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天国在你们心中(托尔斯泰文集)/世界经典随笔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世界经典随笔系列”之《天国在你们心中(托尔斯泰文集)》,该书包括《论生命》和《天国在你们心中》两篇经典作品,它们是托尔斯泰“知天命”这一人生规律的必然结晶。阅读此书,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托尔斯泰的主人公们的“复活”之谜,而这种可以复活的生命在托尔斯泰所有心爱的主人公身上流动着。

内容推荐

本书收入《论生命》和《天国在你们心中》两文,是托尔斯泰这位古典文化巨星的思想精华。《论生命》写于1886年,1887年准备出版发行时,被沙俄政府查封并销毁,1891年首次在日内瓦坎坷问世。《天国在你们心中》的前身是《我的信仰在哪里?》,也被查封,但以石印本、手抄本的形式在俄国内外流行,反响特别强烈。

目录

译者的话

论生命

天国在你们心中

试读章节

论生命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其本质十分脆弱;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而宇宙却丝毫不知它对人所具有的优势。

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我们必须在这方面,而不是在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方面提高自己。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帕斯卡

有两种东西,经常给心灵灌注时时在翻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而且对它们思考得越频繁,越认真,这种感觉就越增强: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内心的道德法则。这两者仿佛都被黑暗或无底的空间所遮盖,处在我的视界之外,我不必去研究它们,只应推测它们;我看见它们在我面前,并把它们同我自己的存在意识联系起来。前者从我在外部感官世界中所占的位置开始,并把我在其中的联系扩大到重重世界、层层星系的无限范围中,此外,还把自己的周期运动,它的开端和延续扩大到无限时间中。后者开始于我的无形的“我”,我的人格,并把我呈现在一个具有真正无限性的世界中,这个世界只有靠理性才能了解,同这个世界在一起,而且通过它也同其他可见的世界在一起,我才能不仅在偶然性的联系中,而且在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联系中认识自己。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

“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

《圣经·约翰福音》

引论

我们先来想像一个人,他是磨坊主的儿子或孙子,磨坊是他唯一的生活手段。耳濡目染使他熟知磨坊的一切。他知道怎样调理磨坊里的所有部件,让磨盘转动得更好。他对力学一窍不通,他只是尽其所能地调整每一部件,使辗磨顺利。他本人也依此而生活着。

但是这个人忽然思索起磨盘的构造来,他也听到了一些模糊的力学知识,于是开始观察起磨盘由于什么而转动的问题来。

从磨脐眼儿到磨底盘,又从磨底盘到辗轴,从辗轴到水轮,从水轮到水闸、堤坝一直到水,他从这一系列追踪观察中搞清了一点,一切的一切,关键就在于堤坝与河流。他为这个发现而愉快。他不再像从前那样,为了面粉的质量,或者去提一提、降一降磨盘,或者去铲清磨盘的纹理,或者去紧一紧、松一松皮带,而是开始钻研起河流来,完全乱了套。人们对他说,他不应当做这个。他争辩着,继续思考着河流。他久久地扑在这个工作上面,同那些认为他的思想方式不正确的人不停地争论,以至于最后他自己竟相信河流就是磨坊本身。

对所有认为他的思考完全是错误的议论,这个磨坊主会回答说:没有水,任何磨坊都不能磨面。所以为了了解磨坊,应当知道如何放水,应当知道水流的力量,知道水是从哪儿来的。因此,要了解磨坊,就应当知道河流。

这个磨坊主的想法在逻辑上是不容反驳的。使他从迷途中走出的唯一方法就是告诉他,想法的重要与否不在其本身,而在于它所占的位置。就是说,要想使思考富有成效,就必须知道先考虑什么、后考虑什么。应当告诉他,理智活动与非理智活动的差别,只在于理智活动总要把自己的想法按其重要性排列成一定的次序,哪一条应在第一位,哪一条是第二位第三位……第十位……,而非理智活动在思考时没有这些次序。还应当告诉他,这个次序不是偶然排列的,而是取决于思考的目的。

所有各种想法的目的决定这些想法应该排列的次序,这样才能做到合理。

因此,没有同所有各种想法的总目的相联系的想法是非理性的,不论它有多大逻辑性。

磨坊主的目的应当是高质量地磨面。如果他不忽视这个目的的话,它会为他规定出不容置疑的研究磨盘、水轮、堤坝和河流的次序。

由于不同思索的目的相联系,磨坊主的想法不论其本身多么漂亮、多么有逻辑性,都是不正确的,主要的是没有用的,就像基甫·莫捷耶维奇对大象蛋的思索一样,此人假设大象是像鸟一样从蛋中孵化出来的,就思考起大象蛋的壳会有多厚的问题来。

