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麦山的黄昏/天天典藏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王级作家常新港的力作,收录了其表现青少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惑的短篇小说12篇。

本书由曹文轩、张之路、秦文君、梅子涵、安武林、迟子建、阿成等各界名家最大诚意鼎力推荐。

阅读本书故事,支撑成长,点亮童年。

内容推荐

本书收入常新港的《麦山的黄昏》、《麻雀不唱》、《引桥故事》等共十二篇短篇小说精品。作品表现了青少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惑,如少男少女之间纯真朦胧的好感、家庭贫富带来的差距、在承诺和谎言之间的犹豫踟蹰、对优秀和平庸的不同看法等。孩子们在遭遇困惑、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逐步实现自我成长。各篇小说均是能引起孩子们强烈共鸣的精彩故事。

目录

麦山的黄昏

白桦林不说话

夏天的危险

极地故事

传染

麻雀不唱

陈一言和谭子的平常夏天

标志性谎言

承诺一星期

麻烦你送我一个妹妹,弟弟也行

引桥故事

乌龟是怎样变成豹子的

常新港作品创作年表

常新港作品获奖纪录

试读章节

我心里一直想着这件事,不想说。一旦要说时,又好像什么也不曾发生过。那年,我差三天,就满十四岁。我记不得我有过什么聪明的举动留在那一年金黄金黄的季节里,只知道看了一大堆脏乎乎的小人书。黄色的、红色的;有皮的、没皮的;有头没尾的,没头有尾的。它们就那么眼花缭乱、浩浩荡荡地走进我的脑袋里。我有个本事,能凭自己的兴趣把断了尾巴的故事续上一截。我说起话来旁若无人,可以让一家三代人全都停止嚼饭,盯着我的嘴。但我当时并未意识到这就与众不同,能够吸引人,吸引那些喜欢听瞎编乱造故事的女孩子。

离农场七八里路,有一个很大的飞机场,是一九三八年日本人修建的。年代久了,坚硬的柏油跑道被一丛丛北方的草切割得支离破碎,最终被荒草覆盖了。但那七八个飞机堡像乌龟一样趴在那里。飞机堡滚圆的脊背上,夏天长草,冬天背雪,像在那里虔诚地忏悔。

我经常去飞机场割草,采曲麻菜。当晒麦场上堆满了各个生产队收获的麦子时,飞机场上的草黄了,曲麻菜也到了收获时节。

我就是在飞机场上碰见那个女孩子的。

她叫什么?不知道。我给她取了个名字,叫麦芒。当然,也只有我一个人这么叫,连她自己都不知道。她的眼睫毛如七月的青麦芒一般。

她采了一篮子曲麻菜站着,看见了我。

我脚前也有一篮子曲麻菜,也看见了她。

头顶着炎热无聊的太阳。

你家喂了多少小鹅?我说。

你家喂了多少小鸭?她问。

我俩一齐笑起来。我看出她是比我小一两岁,比我矮一截的学生。这都无关紧要。我记得她爱出汗。她不断抬头看一眼太阳,好像跟太阳说:你就不能睡一会儿吗?她说,真渴!我说,找水吧!她问,能找到吗?我说,也许能找到。她就跟着我走。

找水时,她突然想起一件搅得她心神不宁的事。她大概是说她看过一本名叫《流浪者》的小人书,可惜没有尾了。只看到拉兹的母亲被丈夫的黑色轿车撞倒了,便没了下一页。她说,真让人心急。我说,这最糟糕。我心里得意了一下,这不是因为我看过完整的《流浪者》,兴许我和她看的是互相传阅的同一本小人书呢。

我开始编造《流浪者》的结尾,拉兹的母亲没死,拉兹的父亲原谅了妻子,拉兹当天就出狱了。一家三口人抱头哭了一个多钟头,又去饭店吃了一顿酒,又去看了一场电影,很幸福很满足地回家了,当然,还是坐着那辆黑色的轿车。

真的吗?她问。但我已经感到她相当满意了。

你真能讲,我爸妈都不如你。她说。

我很高兴,真想告诉她,我家三代人加在一起都不如我呢!

我可以把《流浪者》的结尾告诉我班的同学们了。她说着,兴奋地拍了一下我的肩膀。

我更高兴了。现在想起来,那是兴奋,因为第一次受到女孩子的表扬。这时,我俩发现了从未见过的一口干涸的石砌的井。它有一米见方,三米深。井口四周被浓密的草遮掩,挨近它,能感到它吐出一股阴凉的潮气,井沿和井壁上是暗绿色的苔藓,滑腻腻的。早听说飞机场上有一口井,是当年日本人为飞机加水挖的暗井。

