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现代转向:叶澜学校变革思想研究
内容
内容推荐
叶澜,中国当代有名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名誉所长。
“‘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丛书”是首套论述和阐发创生于中国本土的教育学派——“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创始人叶澜教育思想的大型丛书,重在探讨叶澜如何以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变革与发展为背景,以“新基础教育”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为基础,以“创造和重建适应当代中国教育需要的本土化教育学体系”为目标,关注人的生命发展,重视实践在教育研究中的价值,创建具有中国立场、中国传统、中国风格的“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过程,尤其关注她建构的“生命·实践”教育学思想体系及其对中国教育学的独特贡献。
《现代转向:叶澜学校变革思想研究》是丛书的第4卷,聚焦叶澜学校变革思想,重点阐述了学校变革思想的两大基础、形成过程、根本观念、主要组成部分、实践转化与创生过程、当代贡献与未来走向等,力图为关注或研究叶澜教育思想及其精髓和实质的学人提供参考,更为当代中国教育学理论的科学发展提供一种参照。
目录
第一章 叶澜学校变革思想的两大基础及研究宗旨
一、叶澜其人其学
二、叶澜学校变革思想与其两大基础的关系
(一)与“新基础教育”的关系
(二)与“生命·实践”教育学的关系
三、叶澜开展学校变革研究的宗旨及其伦理学意蕴
(一)双螺旋宗旨:“成人·成事”
(二)终极价值:生命成长
(三)叶澜学校变革宗旨的德性伦理学意蕴
第二章 叶澜学术生涯及其学校变革思想的形成过程
一、叶澜学术思想的发展脉络
(一)基础教育情结的萌芽(1946-1980年)
(二)教育基本理论核心思想的初成期(1980-1990年)
(三)基础教育改革实践的前期经验(1990-1994年)
二、叶澜学校变革思想的发展与成型期
(一)“新基础教育”探索期的学校变革经验及思想(1994-1999年)
(二)“新基础教育”发展期的学校变革研究(1999-2004年)
(三)“新基础教育”成型期的学校变革经验及思想(2004-2009年)
三、叶澜学校变革思想的多态成型期
(一)必不可少的前奏:成型学校的自主扎根(2009-2012年)
(二)系统发展的实践态:学校生态区、全国共生体和地方组织机构的成立(2012-2021年)
(三)三层共生的理论态:教育学理论、教育理论和学校教育理论之成型(2012-2021年)
本章小结:叶澜学校变革思想的内在结构
第三章 叶澜学校教育思想的根本观念
一、回归原点,寻找中国现代教育发展的文化根脉
(一)从“生命”“实践”续接中国文化传统
(二)为中国学校变革寻找文化传统之根的缘由
二、回归原点,解读“生命”的教育学内涵
(一)生命是个未定型的、充满着不确定性的事情,需要相信生命
(二)生命是个麻烦的事情,需要向内用力,向高处提升
(三)生命是有强度的,也是有温度的
(四)生命成长具有层次性,需要以生命自觉为旨归
三、回归原点,解读“实践”的教育学内涵
(一)叶澜眼中的“实践”指什么
(二)叶澜德性伦理学实践观的具体表现
(三)“生命·实践”的内在关联与生成
本章小结:叶澜教育思想根本观念的德性伦理学气质及其现实意义
第四章 叶澜对当代中国学校变革性质、目标与任务的判断
一、多维度认识当代中圈学校转型性变革的性质
(一)对中国社会发展未来趋势的判断
(二)对世纪初中国教育改革进程、成就和存在问题的批判性认识
(三)对“新基础教育”变革研究的实践反思
(四)从系统论思想方法进行的透视
二、系统阐释当代中国学校转型性变革的特征与任务
(一)分析了中国近代型学校的核心特征
(二)描绘了现代型学校的基本特征
(三)阐释了当代学校的变革单位及其基本任务
三、反思重建当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使命与价值
(一)强调中国教育丢失的另一半使命
(二)厘清中国当代教育的独特价值取向与功能定位
四、深究学校教育主体发展目标的本体依据
(一)分析教育变革的各类主体
(二)追寻学校变革主体发展动力的“生命·实践”本源
本章小结:明晰现代学校变革基本理论问题的重要意义
第五章 叶澜对学校转型性变革的内生路径之探究与认识
一、描绘学校转型性变革的总路径与基本策略
(一)总路径:由点及线,由线及面,由面及体,四阶段迭代式推进变革
(二)基本策略
二、清晰把握学校变革的逻辑起点
(一)“大脑”先行:校长是变革的第一责任人
(二)选拔和培育好“骨干力量”
(三)运营好“两条腿”的行动起点
三、勾勒当代学校教育转型性变革的内生路径
(一)第一阶段:学校变革第一批种子性力量的生成机制
(二)第二阶段:以中期评估促进学校转型性变革呈现出系统性力量
(三)第三阶段:学校变革进入机制融通阶段,学校生活进入新日常
本章小结:这里所描述的是一所学校转型性变革的内生路径
第六章 叶澜学校变革思想的基本特征、当代贡献与未来走向
一、叶澜学校变革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目的论特征
(二)方法论特征
(三)形成特征
二、叶澜学校变革思想的当代贡献
(一)系统探索和回答了中国当代学校变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二)可为世界学校变革思想贡献中国经验
三、叶澜学校变革思想的未来走向
参考文献
后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现代转向:叶澜学校变革思想研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卜玉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07363870
开本 16开
页数 256
版次 1
装订
字数 218000
出版时间 2022-04-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2022-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40-092.76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1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3:40:04