在我看来,我们现代科学关于生命的研究正处于这个状态。

生命就像那个磨坊主要想研究的磨坊。需要磨坊是为了能很好地磨面。需要研究生命只是为了让生命美好。人们一分钟也不能抛弃这个研究目的而不受惩罚。如果他抛弃了它,那么他的思索必然失掉自己的位置,就会变得像那位莫氏的思索一样:需要多少炸药才能打破大象蛋壳。

人们研究生命,只是为了让生命变得更好。推进人类在知识道路上前进的人们,正是这样来研究生命的。然而,泥沙俱下。伴随人类这些真正的导师和行善者,总会出现这样一些研究者,他们拋掉了研究的目的,却抓住了生命从何而来的问题,就像磨坊主们探讨磨坊为什么转动一样。一些人坚持说,是由于水,另一些人说是由于它的构造。他们争论得那么热烈,离研究的对象越来越远,完全被另一些对象取而代之。

有一个古老的笑话,说犹太人和基督徒争论,基督徒在向犹太人解答一个难以理解的教义精要时,用手掌“啪”地打了一下他的秃顶,于是提出一个问题:这“啪”的一声从何而来,是由于手掌,还是由于秃顶。由此对信仰的争论被一个新的不可解决的问题代替了。

在生命问题上,类似的事情从古时起就一直与人们的真正认识相伴发生着。

从古时起,关于生命之源的思索就为许多人所热衷。生命是从非物质中来,还是由各种物质组成,这个研究一直持续到今,而且很难说到何时结束。这正是由于总目标被抛开了,对生命的议论离开了生命的目的。生命这一词,已经不是作为生命来理解,而成了生命之源、生命之组合了。

现在,不只是在科学的书本上,就是在谈话中,只要一谈到生命,人们说的并不是我们大家所知道的生命——通过我所害怕和憎恶的痛苦、我所希望的享受和欢乐而使我意识到的那种生命;而是某种另外的东西,它可能是由于某些物理定律的偶然作用而产生的,也可能来自某种有神秘原因的东西。

现在,生命一词已经被强加给某种有争议的东西,它没有生命的主要特征:对痛苦和欢乐的意识与对幸福的追求。

“生命是各种抵制死亡功能器官的协调,生命是一个在有限的时间里,在一定的环境中延续存在的现象。”P1-4

序言

孔子说五十知天命,这是他的自我总结,似乎也是对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普遍概括。大凡勤于思索的人,经历了50年的风风雨雨,都会对“天命”有所感受。列夫·托尔斯泰——这位世界文化巨人在晚年也曾这样回忆:

“50岁以前,我以为人从生到死的那种生命,便是人的全部生命,因此,这个总要死亡的生命的幸福,就是人的唯一的目的,我一直带着这种思想生活着,并且努力寻求这种幸福,但是,当我照此生活下去的时候,我清楚地看到,这种幸福根本就不存在,将来也永不存在……”(《基督教教义·前言》1897)

中国2500年前的先哲在50岁上知天命,俄国19世纪末的大师在50岁时认识到肉体生命幸福的虛假,这可真叫殊途同归。

看来这是人生的规律。

我们所译介的《论生命》、《天国在你们心中》正是托尔斯泰“知天命”这一人生规律的必然结晶。

《论生命》最初叫《论生与死》。1886年9月,托尔斯泰在一封长信中讨论了生与死的问题,随后,他便想把自己的思想以更加清晰的理论形式写出来。在一年的时间里,托尔斯泰全神贯注在这项工作上,“白天、黑夜不想别的,脑子里只有这部书”,这就是《论生与死》。但是,当最后定稿时,托尔斯泰发现,原书题目必须改变,因为“死”这个词“已经完全失掉”了原题中赋予它的那种涵义,在托尔斯泰的这部大胆的著作中,生命——人的理性的生命不是肉体的生命,它是超时空的现象,因此,这个生命没有死。从《论生与死》到《论生命》的题目变化,正表现了托尔斯泰对生命问题从“惑”到“不惑”,从“不惑”而到“知天命”的探索过程。

生命,这是永恒的谜。

这个谜,一直激动着幼年、少年、青年时期的托尔斯泰。车尔尼雪夫斯基读了他的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之后,立即发现,这位托尔斯泰伯爵是以他“纯洁的道德感”耳闻目睹着周围的生命,是以他独特的“心灵辩证法”审视着社会生活中的芸芸众生。大概正因为这一点,19世纪俄国的复杂的社会矛盾,终于在这个伯爵心里掀起了翻江倒海的巨变。他从整个“翻了一个身”的社会生活中看到了世界和人类的意义,于是,物性之理,人性之光,在他的眼前开始明朗了。在极度的精神危机的同时,他觉得他也认识到了极度深刻的真理。《论生命》所表述的,正是他经过十几年精神探索之后所知晓的“天之所以生人,天何以命人”的真谛。在这部书中,托尔斯泰对生命的本质、人类的幸福、理性、爱情、痛苦、肉体、灵魂等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论述,提出了富有托尔斯泰特征的完整的生命观。这个在现实社会生活矛盾激发下,在精神危机中产生的生命观,不可能不是对当时的现实生活的否定。因此,这种大胆、无情的否定刺痛了当局。1887年《论生命》的单行本准备发行时,被检查机关查封并销毁。经过托尔斯泰一番努力,1891年《论生命》才第一次在日内瓦问世。