我坐在井边上,沐浴着阴凉的湿气很舒服。她学着我的样子坐下,可离井口远远的,还不断往后缩。

听说过吗?一件真事。我说,是跟这口井有关的。

没有,爸妈什么都不跟我讲!她说。她等着我说下去,让我说一个她父母也许都不知道的故事。  你往井边上坐坐,像我这样,把脚搭在井里,然后我讲给你听。

别难为我!那井里真黑!她说。可她还是小心地把脚搭在井边上,往我身边移了一下,又移了一下,腿挨住我的腿。她的眼睛一秒钟也没离开黑洞洞的井口。

我开始讲故事。从山东来了一个小伙子,肯干活,一副老实憨厚相。在生产队找了一个好媳妇,日子过得很美。不久,小伙子收到一封电报,说是妻子从山东来找他。他慌了,原来他在山东早有一个媳妇了。那一天,他瞒着新媳妇去农场接老媳妇,领着老媳妇经过这飞机场,就用刀把妻子砍倒了……

别说啦!吓人!她喊了一句。

……小伙子把老媳妇砍成了几块,把头扔进这口井里……

别说了!你太坏了!她猛地站起来,想离开井口。她的脚踏在苔藓上,哧溜一下,我还未眨巴一下眼睛,她便滑进井里了,就像开了个小玩笑。

她在井下哭。我让她爬上来。她爬了几次,没上来,便拼命叫起来,简直是歇斯底里。

我喊了一句,你闪开一点,我要跳下去!

快下来吧!她哭喊着。

我跳下去了,砰一声,脑袋撞在她脑袋上。她没顾上喊疼,便抱住了我。

我抱住她,别怕!有我呢!我竟忘记了是我的故事造成的罪恶,竞有一股英雄劲冒出来。

还怕吗?我问。我看见她前额上鼓起一个又红又亮的包。我笑了。

让我上去吧!我要死了。她紧紧搂住我,好像我是她父亲,或是打虎武松之类的好汉。

你松开手!我说。

P1-5

序言

常新港是一个有明确方向的作家,多少年来,无论这个不安分的世界如何花样翻新、反复无常,都没有能够改变他的文学初衷。他按他对文学的定义、理解,按他心灵的无声指引,在寒冷而寂寞的北方,不动声色且又十分潇洒地走自己的路,用他特有的文字,为中国的儿童文学构造了一个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文学部落。天空下,这个经营有道的部落是独一无二的,是中国儿童文学的一道常看常新的风景线。

独特也许是文学的最重要的品质。

文学不是一般的日常用品——日常用品只要是质量上乘的,无数的人使用同一个品牌是无所谓的,而名牌货色更是人们争相购买的。此时,居于同一生活档次的人们恰恰满足于日常用品的雷同。“我用的也是这个牌子。”说话者,有相遇知己的欣喜,并因品位不俗而暗暗自得。但文学不一样,文学讲究的是独一份,“这一个”。相似和雷同是注定难以出息的。哪怕这个人的作品幼稚一点、粗糙一点,只要这个人的作品别具一格、与众不同,就有了存活的可能。

最近随手翻看村上春树的《1Q84》,看到里面一个情节,对其所阐释的意义很有同感。故事大致是:一个年轻女子写了一部叫《空气蛹》的作品,就文字而言非常业余,但它的品质与路数却是绝对独一无二的;作为有多年编辑经验的小松先生,深知这部作品的内在价值;它纠结于小松的心头,最后他竟然出招撮合了一次不可思议的合作——让一个文字老练的人改写这部作品;为了这一旷世奇书的问世与流传,也为了拯救这一不会再有的艺术品,一伙人合谋,不惜做就了一个日后终成悲剧的大骗局。

常新港写了几十年的“空气蛹”,更令人感叹的是,它们一开始就是成熟的。他的“骗局”是由他一个人独自完成的。 “独船”也许是一个隐喻——关于常新港作品之独的隐喻。这只船在文学的河流上行驶了这么多岁月,始终没有改变它的航线。他也看到了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热闹,但他还是在自己的航线上一意孤行。

这是一个他精心选择的航线。在他看来,这才是一个可望到达文学彼岸的航线。当那么多的船只虽然很有阵势但却离彼岸越来越远时,他守着一番孤寂,将帆高高扬起,双臂抱于胸前,迎风倚着桅杆,眺望着似有似无的海岸线。海以及海岸是他的风景线,而这个驾着独船的常新港则是儿童文学的风景线,我们的风景线。

我们不缺甜糯的作品,不缺温柔的作品,不缺秀美的作品,不缺嬉闹的作品,但我们却缺有力度的作品。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曾有过强悍之风。那时,有一批作家倾向于苍茫、冷峻、严厉、深沉的叙述,但后因世风和文风的转变,此风日见衰退。大多数作家的姿态不是下潜,而是漂浮,叙述渐趋浮光掠影、轻描淡写、嘻嘻哈哈。时至今日,快乐至上已成定局。浅浅的故事,浅浅的文字,浅浅的情感,浅浅的题旨,我们不假思索地附和了这个浅阅读时代。整个文学如此,儿童文学尤其如此。据说,儿童文学终于回到了正道,理由是:儿童文学本就是快乐的文学。而快乐无边的那一边,就是力度的消失。难道儿童文学就注定了是一种没有力度的写作吗?似乎一部儿童文学史所记录的经典并非都是这般。儿童文学史并非是一部轻飘飘的历史。

