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谁还能衣锦还乡(散文集2013年卷)/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土家族作家景阳的第一本散文集《谁还能衣锦还乡》,表达的是他对大地和故乡鄂西的情怀。书中以大地和大地上的动物为题材的那些散文,如《大地笔记》《大地悲歌》《飞翔的诱惑》《牧羊时代》等篇。作者是个热爱大地、热爱大地上的农田和生命的人。他是大地的观察者、欣赏者、聆听者、思考者、赞美者,同时也是一位大地的悲悯者。他对大地上的动植物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近感。他视它们为亲密的朋友,珍惜它们的存在。

内容推荐

散文集《谁还能衣锦还乡(散文集2013年卷)》表达的是景阳对大地和故乡鄂西的情怀。鄂西也是大地的一部分,因此,《谁还能衣锦还乡(散文集2013年卷)》只有一个关键词—大地。

景阳在书中对工业文明、乡村变迁、城市化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反思;对其中有违社会发展规律、追逐金钱第一和物质至上、缺乏精神操守、破坏自然环境的恶行作了批判。行文中交织着希望与失望,纠葛着生命的荣耀与衰败,表达了一个清醒者的独立思考。

目录

总序:袁鹰

序:大地的赞美者与悲悯者张守仁

第一辑 谁还能衣锦还乡

谁还能衣锦还乡

消逝的原野

失败者的画像

关于祖母的几个叙述角度

叫你一声父亲

看着你一天天老去

夏天的事

第二辑 一条落在泥灰里的鱼

鄂西笔记

乡村笔记

大地笔记

大地悲歌

最后的村庄

飞翔的诱惑

失传的历史

第三辑 山中少年今安在

这个世界究竟有多大

黑色的眼睛

山中少年今安在

大地英雄

带刀少年

牧羊时代

试读章节

一个朋友给我讲过一则关于他祖母与粮食的故事。

他脾气古怪的祖母是从苦难岁月里磨过来的人,尽管光景好了,可她依然把粮食看得比金子还重要。每年秋收后,她都把粮食小心翼翼地藏进储藏室里。那是一间连着她卧室的屋子,里面终年黑咕隆咚,不见一丝阳光。门上常年挂着一把大锁不说,屋子里里外外的缝隙都被堵得严严实实,甭说老鼠了,就是蚂蚁也难以钻进去。更加难以置信的是,她除了将田野里落下的粮食一粒不剩地捡回去之外,只要看见儿媳妇们在晒场上晒粮食,她都会想方设法地“偷”去一兜一碗的,存放到那间屋子里。

她就那样将粮食堆放在屋子里,谁也不知道里面究竟堆了多少粮食。偶然的机会,那间

屋子或许是因为年龄太老而从外面裂开了一道口子,粮食从口子里滚落了出来那是小麦。可是,那些小麦已经霉迹斑斑,不可能再将之磨成面粉,摊成香喷喷的煎饼了。不只是那些漏出来的小麦,屋子里存放着的地瓜干和其他五谷杂粮,差不多都已发霉变质。

她的行为,终于招致非议。儿女们不免说了她几句。然而固执的老太太就回了一句话:屋子里放着粮食,我心里就不慌。粮食就是命根子呢!

我的已经当上了祖母的母亲,与之也有着近乎一致的看法。

去年回老家过春节,我在打听一条与我们向家院子有关的古街时,父亲突然提到一个人。这个人是他的婶子。我见过这个精明的老太太,我叫她奶奶。她以前在镇上开有一家小店,专门卖米粑粑,后来改卖石磨豆浆和小百货。父亲说,她原来是在那条古街上开店的,后来镇子搬迁,她就跟着搬到新镇上做生意去了。我和母亲都表示出了相同的疑问:她为什么不就在村子里好好生活呢?父亲立即反驳,说他的那位婶婶说过:有本事的人,跟着街道跑;没本事的人,守着一块田地。母亲漫不经心地回应:我还是愿意种一点田,不管怎样,到得手一口吃的。

我积极响应母亲:现在城市扩张,很多农民的地都被强制征去了。他们是得到了相应的补偿,甚至得到了政府为他们安排的一份临时性工作。他们这一代或者是他们的下一代是可以靠房租或是补偿款生活得高枕无忧,但是接下来的后代呢?倘若他们学业荒废,又无一技之长,同时又因自居为城里人,不愿低下头从事繁重的苦力劳动,他们该怎么生活呢?

