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是个交织着变革与革命,血与火,希望与悲凉的大时代,而世纪之初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成为二十世纪独特的文化坐标。如何看待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启蒙?是文艺复兴?是现代性的纵横开阖?
本书是作者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加工完成的。作者通过对新文化语境下周作人的思想道路、文学思想、艺术创作、生活态度等方面的考察,以此来观察“故事”中的新文化。作者依照自己的研究和对文学史的体会,强化了周作人在五四后中国文学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图书 | 复兴的想象(周作人对新文化的回应) |
内容 | 内容推荐 二十世纪中国是个交织着变革与革命,血与火,希望与悲凉的大时代,而世纪之初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成为二十世纪独特的文化坐标。如何看待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启蒙?是文艺复兴?是现代性的纵横开阖? 本书是作者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加工完成的。作者通过对新文化语境下周作人的思想道路、文学思想、艺术创作、生活态度等方面的考察,以此来观察“故事”中的新文化。作者依照自己的研究和对文学史的体会,强化了周作人在五四后中国文学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作者简介 徐从辉,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师范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剑桥大学、复旦大学访问学者。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方向:周氏兄弟,五四新文化,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海外汉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汉语国际传播与教育等。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鲁迅研究月刊》《文艺理论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有论文。 目录 绪论 “伟大的捕风” 一、作为方法的“周作人”与“后五四” 二、分化与重组 三、从“思想革命”到“自己的园地” 第一章 “后五四”时期“小品文”的审美政治与文化逻辑 一、“信口信手,皆成律度”:“小品文”的发生与实践 二、“言志”与“载道”:“小品文”的审美政治 三、“重知”与“实行”:“事功”思想的重构与弥散 第二章 有情的文学:周作人与“抒情”传统 一、周作人的“抒情”文学观的建构 二、周作人的“美典”:以《雅歌》《国风》与“萨福”为中心 三、周作人与抒情传统及对新文学观的回应 第三章 “生活之艺术”与“礼乐”方案 一、“现在所爱的乃是在那艺术与生活自身罢了” 二、“生活之艺术,其方法只在于微妙地混合取与舍二者而已” 三、“科学精神”与“美” 第四章 “左联”与“右翼”之间:“自由意识”及其张力 一、周作人与鲁迅的“左转” 二、周作人与“北方左联” 三、周作人与国民党“右翼” 第五章 “复兴”的起点:“人”的发现与危机 一、周作人的人学思想 二、周作人的人学思想渊源 三、“人”的危机:“兽”“人”“鬼”与“神” 结语:回望“五四”:未竟的“复兴” 一、重返“五四” 二、对话“现代性” 三、未竟的“复兴”:“梦想者的悲哀” 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复兴的想象(周作人对新文化的回应)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徐从辉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7200665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3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38 |
出版时间 | 2023-02-01 |
首版时间 | 2023-02-01 |
印刷时间 | 2023-0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426 |
CIP核字 | 2023010507 |
中图分类号 | I206.6 |
丛书名 | |
印张 | 15.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29 |
宽 | 170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