的企业家们感觉到知识分子的存与相见恨晚的交流欲望,进而成为他们心目中一个可以对话的人创造平等沟通的机会。所以,一方面我竭力用自己的个性与行为方式来保持着一个知识分子的精神独立与文字尊严。另一方面又在世俗的社会中跳跃腾挪,以求获得更多的文化资本来保持自己的精神独立与文字尊严。比如出版《文化营销》、《大败笔》、《中国文化产业经典案例分析》等。同时,我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学梦想,随笔《故乡在纸上》、长篇小说《封口》的出版包括正在创作的长篇小说《歇斯底里》都不同程度地丰满人格与增加自己的厚度。

社会的最大危机是集体的急功近利。人们在这种群氓的集体无意识中成为一个个无故的看客与商业标的。在日渐卑俗化的社会风气中,世界末日般地追求着物质消费与感官刺激。唯利是图的正当性与人格缺陷的大范围扩散使新闻、信息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浮躁与扭曲。当“社会精英”都打着文化的“幌子”不择手段的赚钱的时候,“文化乞丐”与“广告商人”主导的媒体对财富的向往及对企业家进行了“明星”般的追捧、娱乐化的报道,让信息泛滥成灾,又因为信息的发达与对“明星”企业家的道德刻求与社会机制的不建全,中国市场的残酷竞争及企业家本身的人格操守的缺失成为“富豪榜”上的“猪仔”。在一波一波“企业明星”诞生与倒下的过程中,多数媒体的真实面孔是利益代言与话语暴力,记者们的精明肤浅与既得利益的沾沾自喜,让许多有见地、有思想、有原则的企业家产生许多排斥心理,甚至不屑一顾。我们付出的不仅是梦想失落的代价与是非标准的混淆,最要命的是我们连以往的理想、激情与舆论的公信力都消失了。媒体,也在这种金钱与话语权的相恃与互换中沦落成企业的雇佣兵或者广告帮闲,或者是某种势力操纵的工具。我感觉到了压力,前所未有的压力,偶像破碎的压力。虽然我清醒的意识到,许多媒体记者根本就不知道每一个笑到最后的企业家都经历了一个奇特而又平凡的成长过程,那是他们长期执著于自己的理念与人格操守,在各种诱惑与机中平衡着自己的结果。

从《总裁思想》到《总裁访谈》,在采访过二百余位企业家之后,托马斯·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及罗杰·洛温斯坦的《巴菲特传》成为我经常阅读的书。同时,我也不停地思考,在中国,作为一个财经记者,如果能像西方的那些老记者,不仅能够年纪上成为资深,在学术见解上也同样的不同凡响,在企业家心目成为资深的可能沟通的人走进他们的内心,探讨他们的思想,解构他们的处世哲学与行事原则。《稻盛和夫:人性的强大》、《巴菲特:原则的力量》、《宗庆后:被误读的使命》《任正非:经济革命的偶像》等,一篇篇文章的出炉,我又开始了《总裁哲学》的创作。

“你这个人的牛逼之处在,你无论写什么样的人,都是以一种平视的眼光。”《名人传记》主编郑雄曾经这样评论我的文章。或许这是一些朋友对我的文章的赞誉,但更多的时候我相信自己的东西体现的是一个自大狂的写作风格,一个愤世嫉俗的僭越之言。西塞罗曾说:“没有什么比认识到我们生来就是为了正义而更让我们变得崇高了。”我是真这么想的,地地道道的这么认为的,也是努力这么做的。所以,尽管文章激情青涩,但不撒娇作秀。“人们拥有的仅仅是现在,失去的也仅仅是现在。有多少和我一起进入这个世界的人都已经离开了人世。”罗马皇帝马可·奥德留的告诫让我彻彻底底的清楚,人格是思想的骨头。合理的对待财富与物质消费曾是宗教精神,也是人文立场。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说到底是一种生活理念,处事原则上的差异。人又是差异化地活在人群之间。渴望他人对自己的关注显得如此的重要的原因,便在于人类对自身价值的判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对自身的认识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他人对我们的看法。所以,这本书及有关我的文字,即可以理解成一个作家的随笔,也可以看成一个财经记者的采访笔记,更可以解读成一本与企业家沟通中得到的商业思想与一个人文知识分子写作势态。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广阔与浅薄,自大与悲悯,固执与世故,淡然与坚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总裁访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潦寒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450944
开本 16开
页数 21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1
出版时间 2011-09-01
首版时间 2011-09-01
印刷时间 2011-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3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39
166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9:1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