其实,七八十年代以后,托尔斯泰的每一篇论文几乎都要遭到被查封、被删节的厄运,甚至有一位妇女因为传播托尔斯泰1882-1884年所写的《我的信仰在哪里?》,而被判刑、流放。

在《我的信仰在哪里?》这篇长论中。托尔斯泰对宗教的信仰问题发出了大胆的叛逆,对当权和会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它被查封了,但是它却以石印本、手抄本的形式在俄国国内外流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也招来许多攻击和批判。为了回答这些反响,为了更进一步系统地、全面地阐述自己的信仰,托尔泰斯在1892年写出了著名的宗教著作《天国在你们心中》。  值得注意的是:《论生命》的写作恰好在上述两篇论宗教、信仰的著作写作之间。由此可见,生命问题与宗教问题,对托尔斯泰来说彼此是密切相关的。甚至可以说,它们在托尔斯泰的著述中就是同一个问题。托尔斯泰始终认为宗教不是神秘教条,而是一种人生观,是某一时代对生命、生活的带有强烈人民性的普遍态度。对人生的探索和对宗教的思考,就像两股合一的粗绳,把托尔斯泰对科学、教育、政治、道德、艺术的思索全部统领起来。因此,当托尔斯泰正在积极地按《我的信仰在哪里?》的基本思想来写《天国在你们心中》时,有人问及他哪一部著作最重要,托尔斯泰回答:“我说不好是下面两部的哪一部:是《我的信仰在哪里?》呢,还是《论生命》?”(全集第64卷笫317页)难怪屠格涅夫说托尔斯泰是“思想、艺术家”。托尔斯泰越到晚年,越看重自己的政论。政论可以说是他整个文化遗产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而《论生命》、《天国在你们心中》又是这份遗产中最重要的两篇。

艺术家的托尔斯泰同思想家的托尔斯泰是不能割裂的,托尔斯泰之所以能登上现实主义文学的顶峰,与他在人生、宗教等方面的思想探索绝难分开。读罢《论生命》、《天国在你们心中》,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托尔斯泰的主人公们的“复活”之谜了。而这种可以复活的生命在托尔斯泰所有心爱的主人公身上流动着。因此要理解托尔斯泰用他的辉煌著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以及一系列中短篇小说和戏剧作品所建筑的文学大厦,《论生命》、《天国在你们心中》似乎可以帮助我们找到门径。

托尔斯泰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观、美学观。1881年他就想把这些观点写出来,但直到1898年才最后完成了这个夙愿,写出了专著《艺术论》。近二十年的写作中,托尔斯泰常常被“更重要”的事情所打断,《论生命》、《天国在你们心中》便是他所说的两件“更重要的”事情。

艺术理论的写作和宗教、人生问题的探索并不冲突,而是互为促进、相互贯通的。如果说托尔斯泰的艺术观是“为人生的”、崇尚宗教感情的,那么《论生命》与《天国在你们心中》便是他艺术观中人生、宗教感情、艺术的本质等等问题的最重要和最全面的解释。

然而,据我们所知,这两篇如此重要的著作,至今尚未见诸汉字。我们的拙劣的译介还是第一次把它们译成汉语。遗憾的是,虽然我们全译了《论生命》,但由于篇幅限制,我们的这本小册子只好节译了《天国在你们心中》。

尽管译文对原文传达不敏的地方一定还不少,我们还是希望通过这本小册子,读者能看到托尔斯泰时而愤然勃发的激昂之词,时而对当权、教会的直接揭露;看到这位文化巨人的细致入微的思辨与论证;看到这位已近暮年的宗法制老头的幼稚无力的说教和唠叨;也看到他那不愿把所见真理带入坟墓的匆忙的、急切的、惶惶不安的心灵。总之,我们希望通过这两篇著作的译介,使喜爱托尔斯泰的读者们更深层地了解这位俄罗斯古典文化的巨星。

译者

1987.10.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天国在你们心中(托尔斯泰文集)/世界经典随笔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俄罗斯)托尔斯泰
译者 李正荣//王佳平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542611017
开本 16开
页数 183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139
出版时间 1997-12-01
首版时间 1997-12-01
印刷时间 2007-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512.59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2
出版地 上海
230
15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3: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