常新港的意义就在于他对儿童文学力度写作一脉的承续。对比《独船》前后的常新港,看得出他尽管有文学上的变法——事实上,他一直就在变法,但千变万变,力度却始终是他文字的归宿。无论是无意为之还是有意为之,他的文字都是北方的,是从广漠的土地上长出的,是在凛冽的寒风中锻炼过的。他作品的思考性是始终如一的:思考社会、人生、生命,思考一切需要思考和值得思考的。他一直处于一种下潜的姿态——当很多人尽量漂浮于水面时,他与这些人是逆行的——逆行,是他给我们的形象。他写过一篇作品叫《逆行的鱼》。那些为了繁衍生命,逆流而上、阵势壮观的鱼,无疑是他所欣赏的生命境界。他的文字是有目的的。他以他数以百计的短篇和大量的长篇,反驳了当下无目的的写作思潮。他给我们的是一些可以称出重量的文字。难道中国的儿童文学不需要这样的文字吗?我无法相信一个总在轻飘飘的文字中进行阅读的人日后能成为一个有质量有分量的人。

我们的儿童文学也许有好的故事,也有好的文字,但激情没有了。这是十分糟糕的事情。我们的大量作品,其动力只在游戏上——文字的运行是依靠游戏的欲望推动的。在这个放弃激情的绵软年代,常新港依然常常以激情来推动他的文字,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他居然还有怒气!文字有怒气,是文学的希望所在。怒气意味着对未来的关注和向往。一个关注和向往未来的人,自然就会对现实不满,因为现实与未来之间总会有很大的差距——差距使他不快,不快就会产生怒气。文学总得有点怒气,因为文学既是作用于现实的,更是作用于未来的。儿童文学也不例外。在日常生活中,常新港是平和的,很少看到他有怒气;而在文字中,却时不时地看到他的怒气。这份怒气在儿童文学普遍没心没肺地傻乐的当下,是十分珍贵的。

相对于成百上千不痛不痒、不成不淡、不温不火、不上不下的作品,常新港的作品是那种写得比较狠的作品。他的作品敢于登高,也敢于探底,不留余地。他就敢将人性底部揭开来看,就敢将事情闹到难以收拾的地步。我在读这些作品时,常常担忧他最后该怎样收场。通常,一般的作家无论是写事还是写人,总会有所保留的,轻易不敢推到极致。常新港却喜欢极致——在极致处做文章,又在极致处智慧地了断在一般人看来很难了断的故事。在儿童文学这一块,是有许多禁忌的,一般总要回避掉许多东西。这也是对的,但许多时候,我们将这些禁忌扩大化了,结果使儿童文学真的成了到处莺歌燕舞、流水潺潺的“童话世界”,没有尖锐的善恶对峙,没有大起大落的人间悲剧,这种糖化的儿童文学,是否有助于阅读者的健康成长,难道是完全不需要思考的吗?常新港的锐利早在“独船”时代,就让整个儿童文学界领教过了。其后,无论写现实还是写幻想,常新港式的锋芒始终闪着亮光。

常新港是一个勤奋的作家,除了写作就是写作。写作既是他的事业也是他的职业。他的文字无论是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业内屈指可数的。但无论他写了多少,行家一眼就能判断出这些文字出于谁手。这些作品留下了他思想上的、美学上的深刻印记。这些作品互相照应,互为解读,产生了整体共鸣,从而扩大了它们的力量和效果。整体共鸣,是一个成熟作家的标志。

常新港的作品理应产生重大影响,并得到’应有的荣誉。

2010年10月8日于北京橡树湾

书评(媒体评论)

常新港是中国“短篇儿童小说之王”,他创作的短篇小说数量之多,整体文学水平之高,在中国儿童文学界无出其右。这么多年来,他的作品一直坚持保持着很高的文学性,可谓是守护中国儿童文学根脉的一座青山,一脉清流。

——安武林

我用最大的诚意向全国的少年儿童和家长、老师们推荐常新港的作品,他的作品,正是我说的具有高贵血统的“王书”。

——曹文轩

应该让更多的孩子阅读常新港的作品,从他的作品中找到成长的力量:应该让更多的家长和老师阅读常新港的作品,从他的作品中了解孩子们成长的心路历程。

——张之路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麦山的黄昏/天天典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常新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外国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603350
开本 32开
页数 18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0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图书小类
重量 0.2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87.47
丛书名
印张 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9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18: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