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中国仁政司法传统及其现代转化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关注仁政司法的直接传统与间接传统、法文化基础以及当代借鉴意义。中国仁政司法的传统包含了法内施仁、法外施仁、赦过宥罪、疑罪施仁、优待弱者、教化司法、慎刑详谳、敏速司法、司法守正等九个方面,其中,仁爱思想与仁政理念成为仁政司法最直接的观念基础。中国仁政司法传统与现代法治价值在许多方面可以兼容,将传统仁政司法的制度与实践做法进行符合现代法治精神的改造,可以有效应对当代司法存在的问题。 作者简介 蒋铁初,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杭州师范大学沈钧儒法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法律史、证据法。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中外法学》和《法制与社会发展》等刊物上发表论文50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主持省部级项目5项。 目录 导言 上编 中国仁政司法传统 第一章 法内施仁 第二章 法外施仁 第三章 赦过宥罪 第四章 疑罪施仁 第五章 优待弱者 第六章 教化司法 第七章 慎刑详谳 第八章 敏速司法 第九章 司法守正 中编 中国仁政司法传统的法文化基础 第十章 仁政理念 第十一章 伦理本位 第十二章 刑罚为用 第十三章 以人治国 第十四章 原情司法 第十五章 天人感应 下编 中国仁政司法传统的现代转化 第十六章 古今一脉 第十七章 古为今用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一 关于中国传统社会治理 方式的选择,先秦诸子各持 己见。老子认为“治大国若 烹小鲜”,主张无为而治。 孔子赞赏“为政以德,譬如 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表现出对德治的推崇;孟 子宣称“惟仁者宜在高位”, 其仁政追求与孔子的德治观 念一脉相承。墨家主张贤人 治国,强调尚贤使能。法家 则主张缘法而治,不过更偏 好重刑治国。 五霸避位,七国争雄, 奉行法家主张的秦国一统海 内,以法治国自然成了统一 之后秦朝的不二之选。然而 ,秦朝二世而亡的现实导致 后世无论哪个朝代都不敢宣 称,只须以法治国即可江山 永固。汉朝走上了外儒内法 的杂治之路,魏晋以后渐次 演变为德主刑辅的治国模式 。但德主刑辅模式仅具有宣 示的意义,统治者内心深处 认可的还是“霸王道杂之”的 汉家制度,差异只在于在王 霸之间更偏重哪一端,不同 时期各有抑扬而已。而这种 抑扬本身就是儒家理论所能 包容的。所谓“三国三典”的 “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 中典”“刑乱国用重典”,也 是儒家主张的治国理念。可 见,儒家与法家对治国模式 的选择在某种情况下又是相 通的。作为霸道体现的法治 在秦以后的各个朝代并无根 本变化,可谓“百代都行秦 政法”,历代制定法皆有重 刑色彩,即使号称“得古今 之平”的唐律亦不能外。 既如此,儒家德治与仁 政的治国理念在立法中就很 难畅意伸张,故而须由司法 者在实践中通过具体的宽厚 司法来予以实现。之所以出 现要由司法宽厚来平衡立法 严厉这一现象,是因为古代 的统治者认为需要通过以刑 止刑来实现国家对犯罪的控 制,因而立法必须有威慑力 ,而宽厚司法则可以体现统 治者对民众的哀矜。正如朱 元璋所言,如在立法中注明 宽减之文,会导致民众因法 轻而易犯,故而具体的宽减 应由领会法意的司法者来权 衡适用。职是之故,相对宽 厚的司法成了绝大多数时代 司法者的选择。 如果一个具秉仁政追求 的官员在司法过程中努力践 行其哀矜民众的理念,那么 此类受仁政理念支配的司法 行为该以何名之?古代司法 话语中能够体现此种司法的 概念有三:一是仁狱,二是 恤刑,三是哀敬折狱。“仁 狱”概念仅明代余懋学使用 过,其含义非常宽泛,甚至 部分司法者果于诛杀乃至轻 罪重罚的严毅亦被视为仁狱 ,这与本书要讨论的司法应 当善待诉讼参与人的现象轩 轾昭然。后两个概念使用较 广,含义也基本相同,都强 调司法者因出于同情诉讼参 与人而认真对待司法审判。 笔者之所以也未使用这两个 概念,是因为这两个概念中 的“狱”和“刑”在中国古代通 常指刑名重案,而笔者要关 注的善待诉讼参与人不仅指 刑名重案审理中的司法现象 ,还包括细故案件审判中的 司法表现。鉴于已有的概念 中没有合适的语词,故而笔 者将古代的“仁政”与当代的 “司法”两个概念结合起来, 创造出“仁政司法”这一概念 ,用来定义那些具有仁政理 念的司法者在司法过程中力 求善待诉讼参与人的司法行 为,且此种善待并非出于司 法者的法定义务,而是出于 其心中对诉讼参与人的怜悯 之念。 二 仁政司法的传统样态有 法内施仁、法外施仁、赦过 宥罪、疑罪施仁、优待弱者 、教化司法、慎刑详谳、敏 速司法、司法守正等九种做 法。前五种做法有明确宽待 诉讼参与人的内容,可以视 为仁政司法的直接传统;后 四种做法不是直接给予诉讼 参与人宽待,但在客观上具 有使诉讼参与人获得善待的 效果,因此可以视为仁政司 法的间接传统。 …… 天人合一观念主张天德 好生、因果报应及司法应当 顺应时令。受天德好生观念 影响,司法者认为自己应有 好生之德,在司法实践中应 当慎重刑狱,避免枉杀无辜 。受因果报应观念影响,司 法者因惧怕天谴以及追求善 报,会努力追求正确认定案 件事实并尽力宽厚处理案件 。这一观念还影响了司法者 与当事人的鬼神观念,司法 者或主动利用或被动适用鬼 神观念,往往能够获得发现 真实的意外效果,从而有利 于案件的正确处理。而司法 应当顺应时令的观念在实践 中会给一些案件的平反或从 宽处理制造机会,在一定意 义上也是有利于实现仁政司 法之举。 四 中国仁政司法的传统与 现代法治价值在很多方面可 以兼容。如慎刑详谳与当代 司法强调的发现真实进而实 现实体正义可以兼容。司法 守正在当代社会表现为司法 公正及维护法治权威。善待 当事人的法内施仁、法外施 仁、优待弱者、疑罪施仁、 赦过宥罪与当代司法中注重 人权保障及有利于被告原则 具有相通性。教化司法与当 代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相同的 价值追求。敏速司法与当代 社会重视司法效率及保障人 权具有共通性。 仁政司法传统的法文化 基础与当代法文化在很多方 面亦有许容性。仁爱思想与 当代社会的人道主义名异而 实同,以情折狱观念在当代 司法中可以表述为综合运用 有效证据认定事实及综合案 情进行判决。维护家族伦理 观念与当代社会提倡的促进 家庭和谐、孝老爱亲观念在 一定程度上可以相通。古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仁政司法传统及其现代转化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蒋铁初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0225700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40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23-09-01 |
首版时间 | 2023-09-01 |
印刷时间 | 2023-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法律-中国法律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478 |
CIP核字 | 2023099920 |
中图分类号 | D926.04 |
丛书名 | |
印张 | 12.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1 |
宽 | 149 |
高 | 19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