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生存的根本。没有了土地,饿死人绝不是杞人忧天的事。名下有一块土地,心里才安心哪。

而故乡是与粮食紧紧绑在一起的。一个不能生长粮食的地方,何以让我们生起故乡之论?又哪有资格被我们称为故乡?  建立在土地和粮食之上的故乡,一旦被架空,那就成为了空中楼阁,成了一栋危房。

在城镇化的进程之中,我们对土地的利用,可以说到了无以复加的白热化程度,寸土寸金成为不得不直面的事实。纵使你有再多的钱,也不一定能买到一块地皮。很多地产商为了拿到一块地皮,不知道动用了多少歪心思,耍了多少不能见光的手段。在城市,没有一寸不值钱的地方。巴掌大的一块地方,就可以争个你死我活,斗个头破血流。

然而,在以田地为生存之根本的乡村,一块块肥沃的土地说荒废就荒废了,一个又一个村庄的土地,说荒废就荒废了。然而,除了老一辈的种田人,没有几个人会心疼的。

开垦一块田园,将荒地变成沃野,不知要花上多少年月,洒下多少血汗,可荒芜起来,仅在旦夕之间。

我多次前往长沙望城靖港古镇。几乎每一次,我都会穿过街巷步行到一条人迹罕至的水泥路。那条路是从田野进入古镇的一个入口。路的尽头便是辽阔青葱馥郁的田野,村落随意撒落其中。爬上一段缓坡,便是车辆飞驰的湘江大堤。滚滚湘江就与古镇人烟一堤之隔。那条路有一个很年轻的名字,叫少先路。路边是院子挨着院子门户挨着门户的普通民房,黑瓦白墙,偶尔夹杂一两间已经上了年纪的即将颓圮的木板房。某一座院落的隔壁,坐落着一个土地与祠堂合二为一的小庙。小庙的门上嵌有一幅完全中国式的对联:土地恩泽生万物,福佑乌洲赐安康。撰联的人将炊烟气息和世俗愿望融入到了宗教里面。我们完全可以把这座小庙看成是中国乡间的“希腊神庙”。这是一部分人的心灵寄托之地,是他们对故乡这个概念的具体化,是他们至死不渝的故乡。每次来到或者是经过这座小庙,我都觉得与这座小庙有关的人,都是幸运的。

我们的祖先何其英明,不仅给土地供奉牌位,更将之视为神明,特别是将土地与故乡紧紧地捆绑在一起,无法分割。

从小庙出来,沿左手方向向前步行几十米,便从略显局促的巷子里来到了视野相对开阔的空旷地带。然而,我并没有因为视野的开阔而觉得轻松。横亘在路边的,有一处不起眼的破败之景,一度让我在它的面前久久伫立,继而望着蓝莹莹的天空沉思。那是一间夹杂在那一排民房中的房子。只是,那房子已不能称之为房子了,充其量叫做废墟。其余人家的阶檐都被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唯有那间房子前长满了绿油油的野草。屋顶早已不知坍塌多少年,一片蓊蓊郁郁的枝蔓覆盖着整座废墟,覆盖着左右与其关联的屋顶。树是从那间房子里长出来的。最粗壮的那棵就长在一扇门的后边,它已有大碗口粗了,枝叶葳蕤。在这棵大树的庇护下,十来棵小树也在房间的空地上茁壮成长。看得出,这房间原本是一块适合生长树木的沃土。不知道房间原来的地板是泥地,还是用水泥铺过的,反正我所望见的地上已是狼藉一片,说它千疮百孔四分五裂也不为过。树木拱地而出,野草揭竿而起,砖石杂陈,如遭大劫。

虽然墙壁已斑驳不堪,但细细一看,那门框还很结实,框上天蓝色的油漆也还不曾被风雨剥蚀掉。窗子呢,一扇的铁栏杆还很完好,另一扇怕是受到了外力的击打,仅在墙上耷拉着残缺不全的窗架,甚至还有半块玻璃摇摇欲坠地嵌在窗架里。值得注意的是,门楣上的门牌号还很顽固地钉在那里:少先路十二号。既然有这个门牌号,就说明这间房子还是注册在编的,只是现在人去楼空而已。我也不知道这家人搬去了哪里,他们会回来探望这残破不堪的故居吗?还会有人从远方写信寄到这个地址吗?真是个引人遐思的处所。

访客肯定是有的。如风雨,如阳光,如星月,如鸟群,如虫鸣,如满壁醒目的青苔,还有如我这般闲来无事的不速之客。

我分明记得那个下午,当我抬起头来透过窗户锈迹斑斑的铁栏杆望那一方被葳蕤树枝分割的天空时,西边金黄太阳刺目的光线刺痛了我的眼睛。繁茂的枝叶,像一条绿色的河流在我的头顶流淌。风从田野远远地吹来,树叶哗哗作响,像谁唱着一首挽歌。

P3-7

序言

袁鹰

中国现代文学发轫于本世纪初叶,同我们多灾多难的民族共命运,在内忧外患,雷电风霜,刀兵血火中写下完全不同于过去的崭新篇章。现代文学继承了具有五千年文明的民族悠长丰厚的文学遗产,顺乎20世纪的历史潮流和时代需要,以全新的生命,全新的内涵和全新的文体(无论是小说、散文、诗歌、剧本以至评论)建立起全新的文学。将近一百年来,经由几代作家挥洒心血,胼手胝足,前赴后继,披荆斩棘,以艰难的实践辛勤浇灌、耕耘、开拓、奉献,文学的万里苍穹中繁星熠熠,云蒸霞蔚,名家辈出,佳作如潮,构成前所未有的世纪辉煌,并且跻身于世界文学之林。80年代以来,以改革开放为主要标志的历史新时期,推动文学又一次春潮汹涌,骏马奔腾。一大批中青年作家以自己色彩斑斓的新作,为20世纪的中国文学画廊最后增添了浓笔重彩的画卷。当此即将告别本世纪跨入新世纪之时,回首百年,不免五味杂陈,万感交集,却也从内心涌起一阵阵欣喜和自豪。我们的文学事业在历经风雨坎坷之后,终于进入呈露无限生机、无穷希望的天地,尽管它的前途未必全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

绿茵茵的新苗破土而出,带着满身朝露的新人崭露头角,自然是我们希冀而且高兴的景象。然而,我们也看到,由于种种未曾预料而且主要并非来自作者本身的因由,还有为数不少的年轻作者不一定都有顺利地脱颖而出的机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乃是为出书艰难所阻滞。出版渠道不顺,文化市场不善,使他们失去许多机遇。尽管他们发表过引人注目的作品,有的还获了奖,显示了自己的文学才能和创作潜力,却仍然无缘出第一本书。也许这是市场经济发展和体制转换期中不可避免的暂时缺陷,却也不能不对文学事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因而也不能不使许多关怀文学的有志之士为之扼腕叹息,焦虑不安。固然,出第一本书时间的迟早,对一位青年作家的成长不会也不应该成为关键的或决定性的一步,大器晚成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但是我们为什么不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力及早地跨过这一步呢?

于是,遂有这套“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的设想和举措。

中华文学基金会有志于发展文学事业、为青年作者服务,已有多时。如今幸有热心人士赞助,得以圆了这个梦。瞻望21世纪,漫漫长途,上下求索,路还得一步一步地走。“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也许可以看作是文学上的“希望工程”。但它与教育方面的“希望工程”有所不同,它不是扶贫济困,也并非照顾“老少边穷”地区,而是着眼于为取得优异成绩的青年文学作者搭桥铺路,有助于他们顺利前行,在未来的岁月中写出更多的好作品,我们想起本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期间,鲁迅先生先后编印《未名丛刊》和“奴隶丛书”,扶携一些青年小说家和翻译家登上文坛;巴金先生主持的《文学丛刊》,更是不间断地连续出了一百余本,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当时青年作家的处女作,而他们在其后数十年中都成为文学大军中的中坚人物;茅盾、叶圣陶等先生,都曾为青年作者的出现和成长花费心血,不遗余力。前辈们关怀培育文坛新人为促进现代文学的繁荣所作出的业绩,是永远不能抹煞的。当年得到过他们雨露恩泽的后辈作家,直到鬓发苍苍,还深深铭记着难忘的隆情厚谊。六十年后,我们今天依然以他们为光辉的楷模,努力遵循他们的脚印往前走去。

开始为丛书定名的时候,我们再三斟酌过。我们明确地认识到这项文学事业的“希望工程”是属于未来世纪的。它也许还显稚嫩,却是前程无限。但是不是称之为“文学之星”,且是“21世纪文学之星”?不免有些踌躇。近些年来,明星太多太滥,影星、歌星、舞星、球星、棋星……无一不可称星。星光闪烁,五彩缤纷,变幻莫测,目不暇接。星空中自然不乏真星,任凭风翻云卷,光芒依旧;但也有为时不久,便黯然失色,一闪即逝,或许原本就不是星,硬是被捧起来、炒出来的。在人们心目中,明星渐渐跌价,以至成为嘲讽调侃的对象。我们这项严肃认真的事业是否还要挤进繁杂的星空去占一席之地?或者,这一批青年作家,他们真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星吗?

当我们陆续读完一大批由各地作协及其他方面推荐的新人作品,反复阅读、酝酿、评议、争论,最后从中慎重遴选出丛书入选作品之后,忐忑的心终于为欣喜慰藉之情所取代,油然浮起轻快愉悦之感。“他们真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星吗?”能的!我们可以肯定地、并不夸张地回答:这些作者,尽管有的目前还处在走向成熟的阶段,但他们完全可以接受文学之星的称号而无愧色。他们有的来自市井,有的来自乡村,有的来自边陲山野,有的来自城市底层。他们的笔下,荡漾着多姿多彩、云谲波诡的现实浪潮,涌动着新时期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伤,也流淌着作者自己的心灵悸动、幻梦、烦恼和憧憬。他们都不曾出过书,但是他们的生活底蕴、文学才华和写作功力,可以媲美当年“奴隶丛书”的年轻小说家和《文学丛刊》的不少青年作者,更未必在当今某些已经出书成名甚至出了不止一本两本的作者以下。

是的,他们是文学之星。这一批青年作家,同当代不少杰出的青年作家一样,都可能成为21世纪文学的启明星,升起在世纪之初。启明星,也就是金星,黎明之前在东方天空出现时,人们称它为启明星,黄昏时候在西方天空出现时,人们称它为长庚星。两者都是好名字。世人对遥远的天体赋予美好的传说,寄托绮思遐想,但对现实中的星,却是完全可以预期洞见的。本丛书将一年一套地出下去,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之后,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作家如长江潮涌,奔流不息。其中出现赶上并且超过前人的文学巨星,不也是必然的吗?  岁月悠悠,银河灿灿。仰望星空,心绪难平1

1994年初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谁还能衣锦还乡(散文集2013年卷)/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景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70943
开本 32开
页数 25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1
出版时间 2013-12-01
首版时间 2013-12-01
印刷时间 2013-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4
CIP核字 2013222503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8.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3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2:3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